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年表
辛毗與哥哥辛評,一起投靠袁紹。後來他發現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難成大事,就勸哥哥辛評離開袁紹,另謀高就。但辛評感念袁紹的知遇之恩,不願背棄,辛毗因這個緣故,也只好違心事袁。袁紹在初平元年到建安四年,雖然先後驅逐了韓馥,消滅了公孫瓚,占據了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但由於內部互相傾軋,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打敗,從此一蹶不振。袁紹死後,他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為了爭奪繼承權而大打出手。辛毗跟隨哥哥辛評,支持袁紹的長子袁譚。
建安八年(203年),袁譚被袁尚打敗,困守平原(今山東平原縣南),走投無路之際,採納謀士的建議,派辛毗為使者,向世仇曹操請降。曹操久聞陽翟名士辛毗之名,就乘機將辛毗留在自己帳下。
辛毗歸曹後,他首先向曹操分析了袁氏兄弟反目成仇的箇中緣由,並建議曹操趁機出兵河北。曹操雖然沒有接受他的建議,但對他精闢的分析卻心悅誠服。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帶兵攻河北,軍隊進逼冀州首府鄴城。袁尚聞訊從平原撤兵,回師救援。
建安九年(204年),曹軍攻下袁氏在河北的老巢鄴城。攻鄴城時辛毗帶兵衝鋒陷陣,素與辛毗不和的鄴城守備審配,對辛毗帶曹兵攻城非常痛恨,就將在鄴城的辛氏一門八十餘口全部殺害,棄屍城下。審配的侄子審榮,與辛毗交情深厚,對叔父的行為十分不滿,深感袁氏兄弟昏庸無能,鄴城又岌岌可危,於是飛箭傳書,與辛毗勾通訊息。辛毗接信後報告曹操,曹操十分高興,內外夾擊,曹軍很快就攻下鄴城,生擒審配。辛毗徵得曹操的同意,親自處死了審配,為死難的親人報仇雪恨。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消滅了袁譚,袁尚、袁熙率殘部逃往烏桓,河北納入了曹操的勢力範圍。他器重辛毗的才幹,上表朝廷,拜辛毗為議郎,兼任侍中。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自進爵為魏王。辛毗以漢議郎、侍中身份兼任魏王侍中。當時在立誰為魏王太子這個問題上,曹操一度猶豫不決。曹丕以年長得立,曹植以才高得寵,文武大臣又各有所向。辛毗堅持以國立嫡長的禮法,堅決支持冊立曹丕。次年,曹丕被立為魏王太子後,得意忘形,摟著辛毗的脖子說:“辛先生你知道嗎?我好高興!”辛毗不禁對曹丕的舉動感到愕然。
公元220年,曹操病故,太子曹丕繼位為魏王。魏王侍中、漢丞相長史辛毗聯絡群臣上書曹丕,勸他代漢稱帝。曹丕早有此意,不久就威逼漢獻帝退位。曹丕建立魏國,辛毗也因此被賜爵關內侯,任侍中之職。
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想從冀州遷徙士家十萬戶到洛陽。當時連年乾旱,蝗災肆虐,中原大地發生了嚴重的饑荒。群臣都認為在饑荒之年不宜這樣做,曹丕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擔任侍中的辛毗堅決反對,再次勸諫,想讓文帝收回成命。曹丕十分生氣地對辛毗說:“我不想和你談論此事。”辛毗從容地說:“陛下既然不認為臣不肖,讓臣隨侍左右。密室之議,朝堂之論,為臣都應該切問應對,拾遺補闕,陛下怎么能不同臣下商議?何況臣所談論的並非個人私事,事關社稷安危,臣不能不說!”文帝無言以對,站起來要回後宮,辛毗拉住他的衣襟不放,文帝用力奪回衣服,悻悻回宮。過了一會兒,他火氣稍消,又出來責問辛毗:“佐治,你為什麼要苦苦地同我作對呢?”辛毗誠懇地說:“在這種饑荒年月,強行把他們遷徙到河南,沒有糧食來救濟他們,這樣會使他們心懷怨恨,失去人心,因此我不得不力爭陛下收回成命!”最後文帝下令,遷五萬戶,這不能不說是辛毗力爭的結果。
