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堂

十方堂

位於羅睺寺山門東側,是羅睺寺的屬廟,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到了康熙年間,羅睺寺由青廟改為黃廟(喇嘛廟),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肅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聖五台山,就在該寺居住修持。後來僧眾逐漸增多,道光年間,修建了十方堂,專門招待從遠地來的喇嘛和少數民族善男信女。十方堂又稱廣仁寺,有三進殿宇。殿堂設定有明顯的藏式風格。寺內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旁有鐘鼓二樓。中間一座殿是宗喀巴大師殿,殿內主供黃教祖師宗喀巴大銅像。第三層殿面闊5間,檐額上掛一塊書有藏文的木匾,意為彌勒殿,殿內供彌勒菩薩等銅像數尊,兩壁的經架上置道光版藏文《甘珠爾》經。(本詞條是一個歧義詞,以下主要介紹西安十方堂,簡略介紹武當山十方堂。)。

基本信息

十方堂十方堂
位於羅睺寺山門東側,是羅睺寺的屬廟,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到了康熙年間,羅睺寺由青廟改為黃廟(喇嘛廟),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肅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聖五台山,就在該寺居住修持。後來僧眾逐漸增多,道光年間,修建了十方堂,專門招待從遠地來的喇嘛和少數民族善男信女。十方堂又稱廣仁寺,有三進殿宇。殿堂設定有明顯的藏式風格。寺內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旁有鐘鼓二樓。中間一座殿是宗喀巴大師殿,殿內主供黃教祖師宗喀巴大銅像。第三層殿面闊5間,檐額上掛一塊書有藏文的木匾,意為彌勒殿,殿內供彌勒菩薩等銅像數尊,兩壁的經架上置道光版藏文《甘珠爾》經。(本詞條是一個歧義詞,以下主要介紹西安十方堂,簡略介紹武當山十方堂。)

概述

十方堂十方堂
十方堂又稱廣仁寺,位於西安羅睺寺東下方,與羅睺寺僅一牆之隔,是羅睺寺的屬廟,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廣仁寺系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年)修建,與羅睺寺的發展有直接關係。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年),羅睺寺由青廟改為黃廟,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肅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台,就在該寺居住修持。後來該寺又就近度了漢人喇嘛,並有漢人喇嘛當總管的堂住,僧眾逐漸增多。於是在羅睺寺門前辟出地方,增建了招待處所,迎接藏族僧俗佛教信徒。到道光年間,有土族人印堂住募化修建了十方堂,專門招待從遠地來的喇嘛和少數民族善男信女。十方,指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十個方面,泛指範圍廣泛,包括大地之間。十方堂又稱廣仁寺,因該寺沒有地產,日常開支費用仍由羅睺寺承擔,實為一體,因此不以獨立的寺院出現。今天人們看到的廣仁寺仍是這種情況:大門前掛有 "十方堂"三字的匾額,同時題有藏、蒙、滿文字,而在院內宗喀巴大師殿額上掛有“廣仁寺”三字的匾額。

寺內景點

十方堂天王殿
廣仁寺有三進殿堂。殿宇兩側配樓房長廊,寺院顯得很齊整。殿堂建築和設定有明顯的藏式風格。該寺占地面積600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54間。

三進殿堂

廣仁寺內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旁邊是鐘鼓樓,正脊上裝飾有二鹿迎頭相對,中間立著法輪,顯出不同於其它青廟天王殿的特色。

中間一座殿是宗喀巴大師殿,大殿為方形建築式樣,面闊三間,殿周四面出廓。殿前的抱廈,和大殿之間空出較大的距離,與其它寺廟中抱廈緊挨殿前檐的形式不同,從側面看來,這種構築方式更顯得美觀。大殿和抱廈的定柱間,在檐台下都嵌石板,形成圍欄,石板壁上書有藏文蒙文,大殿當心間前後檐下墊板上書有藏文,柱頭的罩板上也書有藏文。殿內主供黃教祖師宗喀巴大銅像,兩壁有號稱千尊的宗喀巴小銅像。

