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藍馬雞雄鳥前額白色;頭頂和枕部密布黑色絨羽,後面界以一道白色窄帶;頭側裸露為緋紅色;耳羽簇白色,長達50~60毫米,長而硬,突出於頭頸之上;向斜後方突出,宛如圍著雪白的圍巾被微風輕輕掠起,長長的中央尾羽向上翹起,柔軟細密的羽支披散下來,就像馬尾巴一樣。頦、喉白色;體羽大都藍灰色,羽毛多披散如髮狀;尾羽24枚,中央尾羽特別延長,高翹於其它尾羽之上,羽支分散下垂,先端沾金屬綠色和暗紫藍色。虹膜金黃色;嘴淡紅色;腿、腳珊瑚紅色。
藍馬雞通體藍灰色,頸項和肩部顏色更深,閃爍著金屬般的輝亮,尾羽由灰藍色漸變為暗紫藍色,並渲染著金屬綠和金屬紫藍色。藍馬雞有24枚尾羽,中央一對尾羽特別長,富有彈性,彎曲成一個美麗的弧形,高高地翹在其他尾羽之上,是4種馬雞中尾羽最專化的。
剛出殼的藍馬雞羽毛鬆散如絲,嘴肉紅色,虹膜黑褐色,額、臉淡棕色,耳羽前部淡棕、後部黑色,頭頂棕白色,背部有二條不明顯的淡色縱紋。胸、腹灰白色。腳肉色。
大小量度:體重♂1735-2110g,♀1450-1880g;體長♂886-1030mm,♀744-936mm;嘴峰♂30-35mm,♀30-35mm;翅♂285-314mm,♀262-311mm;尾♂477-570mm,♀396-510mm;跗蹠♂90-100mm,♀82-88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2000-4000米之間的山地針葉林、混交林、高山森林、灌叢和苔原草地。
生活習性
藍馬雞喜歡10-30隻成群地生活在一起,一般多在拂曉開始活動,到樹林中間覓食,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邊吃邊叫,此起彼伏,鳴叫時昂首引頸,姿態優美,其聲粗而洪亮;中午便隱匿於灌木叢中,很少出來活動,直到傍晚才又活躍起來;夜間結群於枝葉茂盛的樹上,它不飛而是跳,由低枝跳到更高的樹枝,一直跳到接近頂端的樹枝上為止。
喜歡集群,最多的超過100隻以上。白天活動,夜晚棲息於樹上,常由樹的低枝,逐級跳到較高的樹枝上,群體成員彼此相互緊挨著棲息於樹冠層茂密的枝葉間。性情機警而膽小,稍稍受到驚擾便迅速向山坡下面奔跑,一般很少起飛,急迫情況時也鼓翼飛翔,但不能持久。鳴聲似“格拉——格拉——格拉”,聲音洪亮而粗勵。主要以植物的芽、莖、葉、根、花蕾、果實和種子為食。覓食活動主要在上午和下午,尤以清晨和傍晚最為頻繁。中午休息。常成鬆散的群體成群在林間草坪覓食或邊走邊用嘴扒地啄食。
雉類鳥多集群活動,而馬雞的集群尤其壯觀龐大,常常是多個家族幾十隻結群活動於松樹和杜鵑灌木林中。馬雞的龐大集群跟眾多的雀類小鳥的龐大集群活動不同:它們不是時聚時散,也不是紛亂無首、聞風四散的烏合之眾,它們的集群有首領統帥,行動相當規律,有固定的夜宿地和覓食、沙浴場所。
冬季如果沒有干擾,馬雞群總是棲宿在固定的夜棲地。個體強壯的“哨雞”棲宿於冷杉樹最高處。當東方微微現出一縷曙光,“哨雞”會發出響亮的叫聲,緊接著一呼百應,群棲在樹上的眾馬雞開始了雄壯有力的“大合唱”。馬雞叫聲響亮、高亢,像豪放粗獷的陝西秦腔和河北梆子,擲地有聲,聲傳數里。馬雞雄壯的“合唱”迎來了東方火紅的朝霞。迎著燦爛的陽光,“領唱”的哨雞一級級盤旋著跳下樹枝,昂然走在最前面,直向日間的覓食地前進。眾馬雞相跟在後,一隻緊跟一隻,排成一列縱隊魚貫而行,地面的枯葉被踩得“嘩嘩”作響。