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

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

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位於甘肅省永靖縣西南約35公里處,黃河北岸的小積石山中。

保護機構

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 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

名稱: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 。

內設:辦公室、業務室、保衛科、旅遊接待部。

成立時間:一九五五年五月,原名永靖炳靈寺文物保管所,2002年元月更名為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

編制:20人。現有工作人員24名。

保護單位

(1)地理位置:東徑103°2′56″北緯35°48′3″。黃河從西到東從窟前流過,東約2公里是著名的唐代鳳林關遺址,河對面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坪遺址,1954午彩陶王出土於此。

(2)歷史沿革:據唐代釋道世著的《法苑珠林》記載,炳靈寺石窟的歷史可上朔到“晉泰始年”即公元265年,現第169窟中保存有西秦"建弘元年"即公元420坪的墨書紀年題記,證明公元420年左右的西秦時期炳靈寺的佛教造像已初具規模,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等十個朝代,近1700年的歷史。北朝時,炳靈寺稱為唐述谷仙寺,唐代時稱為靈岩寺或龍興寺,宋朝開始稱炳靈寺或冰靈寺。元明時期,藏傳佛教在炳靈寺大盛,明末清初建立了活佛轉世系統,並對大部分洞窟進行了重繪。清朝同治年間發生戰亂,炳靈寺遭到重大破壞。1952年9月中央文化部進行了第一次勘察,並進行了第一次編號,1955年5月成立保護機構,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進行了第二次調查,對洞窟進行了重新編號,1999年甘肅省人民政府發文,公布保護範圍。

(3)保護範圍,根據甘肅省人民政府甘政發[1999]22號文通知,炳靈寺石窟的重點保護區為東至靜寧溝(約150()米),南至下寺 (約300米),北至上寺 (約2500米),西至棠春溝 (約1500米)。一般保護區為西至塔坪 (約3000米),東至鴛鴦洞 (約3000米),南至黃河(約500米),北至宋家城(約5000米)。

(4)簡要說明:炳靈寺石窟由下寺區、上寺區、洞溝區三部分組成。計有窟龕216個,石刻造像680尊,泥造像108尊,石胎泥塑27尊,壁畫約1000平方米,各類佛塔56座。

下寺區,位於黃河岸邊大寺溝內,石窟分布長約220米的懸崖上。計有窟龕195個,其中石刻造像676身,泥造像102尊,石胎泥塑26身,壁畫約900平方米。其中,西秦窟2龕1,北魏窟9、龕33,北周窟3,隋窟2,唐窟23、龕112,西夏窟1,明窟3,龕5,清龕1。

上寺區:位於距下寺北約2.5公里的山谷中,共有窟龕13個,大小石雕3身,泥塑造像6身、石胎泥塑1身,壁畫約100平方米,石雕佛塔一座,鎏金銅造像43尊,唐卡13幀,藏文大藏經66卷 (新近版100卷)。還有卓瑪殿等藏漢式建築。

洞溝區:位於下寺和上寺之間西側的洞溝內,現存窟龕8個,壁畫約60平方米。浮雕喇嘛塔6座,石雕米拉日巴大師像一尊。

旅遊指南

炳靈寺石窟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遊人,據統計,每年來炳靈寺參觀的遊客超過三萬人次,1979年炳靈寺石窟對外開放至今,來炳旅遊的人近百萬人次。這除了為炳靈寺帶來了較為客觀的門票收入外,也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經濟成長點,更重要的是為宣傳和弘揚祖國優秀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開放時間:每天上午8時至下午6時,冬季實行半價開放。

(2)參觀範圍:目前除洞溝區外,下寺石窟群和上寺區向遊人開放,

(3)門票價格:

下寺石窟群門票:每人次30元人民幣

第169窟和172窟:每人次300元人民幣

第126窟:每人次80元人民幣

第128窟:每人次60元人民幣

第132窟:每人次90元人民幣

(4)優惠政策:

中小學生免票參觀,大中專生、現役軍人、殘疾人持有效證件,享受優惠半價,老年人持有效證件,實行免費參觀。

(5)接待部門及聯繫電話

炳靈寺石窟的旅遊接待工作,由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接待部負責,可向中外遊人提供漢、英兩種語言的導遊服務。

