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肉身殿下的上禪堂景色清幽,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年間由玉琳國師弟子守衍擴建,始改今名。當時九華諸寺香火唯此寺最盛,風景唯此寺最佳,殿宇唯此寺最麗。上禪堂山門雖小,但大殿卻寬敞明達,金碧輝煌。所繪佛像也極為精細,實在是藝術水平很高的雕刻傑作。上禪堂曾在鹹豐年間焚於火災;同治年間由開泰禪師募捐重建。光緒年間,由清鏞禪師修建上禪堂的萬佛樓。
歷史回顧
西園寺創建於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始名歸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歷史。明嘉靖(1522--1566)之末,太僕寺卿徐泰時構築東園(今留園)時,把已經衰落的歸元寺改建為宅園,名西園,時間約在16世紀中葉。徐泰時故世後,其子徐溶舍園為寺,取名復古歸元寺,並於崇禎八年(1635),延請報國禪寺茂林律師任住持,改名戒幢律寺,該名反映出寺院高樹戒律之幢,以戒為本、以律為宗的立寺原則。經茂林律師及爾後數代住持的努力,西園寺成為律宗道場,法會盛極一時,列為江南名剎。惜於清鹹豐十年(1860),毀於兵燹,只剩下殘垣頹壁、荒草萋萋。光緒年間,浙江按察使盛康與吳郡士紳同倡議修復西園寺,請紫竹林寺方丈榮通及其徒廣慧來主持此項工作。廣慧法師自承擔大任之後,任勞任怨,全力以赴。他托缽四方,化緣重建戒幢律寺。從43歲到73歲,在30年中先後修建了大雄寶殿、觀音殿、羅漢堂、天王殿、放生池及安僧的配套設施,待基本形成了全寺的建築規模,及完成了內部塑像,已是民國十五年(1926)。廣慧法師重振寺宇,勞苦功高,西園寺再度成為吳門首剎。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園寺即先後被列為蘇州市和江蘇省的文物保護單位。明開法師於1956年到西園寺,被選為寺務委員會主任。1962年恢複方丈制,明開法師任西園寺方丈,直至1994年4月,主持西園寺工作長達38年之久,可謂德高望重。法師又是江蘇省、蘇州市佛教協會會長。在任職期間中,他首先把傳統的傳法制改為十方選賢制,使西園寺成為十方叢林,也使寺院管理趨向民主化。“文革”期間,為使寺院免遭厄運,明開法師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一方面親率僧眾日夜巡邏,另一方面多方奔走呼籲,搶救文物,保護寺院,使西園寺成為蘇州唯一沒受嚴重破壞、基本保持完整的寺院。而且寺中所藏經書,也有賴於明開法師和安上法師的保護。從1970至1980年,明開法師對藏書作了全面整理、登記、編目,安上法師進一步分類、造卡,經過兩位法師的努力,西園寺珍藏的六萬多冊古版經書得以保存。今天西園寺藏書數量之多、品種之富、版本之全,可稱冠絕東南、載譽全國。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座江南名剎,在1980年落實宗教政策時,維修了大雄寶殿、天王殿和生活宿舍區。隨後在1986年,對寺院佛像全面進行貼金,其中五百羅漢像還加罩玻璃佛龕保護,用去黃金約五千餘克,共耗資六十餘萬元。另外香港寶蓮寺聖一法師還捐贈了二十五萬張金箔。到1991年又重建廚房、上客房、祖塔,耗資近五十萬元。尤其是近年來,整個寺院幾乎進行了全面大修,把天王殿至大殿之間高低不平的坑窪地面,全部換鋪花崗石
