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由來
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耿姓由山西省鳳凌渡遷風台頂,翌年又遷此定居立村,因與乳山口鎮西耿家村同年建村,故稱東耿家。明末清初,夏、秦二姓由夏村和東秦家莊遷入。清康熙三十五年,宋姓由南江村遷入。雍正年間,于姓從司馬莊遷入。宣統三年(1911年),魯姓由騰甲莊遷居村北建村,取村名為“皮子城”,1952年併入東耿家。近年來有其他姓氏落居。
獲得榮譽
耿家村是乳山市農村經濟十強村之一,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列全市農村第一名。1989年11月獲“乳山縣農業先進單位”“乳山縣先進黨支部”稱號。1992年4月獲山東省“村鎮建設明星村”稱號,6月獲威海市“模範村委會”稱號。1997年10月被威海市委、市政府授予“經濟強村”“威海市文明示範村”稱號。1998年2月獲“山東省文明單位”稱號。2000年獲“威海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威海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1990年至2000年連續11年被評為威海市計畫生育模範村。
經濟狀況
194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4萬元;197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0萬元;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1億元,固定資產現值4200萬元,公共積累4500萬元,人均純收入448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9∶50∶41。2000年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200萬元,全村純收入1200萬元。
地理位置
東耿家村位於乳山市城區中心地帶,東與騰甲莊村相接,北與乳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區相連,西與夏南村接
與乳山市金嶺經濟技術開發區交界。隸屬乳山市夏村鎮。 全村地勢平坦,東西最大距離0.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5公里。總面積120公頃,其中耕地20公頃,村辦企業占地15公頃。建有多處小型水庫及平塘,水資源較為豐富。盛產小麥、玉米、花生、大豆及各類蔬菜。
境內交通便利,乳山市城區的新華街、商業街、府前路、東山路與村內街道相連結。境內駐有乳山市貿易城、乳山國際大酒店等商業企業和乳山市府前中學、乳山市第二實驗國小,是投資辦廠、置家興業的黃金地段。
政區人口
2000年,全村共有1100戶,總人口300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5‰,連續3年人口負增長。現有耿、夏、秦、宋、於等姓氏,均為漢族,其中耿姓人口最多。
大事記
1927年冬,東耿家農民協會秘密建立,1929年春,由於農民協會武裝暴動失敗,村農協解散。 1938年10月,劉洪順、於文作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成立東耿家村第一個黨小組。
1942年2月,東耿家村青年抗日救國會成立,夏孟軍任會長。
1942年9月,配合八路軍東海軍分區部隊攻克國民黨投降派秦毓堂、丁?庭部的據點-騰家莊,東耿家村隨之解放。
1944年2月,村第一屆黨支部成立,劉洪順任黨支部書記,潘照祿、王秀花任委員。
1947年5月,村婦女救國會成立,張月英任會長。
6月,村職工救國會成立,崔福儀任會長。
9月,村農民救國會成立,宋玉臣任會長。
1953年1月,村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社長呂增祿。為乳山境內最早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之一。
1955年,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村黨支部書記夏新林兼任社長。為乳山境內最早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之一。
1958年9月,東耿家生產大隊成立,隸屬夏村人民公社。10月修波水洞水庫。
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全村死亡人數達150餘人。
1965年5月,東耿家建築工程隊成立,秦玉財任隊長。是年秋,修長30米、寬3米的村第一座過河橋--四清橋。
1967年3月,東耿家村革命委員會成立,安新清任主任。
1971年,全村通電。
1972年,村輪式磚瓦窯場建成。時為村集體經濟的支柱產業。
1984年,成立村民委員會,耿仁梅任村委會主任。
1986年春,村建築公司成立,夏孟永任公司經理。建築公司於1994年5月被批准為二級資質建築施工企業。時為乳山市最早具有二級施工資質的村級建築公司。
1987年10月,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的村委辦公樓竣工。
1988年,投資120萬的東耿家學校教學樓落成。
1989年,全村通自來水。
1992年5月,乳山市永勝集團總公司成立,黨支部書記秦玉啟兼任總經理。為乳山市首批村企一體化實體公司之一。
6月成立城東房地產開發公司,並開發城東生活小區,投資700萬元籌建乳山市松苑賓館。
1996年4月,成立東耿家村黨委,夏孟永任黨委書記兼集團公司總經理。