十方堂天王殿
第三層後殿,面闊五間,檐額上掛一塊書有藏文的木匾,意為彌勒殿。殿內供彌勒菩薩等銅像數尊。兩壁的木製方格內放有經書,系道光年間版的藏文《甘珠爾》經。《甘珠爾》是《藏文大藏經》兩個組成部分(《甘珠爾》和《丹珠爾》)之一。西藏從七世紀傳入佛教後,經過八、九、十一和十二世紀釋譯了大量佛教典籍。十四世紀初,在那塘寺由菊登日比熱赤(世尊智劍)根據薩迦寺八思巴所藏經本編輯成藏經,稱那塘大藏(寫本)。十四世紀後半葉,蔡巴喝舉的袞噶多吉編訂了《甘珠爾》,日喀則夏魯寺的布頓?仁欽朱編訂了《丹珠爾》。《甘珠爾》意為佛語部,即藏文大藏經中佛說的經律。據德格版統計,共收書1108種,包括顯密經律,分為7類,即:戒律、般若、華嚴、寶積、經集、涅磐、密乘;《丹珠爾》意為論部,即藏文大藏經中佛弟子及祖師的著作。據德格版統計,共收書3461種。包括經律的闡明和註疏、密教儀軌和五明雜著等。分4大類,即讚頌類、咒釋類、經釋類、目錄類。其中經釋類又分為12類:中觀、經疏、瑜伽、小乘、本生、雜撰、因明、醫明、巧明、世論、西藏撰述及補遺等。兩部經典共收佛教經典書籍4569種(據德格版統計),內容浩繁,除包括佛教經律論外,尚有文法、詩歌、美術、邏輯、天文、歷算、醫藥、工藝等內容,是研究佛學和古代各門學科的重要文獻。廣仁寺存的(甘珠爾),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是五台山佛經藏書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殿外景

十方堂山門
寺院是清聖組康熙帝四十二年巡視西陲,在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多民族國家政權統一的思想指導下,御批在西北重鎮----西安,創建廣仁寺.作為西藏、青海、甘肅等地少數民族信仰藏傳佛教的喇嘛、活佛、上層人士及僧侶進京之行宮、掛單處,現存寺中的《御製廣仁寺碑》為康熙帝親書.康熙帝於葵未年(1703年)到邊疆、關中一帶巡視時,為了長治久安,尊重民俗民風,經考查,在明朗乾燥之高地撥款建立寺院,於1705年建成。建成時寺院分為三院:前院、中院、東院.前院有前照壁、蒙漢文盤龍鐵旗桿兩根、木雕牌坊三道、鐘樓、鼓樓、容納五百人的經堂各一座;中院即廣仁寺現有建築;東院為班禪、達賴之行宮.行宮建有頗具藏傳黃教待點的靜修殿、臥宿殿、頌經佛堂。隨同經師、喇嘛的案房、齋堂等殿宇及隨用之車、駝等銷重用房二百餘間。整體建築300餘間。

山門

廣仁寺在西安城內西北隅,習武園教場旁,西北兩面毗連城垣,現屬蓮湖區,當西北一路西端;東南距臥龍寺約七里,南距西五台即雲居寺約二里,在市內較遠塵擾,相當幽靜,殿宇供具特別莊嚴,在市內各寺可稱稀有。

燈亭

十方堂燈亭
廣仁寺在西北地區有較大影響。是西藏班禪達賴之行宮故寺院建築講究、規模大、宏偉,有突出的清代及喇嘛教建築特色風格獨具。中軸線上之殿宇建築均為“卷棚式”兩側配殿則為“硬山式”.梁、枋等木構件,按清式規範製作。油漆彩繪在枋心,飛櫞等重要明顯部位,以藏文、經文點綴,殿宇內外廊柱等均施以朱紅色,屋面覆蓋琉璃瓦,突出了喇嘛教建築特點,整體建築顯得和諧、絢麗、壯觀,(前院東院文革時被他所占待收回)、中院建築布局非常獨特、其整體形似一條臥龍。為寺院建築少見。一般寺院是自山門到後殿高度(指單體建築)逐個增加,形成前低後高之壯觀氣勢。而廣仁寺則是自前向後逐個減低,具體布局依次(由南向北)為:照壁、御製碑亭、山門、大殿、二殿、藏經殿、齋堂、案房,整體建築群300餘間占地百餘畝,由空中俯視,是一條非常形象的臥龍;御碑亭為仰視的龍頭,兩側水井是龍眼.大殿、二殿、藏經殿、後殿是逐個減低的龍身,兩側配殿是龍爪,齋堂及案房轉向東建,似龍的尾部擺向一側。該寺院建築之設計者,確是費了一番苦心的。

