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研究所簡介
![徽](/img/c/6d3/ml2ZuM3XxUjN5UDNycDNxYzM5ITMwITMzETOwADMwAzMxAzL3Q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研究方向
![白壽彝教授擔任總主編的多卷本《中國通史》199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全部出齊。全書共12卷,22冊,1400萬字,系統論述了自遠古時代下迄1949年間的中國歷史。《中國通史》的編輯工作開始於1975年。1980年完成了30萬字的《中國通史綱要》,該書已發行了7種不同文字的外文本,中文版發行了近百萬冊。 1989年出版了《中國通史》第一卷《導論》,此後各卷陸續出版,至今全部完成。該書在白壽彝先生的主持下,組織約請了全國各地的530名專家學者參加撰稿。全書分“導論”、“遠古時代”、“上古時代”、“中古時代(秦漢、三國 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夏金、元、明、清)”、“近代(前編、後編)” 5大部分,每個歷史時期分序說、綜述、典志、傳記加以闡述。 該書在思想觀點和編撰形式上,都體現了繼承與創新的風格特徵,是迄今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的通史撰述的最新成果。《中國通史》還首創了一種新的通史編寫體例。](/img/5/da9/ml2ZuM3X2IjNykDN3QDNxYzM5ITMwITMzETOwADMwAzMxAzL0Q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史學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與中國近現代史學、中國古代史學理論與史學批評、中國史學史、中國史學思想史、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西方史學理論及史學史、中外古史比較研究、中國古典文獻(經史)研究。特別是在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和中外古史比較研究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形成特色,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居國內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影響。
獲省部以上圖書獎的共6項;獲五個一工程獎1項;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科優秀成果獎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獲北京市優秀教材獎二等獎1項;獲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獎二等獎1項;獲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特等獎1項,三等獎1項;獲吳玉章特等獎1項。
中國通史理論 中國歷史文獻學 中國歷史編纂學 中國史學史 中國古代史專題(上) 中國古代史專題(下) 中國古代史專業理論(上) 中國古代史專業理論(下) 專業英語 |
史學研究所專業設定為: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專業;中國古代史
所長
![]() 郭小凌,1950年11月瀋陽生人。1968-1972在內蒙古農村務農,1978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歷史系,同年入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史系就讀,師從廖學盛先生。1981獲歷史學碩士學位,任教北京師範大學至今。現為歷史系教授,北師大史學研究所所長,兼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研究會秘書長,北京大學歷史系兼職教授,北大希臘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職稱聘任委員會委員,國家社科基金世界史評審組成員等。研究方向為世界古代史和西方史學史。 |
機構設定
史學研究所既是國家批准的歷史學人才培養基地,也是國家教育部批准的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學科的科研中心。本所現有教師15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講師1人。設有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室、中國通史研究室、《史學史研究》編輯部。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和中國古代史有博士授予權、碩士授予權和設有博士後流動站。本所已經培養了博士生和碩士生百餘人,還有博士後、國內外訪問學者、單科進修教師。畢業生多數分配到國家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工作。多年來,本所一直承擔著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和國家教育部重大科研項目以及多項橫向科研項目,取得了重大的學術成果。
本所創辦和主編的《史學史研究》學術季刊,已有4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中文(歷史類)核心期刊,也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期刊源。目前發行到16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學術界有重要影響。
研究所相關
我國有文物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各類機構,這些機構致力於科學研究,為我們的經濟、自然、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卓著貢獻。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我國的各研究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