民間工藝

民間工藝

嚴格地講,工藝指對物體的加工過程,包括對藝術品的加工技藝。民間工藝的“民間”二字,並不是指產品的生產場所或所在地,而指的是產品的內含。用民間工藝加工生產出來的民間工藝品,除過欣賞者眼睛可以看到的表象外,還有更為豐富的內涵。這些內涵,才是把民間工藝和普通工藝區別開來的標誌。民間工藝是大眾的生活的民俗的藝術。是經濟和文化的雙重載體。民間工藝有:編織、微雕、陶瓷、布藝、木藝、果核雕刻、刺繡、毛絨、皮影、泥塑、紫砂、蠟藝、文房四寶、書畫、銅藝、裝飾品、漆器等。

內畫

墨海藝苑內畫作品墨海藝苑內畫作品

內畫藝術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分為京、冀、魯、粵四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內畫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發展最快、影響最大,不久前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冀派內畫的發源地——河北衡水,還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內畫之鄉”。內畫藝術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產生起源於畫鼻煙壺。內畫的畫法是以特製的變形細筆,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質的壺坯內,手繪出細緻入微的畫面,格調典雅、筆觸精妙。內畫藝術家有著各種不同的技藝,其中河北墨海藝苑的內畫藝術家趙慶華擅長把人物照片栩栩如生的畫在水晶球內。其作品惟妙惟肖,是為禮儀饋贈的佳品。

風箏

中國的風箏藝術;不僅因民族文化傳統的悠久而源遠流長,而且團地域文化的豐富多彩而各有千秋,它與各個歷史時期、各個地域、各個民族的音樂、舞蹈、戲劇、民俗、宗教等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由於遍布全國各地的風箏藝人和各行各業風箏製作者不同的生活閱歷、不同的文化層次以及不同的知識結構,在風箏製作中,便形成了百花齊放的藝術體系和風格各異的流派。 北京風箏,濰坊風箏,天津風箏,南通風箏,江南風箏,台灣風箏

編織

民間工藝民間工藝

將植物的枝條、葉、莖、皮等加工後,用手工進行編織的工藝。中國編織工藝品按原料劃分,主要有竹編、藤編、草編、棕編、柳編、麻編等 6大類。編織工藝品的品種主要有日用品、欣賞品、家具、玩具、鞋帽等。其中日用品有簟、席、匾、凳、笊籬、筲箕、蒸籠、炊帚、畚箕、畚斗、坐墊、靠墊、

各式提籃、盆套、箱、旅遊吊床、盤、門帘、筐、燈罩等;欣賞品有掛屏、屏風及人物、動物造型的編織工藝品。浙江、江蘇、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地的草編、藤編、竹編等至今仍在不斷發展。

微雕

中國微雕歷史源遠流長。遠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現微型雕刻。戰國時的璽印小如累黍,印文卻有朱白之分。眾所周知的王叔遠的《核舟記》,也是中國歷史上微雕藝術的經典之作。我們的老師郭月明認為:精微藝術貴在精微,也難在精微,因為它不僅術其微小,還必須在微小之中再現藝術神采、韻味。每一件精微藝術品,無不是成功於所實的基本功之上,同時,又綴滿了心血和汗水。

他期望我們新一代的微雕藝人能學有所成,卻不奢望藝術上的投機取巧,一蹴而就;他期望我們的作品有朝一日得到社會的承認,他恥於以媚俗之作去欺世盜名。時至今日,他依然故我地在斗室中埋頭磨礪,不知晨昏,也無所謂冬夏;在精微藝術這片充滿生機的田野上耕耘不止,不問收穫,也無所謂個人名利。淡泊寧靜,耐得寂寞;超然物外,求索不己,這就是中國微雕藝人學藝生活的真實寫照。