旅遊接待部負責人:丁萬華

(6)參觀路線 :

中外遊人可從以下四條路線抵達炳靈寺石窟:

路線l:蘭州乘車劉家峽大壩乘船炳靈寺

路線2:蘭州乘車劉家峽乘車向陽碼頭乘船炳靈寺

路線3:蘭州乘車臨夏乘車蓮花碼頭乘船炳靈寺

路線4:蘭州乘車臨夏乘車積石山乘車炳靈寺

遊人抵達炳靈寺碼頭後,前行約百米,即為炳靈寺售票處,在這裡既可購普通門票,也可購特窟門票,按票面要求,在導遊人員的帶領下,依次參觀石窟群,特級洞窟、睡佛殿、展覽廳 (待修)。如果感興趣,還可乘車前往2.5公里處的炳靈上寺參觀。

參觀路線圖示:

炳靈寺碼頭-->售票處-->石窟群、特窟-->睡佛殿-->展覽廳(待修)-->上寺-->返回。

在這裡,人們不僅可欣賞到一千七百年來,我們的先祖用其智慧和勤勞創造的絢麗多彩的文化芝術,也可感受到濃濃的佛教氛圍,還可遊覽壯麗多姿的炳靈石林。黃河文明與絲路文明在這裡交相輝映,東方文化與西萬文化在這裡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在這裡平分秋色,炳靈寺正在以她博大胸懷,悠久的歷史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遊人。

文物保護

文物保護是文物保護機構中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在保護好文物的前提下,才能開展文化旅遊,學術研究等工作,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在上級領導部門的支持下,認真貫徹執行《文物保護法》,在文物保護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修建炳靈寺石窟防護堤壩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國家在炳靈寺石窟下游修建劉家峽水庫,炳靈寺石窟的部分底層洞窟文物面臨著被淹沒的境地,同時對炳靈寺石窟的整體穩定構成威脅。在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國務院撥款150萬元,在石窟前修建了長220米,高16米的防護堤壩,炳靈寺石窟才得以妥善保護。

(2)石刻造像修復

炳靈寺石窟在清末戰亂中,曾遭重大破壞,不少洞窟造像被火藥炸毀,佛像殘頭斷臂者較多。尤其是象126、128、132、147等重點洞窟。進入80年代後,我所業務人員先後對這些洞窟被毀壞的造像進行了修復。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修復過程及修復成果可查閱王亨通先生髮表於《絲綢之路》1999年學術專輯上的文章《炳靈寺石窟的修復及其風化石雕的保護》。

(3)PS材料的套用

炳靈寺石窟所在的山體質地為紅砂岩,這種岩石易於雕刻,也易於風化,尤其近年來隨看局部氣候的變化,空氣中濕度的增加,這種風化現象日趨明顯,面對這種情況,敦煌研究院、炳靈寺文研所等單位合作進行了“套用PS??C加固風化沙岩石雕的研究”,開發研製的PS材料,在炳靈寺石窟“何灌題記”碑文和部分風化石雕上進行了套用,總計噴塗了約30平方米的面積,取得了良好的保護效果。

4、炳靈寺石窟岩體加固與滲水治理工程

1997年9月29日-1999年度底,由國家文物局投資486萬元,甘肅省文物局具體負責實施了炳靈寺石窟岩體加固和滲水治理工程,使石窟長期存在的危石掉落問題和滲水問題得到了徹底根治,炳靈寺石窟岩體加固與滲水治理工程的順利實施,標誌著甘肅省的石窟維修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具體施工過程及工程評價參看王亨通先生髮表於《絲綢之路》2000年第五期上的文章《炳靈寺石窟加固工程評價》。

(5)修復第16窟涅?佛塑造於北魏延昌(512??515)時期,身長8.6米,這是我國石窟龕中保存最早的釋迦佛涅?像。具有重要的歷史、科研和藝術價值。1968年,因修建劉家峽水庫,由甘肅省文化局組織省博物館等單位的專業人員於1967年4、5月份,進行了搶救性搬遷。將佛像切割成九段分別裝入木箱,保存於144、145窟中。2001年6月一2002年5月,由炳靈寺文研所、敦煌研究院、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河北金枋工作室的文物保護工作者進行修復。目前己對外開放參觀。

