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考古研究所

內蒙古考古研究所

內蒙古考古研究所是自治區文化廳直屬事業單位,承擔著自治區範圍內文物保護、考古勘探、調查、發掘、研究和古建維修等方面的工作任務,是全區惟一具有團體考古領隊資格的專業考古部門。

簡介

內蒙古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考古研究所
內蒙古考古研究所1954年春,內蒙古文物工作組正式成立,標誌著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機構的誕生。1962年6月,改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1984年正式更名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研究所現有職工57人,其中業務人員41人,研究員6人、副研究員4人、文博館員19人。博士4人、碩士5人,9人獲得國家級田野考古領隊資格,形成了具有較強實力的科研隊伍。所內現有黨支部、行政領導班子、工會等領導機構,設定了第一研究室、第二研究室、資料編輯室、古建築研究室、辦公室、保衛科六個科室。
研究所還設有文物標本陳列室、墓誌陳列室、圖書資料室。現有圖書資料近3萬套(冊),國家級文物庫房2000餘平方米。為了給田野考古工作提供便利與保障,更好地進行文物保護工作,還在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區內設定了條件較為完善的野外工作站,其中有準格爾旗工作站、和林格爾工作站、涼城工作站、廟子溝工作站、元上都工作站、寧城遼中京工作站、遼上京工作站等。

科考成果

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努力,內蒙古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為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歷史研究和邊疆考古做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近年來,聚落考古、環境考古、民族考古、岩畫考古、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以及區域性考古調查等諸多新課題的出現,極大的提高了內蒙古文物考古的科研水平,拓展了研究領域。
通過對眾多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址、墓葬的發掘和研究,現已基本建立了內蒙古東南部和中南部地區先秦時期的考古學文化序列。東部區的白音長汗、大山前、小黑石溝、井溝子、水泉及中南部地區的石虎山、王墓山、白泥窯子、廟子溝、老虎山、園子溝、永興店、朱開溝、西岔、毛慶溝、桃紅巴拉等遺址、墓地的重要發現,為探索內蒙古地區考古學文化譜系搭建起了時空框架。
20世紀70年代發掘的和林格爾漢代壁畫墓,為研究東漢時期的莊園經濟及北方邊疆地區的社會面貌、風土人情提供了珍貴資料。80年代大規模發掘的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遺址、中南部地區漢代墓葬以及近年來開展的居延遺址的考古調查與發掘,為研究內蒙古中南部和西北地區漢代政治、軍事、經濟及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資料。同時一批反映遼代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生活、文化習俗的考古發掘成果也相繼問世,如遼上京城址、遼中京城址的調查與發掘,陳國公主墓、耶律羽之墓、寶山壁畫墓、缸瓦窯遺址吐爾基山墓葬的勘探與發掘。其中,1986年發掘的陳國公主墓是目前發現保存最為完好的遼代皇族墓葬,它以墓葬的完整性以及3000多件隨葬品和清晰艷麗的壁畫,躋身“七五期間十大考古發現”之列。耶律羽之墓以特殊的墓葬形制、豐富精美的隨葬品及墓主高貴的身份,被評為199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吐爾基山遼墓,以規格高、文物精而引起了世人的廣泛注意,其中罕見的彩繪棺木是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被評為200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近年來蒙元時期的文物考古研究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元上都的考古發掘與勘探,基本探明了這座“草原古都”的城市布局。同時,該城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中,清理出土了大批精美的瓷器及完整的市肆遺址,這是首次對元代“路”一級城市的大面積揭露,倍受學界的重視,為內蒙古地區蒙元時期的考古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被評為200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交流發展