陶瓷

民間工藝之陶瓷民間工藝之陶瓷

澄城堯頭陶瓷交趾陶藝品 秦源黑陶 宜興紫砂 蜚聲中外的德化瓷器 定陶

龍山黑陶 建水陶 景德鎮瓷器 廣彩 邢窯白瓷 磁州窯陶瓷 成都陶瓷微雕

布藝

鳳翔布藝北京絹人藍印花布蜀錦 繡荷包 藏鞋

河北蘭印花布 湘西藍印花布 自貢扎染 北京絹花 陝西千陽布枕 繩 結

潮 汕 抽 紗 常 熟 花 邊 煙 台 花 邊

樂清黃楊木雕東陽木雕金漆木雕潮州木雕黃岩翻簧竹刻 根雕 骨木鑲嵌 神秘的木馬勺臉譜

甘肅民間木偶藝術 竹木製品 四川藤器 北京宮燈 西藏木器 柳 編

竹 編 扇

果核雕刻

核雕是民間藝術中的一絕。它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其外形特點或起伏的變化,雕摟出各種人物、走獸、山水、樓、台、亭、閣等。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桃核、橄欖核、象牙果核、杏核、櫻桃核等等,最佳的是油橄欖核,體積僅有一節指頭那么大。在這么小的橄欖核上進行雕刻,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由於其操作上的高難度,核雕技藝鮮有傳人。

民間工藝民間工藝

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證。明清時期,我國大型雕塑藝術無大發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藝品的裝飾製作卻搞得生氣勃勃,富於創造性。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欖核雕刻是一個頗有特色的品種,其作品的構思和雕刻都達到了極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境界,被人稱作是“微雕神技,藝術奇葩”。明、清兩代這種核雕的微雕藝術堪稱一絕,當時京城和江浙一帶官宦商賈中流行玩賞竹木牙雕等古玩奇珍,精湛而玲瓏的核雕藝術品就是當時人們搜羅的熱門之一。 據史籍記載和文物考證,果核雕刻在明代已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明宣德年間,夏白眼在橄欖核上雕刻16個小孩,每個小孩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 。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啟年間江蘇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遠,號初平山人)。他在天啟二年(1622)創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長約3厘米(cm),高約0.5cm,中間為艙,上以篷復之,旁開小窗 ,左右各4扇 ,且能開合 。窗旁雕欄上 ,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船首刻蘇東坡及其好友黃魯直、佛印和尚3人 ,其中蘇東坡、黃魯直兩人共執一書閱讀,而佛印和尚如同彌勒,袒胸露乳,左臂掛念珠,念珠歷歷可數。船尾橫豎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題款:“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刻 ”。字跡細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這件核舟成為後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範。《東坡赤壁泛舟圖》,把核雕藝術推上了歷史的高峰。明代文人魏學伊著有《核舟記》一文詳記其事。新中國建立之後,《核舟記》被載入中學課本,核舟也因此名傳華夏。宜興雕刻家丘山精於胡桃核雕刻,題材大多為蘇東坡游赤壁、漁家樂、百花籃、山水等。清代,果核雕刻的藝術水平進一步提高,以江蘇為傳統產區。康熙年間,蘇州金老(名不詳)、嘉定封錫祿以及乾隆年間的蘇州杜士元、沈君玉等都是果核雕刻名手。封錫祿的橄欖核雕刻“草橋驚夢”,屋宇、人物等在構圖上安排得當,並配合疏柳藏鴉,柴門臥犬,充分表現了鄉村夜景。沈君玉的橄欖核雕刻“駝背老人”,頭戴棕帽,蓄鬍須,衣服肩部有補綴,手持一扇,扇上刻有詩文;他用楊梅核雕刻的“獼猴”,眉目畢具,據《金玉瑣碎》記載,有的藝人以桃核雕刻串連成108枚念珠,每枚念珠刻有3~6名羅漢 ,姿態各異 ,面目無一雷同。此外,嘉慶、道光年間,福建霞浦的果核雕刻名匠方建劭創作的“東坡游赤壁”,“篷窗撐辟,江柳掩映 ”,舟中人物、舷櫓刻畫細緻。