黃初三年(222年),魏文帝命大將軍曹真出兵伐吳,以辛毗為軍師,進攻東吳的軍事重鎮江陵。江陵久攻不下,後因長江漲水,魏軍才撤軍北歸。這時,辛毗被封為廣平亭侯,仍任侍中之職。黃初五年,魏文帝準備御駕親征,出師伐吳,辛毗極力勸阻,他指出:天下初定,便大舉興兵,勢必會使剛剛得以恢復發展的社會經濟遭到破壞。當年曹操曾多次南征,都因江海湖泊阻擋不見成效。如今軍力並不比當年強盛,不如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待民富國強之日,自可一舉滅吳。但他的建議被魏文帝拒絕。結果興兵十萬,征戰數年,仍然望江興嘆,無功而返。
226年,文帝病故,明帝繼位。辛毗進封為潁鄉侯。當時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深得帝寵,他們專斷朝政,朝中大臣紛紛投靠。辛毗卻不肯趨炎附勢,凡事秉公而斷,從不假以詞色。他的兒子辛敞怕老父遭到讒言陷害,勸他同劉放、孫資搞好關係,遭到他的嚴厲斥責。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年),蜀漢諸葛亮六出祁山,大舉伐魏,明帝命大將軍司馬懿率軍抵抗。兩軍對壘,司馬懿以逸待勞,諸葛亮屢次挑戰他都置之不理。後來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穿的衣服,以此來刺激他出營作戰。魏軍眾將都以此為恥,要求出戰。司馬懿上書明帝,要求出戰,被明帝拒絕。明帝惟恐眾將不聽調度,就派辛毗為使者,持節趕赴魏軍大營,遏制諸將行動。將領們都因辛毗素以剛正、執法嚴明而不敢輕言戰事。司馬懿屢次請求出兵,都被辛毗嚴辭拒絕。兩軍在五丈原對峙三個多月,諸葛亮欲進不能,欲退不捨,後操勞成疾,病逝軍中。魏軍班師回朝後,辛毗任衛尉之職,不久病故,明帝贈他諡號為肅侯。
《三國志·辛毗傳》
辛毗字佐治,穎川陽翟人也,其先建武中自隴西東遷。毗隨兄評從袁紹。太祖為司空,辟毗,毗不得應命。及袁
尚攻兄譚於平原,譚使毗詣太祖求和。太祖將征荊州,次於西平。毗見太祖致譚意,太祖大悅。後數日,更欲先平荊州,使譚、尚自相弊。他日置酒,毗望太祖色,知有變,以語郭嘉。嘉白太祖,太祖謂毗曰:“譚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對曰:“明公無問信與詐也,直當論其勢耳。,袁氏本兄弟相伐,非謂他人能間其間,乃謂天下可定於己也。今一旦求救於明公,此可知也。顯甫見顯思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敗於外,謀臣誅於內,兄弟讒鬩,國分為二,連年戰伐,而介冑生蟣虱,加以旱蝗,飢謹並臻,國無囷倉,行無裹糧,天災應於上,人事困於下,民無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時也。兵法稱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無粟者,不能守也。今往攻鄴,尚不還救,即不能自守。還救,即譚踵其後。以明公之威,應困窮之敵,擊疲弊之寇,無異j迅風之振秋葉矣。天以袁尚與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荊州。荊州豐樂,國未有釁。仲虺有言‘取亂侮亡。’方今二袁不務遠略而內相圖,可謂亂矣。居者無食,行者無糧,可謂亡矣。朝不謀夕,民命靡繼,而不綏之,欲待他年;他年或登,又自知亡而改修厥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今因其請救而撫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幹河北;河北平,則六軍盛而天下震。”太祖曰:“善”。乃許譚平,次於黎陽。明年攻鄴,克之,表毗為議郎。久之,太祖遣都護曹洪平下辯,使毗與曹休參之,令曰:“昔高祖貪財好色,而良、平匡其過失。今佐治、文烈憂不輕矣。”軍還,為丞相長史。文帝踐阼,遷侍中。賜爵關內侯。時議改正朔。毗以魏氏遵舜、禹之統,應天順民;至於湯、武,以戰伐定天下,乃改正朔。孔子曰:“行夏之時”,《左氏傳》曰:“夏數為得天正,何必期於相反。帝善而從之”。帝欲徙冀州士家十萬戶實河南。時連蝗民譏,群司以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與朝臣俱求見,帝知其欲諫,作色以見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計安出?”