地坪,面積達兩千多平方米。還把過去的鋼管護欄一律換成石雕欄,欄桿望柱裝飾浮雕蓮瓣。對天王殿、大殿、東客房、庫房、齋堂、方丈室、圖書館、研究所、念佛堂、弘法部等都進行了修繕。現任住持普仁法師及寺院中青年執事班子具有開拓精神,在羅漢堂全面整修過程中,遵照“文物修舊如舊”的原則,同時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將羅漢堂屋頂升高60公分,並加了斗拱,使堂內的空氣對流,既利於塑像文物的保護,又使整體美觀大方。現在呈現在您眼前的西園寺是“黃牆青瓦滾龍脊,紅柱彩繪佛裝金”。修葺後的整個寺院、殿堂、僧舍已重現昔日風彩,巍巍壯觀;金身佛像、五百羅漢熠熠生輝,光彩照人。西園古剎以其著名的律宗道場和獨特的藝術魅力,重又聞名海內外,遊人香客紛至沓來。近年來寺院又徵用和回收了寺院北面的土地八千餘平方米,拆遷居民住房十餘幢二百多戶及煤球店等,耗資兩千多萬元,擬建以教育為主體的“三寶樓”建築群,以適應新形勢下佛教事業的發展。目前,此項工程設計方案尚在完善之中,歡迎十方檀越和各界人士獻智獻力,共襄功德盛舉,福德莫大焉。西園戒幢律寺在對外開放之初,就有明開方丈、安上法師確立了“重視文化建設、重視教育發展、重視人才培養”的基本原則和“學修一體、持戒習律”的發展方向。1997年9月,安上大和尚在圓寂前的遺囑中,將西園寺多年的發展概括為“道風、學風、家風”的“三風建設”。普仁法師於1998年9月升座,榮任西園戒幢律寺住持,不僅全面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並根據當前實際,不斷加以充實和完善,在寺院進一步深入開展以“堅持一個原則、強化二項實踐、培養三類人才”為內容的“三風建設”,強調從律儀生活中培養僧人形象,從禪定修行中培養信心道念,從聞思經教中樹立正知正見,為造就佛教新世紀的合格人才,做了不懈的努力。作為育人道場,造就一批能傳承優良傳統,從事佛教師範教育的法師,為解決佛教人才奇缺的癥結,貢獻一份力量,這是西園戒幢律寺今後的重要奮鬥目標。戒幢律寺將本著“繼承傳統、適應時代、開拓未來”的精神,和所有關心佛教在21世紀生存與發展問題的有識之士,共同探討,並共同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名勝古蹟
九華勝景在天台。清代錢誘選曾以“天台南直上,九十九峰間。放眼心無相,扶筇步欲難。石梯雲折斷,松澗水冰王。泉寺山山里,高僧靜掩關”這樣的詩句來描寫天台峰之高。由閔園上行,山勢漸陡,一路奇峰聳立,怪石嶙峋。經普濟寺、小金剛寺和華雲庵遺址,過慧居寺,有“長生洞”,右下復有洞,泉水淙淙。這裡岩石奇形怪狀,多呈黝黑色,有的像蓮花瓣,有的像老虎頭,有的像金雞獨立,有的像雄鷹展翅,有的錯落如橋,有的兀立似燭,霧氣繚繞,雲山混沌。越朝上行石級越陡。過朝陽庵,壁上刻“天梯”二字。四周峰巒顯露,景色綺麗,道臨深淵,懸崖萬丈。吊橋之上有座翠雲庵,庵前一副對聯寫的真切:“來到半山坐一坐,再行五里天上天。”坐石觀望,果見奇峰怪石各顯神姿:有的如群仙列隊,名“列仙峰”;有的如羅漢趺坐,名“羅漢峰”;還有金雞峰、花瓶峰,千姿百態,自然成畫。再往上行,便進入蓬萊仙境。山峰下觀音廟依山而築,高達五層,遠看如要塞城堡。廟後門正下方有塊岩石,形似側面觀音,面龐圓潤,依稀可辨,飄然欲動,好似觀音飄然入天。再行片刻則到一平台,名“拜經台”,又名大願寺,相傳是地藏菩薩拜經之處,內留有金地藏的腳印。台後岩壁上有一形似老鷹的巨石,俗名老鷹爬壁,又名“大鵬聽經石”。由拜經台順石階直上,石壁上“一覽眾山小”的大字石便映入眼帘。前行20米,在天台峰亭北便是天台寺。
約建於十八世紀,山門雖小,殿宇卻寬敞明亮,佛像栩栩如生,為高手之作。由於該寺處於神光嶺山腰,遊人多在此參觀小憩後,再向肉身寶殿進發。
上禪堂後面有金沙泉,“金沙泉”系唐朝大詩人李白所題。傳八世紀中期,李白曾在九華山隱居,金沙泉為李白的洗硯處。
上禪堂為全國重點寺院。今住持僧體靈。
上禪堂,林泉襯托,水景交溶,廟宇華麗。又有寶樹名泉可供遊人欣賞、品嘗、令人流連忘返,不忍離去。清代音韻學家周斌有感環境優雅、景色宜人、曾在此修纂《九華山志》,並有《詠上禪堂七律一首》贊曰:“禪堂玲瓏巧構思,九華一曲擅幽奇。軒環水石屏三面,窗展雲山畫四時。錢樹落花仙買酒,金沙涵月佛詠詩。此間好借維摩塌,染筆揮琴事事宜。”
可是雖然上禪堂風景宜人,位置獨絕。但自開放以來因為沒有僧團去常住管理,所以,也就日漸破落了。佛光普照,禪堂重輝。在2000年,由九華山佛教協會禮請原九華山佛學院副院長上果下卓法師重整伽藍寶剎。在上果下卓法師的領眾熏修下,上禪堂又煥發出本有的內涵。
世界寺廟
寺廟可以產生一個安定臉孔讓一個不滿的人口變得安定。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