民間工藝民間工藝

自古至今,玩核的名人舉不勝舉,從明、清的皇帝,到王公大臣,從富賈巨商到三教九流,明熹宗朱由校自己親自動手雕刻,清乾隆皇帝更是對核雕偏愛有加。他們把小小核雕作為一種垂掛在衣帶、紈扇或是繡袋下面的墜物,作為裝飾和點綴,一方面也可玩賞。後來至清代中期開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為墜物裝飾和點綴了,許多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工藝品專門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裡摩挲把玩。用橄欖核雕刻的各種花船小船還可配上鏤空雕刻的象牙、紅木座架,陳設在微型博古架上欣賞。果核雕刻品價值也不斷攀生,由把玩品逐漸變成了兼收藏、升值、欣賞、健身等多重功用於一身的工藝品。核雕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讓無數藏家玩家驚嘆和入迷,行情始終看好,這也激發了心靈手巧的藝人們的創作熱情和才智。今天的核雕繼承前人精湛的傳統技藝,同時融入了新時代的內容和技法,把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間藝術推向又一個高峰。以往人們所了解的核舟表現的多是古代人物,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楊洪武雕刻的核舟“南湖紅船”把寫真肖像人物引入核舟創作中,寫實刻畫了黨的一大代表,展現了“日出東方、開天闢地”的偉大創舉,當為別開生面,既是古為今用,也是推陳出新,使古老的核舟藝術賦予了新的內涵。核舟“南湖紅船”,橄欖核材質,楊洪武先生於2006年6月創作完成,2009年3月12日捐贈中國航海博物館。據悉,楊洪武此次捐贈的核雕除《南湖紅船》外,還包括《天后娘娘》、《鄭成功思念故鄉》兩件作品。

核雕這種精緻而小巧玲瓏的微型工藝品,只要雕刻者雕鏤技藝精湛,創作的題材符合當代賞玩和收藏者們的口味,又具有一定的新意和品位,這樣的核雕永遠受人青睞和珍愛。

果核雕刻的主要工具為銼、鑿、鑽。銼有毛銼、光銼、圓銼。鑿刀有方鑿、圓鑿兩種。果核雕刻的工序是:①用毛銼、光銼將果核進行初步加工。②設計構思 ,並在果核上畫樣。③用圓銼按畫樣進行粗加工,做出粗糙的造型。④用鑿刀雕刻細部,並以小方鑿刻畫人物的眉毛、眼睛,以小圓鑿刻畫嘴部等。⑤磨光,上蠟。最後打眼,串連成念珠,或配以底座,作為欣賞品。

刺繡介紹

寶雞繡品 汴繡 吳旗刺繡京繡 金銀彩繡 山西民間刺繡

廣繡 蘇繡湘繡蜀繡 粵繡 寧夏刺繡

繡花鞋 青海民族刺繡 青海刺繡香包 青海荷包 繡球 松江顧繡

民間工藝民間工藝

慶陽香包洛川毛麻繡 青海堆繡 潮繡

皮影介紹

河南皮影戲 台灣皮影 山西皮影 甘肅皮影 騰衝皮影 江蘇皮影

四川皮影 華縣皮影 陝西皮影 浙江皮影 唐山皮影 北京皮影

泥塑介紹

民間工藝民間工藝

天津泥塑 河南泥塑 淮陽泥狗 白溝泥塑 寧夏彩塑 鳳翔彩繪泥塑

西藏泥塑 高密泥塑 玉田泥塑

雕刻介紹

山西民間雕刻 承德木皮雕 象山竹根雕 朱金木雕 餘姚佛雕 餘姚微雕

壽山石雕簡介 雕刻葫蘆工藝品 冰雕及雪雕 長春木雕刻葫蘆與卵石雕 磚雕

劍川木雕 青海雕刻 海南椰雕 瀏陽菊花石雕 竹簧雕刻 北京雕漆

西藏木雕繪畫 西藏木雕面具 天津磚雕 嘉定竹刻 上海木雕 上海牙雕

上海玉雕 潮州金漆木雕 廣州木雕 廣州玉雕 承德木皮雕 承德木雕

蠟藝介紹

豆村大蜡 蠟染 苗族蠟染

文房四寶

遼硯 古筆 古墨 澄泥硯 古紙 洮硯

書畫介紹

戶縣農民畫 濮陽市麥桿畫 燙畫 鳳翔年畫 吳旗豆粘畫 牛皮畫

濰坊年畫民間藝術---佛山木版門畫 山西民間炕圍畫 綿竹年畫 戶縣麥桿畫 楊柳青年畫

漢沽版畫 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 湟中農民畫 唐卡 湟中農民畫 壁畫和唐卡藝術