建築群之木雕磚雕十分精細。照壁下彌座鑽雕為茂密的花飾,花飾中均勻雕刻著佛教中之十八羅漢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為磚雕中之上品。其中雕像絕大部分為康熙時之遺物。有歷史價值也有藝術價值,大殿檐下懸掛的康熙御題:“慈雲西蔭”匾額。四周木雕,是盤龍透雕。工藝之精巧、布局之得體,實屬少見。可與名館----河南開封山、陝、甘今館建築群中之透雕比美。此種精品,在西安為廣仁寺所僅存。

大威德金剛像

十方堂大威德金剛像
滄桑幾度,廣仁寺也曾受到了浩劫。如清同治年間“華門之變”、丙寅年(1926年)軍閥劉鎮華圍城、辛末年(1931年)寺鄰火藥庫爆炸等事件.寺院均受到了干擾、破壞.嚴重的是1965年“文革”時,寺院遭到了歷史上最大的大破壞。

可貴的是在廣大僧眾和有識之士的努力下,保存一批有價值的珍貴文物:1. 《御製廣仁寺碑》 。該碑由康熙帝親書碑文刻制,碑文記載了建寺經過及其有價值的細節。碑共高5.16米。碑座0.98米,碑頭高1.4米,雕刻十分精巧。碑座前後兩面為兩組二龍戲珠、左右兩側為兩組升龍碑組成,如此高大厚重的碑石,雕刻技術高超,龍的形象逼真,給人以玲瓏剔透之感,碑文字跡清晰,布局得當,是不可多得的、價值較高的碑石;2.康熙帝為《御製廣仁寺碑》書寫的碑文真跡。碑文寫在宣紙上,因年久紙己發黃色,但字跡清楚,端莊挺拔,剛勁又透出秀麗,是書法中之佳作,保存了三百年,實屬不易。3.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修訂的明版《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六千六百卷。“波羅密多”梵文中是“到彼岸”之意,“到彼岸’又稱“六度”,“六度”中有“智慧”(般若)度。故經名《大般若波羅密多經》。該經書是中國佛教文化稀有之古籍,為佛教界所仰慕;4.漢白玉蓮花缸,位寺中二殿前原做佛燈用,為一塊漢白玉石雕成,缸外雕有花錦,缸內有銘文。缸高l米,直徑1.4米。座高0.39米,直徑1.32米。體積如此大的漢白玉缸,確為佛教寺院佛燈中之藝術珍品。5.現存經堂前的蓮花寶座,是唐文成公主進藏帶去的釋迦牟尼佛祖像,當時可能由於某種不便,承座佛祖像的底座末帶去,現今保留在廣仁寺。6.慈禧太后西行時賞給楠木龍燈一隊。7.令人遺憾的是,被廣仁寺一直保存並非作為鎮寺之寶的藏王松贊乾布賞4.5斤重的流金卓瑪佛像,“二十一渡母唐卡”,慈禧賞的楠木龍床,由於“文革”原因至今流落於非藏傳佛教寺院,近年來,不斷有來寺的藏學工作者和進香朝拜的藏傳活佛喇嘛也多有問及,對其失落異處也都頗有微詞,莫不流露出感嘆之聲。

歷史追溯

十方堂十方堂
邛窯歷史悠久,在陶瓷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自南朝至兩宋,共經歷了八個多世紀,是目前已知的四川古陶瓷窯址中,燒造時間最長、產品最豐富、造型紋飾最美的名窯。在南朝即廣泛使用化妝土美化陶瓷;在隋代就獨樹一幟地創造了釉下彩繪;唐至五代以其釉下彩繪著稱於世,達到了它的歷史高峰;五代至兩宋,還創燒了有名的“省油燈”,大大擴展了瓷業生產範圍。

