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其前身為1974年成立的"冶金史研究室",是中國最早從事專業科學技術史研究的機構之一。

簡介

“科學技術史”專業於1991、1996年先後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是目前國內唯一的科學技術史(工學)專業博士點。目前在職人員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講師1人,實驗員2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柯俊教授擔任本所顧問,此外還聘請有前英國李約瑟研究所所長何丙郁教授等10多名國內外知名學者擔任兼職教授。本所目前承擔有"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重要課題多項,主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古代冶金遺物進行研究,揭示材料對人類文明的重要作用。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的中心之一,本所與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本所目前設有三個研究方向:冶金與材料史、文物保護、科學技術與社會。2002年畢業博士生1人,指導畢業本科生2人。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不僅是中國最早從事專業科學技術史研究的機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規模最大的冶金史研究專門機構。其“科學技術史”專業於1991、1996年先後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是目前國內唯一的科學技術史(工學)專業博士點。研究所成立30年來,先後有16人專職參加了研究工作,全校還有各專業的教師和實驗人員50餘人兼職進行了工作。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柯俊教授擔任本所顧問,他曾連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第二、三屆理事長,國際科技史學會聯合會第十九屆理事、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學史學會首屆副會長。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考古學會理事長、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學術顧問。此外,研究所還聘請有英國李約瑟研究所前任所長何丙郁教授等10多名國內外知名學者擔任兼職教授。

科研項目

本所先後承擔有“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重點科研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重要課題多項。

研究所的研究特點是在注重古代資料和中外文獻蒐集、整理、運用的同時,著重利用現代分析手段有選擇、有目的地對傳世和出土金屬文物和採礦、冶鑄遺址進行檢驗和考察,通過必要的模擬實驗等科學手段,從冶金學、材料學、金屬腐蝕學等多學科角度開展研究。自研究所成立以來,在全國各省、市文物考古單位的支持下,共收集、檢驗分析古代金屬和爐渣樣品6000餘件,考察研究冶金遺址和傳統工藝生產基地200餘處。據文物權威刊物發布20世紀中國的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中,涉及到冶金遺址和遺物的30項,均由本所參與研究。由於本所研究結果具有嚴格的科學性和較高的學術價值,因此得到文物、考古和科技考古工作者的認同,享有較高聲譽,目前已成為全國金屬文物與冶金遺物檢測分析與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30年來,本研究所在古代鋼鐵冶金、有色冶金、金屬工藝技術的發展歷程以及對中國和世界文明的貢獻等領域取得多項重要研究成果。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文集中發表論文百餘篇,其中富有創建性論文數十篇。參與或主持編寫出版的專著、論文集10餘部,其中“中國冶金簡史”和“中國古代冶金”是冶金史領域較早、較系統、影響最大的二本專著。以上成果在國際、國內文物考古、冶金史、科技史、科技考古等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1.系統地闡明了中國古代鋼鐵技術發展的歷程和體系。揭示出春秋戰國起始的生鐵及生鐵煉鋼技術不僅對中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延續不斷發展的基礎,對世界文明的進程發生過積極的影響。此項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讚譽,並獲得了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及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2.研究鑑定了全國出土的早期銅器和冶金遺物500餘件,分布範圍與文化歸屬包括中原腹地的仰韶晚期文化、二里頭文化、東下馮文化,周邊地區的山東龍山晚期文化和岳石文化、內蒙朱開溝文化、遼寧、河北的夏家店下層文化,河西走廊地區的甘肅馬家窯文化、馬廠文化、齊家文化、四壩文化、乃至新疆哈密及周圍地區的早期文化等。大量的分析和比較研究工作,揭示出中國早期銅器的特點和冶金學特徵,為研究中國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提供了具有科學價值的重要線索。發表的研究論文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美國研究相關問題的學者主動要求合作編譯的論文集,已在美國出版,並向世界發行。

3.解決了一些學術界關注和爭論的重要問題,如關於藁城商代銅鉞鐵刃的材質是隕鐵還是人工冶煉的鐵?山東膠縣三里河出土的龍山文化晚期(有說屬於岳石文化)的黃銅錐能否是當時的製品?早期黃銅是否可以冶煉出來?曾在十七、八世紀享譽歐洲的鎳白銅是中國還是德國發明的?中國鎳白銅是怎樣冶煉出來的?銅鏡表面黑漆古的成因是自然腐蝕的結果還是人工處理而成?晉朝周處墓出土的鋁帶扣殘片是當時煉製的鋁還是混入的現代鋁片?諸如此類問題均通過實驗和理論的研究而搞清了,相關論文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較大的反響。

4.較系統地研究了中國古代煉銅技術的發展歷程。考察和研究的冶銅遺址北起遼寧凌源牛河梁、內蒙林西大井,中到山西中條山垣曲段,南至長江流域的湖北大冶銅綠山、江西瑞昌、安徽南陵、九華山、江蘇南京棲霞山。年代從夏家店下層文化至唐代,跨越2500年。通過對收集到的大量冶銅爐渣的研究,首次建立了從古爐渣的成分、Cu/S量及其狀態,判別煉銅工藝的方法。總結出中國古代火法煉銅存在著三種方法,闡明了中國古代已用硫化礦煉銅的技術問題。此項研究成果得到國際冶金考古學家的一致好評。