慈谿農民畫 綦江農民版畫 豐寧布糊畫 延川布堆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武強年畫

高密撲灰年畫 金山農民畫吉林樹皮畫

“文房四寶”指紙、墨、筆、硯四類書畫用具,已是今人皆知的常識。但“文房四寶”一辭源自何者?源起何時?卻尚有未盡之解。比如《辭海》“文房四寶”辭目的說法,便是如此:“舊時對紙、墨、筆、硯四種文具的統稱。文房謂書房,北宋蘇易簡著《文房四譜》,一名《文房四寶譜》,敘述這四種文具的品類和故實等。”《辭海》說法的模糊之處在於:“一名《文房四寶譜》”的作者是誰?是另有他人?還是蘇易簡(958—997年)本人?如果是蘇本人,那么“文房四寶”一辭就當是蘇易簡提出的。但像《叢書集成》等收錄蘇易簡著作的各種文獻中,皆以《文房四譜》為書名,而未見註明《文房四寶譜》作者為蘇易簡者。也就是說,“文房四寶”一辭與蘇易簡的著作名稱,並無直接的原詞轉用關係。蘇易簡不是“文房四寶”一辭的直接發明者,這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為蘇易簡《文房四譜》一書做提要時有所記載:“《宋史》本傳但稱文房四譜,與此本同。尤袤《遂初堂書目》作《文房四寶譜》,又有《續文房四寶譜》。考洪邁《歙硯說跋》,稱揭蘇氏文房譜於四寶堂,當由是而俗呼四寶,因增入書名,後來病其不雅,又改題耳。”《四庫》提到的洪邁(1123-1202年)和尤袤(1127-1194年)生卒年代相近,但都晚於蘇易簡,二者與“文房四寶”一辭似乎都有關係。其中《四庫》在為洪邁題跋《歙硯說》等書目的提要中,更詳細地談到了上述“揭蘇氏文房譜於四寶堂”的人,是洪邁的哥哥洪适(1117-1184年)。換言之,《四庫》是說蘇易簡原著《文房四譜》本無他名,是因為洪适曾經把它揭示於徽州的四寶堂,才有人用“四寶”這種俗稱稱它為《文房四寶譜》的。因此,同為一個時期的尤袤在做《遂初堂書目》時,這才把俗稱的《文房四寶譜》等收錄了進來,也未可知。然而問題到這裡並沒有解決,因為實際上,在比洪适早出生一百多年的蘇易簡生活的北宋時期,社會上已在普遍使用“文房四寶”一辭了。如詩人梅堯臣(1002—1060年)早就寫有“文房四寶出二郡,邇來賞愛君與予”的詩句。由此可見,“文房四寶”一辭的來源,儘管與蘇易簡著作名稱沒有直接關係,《四庫》所記得名於洪适的說法也經不起年代差的考實,但至少在北宋時期,社會上已廣泛使用了這一辭彙,當無問題。到再晚一些的南宋初年,陸游(1125—1210年),甚至還把“文房四寶”叫做“文房四士”:“水復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但是不知為什麼,被陸游入題入詩、稱之頌之的“文房四士”一辭,卻沒有像“文房四寶”那樣流行並流傳下來。這大概與後者出現和使用的年代較早,更傳神地表達了紙、墨、筆、硯在書房中的地位,已被社會廣泛接受的緣故有關。筆、墨、紙、硯在宋代已成為書房中最重要的書寫繪畫用具,有考古學上發現也可作證。如在福建省福州市茶園山發現的南宋許峻墓中,就發現了整套“文房四寶”用品被隨葬的現象。再如河北張家口遼代張文藻家族壁畫墓的壁畫中,也有不止一幅迄今所見最早將筆、墨、紙、硯同繪於一處的“文房四寶”圖畫。