哨雞一邊走一邊警惕地環顧張望,眾馬雞一邊走一邊啄食兩旁的草葉。天長日久,馬雞夜宿地與覓食地之間踩踏出一條窄窄的路,人稱為“馬雞路”。中午陽光燦爛時,眾馬雞開始進行暖暖的日光浴和沙浴,如果沒有干擾,寧靜安詳的沙浴可以持續2個多小時。如果出現敵情,哨雞立刻發出警報,眾馬雞立刻四散。如果是天空出現盤旋的猛禽,馬雞們俯下身子與地面的草木融為一體;如果是地面出現追殺的動物,馬雞們拔腿向山脊奔跑,迫不得已時,由高處向山谷滑翔。敵情解除之後,哨雞站在林子的空曠地高聲呼喚半個小時,眾馬雞就能集結成群。
午休之後,陽光漸漸暗淡,氣溫不斷下降。下午3點以後,依舊由哨雞打前陣反方向由覓食地向夜宿地行進。隊伍行進的速度與目的地遠近有關,無論路程長短,馬雞群都必須在夜幕籠罩之前到達夜棲地。如果路程短,眾馬雞走走停停,邊走邊尋覓食物;如若遠,哨雞快步走在最前,眾馬雞目不斜視緊緊跟上。在夜棲地上樹歇息之前,在哨雞的帶領下,群雞開始晚“合唱”,一邊高唱,一邊找到自己的棲宿位置。眾馬雞上樹安頓下來以後,頓時鴉雀無聲,直至破曉。
主要食物種類有雲杉、山柳、苔草、紫羅蘭、早熟禾、貝母等,甚至到耕地啄食玉米、小麥、蕎麥以及豆類等農作物,偶爾也吃鱗翅目、膜翅目昆蟲的幼蟲、蝗蟲、步行蝦、象甲等動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藍馬雞是中國特產,是高山寒冷地區的鳥類,只產在中國,終年留居於青海東北部和東部,甘肅西北部祁連山一帶及南部,寧夏賀蘭山及四川北部。
繁殖方式
每年2月以後,大群的馬雞逐漸分成小群由陽坡的闊葉林、林緣灌叢向陰坡的針葉林、針闊混交林遷移。3月,小群的馬雞中再次分出成對的雌雄馬雞,進入繁殖的雌雄馬雞總是成雙成對地單獨活動,互唱情歌、交配、築巢……,當雌馬雞產卵以後,開始坐巢孵卵,雄馬雞便不再與雌馬雞終日廝守了。
繁殖期為4~7月。3月末群體即開始分散成對,配對期間雄鳥常為爭偶而發生毆鬥,彼此猛啄對方頭部。配對後雄鳥和雌鳥~起活動和覓食,通常雄鳥在前,雌鳥在後,相伴而行,晚上也棲於同一棵樹上。4月末開始營巢。通常營巢於向陽坡具有林間草地的山柳燁樹林和亞高山針葉林中,也有營巢於杜鵑灌叢和高山草甸。巢多置於灌木、苔草、樹堆或倒木下,也有置巢於樹根部洞穴中的。巢形狀為碟狀或淺碗狀,甚為簡陋,主要是利用地面凹坑,內再墊以細枝、草莖、草葉、樹皮、樹葉,苔草和羽毛構成。5月下旬到6月初產卵,每窩產卵5~12枚,卵的顏色為灰褐色或淡青綠色,微具棕褐色斑點。孵化期為26~28天。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人工養殖
雞舍設計
藍馬雞舍設計為養雞場環境工程設計的主要部分,是綜合場區的環境,為雞群的生長發育、產蛋創造良好的環境,為直接在藍馬雞工作的人員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的工程設計。在設計藍馬雞時,對整個藍馬雞應有一個總體要求,對各部分有具體的要求。所設計的藍馬雞既要滿足雞群的生物學特性要求,又要使造價低,節約資金。烏雞喜歡乾燥,特別怕潮濕,因此在設計藍馬雞時要充分注意通風排濕。
1.藍馬雞舍面積適宜
藍馬雞舍的面積大小,應根據飼養方式和密度來決定。藍馬雞舍的跨度不宜過大,開放式藍馬雞舍在9.5米以內,自然通風能取得良好效果。簡易藍馬雞舍舍跨度在6米左右,高度(屋檐至地面)在2.4 米以下.