內蒙古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考古研究所

進入90年代後,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學者相繼與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蒙古等國以及港台地區的考古界人士開展了多方面的業務交流,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95——1997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日本京都中國考古學研究會合作,對涼城縣王墓山等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為今後內蒙古地區開展中外聯合考古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近年來赤峰中美聯合考古調查隊在赤峰地區開展的區域性考古調查工作,在方法、手段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中國、義大利聯合調查敖倫蘇木古城工作,也為內蒙古地區的文物考古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獨具特色的內蒙古出土文物,近年來在日本、法國及國內陝西、廣東、上海、河南等地多次展出,受到觀眾的好評。特別是2002年,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契丹王朝——內蒙古遼代文物精華展》受到參觀者的高度讚譽,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成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加大考古工作科技含量,套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考古研究是時代發展的需求。1997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作,採用航空攝影、GPS衛星定位系統等新技術,對內蒙古地區的遼上京、遼中京、元上都等八處大型遺址進行了科學勘測,獲得了一批珍貴的科研資料。2002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合編出版《內蒙古東南部航空攝影考古報告》,這是第一部由我國考古研究人員獨立完成的航空攝影考古報告。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文物保護工作也面臨著許多新問題。為配合國家基本建設,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依據國家和自治區的相關政策和法令,積極與工程建設部門配合,有效地保護了一批珍貴文物,取得了一系列的考古成果。如配合豐準鐵路、集通鐵路、大準鐵路、準格爾煤田、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尼爾基水利樞紐工程、達豐輸電線路、和林格爾盛樂經濟園區、110國道、準東鐵路、托克托電廠、錫桑鐵路、呼包高速公路、呼集高速公路等大型建設工程的考古發掘工作,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從2000年冬季開始,為支持三峽工程建設,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考古隊、奔赴三峽庫區參加文物搶救工作。這是內蒙古首次組隊在外省區開展考古工作,考古隊員們以較強的業務基礎、嫻熟的考古技能和嚴格的組織紀律,在三峽庫區考古工地一展風采,受到同行的好評。

科研成果

有耕耘就有收穫,經過科研人員的辛勤努力,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立足根系草原大舞台,為社會、為人類奉獻出了許多科研成果。早在1963年,就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內蒙古出土文物選集》,1964年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內蒙古文物資料選輯》,這是內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肇創之初最早的兩本文物考古專輯,它標誌著自治區的文物考古工作的初創與發展。1981年,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內蒙古考古學會合辦的《內蒙古文物考古》正式創刊,它標誌著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工作已進入成熟階段;特別是《和林格爾漢墓壁畫》、《陰山岩畫》、《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烏蘭察布岩畫》、《巴丹吉林岩畫》、《黑城出土文書》、《遼陳國公主墓》、《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集》、《朱開溝——青銅時代早期遺址發掘報告》、《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地區考察研究報告集》、《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考古報告集》、《內蒙古遼代石刻文研究》、《內蒙古中南部航空攝影考古報告》、《廟子溝與大壩溝》、《半支箭河中游先秦時期遺址》、《內蒙古東部(赤峰)區域考古調查階段性報告》、《岱海考古(三)——仰韶文化遺址發掘報告集》、《內蒙古出土瓦當》、《內蒙古地區鮮卑墓葬的發現與研究》、《白音長汗——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等一系列學術專著的問世,奠定了內蒙古考古學研究的堅實基礎,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讚譽。