其中7號墓“童嬉圖”壁畫中(如圖),有四童子藏於後面嬉戲的柜子,發掘者認為是食盒,但有研究者認為,應當是文房用具,可放置紙張、畫軸、書札等。這幅畫的墓主人張文藻卒於遼代鹹雍十年(1074年),與蘇易簡、梅堯臣等人生活的年代甚為相近。這些無不說明,如果筆、墨、紙、硯不是經歷時代的積澱,逐步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實用基礎,那么“文房四寶”一辭是不會在宋代終成專門用語的。說起來,“文房四寶”中的“四寶”譜系還有據可考,但作為書寫、讀書等專用處所的“文房”的起源,卻實難考實得多。像唐代杜牧《奉和門下相公兼領相印出鎮全蜀詩》中所言“彤弓隨武庫,金印逐文房”,已是我們迄今能看到的比較早的“文房”用辭了。因此說“文房”一辭於唐代就已出現,或者還可能更早一些到南北朝時期,當不至於引起太大異議。但問題是,我們這裡提到的文房,其實多屬於概念或屬性範疇,因為目前為止還沒有直接的文獻著錄、考古發現以及研究成果,能告知我們唐代的文房到底是什麼樣的具體形態。將有關文房四寶的起源研究,延伸到與其關的書畫空間場景中,是在變筆、墨、紙、硯的靜態討論為書畫者行為的空間動態考察。因為文物的研究方法乃至文物觀,正在發生從單體到整體再到群體的轉變,了解和復原古代書畫用具與文房乃至與文人行為之間的關係,這樣才能更全面地了解書法用具發展的史脈。換言之,如果說文房是“文房四寶”的空間載體,那么,文人則是文房的活動主體。沒有文房承載的文房四寶是孤零散亂的用具,而沒有文人活動的文房則是沒有活力的空寂建築。漢族文房四寶漢族的用具,不少獨具一格,它既表現了漢族不同於其他民族的風俗, 又為世界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其最典型的是被稱為“文房四寶”的書寫工具:紙、筆、墨、硯。紙,是漢族的一個偉大發明,現在世界上紙的品種雖然以千萬計,但“宣紙”仍然是供毛筆書畫用的獨特的手工紙,宣紙質地柔韌、潔白平滑、色澤耐久、吸水力強,在國際上“紙壽千年”的聲譽。毛筆,是古代漢族與西方民族用羽毛書寫風采迥異的獨具特色的書寫、繪畫工具。當今世界上雖然流行鉛筆、原子筆、鋼筆等,但毛筆卻是替代不了的。據傳毛筆為蒙恬所創,所以至今被譽為毛筆之鄉的河北衡水縣侯店每逢農曆三月初三,如同過年,家家包餃子,飲酒慶賀,紀念蒙恬創毛筆。自元代以來,浙江湖州生產的具有“尖、圓、健”特點的“湖筆”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毛筆品種。墨,是書寫、繪畫的色料。唐代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制的好墨,受南唐後天李煜的賞識,全家賜國姓“李氏”。從“李墨”名滿天下。宋時李墨的產地歙縣改名徽州,“李墨”改名為“徽墨”。硯,俗稱硯台,是漢族書寫、繪畫研磨色料的工具。漢代時硯已流行,宋代則已普遍使用,明、清兩代品種繁多,出現了被人們稱為“四大名硯”的端硯、歙硯、洮硯和澄泥硯。古代漢族文人對硯十分重視,不僅終日相隨,而且死後還用之殉葬。

