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簡介
烏尤寺位於四川省樂山東的沫水(大渡河)、若水(青衣江)和岷江匯合處的烏尤山頂。烏尤寺的開山祖師是唐代僧人惠淨,禪師結茅山中,十年不下山。現後山頂建有結茅亭,亭壁上刻著“唐惠淨上人結茅處”八字,遍能和尚撰聯:“竹杖繩床開勝境,蓮花貝葉悟禪機。”唐代詩人岑參任嘉州刺史時,曾上山參拜惠淨大和尚,並作《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題惠淨上人幽居寄兵部楊郎中》詩,有“諸嶺一何小,三江奔茫茫。蘭若向西開,峨眉正相當。猿鳥樂鐘磬,松蘿泛天香。”之句。這說明岑參訪惠淨上人時,寺已建成。烏尤寺原名正覺寺。宋朝年代改名烏尤寺。寺內建築結構森嚴,殿宇共有七座,都集中在烏尤山頭,現保存完整的殿宇有天王殿、彌陀殿、彌勒殿、大雄殿、觀音殿、羅漢堂等。由前殿西行還有怡亭和爾雅台等勝跡。爾雅台是漢代文學家郭舍人在烏尤山注釋《爾雅》的地方。寺之周圍竹木扶疏,樓閣亭台錯落其間,更顯得格外清幽。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烏尤山四面環水,孤蜂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綠蔭重疊。據《史記》 、 《漢書》記載,烏尤山原與凌雲山相連,蜀郡太守李冰治理沫水(大渡河),開鑿江道,引部分江水繞烏尤山而下,使之成為水中孤島,也稱之為青衣別島。現山上有“離堆”石碑,離堆即離岸之意。
歷史
登烏尤山有水陸兩條道路,從凌雲山經麻浩東漢崖墓陳列館,過鐵索橋登山為陸路;由樂山城乘船沿江而下,直抵烏尤山西南麓為水路,都十分方便。烏尤寺座落在烏尤山頂,原名正覺寺,創建於唐朝,為唐代名僧惠淨法師所建。現山頂建結茅亭,為“唐惠淨上人結茅處”。據說當年詩人岑參在嘉州作刺史時,與惠淨相交甚密,並作《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題惠淨上人幽居寄兵部楊郎中》一詩,有“諸嶺一何小,三江奔茫茫。蘭若向西開,峨眉正相當。猿鳥樂鐘磬,松籮泛天香”之佳句。可見當時烏尤寺已建成。北宋時,改正覺寺為烏尤寺,以山名寺。烏尤寺在明清時兩度毀於戰亂,現存建築大多為清朝末年和近代所建。
1984年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僧人成立了樂山市烏尤寺佛教協會,烏尤寺住持遍能法師任會長。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烏尤寺根據實際情況,訂立了“宗教活動試行規定”、“寺廟管理制度”以及對外開放、安全保衛、防火防盜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做到每個僧人職責明確,在從事宗教活動的同時,參加寺廟管理。烏尤寺在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拿出巨款將主要殿堂修復一新,“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的羅漢堂等建築也次第恢復。
烏尤寺寺門正中書寫“烏尤寺”三個大字,兩側的對聯為:寺門高開洞庭野,蒼崖半入雲濤堆。山門上還有“青衣別島”、“慈雲”、“法雨”等題字,使氣氛頓然莊嚴、靜穆。