現存有13個窯堡,其中以十方堂邛窯遺址和固驛瓦窯山邛窯遺址最為著名。1983年四川省考古隊在十方堂邛窯遺址發掘,出土各種完殘器物10000餘件。出土器物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從產品到窯爐、窯具都有完整的實物,它對中國古陶瓷史的研究有著很重要的價值。1988年1月十方堂邛窯遺址由國務院正式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0月,省考古隊對固驛瓦窯邛窯遺址進行正式發掘,清理出45.7米的龍窯1座,雖有一定損壞,但主要部分(火膛、爐身、煙道)是齊全的。在古陶考古中保存情況如此良好的窯爐還不多見。古陶學界一般都認為唐以前的窯爐沒有超出30米,而瓦窯山出土的龍窯竟長達40多米,這就使得古陶瓷學界的定論將予以修正。另外,在固驛窯出土的大批隋代陶瓷器中,還發現有聯珠紋釉下彩繪器3件,較《中國陶瓷史》認定的中國釉下彩生產最早的湖南長沙窯(中唐時期)早將近兩百年左右。據此考證,固驛窯是我國已發現的生產釉下彩瓷的最早窯堡。

邛窯遺址遺址

十方堂十方堂
十方堂邛窯遺址在邛崍市郊西南的南河鄉十方堂。據1984年進行的調查和發掘,窯址範圍東西長530米,南北寬210米,總面積11.13平方米。現存13個窯包分布在南河岸條形地帶上。窯包的在小各異,高低不等,最大者直徑為60米,最小者為25米;最高者11米,最低者6米。發掘了第3、5號窯包,清理龍窯數座,作坊遺址4間,出土數千件器物標本,種類繁多,器形複雜,大體可分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工具、人物俑、動物俑、建材、窯具、錢幣等幾大類。該窯址的時代過去說法不一,從這次發掘的材料來看。該窯址的為五代到北宋年間。現窯址已列入國家重點保護,修建了300多平方米的陳列室和庫存房,有專人管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內發現9座窯爐,(其中龍窯6座,饅頭窯3座)。龍窯為長條斜坡式,17~21°。其中1#龍窯長27.4M,寬2.7~3.2M,由火膛、窯床、煙道等部分組成。窯具用耐火泥燒成,有匣缽、墊板、墊圈、墊柱、支釘等。

出土文物

十方堂十方堂
產品胎質以褐胎、紅褐胎為多,另有磚紅胎、黃白胎、灰白胎。釉色有20多種,多為高溫石灰釉,以青為主,青中泛白,青中泛黃,青中泛綠居多。另有黃、米黃、芥子黃、茶黃、黃褐、褐、綠、粉綠、藍、紫蘭及黑釉等。產品種類繁雜,形式多樣,計有①生活類:杯、盤、碗、盞、盒等,尤以“省油燈”最有特色;②文具、玩具類:硯、水注、盂、陶鈴、彈子、棋子等;③俑類、佛像類:模製、手捏人物、動物、佛像、面具等,極富民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④建築建材類:琉璃磚瓦,琉璃構件。器物表面普遍施用一層化妝土(陶衣)是其特點。裝飾手法主要有彩繪、印花、刻劃花、刻劃花加彩、堆貼花。釉下彩繪多用褐、黃、綠、蘭、黑色、故稱“邛三彩”。蘭色多用氧化銅為著色劑。紋飾多為草葉、花卉、雲氣、斑點、鳥蟲和幾何紋。

在5號窯包附近清理出唐代民居建築基址一處,面積約900,基址分上下兩層,下層五間為唐代早期,上層四間為唐代中晚期。房基為磚石結構。正廳四周有迴廊。長方形、方形磚鋪地。南北兩側有排水溝通往南河。F9牆基發現一塊“貞元十八年”(唐德宗李适,公元802年)紀年磚,為建築遺址的斷代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遺址內發現窯藏5個,基中一罐銅錢重約40千克,最晚的是“乾元重寶”。唐代民居遺址的發現,填補了中國古建築史的空白,也為十方堂邛窯遺址的斷代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