2.隔熱與保溫性能好
雞是恆溫動物,在環境溫度為7~30℃時,能自行調節體溫,當外界環境溫度高於30℃ 或低於7℃時,雞就不能自行調節體溫。因此藍馬雞應冬暖夏涼,不論何種藍馬雞,都應有隔熱、保溫性能良好的屋頂和牆壁,尤其是屋頂。藍馬雞舍隔熱、保溫性能的好壞,對雞群生產會造成長期的影響。
3.採光與通風要充足
能保證藍馬雞舍內有適宜的光照和良好的空氣環境。
4.便於防疫
在雞群全部轉出後,能進行徹底的沖洗和消毒。
5.牢固嚴密
藍馬雞舍的屋頂或牆壁,要求沒有縫隙與漏洞,地面與水泥牆裙要牢固,所有的口、孔均安裝牢固的金屬網,以防野禽、老鼠等飛竄或掏洞。
6.門和過道的結構要緊湊
一般單門高2米、寬1米,雙門高2~2.1米、寬1.6米(2米×0.8米),窗戶須兼顧通風與採光係數(窗戶面積與地面面積之比值),一般採光係數為0.1~0.07,寒冷地區可低一些,約為0.04。過道的寬狹必須考慮到人行和操作方便。跨度小的平養藍馬雞過道設計在北側,寬約1.2 米,跨度大於9米的藍馬雞,過道設在中間,寬約1.5米。籠養藍馬雞舍的過道寬以不少於1米為宜。總之,門和過道的結構要便於工作、運輸和防寒。
7.地面與運動場
地面應抹水泥,並設有下水道,以便沖洗消毒。在地下水位高或較潮濕的地區,在地面下應鋪設防潮層(油氈或塑膠薄膜)。飼養育成雞與雞的開放式平養雞舍,應設有運動場,一般與藍馬雞等長,寬度約為藍馬雞跨度的2倍。運動場設在南面,地面平整並稍有坡度,以利排水,運動場應有圍籬或圍牆。藍馬雞舍設計的應注意建築材料的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當地資源,選擇堅固耐用,價廉物美的材料,以降低藍馬雞造價,並可適當建簡易雞合。
飼料配置
藍馬雞成雞以植物性飼料為主,動物性飼料為輔。參考配方如下;第一階段:螞蟻卵80%,大米10%,增加小韭菜和昆蟲;第二階段;螞蟻卵30%~40%,莜麥20%~30%,麥麩10%~20%,小m10%~15%,培育加豆角、蔥葉、葵花、車前子、小韭等青綠飼料;第三階段:莜麥40%,豌豆10%,麥麩30%,小m10%~15%,增加茴子白、豆角,蔥葉、葵花、車前子等青綠飼料。
飼養管理
按藍馬雞3個不同發育階段和成體期不同需求進行飼養管理。第一階段,從出殼到離開義親獨立生活約3周時間,平均體重38~427g。此階段主要由家雞帶領覓食,飼料以螞蟻卵為主。在林間的落葉松、雲杉枯葉堆里埋藏大量蟻卵,收集時將整個丘狀蟻巢放在口袋或桶里,每日撒喂,要連複合物一起攤撒,並補給部分嫩根和葉。第二階段,從幼雛獨立生活到羽色變深為亞成體階段,約1個半月時間,平均體重427~1162克。此階段幼雞舍量大,消化能力強,單純供給蟻卵,營養成分不完全,不利於幼雞的生長發育。飼料要以莜麥、麥麩為主,蟻卵為輔,還要增加青綠飼料、細砂粒以增進消化力。另外還要添加一些肉末,以增加動物蛋白含量。第三階段,羽毛接近成體,體形為亞成體階段。此階段,食量和消化能力大增。飼料以莜麥、麩皮、豌豆為主,增加大量嫩根、塊莖、漿果、蔬菜,還要餵部分肉食和砂粒。第三階段,飼料與第三階段基本相同,同時增加野生植物的種子。在管理上還要注意以下問題:每天早晨和下午各供良一次,下午供水一次,早晨食後,放到院中活動,以便覓食新鮮根莖和地面昆蟲。外放時,要嚴防犬貓侵害。傍晚飲水後自行歸宿。育雛期由代孵雞雞抱臥。
注意事項
一 提高蛋的受精率:藍馬雞的雌雞和雞一樣不交配也能產蛋,往往孵化不出小藍馬雞。在人工飼養情況下,自然交配的孵化率30%左右。它有一個特點就是,雌雞在發情時會爬臥地上頭不停的左右擺動,公雞能順利與其交配。但是大部份的雌雞看見雄雞到來時會逃離,這就是藍馬雞蛋受精率低的原因。 解決辦法:在藍馬雞塊要發情以前,訓練幾隻雄藍馬雞, 方法是:準備些它們愛吃的食物,飼養人員拿在手裡口中叫喚雄雞讓其採食,與雄雞親密關係。發現雌雞有爬臥時,這時它會很溫順,飼養員蹲下用雙手握住雌雞的翅膀根部,適當的按在地上,叫喚雄雞走近,習慣了就會很方便的交配了,可提高孵化率80%以上。