3實物介紹3.1起源

中國書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筆、墨、紙、硯演變而來的,人們通常把它們稱為“文房四寶”,大致是說它們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因為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書,或能畫,或既能書又能畫的,是離不開筆墨紙硯這四件寶貝的。"文房"之名,起於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公元420-- 589年),專指文人書房而言,以筆、墨、紙、硯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們譽為“文房四寶”。文房用具除四寶以外,還有筆筒、筆架、墨床、墨盒、臂擱、筆洗、書鎮、水丞、水勺、硯滴、硯匣、印泥、印盒、裁刀、圖章、捲筒等等,也都是書房中的必備之品。

銅藝介紹

“朱府銅藝”發源於紹興,始創於清朝同治末年1875年,距今已有130多年歷史。“朱府銅藝”第一代傳人,出身書香門弟的朱雨相,和他的三弟——後來名噪江南的書法才子朱慶潤,掛出了“朱府義大銅鋪”的牌匾。此後,朱家的銅雕技藝代代相傳,享譽江南,成就了“朱府銅藝”的金字招牌。

朱府銅藝”的傳承與沿革

第一代

紹興石灰橋畔

開創“朱府義大銅鋪”第二代

民間工藝民間工藝

朱寶堂

紹興北后街

開創“朱府瑞昌銅店”

第三代

朱德源

杭州浣紗路

開創杭州第一家個體書畫社“西湖字苑”(又稱“朱德源書畫社”)

第四代

朱炳仁、朱炳新

開創“朱炳仁銅雕”

第五代

朱軍岷 、朱帥奇

傳承朱府銅藝,創造中國銅建築之美、傳承中國銅文化精華

以世界博物館協會亞洲區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主席為長的國家文博專家組對“朱炳仁銅雕”的鑒評結論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成為極有收藏價值的文物珍品”,“朱炳仁銅雕藝術精品,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必將載入我國乃至世界銅雕藝術史冊”。

經歷了百年來的曲折歷程和風雨磨礪,“朱府銅藝”被烙上了濃厚的歷史和民族印記,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型銅藝企業,享譽海內外。

2006年, “朱府銅藝” 因世代傳承、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取得社會廣泛認同和良好信譽,成功加冕國家商務部首批“中華老字號”殊榮。“朱府銅藝”將以新的方式傳承下去,不斷創造出新的輝煌,開拓出更加寬廣的天地。

裝飾介紹

涿州金絲掛毯 景泰藍 呼呼爾 即鼻煙壺 真絲掛毯 傣族竹編 湖南竹編

北京鼻煙壺 西藏地毯

漆器介紹

泥金彩漆 福州脫胎漆器 漆器茶具 脫胎漆器創始人沈邵安與脫胎漆器 彝族特色漆器 上海漆器

其他介紹

藏刀傣錦布糊畫 黎錦 南京金陵摺扇 南京金陵金箔

南京雲錦 青海酥油花 銀絲工藝品 寧波草蓆 自貢龔扇揚州通草花

陝西工藝

民間工藝品和玩具,在人民生活習俗上,幾乎成為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它的製作,古往今來,多為一些民問藝人,或男女老幼中的多面手(如面花、扎花等),或集體,或個體經營製作,大凡城鄉(鎮)各種市場、商場(店)、攤販、雜設,都有出售各種機制或手工精作的工藝品和玩具。也無論平時和年節、紀念日;也無論家宴和育嬰、啟蒙、學前教育、學齡兒童增強智力等等需要,人們購買、欣賞精美、新穎的工藝品和玩具,是一種自由選擇、不受限制的行為。這也成為陝西人民日常生活中一種愛好,一種欣賞、享受的習慣和習俗,任何人不可逾越。