帝曰:“卿謂我徙之非邪?”毗曰:“誠以為非也。”帝曰:“吾不與卿共議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廁之謀議之官,安得不與臣議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慮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內;毗隨而引其裾,帝遂奮衣不還,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無以食也。”簾遂徙其半。嘗從帝射雉,帝曰:“射雉樂哉!”毗曰:“於陛下甚樂,而於群下甚苦。”帝默然,後遂為之稀出。
上軍大將軍曹真征朱然於江陵,毗行軍師。還,封廣平亭侯。帝欲大興軍征吳,毗諫曰:“吳、楚之民,險而難御,道隆後服,道洿先叛,自古患之,非徒今也。今陛下祚有海內,夫不賓者,其能久乎?昔尉佗稱帝,子陽僭號,歷年未幾,或臣或誅。何則,違逆之道不久全,而大德無所不服也。方今天下新定,土廣民稀。夫廟算而後出軍,猶臨事而懼,況今廟算有闕而欲用之,臣誠未見其利也。先帝屢起銳師,臨江而鏇。今六軍不增於故,而復循之,此未易也。今日之計,莫若修范蠢之養民,法管仲之寄政,則充國之屯田,明仲尼之懷遠;十年之中,強壯末老,童齔勝戰,兆民知義,將士思奮,然後用之,則役不再舉矣。”帝曰:“如卿意,更當以虜遺子邪?”毗對曰:“昔周文王以紂遺武王,唯知時也。苟時未可,容得已乎!”帝竟伐吳,至江而還。
明帝即位,進封穎鄉侯,邑三百戶。時中書監劉放、令孫資見信於主,制斷時政,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與往來。毗子敞諫曰:“今劉、孫用事,眾皆影附,大人宜小降意,和光同塵。不然必有謗言。”毗正色曰:“主上雖未稱聰明,不為暗劣。吾之立身,自有本末。就與劉、孫不平,不過令吾不作三公而已,何危害之有?焉有大丈夫欲為公而毀其高節者邪?”冗從僕射畢軌表言:“尚書僕射王思精勤舊吏,忠亮計略不如辛毗,毗宜代思。”帝以訪放、資,放、資對曰:“陛下用思者,誠欲取其效力,不貴虛名也。毗實亮直,然性剛而專,聖慮所當深察也。”遂不用。出為衛尉。帝方修殿舍,百姓勞役。毗上疏曰:“竊聞諸葛亮講武治兵,而孫權市馬遼東,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備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宮室大興,加連年穀麥不收。詩云:“民亦勞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唯陛下為社稷計。”帝報曰:“二虜未滅而治宮室,直諫者立名之時也。夫王者之都,當及民勞兼辦,使後世無所復增,是蕭何為漢規摹之略也。今卿為魏重臣,亦宜解其大歸。”帝又欲平北芒,令於其上作台觀,則見盂津,毗諫曰:“天地之性,高高下下,今而反之,既非其理;加以損費人功,民不堪役。且若九河盈溢,洪水為害,而丘陵皆夷,將何以御之?”帝乃止。青龍二年,諸葛亮串眾出渭南。先是,大將軍司馬宣王數請與亮戰,明帝終不聽;是歲恐不能禁,乃以毗為大將軍軍師,使持節。六軍皆肅,準毗節度,莫敢犯違。亮卒,復還為衛尉。
薨,謚曰肅侯。子敞嗣,鹹熙中為河內太守。
得位忘形
曹丕終於被曹操立為太子後,心中非常激動。他回到府中以後,心情一放鬆下來,不免有些得意忘形。
當天,曹丕回到府中,官居侍中的大臣辛毗前來祝賀。他們以前的私交很好。兩人一見面,曹丕就忘了君臣禮節,上來就擁抱住辛毗。辛毗躲也不是,不躲也不是,感到有些難堪。曹丕好像沒有覺察一樣,摟著辛毗的脖子,親熱地說:“你知道我今天有多高興嗎?”辛毗連連祝賀曹丕榮登寶座。
辛毗從曹丕府上回到家中,他的女兒辛憲英看到父親的表情有些不同尋常,就關心地問父親發生了什麼事情。辛毗知道自己的女兒有才有識,是個巾幗英雄,就把在曹丕府中發生的情況對女兒說了。辛憲英一聽,不由感嘆道:“太子,是將來取代君王治理國家的人。取代君王登基就位,不可不感傷悲戚。治理國家臨朝聽政不可沒有危機感。現在,曹丕剛被立為太子,本來是感傷危懼之時,怎么能得位忘形呢?這可不是好兆頭。是不是預示著魏國的將來不會昌盛?”
