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采衡

楊采衡(1909-1996),乳名佛水,福建省連城縣芷溪人。幼年就讀英國牧師創辦的芷溪崇實國小,繁瑣的禮儀和教規,使楊采衡一夥青年很為反感,積極追求進步思想。民國18年(1929年)初,朱毛紅軍轉戰閩西,受紅四軍影響,同年11月,青年楊采衡報名參加了紅軍。


民國20年,楊采衡奉上級指示在閩北洋登、洋口秘密組織游擊隊,在一次秘密活動中不幸遭敵發現被捕,關押在福州第一監獄。獄中,他積極參加黨領導的秘密鬥爭,還寫詩《獄中吟》:“滿地干戈滿地愁,城分南北一鴻溝。風濤鼓盪長江水,雨過天晴紅日浮。”表達堅定的革命信念。民國22年11月,國民黨十九路軍發動“福建事變”,他才獲釋出獄。同年12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由中共福州市委派往閩東參加武裝鬥爭,歷任連江紅軍獨立十三游擊隊參謀長、閩東紅軍西南團團長。
民國23年底,紅軍主力開始長征,楊采衡被留下堅持閩中地區的游擊戰爭。這期間,他成為閩中游擊戰爭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民國24年3月,閩中西南團遭國民黨重兵“圍剿”。楊采衡率骨幹20多人衝出重圍,轉移到閩中山區繼續開展武裝鬥爭,在閩中工農武裝游擊隊第一支隊任參謀長,為開闢羅漢里游擊根據地做出重要貢獻。
民國25年3月,他指揮何莊伏擊戰,將福泉聯運汽車團的運鈔車攔截,從中搜出福建銀行總經理韓疆士和8名押運憲兵,繳獲現款200餘萬元。敵人進行瘋狂報復,楊采衡遵照上級指示,轉移到莆田、永泰交界的山區隱蔽。敵人強迫民眾帶路,伐樹燒山,步步進逼,妄圖消滅游擊隊,楊采衡等領導遊擊隊與敵周旋於高山密林中,游擊隊熟悉地形,靈活機動,吃苦耐勞,把敵人拖得筋疲力盡。楊采衡在開展靈活多變的游擊戰中,成功地襲擊了福廈路長嶺地段的駐軍一個排,繳獲步槍18枝。佯攻莆田實往靈川斗霸,包圍何寨保,逮捕地方惡霸4人,繳槍12枝,罰款2000餘元等。
在閩中游擊戰的最後日子裡,楊采衡率領游擊隊從莆、永邊行軍到琯口,逮捕鎮壓了民團頭目潘德仁,還利用敵人的電話機,向偽縣政府通話,聲稱“共軍1000多人攻至琯口,逼近福州……”,弄得福州戒嚴三天。待到敵人調兵遣將撲向琯口時,游擊隊已撤回莆、永游擊根據地。
民國26年8月,楊采衡作為中共閩中工委代表,同國民黨地方當局進行合作抗日談判,達成停戰抗日協定。紅軍游擊隊改編為獨立大隊後,楊采衡任副大隊長。民國27年3月,國民黨頑固派製造“泉州事件”,謀殺大隊長劉突軍,又把游擊隊包圍繳械。面對突發事件,楊采衡臨危不俱,與國民黨地方當局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迫使對方歸還武器。
民國27年5月,楊采衡率閩中紅軍游擊隊開赴皖南,編人新四軍,歷任新四軍軍部教導總隊軍事教官、司令部作戰科副科長、教育科科長、特務團參謀長。皖南事變後,他調任二師“抗大”八分校訓練處處長,師部參謀處教育科長。解放戰爭時期,楊采衡曾任華東軍區司令部參謀訓練大隊大隊長、第三野戰軍第二縱隊教導團團長、第十兵團司令部參謀處處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南下服務團參謀長。
新中國成立後,楊采衡先後任漳州軍分區副司令員、華東軍區後勤部訓練處長、南京軍區戰史編輯室抗日戰史組組長。1962年,他轉業到國家地質部,歷任地質部辦公廳第一副主任、水文地質研究所所長、水文局副局長和顧問。
“文化大革命”中,楊采衡受到衝擊,精神和身體遭到很大摧殘,但他始終相信黨,經常唱革命歌曲和作詩練書法度過艱難日子。1977年,他回到地質工作崗位。1978年,他主編紀念周恩來詩詞集《萬束心花》,發行8000餘冊。1979年,他在北京軍事博物館蒐集整理軍史資料60餘萬字。1980年,創辦《老戰士詩文集》出任主編,出版三輯80多萬字。1982年後,應閩中黨史界邀請,他回到曾經戰鬥過的閩東、閩中山區十幾個縣,回憶撰寫革命史資料10多萬字,為編撰地方黨史提供可靠的史料。同時,他還經常關心家鄉文化事業,芷溪文化站建立時,他購買新書200餘冊贈給家鄉。1989年10月,楊采衡獲全國“老有所為精英獎”稱號。
1996年因病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