現就流行較為普遍的一些品名和產地分述如下。

一、香包

陝西人戴“香包”,歷史悠久。傳說隋唐時孫思邈當年在民間治病,留下這種“戴香包”驅疫治病的美舉,千百年深入人心,形成一種不變的美俗。

製作“香包”,一般採用布綢料,內裝帶香的藥料,做成各種花鳥蟲魚等形狀,用彩線勾出須、眉、爪、瓣,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白布、綢可以做成“報曉雞”、“自鶴”、“白胖娃”等,彩布、綢可做成各種“藥葫蘆”、“長壽果”、“石榴”、“魚蓮”等;還有做成“南瓜”、“螞蚱”、“蟾”、“太極圖”等吉祥物的。民間風俗傳說,劉全晉瓜,主要是“南瓜”,古時“南瓜”為“貢果”,人們譽為吉祥物;“螞蚱”和各小蟲合群;“太極圖”則為秉承天地之毓秀靈氣,人們希冀安祥,戴“太極圖”得以心理平衡。“香包”內裝藥料,多是含芳香、逼臭剎腥之類,如白芷、蒼朮、香附予以及名貴藥材麝香等。

每逢春夏交節、陽氣日盛,百蟲活動頻繁,最易感染疾病的季節,民間多選農曆四月以後,特別是五月初五的“端陽節”,要給老幼病弱者戴一個“香包”,有時還給兒童袖上、肩膀上做一個“報曉雞”,用以“啟迪兒童”,以及逼邪驅疫。

由於這種“香包”工藝簡單,婦孺皆可針扎,故較為普及。清末以來直至建國後數十年來,西安市和近郊縣周至、戶縣、臨潼、高陵、藍田以及涇陽、三原、成陽等地,民間還有贈送“香包”的習俗:未過門的媳婦,總要給婆婆、女婿做一兩樣針工精巧的“香包”,以取悅婆家人仰慕。在臨潼縣驪山風景區、秦陵兵馬俑博物館的展覽市場上,到處可以購買得各種各樣的“香包”。在陝北一些縣,民間所做的這種“香包”,也有稱“荷包”的。不過,有些配裝香藥,有些不裝香藥,只供隨身佩帶,裝些針扎小件,以作平時從事針工而用。

二、唐三彩泥叫叫

“泥叫叫”,又稱“泥戲人”,系一種玩具哨子,產於西安市南郊魚化寨,故又叫“魚化寨泥叫叫”。這種“泥叫叫”,系民間藝人採掘當地黑土,在模子中成型,然後經過燒制、彩繪、罩油等工序製成。塗色酷似唐三彩釉,光潔滑潤。“泥叫叫”形狀多種多樣,所制人物有穆桂英、楊宗保、余太君、王寶釧、薛平貴、包文拯、秦香蓮等戲劇人物;也有形體小巧的胖娃、小動物,最小者僅寸余,體內裝哨,可吹出各種高低音色、調子,頗受兒童和民眾歡迎,多購為饋贈品。現已銷往西北各地,被列為陝西旅遊紀念品。

三、乾縣彩塑泥玩具

民間工藝製作中,陝西乾縣馬連鄉高家莊製作的泥塑玩具,久負盛名。製作時,他們選用當地一種黃褐泥,看似散沙,加水攪拌即可變硬,且不裂縫。製作時,先把黃褐泥粉碎篩選,加水攪拌和成泥塊,再在木製模型中壓成各種形象,待於後塗上各種顏料。這種泥塑玩具,多是造型優美,形象逼真,色彩鮮艷,經久耐用而不裂,農家多購其掛在牆上,或放置桌上,作為觀賞珍品。高家莊現已能製作十多個類型,二百多個品種,銷往陝西和甘肅、寧夏一帶。

四、千陽工藝品

千陽地處陝西西府,民族文化源遠流長。這裡城鄉到處可見各種民間工藝品,被稱為西府“工藝之鄉”。他們的傳統工藝品,如剪紙(彩剪、染剪、套剪、熏剪)、刺繡(香包、鞋墊、繡鞋墊、繡枕)、雕塑(石雕、木雕、磚雕、陶雕、泥塑)、花燈(天燈、龍燈、宮燈、植物燈、動物燈)、布製品(門帘、馬夾、百花帳、千家傘)、編織品(麥稈、玉米皮、荊條編織品、線織品和毛織品)、麵製品(面花、曲蓮、壽桃、錐把、獅子、海馬、獻禮)、紙製品(亭閣、童男童女)等共八大類、百餘種,各類工藝品製作者約計萬人,遍布全縣各鄉鎮。廣為流傳的有窗花、剪紙、青蛙耳枕、陶塑獅子、布拼馬夾、鞋墊、虎貓、香包等。這些工藝品,造型逼真,構圖美妙,頗受省內外各界人民歡迎,遠銷西北五省和河南、山西等地。