入寺門為天王殿,新塑有四大天王像。穿過天王殿,迎面是彌陀殿,彌陀殿立於岷江斷崖旁的參道上,建於1920年,依崖而立,風格迥異。內供一尊高約5米的阿彌陀佛像,泥塑金身端身站立,左手持金台表示接引眾生,又稱接引佛。身後有48尊塑像,代表著阿彌陀成佛前所發的48願。後為彌勒殿,清末鹹豐(1851一1861年)、同治(1862一1874年)年間重修。正中供奉彌勒佛像,兩側分列著四大菩薩。彌勒殿後為韋馱殿,正中塑韋馱像,左右兩側為伽藍、龍神像,這三者都是護法神抵,此殿又稱護法殿。
再後是寺內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為1913年所建,單據式建築,莊重雄偉。正中“大雄寶殿”三大字為清末名書法家黃雲鵠所書。大殿的門窗壁板上雕刻著富有中國古典風味的花卉圖案,精美別致,與“壯嚴引源”、“見道根源”的匾額和堂柱上各式對聯相輝映,益發典雅華麗。 大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文殊和普賢三尊佛像,每尊都高達4米,系香樟木精雕而成,全身貼金,衣紋瀟灑自如,神態慈祥肅穆,具有唐代塑像風格。殿外左右分立著八角雙檐的鐘亭和鼓亭。鐘樓內懸鐘為明代永樂年問所鑄。殿左的廂房現闢為文物陳列室,展出自漢朝至清朝各種文物近乾件。
大雄寶殿後為如來殿,為清末同治年間重修,雙層結構,上層為藏經,藏有《頻伽藏經》 、《日本續藏經》各一部,約萬餘卷。殿前兩個撐枋上,雕有凌雲、烏尤兩山的全貌,玲瓏剔透、巨細盡致。殿正中供五尊如來像,代表著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又稱五方五佛,分別為阿閦佛、寶生佛、彌陀佛、成就佛和毗盧遮那佛。兩旁為二十四尊護法天神木雕像和十八羅漢泥塑像,表情動作風趣幽默。
如來殿右側西廊盡頭為觀音殿,重建於1925年。殿內觀音菩薩像,高3米,造型優美,儀態萬方。如來殿左側東廊盡頭是方丈室。方丈室為一四合小院,幽靜雅致。四壁嵌有不少匾聯題詞,其中宋代名士張方的詩,寫出了烏尤山的氣勢:竹橋沙水烏尤渡,絕壁孤崖意氣驕。 故與凌雲分半坐,僧窗假寐見金蕉。在如來殿西側有著名的爾雅台,傳為漢代郭舍人注釋《爾雅》的地方。台右側臨江絕壁處有明朝鼓汝實所書“中流砥柱”四個大字,字徑達5米。為烏尤一景。旁有曠怡亭,是曠覽江山勝跡、怡悅心志的好地方。再上為山頂花園,登園中八角亭遠眺,峨眉蒼鬱的山巒,岷江滔滔的流水,遼闊的原野,三江環繞的樂山市,皆一一收入眼底,真可謂“江山這邊獨好。”
烏尤山自1984年開放以來,每年有上百萬遊人香客前來觀光、朝山。烏尤寺為了方便遊客,開辦了法物流通處、茶園、素菜館、食品店等服務項目,受到社會好評。1985年,烏尤寺還安裝了消防設備,培訓了義務消防隊,加強了對寺廟古建築的保護和防火工作,被評為樂山市1985年冬季防火工作先進集體。烏尤寺和全國其他寺廟一樣,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積極購買國庫券,為災區捐資獻物,受到各界好評。
與烏尤山相距一華里便是凌雲山,著名的樂山大佛就位於凌雲山棲鸞峰下。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依凌雲山西壁鑿岩而成,坐東面西,佛像通高71米,體型魁偉高大,比例勻稱,神態端莊安詳,形神兼備,令人讚嘆。大佛頭寬10米,鼻長5.6米,耳長7米,眉長5.6米,眼長3.3米,嘴長3.3米,肩寬28米,腳背至膝高28米,僅腳背寬8.5米,赤腳上可圍坐百餘人,享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譽。