研究人員

內蒙古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考古研究所

蓋山林,滿族著名考古學家、岩畫學家。1960年畢業於西北大學。1972年開始專門從事岩畫的考察與研究工作。考察岩畫行程數萬里,拓描、拍照岩畫5000餘幅,發表學術文章200餘篇,出版專著15本,共約500萬字。他的著述,已為俄羅斯、英國、德國、韓國、義大利、西班牙、日本、委內瑞拉、蓋亞那等國廣為引用,並給予高度評價。1986年以教授身份出訪美國和加拿大,做學術交流,講學和田野考察。1995年赴巴黎出席國際岩畫會議,並做了精彩發言。其作品《陰山岩畫》和《中國岩畫學》獲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烏蘭察布岩畫》獲二等獎;《絲綢之路草原民族文化》榮獲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並被內蒙古自治區人事廳、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授予文化系統優秀工作者。自治區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務院首屆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被中國美術分類全集領導工作委員會任命為《中國岩畫全集》編委會副主任。民進區委主席、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人大第七、八屆常委,民進中央常委。
塔拉,蒙古族,中共黨員,1955年9月14日出生於呼和浩特市,1982年7月畢業於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現任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兼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內蒙古考古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東北遼金史學會理事、吉林大學邊疆考古中心客座教授、遼寧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中國航空遙感考古聯合實驗室研究員、中國航空遙感考古聯合實驗室內蒙古遙感考古工作站站長。
 其主要研究方向為:內蒙古東部地區史前文化、青銅時代考古文化和遼金時期的考古研究。在多年的田野工作基礎上,著有《呼魯斯太匈奴墓》、《敖漢旗范仗子遼墓》、《額爾古納河流域文物普查演示文稿》、《額爾古納右旗拉布達林鮮卑墓群發掘演示文稿》、《寧城縣岳家仗遼蕭府君墓》、《巴林左旗友好村二道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演示文稿》、《寧城縣鴿子洞遼代壁畫墓葬》、《寧城縣埋王溝遼代墓地發掘演示文稿》、《通過衛星畫像對內蒙古東部遺蹟群的探查研究之一——實地調查課題和方法》、《中國內蒙古赤峰巴林左旗遼上京遺址的遙感考古學考察》和《通過衛星畫像對內蒙古東部遺蹟群的探查研究之二——關於遼上京城牆的分光反向特性及其檢查方法》等數十篇論文、報告,主持編寫的《赤峰地區區域性田野考古調查結項報告》、《內蒙古東南部航空攝影考古報告》在學術界獲得了一致好評。
郭治中,男,漢族,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1949年生,內蒙古商都縣人。1978年進入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1982年畢業分配到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參加工作,一直從事考古調查、發掘、文物保護和研究工作。1989年至1997年期間,出任本所第一研究室主任,1994年受聘為副研究館員,2001年晉升為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是內蒙古東部地區的新石器和青銅時代,多次主持考古發掘項目,其中,林西縣白音長汗新石器時代遺址、寧城縣三座店和喀喇沁旗大山前青銅時代遺址、敖漢旗水泉戰國墓地、赤峰缸瓦窯遼金瓷窯址等都是比較重要的項目。已完成或發表的學術報告(專著)有:《半支箭河中游先秦遺址調查》、《白音長汗—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兩部;《論白音長汗發現的女神像及其崇拜性質》、《內蒙古東部區新石器-青銅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水泉墓地之探索》等論文數十篇。在考古發掘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興隆窪文化白音長汗類型”、“水泉文化”等學術觀點,在考古領域具有一定影響。
陳永志,蒙古族,1986年7月畢業於內蒙古大學,同年進入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從事文物考古工作至今。現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國家級田野考古領隊,研究館員,歷史學博士。該同志曾先後主持陶卜齊故城、土城子古城、集寧路古城等大型遺址的考古勘探與發掘項目,發表《正藍旗羊群廟石雕像研究》、《蒙元時期的牌符》、《考古學形成的哲學根源》等學術論文20餘萬字,主持撰寫了《內蒙古出土瓦當》、《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三輯)、《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出土瓷器》等學術專著。由該同志撰寫的論文與主持的考古發掘項目在文博界均具有一定影響,其中《羊群廟石雕人像裝飾考》一文曾獲內蒙古自治區青年知識分子創新獎,《黃金面具、銅絲網絡與祖州石室》一文被內蒙古考古博物館學會評為第五屆優秀成果二等獎,集寧路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被評為200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同時受到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的專門嘉獎。

內蒙古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考古研究所

曹建恩,男,中共黨員,副研究館員,1966年生,原籍赤峰市。1988年畢業於吉林大學考古系,2000年獲得國家領隊資格,2003年吉林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現任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參加主持過20餘項考古發掘工作,忻州窯子墓地和小雙古城墓地的發掘為研究長城地帶遊牧民族和北方系青銅器的流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西岔遺址的發掘辨識了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填補了內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的空白,為中國北方長城地帶考古學文化布局、早期北方系青銅器流布、農牧轉化等一系列課題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該工作已列入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項目《河套地區先秦兩漢時期人類文化、生業、環境》之中。同時撰寫了《內蒙古中南部石城址及相關問題研究》、《西岔文化初步研究》及主編《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考古報告集》等報告及論文20餘篇(近三十萬字)。

未來發展

縱觀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50年的發展歷程,其取得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離不開廣大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內蒙古文物考古事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是黨的改革開放、科教興國以及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政策的結果。在新的歷史時期,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全體職工,將會以嶄新的姿態,為建設內蒙古自治區成為民族文化大區做出更大的貢獻。

研究所相關

我國有文物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各類機構,這些機構致力於科學研究,為我們的經濟、自然、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卓著貢獻。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我國的各研究所吧~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文物研究所
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
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
天津市藝術研究所
桂林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浙江考古研究所
佛山市清華文博建築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
廣西文物工作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古研究所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

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
敦煌文物研究所
上海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
北京市白塔寺文物保管所
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市文物建築保護設計所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民藝研究所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藏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
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南開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
中國文化藝術研究所
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大學哲學研究所
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
世界宗教研究所
哈爾濱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藏學研究所
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河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
龍門石窟研究院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陝西省古建築設計研究所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岳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內蒙古考古研究所
水環境研究所
台灣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
紹興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遼寧考古研究所
吉林考古研究所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
國家體改委研究所
中國地質研究所
運城市文物局文物工作站
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黑龍江考古研究所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