後來世事的發展果然如此。三十多年後,魏國的大權落到了司馬昭父子的手中,最終成為一個短命的王朝。
曹丕得位忘形,就作為一個政治笑話流傳了下來。
名門智女
辛憲英(190~269年),就在她出生的那一年,董卓焚燒洛陽,挾天子遷都長安;到她去世前六年(263年)蜀滅,再兩年後(265年)魏覆,而吳則在她身後苟然殘喘至280年也終於亡了,可以說,辛憲英的一生見證了整個動盪的三國時代。她的父親辛毗,是侍中,爵封潁鄉侯;弟弟辛敞,為河內太守,官至衛尉;丈夫羊耽,官太常,為太傅羊祜之叔父;兒子羊琇封甘露亭侯,累遷中護軍,加散騎常侍;女兒羊姬,亦一代經學大家。即所謂簪纓世家、門閥巨族,特別是其夫家羊氏一門,在歷史上無論是政治舞台,還是詩書薪傳,均人才輩出、顯赫無比。辛憲英之於史,素以智著稱,舊時曾有歌將辛憲英的智、曹娥的孝、木蘭的貞、曹令女的節、蘇若蘭的才和孟姜的烈並稱,皆謂之出類拔萃。關於辛憲英較早可見的史料,是裴松之所注三國志,在《辛毗傳》下引夏侯湛的紀略,夏侯湛(243?~291?) ,西晉文學家,和潘岳是好朋友,二人均神逸貌美,時人號為“連璧”,其是辛憲英的外孫。
《演義》記載
魏衛尉。與兄評侍袁氏,初為平原令,輔袁譚。為使赴曹影求和。袁氏亡,歸曹。毗在城外,用槍挑袁尚印綬衣服,招安城內之人。審配大怒,將辛毗家屋老小八十餘口,就於城上斬之,將頭擲下。後為衛尉,送旨赴五丈原與蜀軍對峙之魏軍,止住欲出征的將士。司馬懿稱毗為知其心者。
歷史評價
辛毗也是三國時期一個有膽有識的治世之才;他能夠洞察時勢,深謀遠慮。加之他性情耿直坦率,剛正不阿。所以常常犯顏直諫。畢軌:“尚書僕射王思精勤舊吏,忠亮計略不如辛毗,毗宜代思。”
劉放、孫資:“毗實亮宜,然性剛而專。”
陳壽:“辛毗剛亮公直,正諫匪躬,亞乎汲黯之高風焉。”
參考文獻
《三國志》
《三國演義》
參考連結:http://www.e3ol.com/ren2/html/2004-8/375/375_2004822.htm
三國人物誌
來這裡遍訪三國名人,看他們在那個三足鼎立、戰火頻仍的年代裡,留下了怎樣的烙印。 |
三國時期曹操的所有謀士
曹操的謀士真叫一個字--多。到底有多少呢,細數之下,102位,不要為此驚嘆了,看看都是那些吧。智囊中包含:骨幹謀士、重要謀士、以及各級掾屬,直到曹操去世為止,共有一百零二人。 |
三國時代的文臣武將
更多三國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001:三國百科。 | |
曹操帳下 | 文臣: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戲志才、劉曄、蔣濟、司馬懿(晚期)、陳群、華歆、鍾繇、滿寵、董昭、王朗、崔琰、毛玠、賈逵、杜幾、田疇、王修、楊修、辛毗、楊阜、田豫、王桀、蒯越、張既、杜襲、棗祗、任峻、陳矯、郗慮、桓玠、丁儀、丁廙、司馬朗、韓暨、韋康、邴原、趙儼、婁圭、許攸、郭淮,等等。 武將:張遼、徐晃、夏侯敦、夏侯淵、龐德、張合、李典、樂進、典韋、曹洪、曹仁、于禁、徐晃、許褚、張頜,等等。 |
劉備帳下 | 文臣:孫乾、簡雍、糜竺、糜芳、龐統、法正、馬良、徐庶、陳震、諸葛亮,等等。 武將: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關平、關興、張苞、陳到、李嚴、姜維,等等。 |
孫權帳下 | 文臣:張昭、張泓、魯肅、虞翻、顧雍、諸葛謹、陸凱、駱統、周舫,等等。 武將:周瑜、陸遜、呂蒙、徐盛、甘寧、太史慈、周泰、程普、黃蓋,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