樂山大佛為唐開元元年(713年)名僧海通創建,後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於貞元十九年(803年)完成,開鑿歷時90年,正值盛唐之世。這尊千古佳作也反映了唐代經濟文化的繁榮和佛教勢力的昌盛,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一個雄偉的實物標本。
景點
彌陀殿:穿過天王殿,迎面為彌陀殿,新建於1920年。殿中塑阿彌陀佛像,高約6米,佛身後有48尊小型造像,代表阿彌陀佛成佛前所發之四十八願。因限於地形,僅建一間,然倚崖屹立,仍顯巍峨莊嚴。大雄殿:是寺內最主要的殿宇,重修於1930年。殿宇仿單檐式建築,高廣合度,結構嚴謹,通檐外排列四根兩人合圍的楠木擺柱,上覆碧瓦,下介朱檻。兩相輝映,富麗堂皇,雄偉莊嚴,門上雕刻的花卉構圖大方,工藝精湛,皆出自當時名家之手。門楣正中高懸“大雄殿”金匾,字徑一米,是清末書法家黃雲鵠所書,筆勢雄健莊重,骨韻兼勝,為近代書法所鮮見。正中檐柱楹聯,為近代詩人趙香宋撰書:
遍飛曼陀羅花,唯我獨尊,天上地下;此即寶莊嚴土,出門一望,山虛水深。
寥寥28字,既高度概括了釋迦牟尼畢生之史事,又形象描繪出烏尤寺踞山臨水的地理形勝,可謂千錘百鍊,字字珠璣。殿內供奉著慈祥肅穆的釋牟尼佛像和文殊、普賢二菩薩像,教內尊稱為“華嚴三聖”。這三尊佛像系香樟木精雕細鏤而成,全身貼金,高約三米,重修大殿時由浙江杭州運回,佛龕後為西方境,中立阿彌陀佛,左右是觀世音和大勢至二菩薩,佛教稱之為“西方三聖”。其中阿彌陀佛像為宋代用鐵鑄成,體態勻稱,妙像莊嚴,為寺中造像精品之一。大雄殿外左右分立著八角雙檐的鐘亭和鼓亭。鍾亭內懸鐘為明代永樂年間所鑄,亭外壁嵌有西南保存最完好的石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由清末名士趙熙書。 羅漢堂:出正覺禪林,右行數十步是羅漢堂。羅漢堂原為烏尤殿,清宣統元年擴建,因塑有500羅漢,故名羅漢堂,原塑濟癲像活靈活現,傳神致極。惜“文革”初期,500羅漢毀損殆盡,1986年在地方政府和十方檀越大力支持和幫助下,由寺住持遍能大和尚率大眾師修復,於1989年竣工。新建的羅漢堂建築面積1189平方米,“羅漢堂”三字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所書,由遍能方丈委託學僧果徹從北京帶回。堂正中塑有四面觀音,金光閃爍,令人敬仰。殿內500羅漢每尊高1.35米,寬0.66米,一尊一貌,喜怒哀樂溢於其表,各有神韻。爾雅台:爾雅台在烏尤山西面的懸崖峭壁處,是漢代文學家犍為郡郭舍人注釋《爾雅》的地方。《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宋代文學家蘇轍在《初發嘉州》詩中寫道:“雲有古郭生,此地苦箋注。區區辨魚蟲,爾雅細分縷。洗硯去殘墨,遍水如黑霧。至今江上魚,頂有遺墨處。”說郭舍人長年勤奮寫作,洗硯的殘墨竟染黑了江水,染黑了魚頭。這樣一個傳說,反映了人們對郭舍人勤苦治學的敬仰心情。爾雅台原址在現在的曠怡亭處,1921年重建時遷至現址。爾雅台原為三層,整體相連,曲折有趣。解放後維修時拆去第二層,保留了頂層和底層。頂層後又改名為聽濤軒,爾雅台僅餘一層。