二 提高藍馬雞雛雞的成活率:藍馬雞的雛雞在十日齡內的管理一定要細心。
防備睡死:由於是用家雞當保姆雞來進行孵化,剛孵出的一天,雛雞聽不懂家雞的聲音,往往單獨一個走開,爬在角落體溫下降很快,如果發現的稍遲,它就會睡死。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放回保姆雞的保護下。
防備吃毛:藍馬雞雛在出殼的幾天有個怪癖,那就是食保姆雞的羽毛,一至二寸長的家雞羽毛也能咽下去,吃下一根羽毛這隻雛雞就死定了,所以要特別的注意,發現羽毛及時檢出。
開食飼料:藍馬雞雛出殼24小時內,一定要給食給水,可煮土雞蛋用蛋黃飼喂,捏碎投給,自由採食。沒土雞蛋也可用洋雞蛋,因為洋雞蛋中病菌較多,一定要多煮一陣子。如有條件可用黃粉蟲開食也行,選擇小點的。最好是黃粉蟲的蛹,效果出奇的好。第一次飲水,人為的把雛雞的嘴在水中蘸幾下,一後就不管啦。涼水即可飲用,到第三天就可飼餵用水拌濕的細麥麩了,黃粉蟲可占20%就行(也可不用)。雛雞別在籠中養,時間長了會得半身不遂,看起來好好的,放在地上,撒歡跑幾下就癱瘓了,很難恢復,一瘸一拐的就會一直下去,長大了也是這樣子,是終身的殘疾。
疾病防治
在人工飼養的藍馬雞群中發生嚴重的食毛現象,稱之為食毛症。防治方法是:建造與藍馬雞活動規律相適的飼養大棚,擴大飼養面積,並使其歸宿有樹,飲水有水原,植被繁茂,隱藏良好,土質疏鬆,適宜藍馬雞進行沙浴。夏季地面昆蟲豐富,並補充必要的營養物質。
相關文化
馬雞被公認為是雉類鳥中典型的社會性單配製鳥類,一雄配一雌。中國古人把馬雞稱為“毅鳥”,面對敵人,不惜性命奮勇格鬥。古代從漢武帝時(公元前156~前87)起就有武將戴褐冠的制度,晉、隋、宋時一直沿襲這個制度。
清代改褐冠為藍翎和花翎制。藍翎為褐羽,為品級較低者戴,花翎外部為褐羽,內部為孔雀羽,以翎眼的多寡定等級,有單眼花翎、雙眼花翎和三眼花翎之別。
《本草綱目》有言:“褐雞猛氣,其斗期於必死,今人以褐為冠,象此也。”“毅鳥”之稱並非空穴來風,人們的確觀察到在繁殖季節雄性的褐馬雞為爭奪配偶格鬥的場面:兩隻雄雞鼓翅跳躍,利爪尖喙上下並用,一時之間羽毛翻飛,血珠四濺,必得一方認輸逃逸才結束戰鬥。繁殖季節的藍馬雞也有同樣的現象。20世紀80年代,鳥類研究人員格瑪江初在白馬雪山觀察白馬雞,在繁殖季節雄鳥並沒有為爭偶大打出手:它們似乎嚴格實行“一雄一雌”婚配製度,雄性之間相安無事。因為馬雞是典型的森林地棲鳥,樹木、灌叢難免遮擋視線,而警惕性極高的馬雞往往是遠遠見到人就聞風躲進灌叢里不見蹤影,所以以往關於幾種馬雞的進攻行為都是觀察研究者對馬雞個體行為的隨機記錄。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綱
更多鳥類百科,詳見微百科:中國鳥類百科 |
角、赤頸、鵜鶘(所有種)、鰹鳥(所有種)、海鸕鶿、黑頸鸕鶿、黃嘴白鷺、岩鷺、海南虎斑(開鳥)、小葦(開鳥)、彩鸛、彩䴉、白琵鷺、黑臉琵鷺、紅胸黑雁、白額雁、天鵝(所有種)、鴛鴦、其他鷹類、隼科(所有種)、黑琴雞、柳雷鳥、岩雷鳥、鐮翅鳥、花尾榛雞、雪雞(所有種)、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藍馬雞、黑鷳、白鷳、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錦雞(所有種)、灰鶴、沙丘鶴、白枕鶴、蓑羽鶴、長腳秧雞、姬田雞、棕背田雞、花田雞、銅翅水雉、小杓鷸、小青腳鷸、灰燕鴴、小鷗、黑浮鷗、黃嘴河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黑腹沙雞、綠鳩(所有種)、黑頦果鳩、皇鳩(所有種)、斑尾林鴿、鵑鳩(所有種)、鸚鵡科(所有種)、鴉鵑(所有種)、灰喉針尾雨燕、鳳頭雨燕、橙胸咬鵑、藍耳翠鳥、鸛嘴翠鳥、黑胸蜂虎、綠喉蜂虎、犀鳥科、白腹黑啄木鳥、闊嘴鳥科(所有種)、八色鶇科(所有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