法會剪影

佛事活動興盛

十方堂十方堂
據六輩在喇嘛王西禪墓誌碑行得知,歷史上寺院環境優美。寺前有湖(寺址原名西湖園),南部雲居寺,東南部萬壽宮,西、北兩面鄰古城垣,寺中安靜、肅穆,是參禪、頌經、修身養性理想之地。三百年來,廣仁寺多次受到官方、社會名流之重視,康熙帝曾為寺院題“慈雲西蔭”,乾隆帝曾題“佛教聖地”等匾額。康熙帝、乾隆帝及並分別親賜試院唐開元鎏金卓碼佛像、漢白玉蓮花缸、楠木龍床龍燈(班禪、達賴臨寺曾塵此床),佛教上層人士章嘉活佛、九世班禪、達賴以及康有為、梁啓超、程潛曾為寺院題匾留念。現懸掛山門之“廣仁寺”醫顫,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名書法家趙朴初先生題寫。

據史料記載,廣仁寺和青、藏、甘省黃教寺院塔爾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拉卜楞寺.北京雍和宮聯繫密切。歷世班禪、達賴在寺中坐床、摸頂,嘉鐃嘉措活佛三次來寺講經,進京喇嘛僧侶,途經西安也來寺掛單,舉行佛事活動.清末民初時寺院仍有常住喇嘛100餘人。並有勝嚴寺(西晉創建敦煌寺)現有西晉敦煌塔一座,塔高七

十方堂十方堂
層,東關喇嘛廟兩處下院。每年舊曆三月二十八日舉行“二十一渡母油燈大會”、十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舉行“宗喀巴古燈法會”等重大佛事活動時參加的喇嘛、居士有數百人”.印渡、尼泊爾日本等佛教僧侶也來寺進行友好交流,舉辦佛事活動.廣仁寺在佛教界影響較大。

寺中大喇嘛(主持)已相傳八代。據碑記。六輩大喇嘛王西禪是清豐時冊封:七輩大喇嘛關符清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蒙藏委員全委員長章嘉活佛冊封;八輩大喇嘛龔森建(現主持)是1995年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阿嘉·洛桑圖旦二十一世呼圖克圖按藏傳佛教儀規冊封的。

三百年來.寺院建築及其珍貴文物保存較好.五十年代十世班禪十三世達賴等藏傳佛教上層人士曾三次來寺舉辦佛事,寺院面貌依然,六十年代寺院遭到嚴重的人為破環。跟據黨的宗教政案.七十年代已落實部分廟產。廣仁寺仍由喇嘛管理,是僧侶、居士舉辦佛事場所,在領導關心支持,廣大僧侶的不斷努力下,廣仁寺中院已基本恢復昔日風貌,根據古城西安旅遊事業發展和改革開放政策的需要,廣仁寺己被國務院批為全國重點對方開放的寺院之一。

武當山十方堂

十方堂武當山十方堂
登上紫霄宮第三級階地,到達第二座殿堂——朝拜殿。這裡原是十方叢林,是雲遊道士掛單的地方。相傳,在明朝時,香客信士只能在此朝拜真武,只有皇上到武當山祭祀時才能到紫霄大殿,因此稱為朝拜殿。紫霄宮朝拜殿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就是道教內部十方叢林道士掛單的地方,所以又叫十方堂。

十方堂建於明永樂年十年。殿堂兩側建有八字牆,牆上飾瓊花、珍禽圖案,牆下為琉璃須彌座。殿內正中供奉銅鑄鎏金真武像。

據記載,武當山在明朝成為全國的道教中心,全國各地道士遊方掛丹者絡繹不絕,因此設立十方堂,專門安排接待來往道士。歷史上,道教全真派有“千里不拿糧,萬里不拿柴”的規矩。只要在同派廟宇掛上丹,便可長期安排食宿。但掛丹的程式較為嚴格,怎樣抬腳起步,如何施禮以及談話有什麼內容等等都有一套規矩。這些規矩相當於現在的考試,用以分辨真偽。

站在十方堂前,御碑亭、龍虎殿、寶珠峰、賜劍台盡收眼底,古柏、蹬道、流水、青山,更是構成了一幅賞心悅目的圖畫,皇家建築的氣魄和神妙,會使你虔誠之心油然而生。

相臨景點

金閣寺

萬佛閣

龍泉寺

關帝廟

廣宗寺

佛母洞

碧山寺

相關詞條

世界寺廟

寺廟可以產生一個安定臉孔讓一個不滿的人口變得安定。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