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福公祠

庚福公祠

庚福公祠(黃氏家廟)是座落茶山口寨上山麓的芷溪黃氏裔孫為紀念開基始祖庚福公而建造的祖祠。

簡介

庚福公祠,又名:黃氏家廟

地理位置: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芷溪村

黃氏家廟座落茶山口寨上山麓,是芷溪黃氏裔孫為紀念開基始祖庚福公而建造的祖祠,因規模宏大,鄉人也稱大祠堂。

庚福公於明成化年間(公元1466-1487年)由連城楮嶺遷居芷溪,已歷500多年。

始建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落成,歷時36年。現在這座祠堂是嘉慶元年合族重新建造的。

詳細信息

整體介紹

祠堂坐東向西。上廳略高,左右大屋間略低,左右迴廊各有一門通外;下廳比上廳低一階,有寬敞的迴廊。祠堂長27.17米,寬27米,建築面積為779.25平方米。廳背後及兩旁圍牆內有草坪、廚房共1320平方米;廳前有雨坪及直徑18米的半圓月池,總占地面積為3021.5平方米。

正堂

上廳正堂有一神龕,正中寫著芷溪開基始祖考妣神位,神龕上額懸掛一塊牌匾,匾書“木本水源”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神龕兩邊壁畫皆是一對鳳凰,上首鳳凰站在岩石上開屏,頭朝下,尾向上;下首鳳凰站在紅牡丹叢中展屏,頭朝上,與上首鳳凰和鳴,給人一種輕鬆和諧的感覺。左右各有一小神龕,原是作左昭右穆神主牌位。上廳柱上的聯文:“世澤睿源長,孝友無雙,千秋俎豆昭前烈;家聲遺韻遠,文章第一,百代衣冠推後賢”。據傳,此聯文原系宋代黃庭堅山谷道人為江西分寧江夏堂所撰,系族人移用於此祠的;字為乾隆時吏部尚書兼太子太師黃錦所書。上廳左木壁上刻著“忠廉”二字,右木壁上刻著“孝節”二字,這四個大字足有150公分大,系臨摹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所寫的。上、下廳的天花板用木板拱成,天穹形狀。所有屋樑兩端都有凸出的雕刻的花卉,塗以相應的油漆。梁有30餘條,最長的9.8米,最粗的周長1米多。屋柱也有30餘根,上廳兩根紅漆木柱周長3.9尺,下廳兩根紅漆木柱周長3.6尺,俗稱“四點金”支撐著整個祠堂的屋樑。柱下有鼓形的石礎,比屋柱大(其他的屋柱也有石礎)並刻有花紋圖案。上廳、下廳過道迴廊都是可以相通的,中心一個大天井,這樣的結構,其特點是空氣流通,光線充足,即使容納很多人仍感到舒適。正門左右的木壁是可以拆開的,舉行祭祀時可以貫通正門前的長廊。原有的正門頂上的牌樓為雙層寶蓋,全用木塊雕刻的花卉、鳥獸、人物拼砌而成,工藝十分精湛,可惜多數為“文革”所毀。

長廊

長廊正中天花板上的壁畫為“雙鳳朝陽”,姿態嫻靜;左右天花板上的壁畫是大小雄師相戲,喜氣洋洋。長廊左右各有木板欄桿。長廊中間的前面有兩級三合土台階,台階左右各有一面石鼓。

雨坪

雨坪里有一對石獅子(殘體猶存),兩對石華表(已毀)。祖祠豎華表是顯示裔孫有功名,古時考中舉人以上者方可豎華表。華表上有一瓷葫蘆,華表底部有兩塊約2米長的石條為輔夾,三者都鑿有方孔,用粗鐵板嵌住,使之加固。石條上刻有豎華表人的姓名、科甲名稱和豎華表的時間等。雨坪前有直徑18米的半月型的池塘。池塘南面為大門,大門為小型的石牌樓,朝南。

屋頂與地板

上、下廳的屋脊兩端有飛鰲,大屋間屋脊的外端有叉角。雨檐兩邊都有飛檐,瓦口是橙黃色的釉瓷瓦,遠遠望去氣勢不凡。

牌匾 牌匾

地板一律是“三合土”,所謂“三合土”是用沙子、石灰、黃土(少量)用黃糖水拌成,用園木棒夯實。“三合土”厚度達10公分以上,其堅固耐磨程度勝過一般石板,且不會回潮。經過幾百年仍完好無損,光可鑑人。

牌匾

先前祠內屋樑上掛有許多牌匾,縉紳名錄,可惜建國後被糧站拿去改建糧庫,運走的無法追查,現從本祠堂的糧倉里清理出來的僅有“文魁”四塊、“州司馬”三塊、“父子鄉賓”、“明經”、“亞魁”、“選魁”等牌匾,三塊“縉紳名錄”現還掛在樑上。

外圍

外邊圍牆 外邊圍牆

從大門起沿山坡築起圍牆,把祠堂、草坪、雨坪、池塘環抱在懷中,整座祠堂如嬰兒坐在搖籃里。站在大門口和祠堂正廳門口,均可俯瞰芷溪全貌。相傳,黃氏家廟的選址和布局安排得到風水名師的指點,是塊風水寶地。事實上也靈驗,建了黃氏家廟後,子孫昌盛,枝繁葉茂。

相關傳說

此祠堂有一個至今未解之謎,自建造以來祠堂內從無蜘蛛結網。周圍雖有水草,夏天也無蚊蚋,鄉人堪稱芷溪一奇。此奇何解,有待各位行家前來考察釋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