1998年春,建金?金礦,為村集體經濟的一大增長點。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初期糧食平均畝產不足60公斤,總產約1.2萬公斤。1949年冬,呂增祿回響黨中央的號召,帶領11戶農民成立了該村第一個互助組。隨後,耿得堂帶領6戶農民成立了村第二個互助組。1953年1月,兩個互助組合併,成立以呂增祿為社長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至1954年11月,全村先後辦起了2個初級社。1955年,2個初級社合併並吸收所有剩餘村民加入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當年修水庫1座,挖平塘3座,購買26部新式水車,基本保障了20公頃泊地及大部分山?地糧食的用水。糧食畝產達到150公斤。
1968年至1978年,村集體回響“農業學大寨”號召,投工15萬個,動用土石1400立方,對34公頃的山?地全部進行了平整、改造,修水渠,固堤堰,建成了旱能灌、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選用優良品種,調整種植結構,糧食畝產達到320公斤,總產達到30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村黨支部針對城市建設占用村集體大量土地,耕地面積銳減的實際,調整工作思路,提倡、鼓勵科學種田,努力提高糧食單產。1983年糧食單產650公斤,總產40萬公斤。
1996年以來,積極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因村制宜,在有限的耕地上,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業。主要有韭菜、黃瓜、菜豆、芹菜等10餘種蔬菜、瓜果。200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00萬元。
耿家村
第二產業
耿家村手工陶器製作業有400餘年歷史,主要產品有瓦罐、盆、碗、碟、煙囪等日用器皿(1985年陶器製作業停止)。高級社時期,手工業進一步發展,當時建有磚瓦廠、桿秤作坊、鞋坊各1處,從業人員32人,實現產值1.3萬元。1972年,村集體對磚瓦廠進行了改造,將馬蹄窯改建成輪窯,磚、瓦坯全部機制,年產瓦80萬面,磚800萬塊,年產值50萬元,成為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支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認清形勢,抓住發展機遇,大力興辦集體企業,壯大集體經濟,先後建起人造理石廠(後改為大理石廠)、鋁合金廠、金?金礦、基礎公司等12家工業企業,年產值2000萬元,利稅120萬元。1992年5月,經上級批准,組建了村級企業集團--乳山市永勝集團總公司。至2000年底,全村工業從業人員1150人,實現工業總產值1.2億元,創利稅1100萬元。
建築業
1965年村建築隊成立,秦玉財為隊長,從業人員14名。主要從事村集體基本水利設施建設、村辦企業廠房建設和村民住房的建設。1986年3月,村集體投資10萬元成立以村建築隊為基礎的東耿家建築公司,職工120人,夏孟永任經理。公司強化管理力度,提高科學管理水平,不斷提高設計、施工、質檢、預算、財會、電工能力,配足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建築工程質量和企業經濟效益始終保持同步增長。1994年5月,成為乳山市第一家具有二級施工資質的村辦建築公司。先後承建的乳山市黃金局、水產局、衛生局辦公樓等工程均被評為威海市優質工程,承建的市勞動就業訓練中心、郵電大樓等工程被評為省優質工程和威海市十佳工程。2000年底,建築業從業人員800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5人,實現總產值400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350萬元,創利稅410萬元。
近幾年來,村黨委一班人審時度勢,搶抓機遇,大力培植新的集體經濟成長點。2000年投資700萬元在乳山市金嶺經濟技術開發區(省級開發區)建成4棟使用面積7600平方米的標準廠房,並已全部租賃給外資企業使用,年增收100萬元。
第三產業
耿家村第三產業始於高級社期間,當時有油坊、粉坊、商店各一處,經濟收入比較微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緊緊圍繞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加快村民致富步伐這一主題,充分利用東耿家地處城區黃金地段,毗鄰乳山市商貿城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並把沿街開發作為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2000年,共投資73萬元在村委辦公樓東側和城東生活二區開發建築面積1900平方米的臨街門市房,建成後,63家個體經營戶在此開店經商,經營飲食、糧油、鋼材、鋁合金加工、日用百貨、通訊電子及種子、化肥等批發零售業務。這樣既改變了村容村貌,又繁榮了當地經濟,為村民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創造了良好的條件。2000年底,全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00餘人,實現產值4500萬元,創利稅450萬元。
特色產業
1992年6月,註冊150萬元成立乳山市城東房地產開發公司。開發了占地11萬平方米的城東居民生活小區。小區以其優美的環境、新穎的設計、實用美觀的商品樓結構、優質的物業管理吸引大批市民入住。1998年投資40萬元,在新華街中段開發上宅下店式臨街門市樓0.1萬平方米,1999年在商業街東段路側,開發臨街門市房0.2萬平方米。2000年,累計完成投資2000萬元,開發建設居民住宅、商貿設施等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合格率均為100%。商品房實際銷售面積1.6萬平方米,銷售收入1500萬元,成為村集體經濟的主要增長點。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建國前,東耿家村是遠近聞名的佃戶村,絕大部分村民為周圍村莊地主種田謀生,民眾文化科技相當落後,全村識字的人寥寥無幾。1943年2月,把家廟改為該村第一所國小,學生80人,教師2人。