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責任務
以套用研究為主,利用現代科技、結合傳統工藝,對中國古建築、石窟寺以及各種不同質地、不同類型的出土文物、館藏文物的科學保護進行研究;負責全國重點文物古蹟、古建築、石窟寺的勘測設計和施工技術指導等。
主要領導:
張廷皓:(所長、黨委副書記)
孟憲民:黨委書記
榮大為:副所長
馬清林:副所長
付清遠:總工程師
岩土文物與遺址保護研究所
-------------------------------------------
主要職責:
1、開展石窟寺、石刻、石質文物建築、構築物與遺址、墓葬等的保存狀況調查、監測與價值評估;
2、土遺址保護技術研究;
3、石窟寺、石質文物建築保護工程技術研究;
4、承辦院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機構設定
設有古建築保護設計部、石窟寺保護設計部、文物保護科技部、辦公室、文物古文獻研究部。1978年以來的省、部級科技成果主要有:
(1)山東臨沂金崖山帛畫揭裱技術;
(2)北周李賢墓壁畫揭取修復技術;
(3)出土彩繪陶傭的保護處理方法;
(4)石窟加固工種中檢測新方法研究;
(5)古塔復原抗震設計;
(6)敦煌莫高窟起甲壁畫修復技術;
(7)防紫外線膠片研製;
(8)用錨固法整修荊州古城牆工程報告;
(9)古建築糟朽木構件加固技術;
(10)近影攝影在石窟測繪中的套用。
歷史沿革
現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是國家文物局直屬的文化遺產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其前身可追溯至成立於1935年的“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1949年更名為“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是新中國第一個由中央政府主辦並管理的文物保護專業機構;1973年更名為“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1990年與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合併為中國文物研究所;2007年8月更名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近階段任務
根據國家文物局的要求,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目前的主要職責是:開展國家文化遺產資源的調查、登錄工作;承擔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工作;承擔文化遺產科學的基礎研究、專項研究,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套用技術研究,推廣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承擔國家重要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編制、維修及展示方案設計;開展文化遺產保護科學技術的國際合作、學術交流和教育培訓工作等。學科設定
歷經七十多年的發展,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已建設成為學科門類較為齊全、人才優勢較為明顯的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除羅哲文、杜仙洲、余鳴謙、胡繼高、王丹華、黃景略、黃克忠等享譽國內外的老一輩專家學者外,還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科研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截至2010年9月,全院在職員工134人,具有高級職稱者56名,具有博士學位者26名,碩士學位者46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7名。主要研究領域涵蓋了文物保護科技、古代建築及岩土遺址保護、設計規劃以及博物館、水下考古等多個學科方向,形成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各具特色又交叉融合的文物保護專業體系。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掘資質、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甲級資質、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可移動文物修復一級資質以及文物保護工程施工一級資質等。研究成果
多年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主持承擔了一大批國家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承擔了國內重大文物保護工程及科研項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同時還開展了一系列的工程技術諮詢、評估和技術服務等業務工作。據初步統計,全院承擔、完成了文物保護維修設計以及指導施工項目五百餘項(含重大項目一百餘項),文物保護科技項目三百餘項(含國家級項目二十餘項)、國家基礎研究研究項目二十餘項,出版論著一百餘種,承擔的項目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交流合作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與國際重要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學術團體、國外著名科學研究機構和知名大學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秘書處、文物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國家文物局科研課題管理辦公室等均掛靠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所相關
我國有文物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各類機構,這些機構致力於科學研究,為我們的經濟、自然、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卓著貢獻。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我國的各研究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