爾雅台臨崖而立,視野開闊,北望樂山城廓,下瞰三江,景色絢麗。台內正中壁上傍書“漢犍為舍人注爾雅處”,下面鑲嵌著趙熙《爾雅台記》碑文。爾雅台名聞遐邇,是烏尤山著名古蹟之一,歷代名人留下了不少關於它的詩文。1939年,郭沫若先生登臨爾雅台,作《登爾雅台懷人》七律一首,懷念戰鬥在抗日前線的朱德總司令,盼望抗戰勝利:
依舊危台壓紫雲,青衣江上水殷殷。歸來我獨懷三楚,叱吒誰當冠九軍。
龍戰玄黃彌野血,雞鳴風雨際天聞。
會師鴨綠期何日,翹首燕雲苦憶君。
1944年,朱德同志步原韻《和郭沫若同志登爾雅台懷人》:
回顧西南滿戰雲,台高爾雅舊情殷。
千村淪落悲三楚,四位英雄喪廿軍。
北國翻新看後勁,東鄰殞越可先聞。
內憂外患澄清日,痛飲黃龍定約君。
這兩首詩表現了老一輩革命家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為古老的爾雅台增添了光彩。從爾雅台右側拾級而上是聽濤軒。遊人到此,聽滔滔江水,觀片片帆影,攬物懷古,感慨油然而生。
景雲亭:從爾雅台經聽濤軒至山頂花園,西北角最高處有一座八角亭,這就是取義“風景這邊獨好”而名的獨好亭。獨好亭又名景雲亭,語出“內景秀美,景星慶雲”之意。亭柱有一對聯:“萬象凌空烏尤勝處;三處環翠海上蓬萊,”生動地描繪了烏尤山的秀麗景色。景雲亭是觀賞樂山風光的最佳景點之一,晚間可觀壯美的嘉州夜景。登亭向西北眺望,嘉州古城盡收眼底,三江繞廓奔騰而下,凌雲九峰巍峨聳峙。這驚險壯觀的場面,自然使人想起烏尤山臨江峭崖上四個巨大的古代石刻題字—中流砥柱。真正天開圖畫,江心一螺孤峭;如此江山,烏尤天下好。
烏尤菩薩:(面然大士像)面然即烏尤。烏尤為印度語之音譯,漢譯為面然,為佛教密宗瑜伽部主尊之一。該像建於唐代,是烏尤山最早的佛教造像,系用青銅整體澆鑄,高兩米,重約三千公斤,造型古樸,威嚴生動,純屬印度造像風格。據佛典記載:面然為觀世音菩薩化身相,相傳觀世音菩薩至此見兩河沙岸,鬼魅啾啾,乃變面然像,為觀音七十二化身,貌甚奇古,近似鬼王,以鎮妖蜮。此山此寺以烏尤命名,即源於此。面然大士像原置羅漢堂中,世代遷流,銅像毀壞,棄諸草莽,幸得寺院住持遍能大和尚掩藏保護,後又蒙善信出資,修復面然大士像,使烏尤鎮寺寶像,得以復現於世。我國漢傳佛教寺院均無此類造像,而以面然大士為鎮寺之寶,並以寺名之,實屬鮮見,世間故而奇之,無不爭相一睹,以慰平生。著名法師
遍能法師:(1906-1997),四川樂山人,烏尤寺方丈大和尚,中國當代高僧、著名佛學家、佛教教育家、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樂山市佛教協會會長、峨眉山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四川省佛學院院長、峨眉山佛學院院長。平生專研《俱舍論》,能詩善文工書,辭氣清雅,於峨眉山、烏尤寺等地多有題詠。遍公上人,世壽91歲,僧臘78年,戒臘74載。遍能法師,跡不入俗,淡泊自守,履道唯勤,慈悲濟世。有詩讚曰:
青衣離堆,海穴神房。南天聖境,鬱郁其昌。猗歟遍公,道器深弘。汪汪萬頃,人中之龍。玄風眇漫,木鐸其誰。維公興教,一代宗師。月吐繩床。靈隱禪龕。梅嶺遺蹟,千秋禮瞻。
世界寺廟
寺廟可以產生一個安定臉孔讓一個不滿的人口變得安定。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