建國後,辦學條件逐步改善。1951年投資900元,建磚瓦結構教室三間,學生走出家廟步入新的學校。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民眾對文化生活水平追求的日益提高,1988年又投資120萬元,建起擁有12個教學班的教學樓,從此告別了土台子、黑屋子、漏房子的歷史,達到了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圖書室七配套。2000年,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至2000年底,全村先後有170多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大本70名,大專40名。1988年投資120萬元,建起了文化活動大院,內設圖書室、閱覽室、娛樂室、老年人活動室、青年之家,併購置了必備的文化娛樂用品。村委會經常在此組織開展唱歌、拔河、跳舞、棋類、秧歌等文化娛樂活動。圖書室現藏書1.2萬冊。1995年,文化大院被評為“威海市優秀文化大院”,1999年,圖書室被評為“省級優秀圖書室”。1995年投資100萬元,建起了全市第一家村級婦女兒童遊樂園-金牛山公園。 人民生活建國前,村民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年人均糧食80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30元。建國後,隨著經濟的逐漸恢復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8年全村人均糧食280公斤。70年代,農民以地瓜、玉米等粗糧為主,但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人均純收入160元。1983年5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4480元,人均居住面積32平方米。全村擁有各種運輸車輛120輛,其中個人擁有85輛。各種機車600餘輛,程控電話760餘部,彩色電視機1200餘台,並全部實現有線連線。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民房布局零亂,向口不一,街道狹窄彎曲,破爛不堪,春、秋塵土漫天飛揚,夏天泥濘難行。雖有磚瓦廠,但村民全部住土石結構的泥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平方米。建國後,泥草房逐漸被磚石結構的瓦房代替。隨著經濟的發展,1975年始,村集體對村莊進行統一規劃,為村民另闢了新房區,至2000年,村民在新規劃區建起960戶標準住房。1987年初投資80萬元建面積3000平方米的村委辦公樓。1989年60戶村民建別墅式住宅樓,1992年為居民建1萬多平方米的住宅樓。1997年以來對村內街道進行集中整治,清除街道菜園420餘個,搬掉草堆300多個,挖砌排水溝1萬多米,拆遷舊房屋100餘棟,村內街道全部實現了硬化、美化、綠化,街道變得寬敞、平坦、整潔,村貌煥然一新。同時,建起一座長40米、寬5米的村內河橋,安裝了路燈。有6名村民專職負責街道衛生,24名專職治安員全天候24小時值班巡邏,確保村民安居生活。2000年人均居住面積達32平方米。先後獲“威海市文明村示範點”“山東省村鎮建設明星村”“山東省文明單位”等稱號。 集體福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9年開始,村集體每年出資20萬元,為40歲以上的村民辦理養老保險。1990年以來,全村幼兒免費入託兒所,小學生免交書費、學雜費。村民半價用自來水,村民的“三提五統”費全部由集體負擔。自1996年始,村民生活用電每度集體補助0.20元,有線電視收視費由集體負擔。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享受200元的生活補貼,逢重大節日為村民發放一定的過節補貼。設村衛生室一處,基本達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38年10月,劉洪順、於文作加入中國共產黨,為該村最早的中共黨員。1944年2月,成立第一屆村黨支部,劉洪順任支部書記,全村共有黨員6人。黨支部主要負責人先後為:宋成法、夏松林、宋玉秀、夏新林、韓同太、宋玉亭、耿仁祥、秦玉啟。 解放戰爭時期,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全村有160名青年參軍參戰,其中17人英勇犧牲。200多名民工加入了萊蕪、孟良崮、濟南、淮海等戰鬥、戰役的支前隊伍。1949年,全村共有黨員18名。1996年成立村黨委,夏孟永任黨委書記。多年來,黨委重視加強自身素質建設,工作開拓創新,求真務實,凝聚力和戰鬥力不斷增強。先後獲“威海市紅旗黨支部”“威海市先進基層黨支部”等稱號。至2000年,全村共112名黨員,10個黨小組。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2月,東耿家村青救會成立。之後,村農救會、婦救會相繼成立。解放戰爭時期,村政權帶領民眾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此期間,行政主要負責人先後為:宋成法、夏松林、宋玉秀。1955年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金星社,夏新林任社長。1958年9月,成立東耿家生產大隊,秦玉福任大隊長,下設17個生產小隊。1967年3月成立東耿家大隊革命委員會,安新清任主任。1984年8月建立東耿家村民委員會,耿仁梅任主任。後任主任有:夏奎林、宋吉波、秦玉啟。1992年6月,村民委員會獲威海市“模範村委會”稱號。2000年東耿家村民委員會由5人組成,宋文殿任主任。
烈士名錄
夏文林 | 孫樹基 | 耿德敏 | 於天玖 |
孫樹啟 | 秦尚林 | 孫樹祥 | 崔福禮 |
於丕秀 | 宋玉隆 | 夏樹林 | 於丕合 |
秦玉寶 | 王德基 | 宋成國 | 耿仁斌 |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