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原名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隸屬中國科學院。1962年,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1956年建立)合併於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改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2002年10月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在職人員161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員62人,分屬於25個民族成份。現有高級研究人員74人。現任所長為郝時遠研究員。該所系多學科、綜合性國家級研究機構,以人類社會民族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以民族學、人類學為平台,通過田野調查和文獻蒐集以及相關技術手段開展民族歷史、語言、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文字、文獻和國際問題等學科和諸多專業方向的研究。下設民族理論、民族歷史、社會文化人類學、宗教文化、影視人類學、民族古文獻、南方民族語言、北方民族語言、經濟與社會發展、語音學與計算語言學、世界民族11個研究室;設圖書館和網路信息中心。主辦《民族研究》、《民族語文》、《世界民族》雜誌,編輯出版《中國民族研究年鑑》。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西夏文化、海外華人、蒙古學和藏族歷史文化5個院屬研究中心依託於該所。中國民族研究團體聯合會設在該所,並管理中國民族理論、中國民族學、中國世界民族、中國民族史、中國民族語言、中國民族古文字、中國突厥語等全國性的學術團體。
學術成果
建所40多年來,完成了大規模的民族識別、社會歷史和語言調查,編寫完成了《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中的部分著作;完成了於1993年開始的《中國少數民族現狀與發展調查》(第一期)等重大項目,編繪出版了《中國少數民族分布圖集》,出版專著500餘種,譯著100餘種,資料集、論文集300餘種,工具書100餘種,公開發表論文3000餘篇,拍攝民族學人類學影視片70餘部(集)。該所與美、加、日、俄、德、法等20餘個國家及港澳台地區的有關科研機構保持著學術交流和關係,併合作出版《世界的書面語.中國卷》(中、英文版)等學術著作。課題研究
目前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視野中的社會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理論和研究方法》、《民族-國家與多民族國家理論研究》等;承擔院重大項目《中國少數民族現狀與發展調查(第二期)》、《中國新發現語言調查研究》、《中國民族多媒體信息系統》、《20世紀中國民族問題報告》、《20世紀世界民族問題報告》、《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國歷代邊政通論》、《蒙古秘史研究》、《漢藏語聲調及發聲的聲學研究》、《台灣的原住民問題與“台獨”研究》等。教育培養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族學系設在該所,在民族學、中國民族史、中國民族語言等專業擁有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近年來培養博士生、碩士生80餘人。並設有博士後流動站。歷任所長
歷任所長有包爾漢、劉春、雲北峰、牙含章、照那斯圖、杜榮坤。現任所長為郝時遠。
通訊地址:
北京市中關村南大街27號院6號樓郵政編碼:100081其它
作為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的國家級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前身為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從二十世紀50年代起,就錄製、保存了大量中國各少數民族的珍貴影視資料,其中很多是國內外所獨有的研究所相關
我國有文物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各類機構,這些機構致力於科學研究,為我們的經濟、自然、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卓著貢獻。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我國的各研究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