(6)修復棧道

早在北朝時期,炳靈寺石篇崖壁上就有棧道建築,隋唐時期隨著洞窟的大量開鑿,崖壁上棧道縱橫交錯,蔚魏壯觀。到了清朝同治年間,天下大亂,所有棧道建築毀於戰火。

1973年,甘肅省文化局投資兩萬餘元修建了通往169窟、172窟、183窟、147窟以及通往49??131窟之間的棧道。經過30多年的風吹日曬,當年的棧道有的朽了,有的斷了,大部分開始鬆動。

2002年,國家文物局又撥巨資,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的仿唐木構棧道,已著手改建。目前己完成通往183窟、147窟和51??95窟之間的棧道,通住169窟和172窟的棧道也即將開始維修,一兩年內可完工。

(7)準備修復171龕的唐代彌勒大佛

171龕彌勒大佛,高27米,始建於唐代,大佛前原有九層閣樓,清朝同治時期閣樓被焚,大佛從此裸露在外面,經過一百餘年的風吹日曬,大佛風化殘損嚴重,隨著16窟臥佛的修復完成,171龕的唐代彌勒大佛的修復工作己提上議事日程。

學術研究

自從1951年炳靈寺重新發現以來,炳靈寺石窟的學術研究一刻也未停止過,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學術研究己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湧現出了一大批研究炳靈寺石窟的學者。

研究炳靈寺石窟的學者,應首推著名學者馮國瑞先生,1951年,馮先生在 《光明日報》、《甘肅日報》上發表了《炳靈寺石窟勘察記》一文,在學術界引起轟動,也開了炳靈寺學術研究的先河。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編印了《炳靈寺石窟》一書,鄭振鋒先生撰寫了題為《炳靈寺石窟概述》序文。1963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對炳靈寺進行了第二次考察,同年在《文物》第十期上發表了《調查炳靈寺石窟的新收穫》一文。

到了上個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炳靈寺石窟的學術研究到達了一個高潮。專著、專集、畫冊等相繼出版發行。主要有:

閻文儒、王萬青合著的《炳靈寺石窟》,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

董玉祥、岳邦湖合著的《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9炳靈寺等石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1988年9月第一版甘肅省博物館、炳靈寺文保所合編的《炳靈寺石窟》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甘肅文物工作隊、炳靈寺文物保管所合編的《中國石窟?永靖炳靈寺》,中國文物出版社,日本株式會社平凡社,1989年12月出版董玉祥主編的《炳靈寺169窟》,深圳海天出版社,1994年5月

王萬青、王亨通主編的《炳靈寺歷代詩詞選》,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八十年代以來,發表在國內外各級刊物上的學術論文近百篇之多。這些學術論文集中收藏在由王亨通、杜斗城主編的《炳靈寺石窟研究論文集》中,這本論文集,由炳靈寺文研所於1999年編印發行。

2002年9月,炳靈寺石窟第一屆學術研討會隆重舉行,來自國內外的七十餘名專家學者到會,對炳靈寺石窟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多萬面的研討,總共向大會提交了30餘篇學術論文。這次會議的成果--《炳靈寺石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由王亨通、顏廷亮主編,甘肅人民出版社於2003年10月出版。

研究所相關

我國有文物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各類機構,這些機構致力於科學研究,為我們的經濟、自然、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卓著貢獻。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我國的各研究所吧~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文物研究所
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
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
天津市藝術研究所
桂林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浙江考古研究所
佛山市清華文博建築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
廣西文物工作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古研究所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

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
敦煌文物研究所
上海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
北京市白塔寺文物保管所
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市文物建築保護設計所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民藝研究所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藏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
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南開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
中國文化藝術研究所
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大學哲學研究所
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
世界宗教研究所
哈爾濱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藏學研究所
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河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
龍門石窟研究院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陝西省古建築設計研究所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岳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內蒙古考古研究所
水環境研究所
台灣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
紹興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遼寧考古研究所
吉林考古研究所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
國家體改委研究所
中國地質研究所
運城市文物局文物工作站
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黑龍江考古研究所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