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文化研究所組建於1988年7月,原稱中國文化研究室,1993年4月經文化部批准正式成立中國文化研究所。主要從事中國文化與思想史研究,是以文化建設為目標,保持人文與社會科學交叉聯繫的學術研究機構。首任所長劉夢溪,副所長任大援、梁治平。現任所長劉夢溪,副所長梁治平、方李莉。該所下設藝術人類學中心、學術思潮研究室、法學文化研究室、世界漢學研究室、休閒文化研究中心,並編輯出版有《中國文化》和《世界漢學》兩種學術雜誌。主要學術成果有《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憲政譯叢》、《休閒研究譯叢》等大型學術叢書,以及《傳統與變遷──景德鎮新舊民窯的田野考察》、《法律的文化解釋》、《清代習慣法研究》、《中國現代學術要略》、《中國瓷器》、《傳統的誤讀》、《紅樓夢與百年中國》、《劉古愚研究》、《保守主義》、《共和?民主?憲政——自由主義研究》、《不死的火焰》、《恥辱者手記》、《民國四女子》等專著。承擔的國家項目主要有大型國家重點課題《西北人文資源環境基礎資料庫》、《西部人文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我國公眾閒暇時間文化精神生活狀況的調查與研究》等。
該所積極與海外進行學術交流,先後與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瑞典、荷蘭、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的漢學或中國學研究機構,以及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有關學術單位建立了學術聯繫。該所現有研究員和副研究員7人,博士生導師2人。
機構組成
研究機構戲曲研究所
音樂研究所
美術研究所
舞蹈研究所
話劇研究所
曲藝研究所
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
紅樓夢研究所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
建築藝術研究所
攝影藝術研究所
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
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心
文化政策研究中心
工藝美術研究所
文學院
中國藝術研究推廣中心
發展簡史
中國藝術研究院是全國唯一一所集藝術科研、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為一體的國家級的綜合性學術機構,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同時,我院還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評審批准的藝術學一級學科所在單位和由國家人事部批准建立藝術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至今已有56年的歷史。中國藝術研究院是從建國初期成立的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中國繪畫研究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51年4月3日,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並題寫院名。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彭真、陸定一、郭沫若和茅盾等也分別題詞。梅蘭芳被任命為首任院長,程硯秋、羅合如、馬少波為副院長,後又陸續任命張庚、周信芳為副院長。 毛澤東為我院前身中國戲曲研究院題詞
周恩來總理接見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表演藝術家周信芳。
中立者為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副局長、後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顧
問的戲曲史論家馬彥祥
1955年,中國戲曲研究院4位副院長合影(左起):羅合如、程硯秋、周信芳、張庚 ........>
1953年,中國繪畫研究所成立,1954年更名為民族美術研究所,黃賓虹為首任所長,王朝聞為副所長。
1954年3月,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楊蔭瀏、李元慶任所長。
20世紀70年代,這3個研究所相繼合併為“文化部藝術研究機構”,1975年該機構更名為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所,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袁水拍兼任所長;1978年文化藝術研究所改為院,由文化部副部長賀敬之兼任院長,蘇一平任黨委書記。同年,院屬研究生部成立,成為恢復高考制度後我國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單位之一。1980年,經國務院批准,文學藝術研究院更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正式成立,在我國文化藝術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在此期間,國務院對文化部系統原處於分散狀態的戲曲、音樂、美術、舞蹈、電影等科研機構和人才資源重新組合,一些相關的藝術研究機構陸續併入我院,相繼成立了一批新的專業研究所。1979年,在文化部《紅樓夢》校注小組的基礎上成立了紅樓夢研究所,馮其庸任所長;1980年,話劇研究所成立,葛一虹任所長,梁化群任副所長;1980年,在原電影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了電影研究所,魯勒任所長,李少白、趙國英任副所長;1980年,在原編譯室的基礎上成立了外國文藝研究所,陸梅林任所長,陸風、陳繼遵任副所長;1982年,在舞蹈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了舞蹈研究所,吳曉邦任所長;1986年曲藝研究所成立,沈彭年任所長,賈德臣任副所長(創辦時期侯寶林曾任研究所籌備組組長);同年,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成立,陸梅林任所長,程代熙、盛同任副所長;1993年,中國文化研究所成立,劉夢溪任所長;2001年,建築藝術研究室改建為研究所,顧森任所長;同年,攝影藝術研究室改建為研究所,朱憲民任所長。我院所屬的期刊和出版機構也在發展中相繼成立。1979年5月創辦了《文藝研究》雜誌,張庚任主編;1980年3月,文化藝術出版社成立,王致遠任社長兼總編。