五、西安刺繡

在陝西各地的刺繡工藝品中,西安刺繡名享國內。西安刺繡又名“秦繡”,是在民間納紗繡的基礎上,發掘、創新而成的繡種。其針法豐富多變,線條粗獷豪放,繡出各種花鳥蟲魚,突現裝飾性和圖案對稱性,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西安市“錦江刺繡廠”所繡各種產品,深受國內各界歡迎。他們為人民大會堂繡制的《唐樂舞》大型壁畫,長8米,寬3米,使用300多種針法,被稱為當今刺繡巨作。

西安市周至縣啞柏鎮刺繡,由一個小集體廠家,發展到今日縣上鄉鎮企業的支柱產業,每年刺繡品向國內外供應。

啞柏刺繡的構圖、線條,近幾年發展到機工操作,細膩、美巧,色澤艷麗,品種有床上各種用品,如床單、被罩、床罩、桌單、枕套等,花色品種均在300多種以上,成為代表西安地區的精美工藝品佳作。

六、大荔刺繡

陝西大荔,民間工藝品中的刺繡,又不同於關中其它縣城。大荔刺繡多至數十類一百多個品種,民間婦女所穿“十帶裙”、“繡花鞋”、“鞋墊”,結婚時用的“花披肩”,兒童用的鞋、帽、肚兜、圍圍,日常生活中用的門帘、竹水、炕圍、枕頂、被罩、床罩等,這些都是刺繡能手所作。刺繡在大荔農村較為普及。刺繡選材多是各種布、綢料和編織品,所繡圖樣多是花鳥蟲魚、龍、鳳、獅、虎,間有人物圖像,針工細膩、清晰、色彩鮮艷、受看。不少刺繡,已銷往市場,供給省內外各地商店出售。

七、洛川毛繡

陝北洛川,出產羊毛和麻織品,他們生產一種毛繡,是吸收民間剪紙和刺繡的方法,把各種畫形,描在毛織和麻織物上,然後再用彩色鮮艷的細線,勾勒織編成壁掛和屏風,其所勾畫的圖形,有人物、花鳥蟲魚、龍、虎等,顯得古樸、粗獷、大方,城鄉多有購者,近幾年銷往省內外,成為時髦、緊俏商品。

八、銅車馬

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是聞名世界的“八大奇蹟”之一,秦陵(二號坑)出土的銅車馬,更是世界珍寶。銅車馬結構複雜、製作精巧,游觀者讚不絕口。到秦陵兵馬俑博物館參觀的國內外遊客,每年達數十萬人以上,“驪山秦俑工藝廠”經過精心研究,製作出中國工藝精品“銅車馬”,系仿古傳統技術和高超的工藝製作的珍品,作工細膩精巧,形象逼真酷似,小巧玲瓏,嘆為景觀,被定為國內外遊客旅遊紀念品和饋贈禮品。

九、藍田玉枕、玉器

陝西省藍田縣,古往今來號稱“玉鄉”,所產玉石,蒼翠碧綠,晶瑩透艷,尤以產“水蒼玉”馳名中外,藍田玉枕、玉器就是其中珍品、佳品之一。

所製作的玉枕,多為長方磚形、板形、獸形或凹面形,民間視為防暑、健身佳品。所製作的其它玉盒、玉硯、玉酒杯、玉驪、玉鐲、玉璽等多至百類、數千個品種。由於享用藍田玉器成為各階層人士的生活風俗,購買、饋贈玉器就成為一種風尚,故古往今來,產銷不衰,建國後尤為旺盛,現藍田被國家列為玉石重要開發區,所產各種玉器,多被定為旅遊紀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