5.配合考古學專著的出版,重點對湖北盤龍城商代前期遺址、北京琉璃河西周早期墓葬、陝西周原地區先周和西周早期遺址、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山西太原晉國趙卿墓、湖北當陽趙家湖楚墓、西漢南越王墓等商周至秦漢時期重要遺址和墓葬出土青銅器進行了金屬學和鑄造技術的綜合研究。為研究中國青銅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6.對大型冶鐵遺址進行了綜合研究,如河南鄭州古滎漢代“河一”冶鐵作坊,河南鞏義市鐵生溝漢代“河三”冶鐵作坊,以及河南登封、南陽、魯山等冶鐵遺址,再現了漢代發達的冶鐵業,向國內外展示出中國古代輝煌的鋼鐵技術成就。

7.對國家館藏的國寶級文物進行了檢測、分析和研究,如著名的越王勾踐劍、秦俑坑出土的不銹銅鏃、山東臨沂出土的東漢三十煉鋼刀、江蘇徐州五十煉劍、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劉勝佩劍、三門峽虢國墓出土的我國最早的屬於西周時期玉柄鐵劍等6件鐵刃銅器。研究結果揭示了它們的科技內涵,進一步提高了國寶級文物在中華民族冶金技術發展史中的重要價值。

8.較早地開拓了中國古代大型鑄件製作工藝系統研究的領域,如明清時期的系列梵鍾、南京紫金山古天文儀器、河北滄州鐵獅、湖北當陽鐵塔、山西浦津渡鐵牛、西南地區百餘面銅鼓等。研究成果填補了這些古代大型鑄件製作工藝的空白,對其社會功能及其在社會經濟文化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並對大型金屬文物的保護進行了基礎性的研究工作。

合作交流

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的中心之一,本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物局所屬單位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兄弟院校的相關研究機構有著長期密切的合作關係,同國際文物考古和科技史研究機構及研究人員有廣泛的聯繫。與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匹茲堡大學、里海大學、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華盛頓弗利爾藝術館、丹佛藝術博物館,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大英博物館,李約瑟研究所、德國馬普學會、阿亨工業大學,日本國立歷史博物館、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等單位有頻繁的學術交往,並多次赴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等國講學,並主辦了3屆國際冶金史學術會議。現正籌辦2006年在北京舉行的第6屆冶金史國際會議。

人才培養

在人才培養方面研究所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已培養畢業碩士研究生11名、博士研究生6名。近三年來,研究生報考和錄取人數都呈逐年增長的勢頭,2002年碩士生入學考試報名人數比2001年增長300%,並已經開始接受國外博士研究生。

本學科根據社會需求和自身特點,最近在繼續保持原有的冶金與材料史研究特色的基礎上,新增文物保護、科學技術與社會兩個研究方向,並從2002年開始培養這兩個方向的研究生。開設的研究生學位課程達20門。教學方法也進行了相應改革,設定研究生“學術報告”,鼓勵研究生參加各類學術交流活動(聽、講、討論等),以擴大知識領域,培養自學能力、綜合分析及表達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目前在校、院各級領導的支持下,正在制定近5年的發展規劃。本專業將以建設國家重點學科為目標,積極加強學科建設。申請“科學技術史”一級學科的博士後流動站。

努力申請新的國家項目,建立國際間新的合作研究課題。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引進高級專業人才,包括從海外引進人才。

繼續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吸收更多的海外留學生就讀本專業。積極與企業事業單位聯合培養研究生,爭取招收工程碩士和工程博士研究生。適當開辦研究生課程進修班,擴大本學科和學校在社會上的影響。

根據學科發展方向,參照專業實驗室建設標準,建立冶金與材料史方向的“金屬文物鑑定實驗室”和文物保護方向的“文物保護專業實驗室”。配備相應的實驗儀器與設備。同時為適應信息化社會和科學技術史研究定量化的發展趨勢,建立“計量科學技術學實驗室”。

繼續保持與國際上相關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擴大國際交流範圍,聘請國外客座教授,邀請國外同行專家講學。選派骨幹及青年教師出國進修、參加學術會議。爭取與國外知名大學合作培養研究生。

在現有冶金史展覽的基礎上,實現跨越式發展,籌建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金屬博物館”。

21世紀是人類創造更多、更大奇蹟的新世紀,挑戰和機遇共存,相信在學校和上級各級領導的關懷和各部門學科的配合下,在全國各兄弟單位的支持下,在本學科師生的不懈努力下,北京科技大學“科學技術史”學科一定能夠實現“保持國內領先地位,爭創世界一流學科”的既定目標。

研究所相關

我國有文物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各類機構,這些機構致力於科學研究,為我們的經濟、自然、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卓著貢獻。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我國的各研究所吧~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文物研究所
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
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
天津市藝術研究所
桂林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浙江考古研究所
佛山市清華文博建築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
廣西文物工作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古研究所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

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
敦煌文物研究所
上海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
北京市白塔寺文物保管所
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市文物建築保護設計所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民藝研究所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藏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
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南開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
中國文化藝術研究所
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大學哲學研究所
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
世界宗教研究所
哈爾濱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藏學研究所
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河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
龍門石窟研究院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陝西省古建築設計研究所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岳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內蒙古考古研究所
水環境研究所
台灣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
紹興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遼寧考古研究所
吉林考古研究所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
國家體改委研究所
中國地質研究所
運城市文物局文物工作站
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黑龍江考古研究所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