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機構名稱:襄樊市博物館(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現今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機構代碼:420425486
行政區劃:420602
法人:潘傑夫
郵政編碼:441021
辦證日期:2009年5月25日
作廢日期:2013年5月25日
年檢日期:2010年4月20日
機構類型:事業法人
電子信箱:單位網址:
單位地址: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區南街156號
業務範圍:收藏文物、弘揚民族文化、文物徵集、鑑定、登編、修復、保管 文物展覽 文物複製 文物相關研究等活動
機構現狀:機構現狀:該單位組織機構代碼證書有效。
單位若在正常年檢後,登記項目(指:機構名稱、法人或負責人、地址、機構類型、註冊資金、經營範圍等項目)發生了變更時,請在變更之日起三十日以內到原發證機關辦理變更手續。
工作成績
湖北襄樊內環西路2008年考古出土的一件銅羽人,是我國出土的最小三國時期羽人像。
2008年7月,為配合襄樊市內環西路工程建設,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鄧城古城址南約2公里的賈巷墓地,對10多座古代墓葬進行清理髮掘。在位於樊城區王寨辦事處花卉路一座帶甬道的雙室磚結構墓中,考古人員發掘出一件銅羽人。同時出土的還有五銖錢、殘破的釉陶壺、罐,以及模型倉、灶、雞、鴨等。根據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推測,該墓葬屬三國時期。 這個銅羽人高3厘米,只有拇指大小,為青銅鑄造,裸體,身體微蹲,像要用力向上騰飛的樣子。羽人的背上有一對巨大的翅膀,兩腋下都有一個圓孔。造型古拙,但動感十足。他說,就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這是我國發現的三國時期最小羽人銅像。 羽人頸上和手腕上都戴有佛珠,頸部串珠顆粒大而圓,與後世佛像、高僧佩戴的佛珠十分一致,為三國早期已有佛珠傳入、並有佩戴佛珠的銅造像,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
文物修復
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宣布,根據史料和專家建議,耗時8個多月,市文物修復專家參照早期蒙古馬修復的大青銅馬,近期有望入駐市博物館進行公開展出。 大青銅馬歷時8個月修復 去年11月,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長虹路一建築工地地下7米處,發現一大型魏晉早期墓葬,考古人員在發掘、清理前堂文物時,發現一匹與真馬體形相近的青銅馬。 此馬為1700多年前的魏晉青銅器,馬身高163厘米,身長162厘米,約有2噸重。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四腿直立,馬頭作嘶鳴狀,三角形馬眼目視前方,顯得炯炯有神。 該馬造型精美、簡潔,細節處理一絲不苟,馬鬃、馬膝蓋、馬蹄、馬尾等栩栩如生。體形與真馬大小無異,外形逼真,把東漢末期駿馬的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考古專家介紹,雖經1000多年,銅馬早已沒有當年的金光閃閃的摸樣,因長期氧化作用,通體有紅、綠、白、灰等斑駁。 由於青銅器易碎,工地施工打樁時,這一國寶級文物當場被攔腰斬斷,後半部破成30多塊碎片。根據史料和專家建議,歷時8個多月,文物修復專家參照早期蒙古馬將其成功修復,近期有望入駐市博物館進行公開展出。 發掘藏於魏晉時期墓葬內 參與此次挖掘的襄樊市考古研究所館員劉江生介紹,工地打樁機將青銅馬後半身攪成多塊碎片。“我們剛看到這么大的馬腿時,都不敢相信會有一匹和真馬大小差不多的青銅馬。” 他介紹,該墓葬為夫妻合葬墓,非常符合我國古代墓葬的殉葬規律及“前庭後寢”的墓葬習俗。青銅馬被放置在古墓前堂西北角,馬頭朝南,呈站立狀。 種種跡象表明,青銅馬和男主人是先下葬的,女主人是後葬的。 除了金銀玉器外,男主人身旁還放有鐵劍、鐵刀,女主人的陪葬品還有熨衣服的銅熨斗。 根據隨葬品規格,初步判斷男主人應該屬於刺史、大將軍級別。 考古專家介紹,可惜未在現場發現印章,墓主人身份無法確認。這匹青銅馬應該是供墓主人使用的乘騎。也許作戰有功,與老主人感情很深。 該墓葬規模宏大,出土文物種類齊全,發掘出青銅甑、釜、壺、盆等13件青銅器和鐵器,在墓室內清理出陶缽、銅熨斗、銅熏爐和2件瓷罐,在甬道內清理出陶雞、陶豬、陶狗、倉、灶、鎮墓獸、鐵燈、托盞等,數量近百件,以青銅器居多。 劉江生說,該墓沒有受到任何人為破壞,是目前襄樊境內發現的魏晉時期規模最大,出土最豐富、資料最完整、研究價值最高的一個墓葬。 修復青銅馬雄姿初現 記者在文物修復室內看到,修復後的青銅馬顯得渾然一體,十分威武。 文物修復專家易澤林介紹,遺憾的是,出土時青銅馬後半部被毀,只剩身體前半部和兩隻後腿、半條馬尾和部分殘件。當時是8個壯漢才將殘缺的青銅馬抬進修復室的。 易澤林說,他們根據青銅馬的長度高度,殘片情況,並考察了東漢晚期到三國魏晉時期各地馬的造型特徵、歷史資料,確定出復原圖。先用可逆材料塑出一個大樣,再不停地修改打磨。 歷時8個多月,文物修復專家終於成功完成“尊重原貌,修舊如舊”的修復工作。目前正等待專家驗收。 52歲的易澤林,曾參與九連墩一二號墓發掘工作,經常參與省文物修復項目。去年,還遠赴南京博物院幫其修復青銅器兵器。 價值全國最大青銅馬 易澤林表示,墓葬內發現如此大的青銅馬,在襄樊、全國都極為罕見。可見,魏晉時期,銅的鑄造工藝十分發達,美術欣賞水平也已達到相當高的造詣。 根據史料記載,東漢時期的馬比較矮小,前胸粗壯,馬屁股渾圓,耐力好,但跑不快,打起仗來吃虧。 到了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引進國外3000多匹高頭大馬與蒙古馬雜交,此後,我國純種蒙古馬便日漸稀少。故依據歷史資料和專家建議,襄樊市文物專家參照古蒙古馬修復了這匹青銅馬,其特點是脖子粗,屁股大。 這匹青銅馬與真馬大小相似,比出土的秦始皇銅馬車的馬還大一倍。四川綿陽出土的一匹馬,被稱為全國最大的青銅馬,身高僅123厘米。 “如果不打碎,很可能是國寶級。打碎了也應該是一級文物。”劉江生表示。 易澤林告訴記者,青銅馬待專家驗收後,將入駐襄樊市博物館,當屬“鎮館之寶”,可能還會外出展出。 該青銅馬的發掘,對研究魏晉時期馬的品種提供了實物見證,也是研究當時的喪葬習俗的重要依據。 |
研究所相關
我國有文物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各類機構,這些機構致力於科學研究,為我們的經濟、自然、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卓著貢獻。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我國的各研究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