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防空識別區,是指的是一國基於空防需要,單方面所劃定的空域,以利軍方迅速定位管制,最先由美國提出。防空識別區與飛航情報區並不一樣,所劃定的區域也不一定相同。
防空識別區是國家依自身安全需按劃分,沒有國際法效力,其範圍大於領空,飛行器若是進入某國防空識別區內,需要進行識別、告知動作。這個國家則判斷飛行器有無攻擊、危險性質,若無危險性且停留時間短,則會進行勸告、了解動作;若是停留時間長,則有可能驅離。一般而言,一國對飛行器的定位、監視和管制,是在飛行器進入該國防空識別區之後,而非之前。通常情況下,飛行器進入一國的防空識別區,該國可以採取某種方式,如起飛戰鬥機監視飛行器,但直到飛行器進入該國領空前,無權對飛行器採取迫降、擊落等措施,否則將是嚴重違反國際法的行為。美國及除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外所有國家的防空識別區,對僅是飛經防空識別區而未打算進入該國領空的民航機,均是採取“不用申報,我亦不會向你們(的防空識別區)申報”方針;而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求所有經過中國防空識別區的飛行器主動申報。
歷史背景
1954年12月2日。台灣當局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後,美國軍方出於控制衝突規模、明哲保身的考慮,要求台軍所有戰鬥機和艦艇必須在台灣“海峽中線”以東活動,否則就得不到美軍安全保障。由於這條中線是美軍太平洋司令部軍官戴維斯劃定的,因此台灣“海峽中線”又稱“戴維斯線”。從此以後,台灣空軍即以“海峽中線”規劃出自己的所謂“防空識別區”。
但從台灣本島到金門、馬祖等外島的航線,則“默契”地得以例外,即使兩岸關係緊繃,也未見有任何影響。2008年兩岸直航定期航班及海上航班分別開通。
坐標
海峽中線的實際座標,多年一直沒有公報,直至2004年5月,時任台灣國防部部長李傑才在記者會上透露有關數字。
從北緯26度30分、東經121度23分─北緯24度50分、東經119度59分至北緯23度17分、東經117度51分,由台灣海軍所劃定,為一條呈東北-西南走向的圓弧形。
另外,台灣空軍所使用的數據略有不同,是北緯27度、東經122度至北緯23度、東經118度的直線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