2000年9月,王文章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黨委書記,2004年4月任院長兼黨委書記。王文章同志到任後,新領導班子實行機構組織、人事制度和科研管理的改革,培養和吸納了大批優秀的藝術理論和創作人才進入我院。領導班子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落到實處,極大地調動和發揮了廣大科研和創作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使我院的整體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和促進科研發展,院領導班子根據實際情況,經過合理調整,逐步確立了我院的發展目標,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藝術科研為中心,以人才建設為基礎,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努力奮鬥,逐步形成藝術科研、藝術創作、藝術教育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努力把我院辦成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藝術科研中心、藝術教育中心和國際藝術交流中心。我院由此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近幾年來,我院按照形成科研、教育、創作三足鼎立發展格局的要求,將內設機構進行調整,在機構總數不斷增加的要求下,將一部分中國傳統藝術研究的學術資源戰略性地轉向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先後成立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家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管理中心和宗教藝術研究中心等機構。2005年,部分機構合併,組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並於2006年正式掛牌。在研究和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的同時,我院也加大了關注現實的力度,經文化部批准,於2005年組建了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從理論層面規劃和設計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的發展。
人才培養
鑒於我院長期不懈的努力和在各藝術學科建設中所取得的成就,2003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我院為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03年10月,國家人事部全國博士後管委會決定,在我院設立藝術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藝術學一級學科的確立和博士後流動站的建立,是我國藝術學學科建設的重要進展,為我國的藝術學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教育以及各類高級藝術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進一步發展的平台。2004年8月,我院研究生部更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同時按照一級學科的學科設定要求全面完成了藝術學一級學科8個博士點建制的學科建設,並全面招生。在已有碩士點的基礎上,還建立了文藝學博士點,博士後也已進站工作。
2004年,為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我院先後成立了中國美術創作院和中國書法院;2005年,成立藝術創作研究院;2006年又成立了中國篆刻藝術院。2006年9月,經中編辦批准,中國工藝美術館正式劃轉中國藝術研究院管理。這些機構建設,通過藝術研究、藝術創作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機結合,旨在培養、發現和匯聚優秀創作人才,推動藝術事業的發展,進一步完善我院藝術科研、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
學術刊物
作為我院創辦最早的學術刊物,《戲曲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我院又陸續創辦了《文藝研究》、《文藝理論與批評》、《美術觀察》、《紅樓夢學刊》、《中國音樂學》、《中華文化畫報》、《中國攝影家》、《傳記文學》、《中國文化》等學術文化期刊。在各自領域,這些專業期刊均成為推動我院科研和溝通院內外學界同仁的重要園地。近年來,我院又著手調整和改革院所屬刊物,並組建了《藝術評論》雜誌社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叢刊編輯部,分別關注當代藝術實踐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領域的最新動向。研究生院
經過不斷發展,中國藝術研究院目前已有12個專業研究所、5個二級院和3個專業研究中心、一家出版社、一家博物館、一個圖書館、16種公開出版的刊物和一個內刊,成為全國唯一一家集藝術科研、藝術教育、藝術創作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學術機構。全院現有在職人員750餘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各藝術門類專家學者250餘人(離退休專家學者有300餘人),博士生導師70餘人。研究生院招生和在職人員培訓工作開展順利,2006年招收全日制博士、碩士研究生達到132人,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及各類研修學員達到780餘人,在各類科研機構中名列前茅。此外,經過努力開拓經費來源渠道,全院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作為國家級綜合性學術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在文化部的領導下,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各項工作,在不斷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同時,進一步深化改革,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同步增長,按照創辦一流科研、一流教學、一流創作機構的整體思路,匯集和發揮眾多全國一流人才的作用,努力把中國藝術研究院建設成“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藝術研究中心、藝術教育中心和國際藝術交流中心,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盤點有關藝術研究所
藝術研究可以理解為研究藝術,即對藝術的研究,類似科學研究,學術研究,只是研究的主題換成了藝術,對藝術進行思索,探討,利用證據,事實等等對藝術中抽象的概念進行分析總結。 |
研究所相關
我國有文物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各類機構,這些機構致力於科學研究,為我們的經濟、自然、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卓著貢獻。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我國的各研究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