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代洪武年間,夏姓居此立村,以姓命名夏村。1941年2月牟海縣建立後,設夏村鄉,轄10個村。1942年9月,牟海縣全境解放,行政區劃調整,建夏村鎮,轄15個村。1944年9月,撤夏村鎮建牟海縣十四區,轄36村。1945年1月,牟海縣更名乳山縣,同時十四區更名為夏村區,轄36村。1949年10月重建夏村鎮。1956年2月16日,撤騰甲莊區、石村區、夏村鎮,建夏村區。12月,夏村區改稱夏村鎮。1958年9月2日,取消鄉鎮建制,成立政社合一的夏村人民公社。1982年1月,撤銷夏村人民公社恢復夏村鎮至今。
自然狀況

全鎮轄51個行政村,總人口5.66萬人,200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0.3‰。全鎮少數民族有維吾爾族、朝鮮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213人,占全鎮人口總數的0.38%。全鎮姓氏有100餘個,其中,於、王、劉、宋、姜、李姓約占全鎮總人口的40%。
經濟狀況

2006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30.5億元,比去年增長10%,其中工業總產值27.1億元,農業總產值3.4億元,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19.63億元,同比增長10.6%,完成財政收入3125萬元,同比增長20%,其中,完成地稅1477萬元。2006年農民人均收入5886元,同比增長12%。中學1所,國小3所,在校學生2089人。
強鎮由來
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和財政收入都名列乳山市鄉鎮第一名,是威海市五項指標前十名鄉鎮和山東省百強鄉鎮之一。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示範鎮、山東省安全文明鎮、山東省科技鄉鎮、山東省鎮村建設明星鎮、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山東省成人教育先進鎮、威海市發展外向型經濟先進單位、威海市加工貿易先進單位、威海市經濟強鎮、威海市文明鎮、威海市黨管武裝先進黨委、威海市先進黨委、威海市計畫生育先進鎮等。
經濟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提倡科學種田,對境內2800公頃農田進行了經濟田和責任田劃分,實現了糧食和經濟作物的多種經營,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初步普及到每家每戶。2000年,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鎮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力度,鎮村兩級累計投入資金1500萬元,立項水利工程19個,動用勞力3.5萬個,機械800餘台次,修復台依水庫西主幹渠1.3萬米,配套水利設施13個,新打機井13眼,修復機井30餘眼,開挖平塘(2畝以上)3個,改造中低產田67公頃。2000年雖然天氣乾旱,但興修的水利設施發揮了極大效益,全鎮糧食平均畝產980公斤,總產達1600萬公斤,比上年增產3%。
為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1990年以來,全鎮大力發展高效、優質農業,並根據市場需求和土地實際情況,積極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經濟作物。至2000年,全鎮共發展經濟作物840公頃,其中乾雜果118公頃,優質水果287公頃。建冬暖蔬菜大棚270個,小拱棚840個,主要種植黃瓜、豆角、芹菜、葡萄、韭菜等10餘種瓜果蔬菜。2000年,果品產量達到1.2萬噸,蔬菜總產量2000噸,總收入6000萬元。糧、經作物種植面積比為7:3,經濟產值比為5:5。農業機械化普及率達90%。該鎮重視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境內林地面積1570公頃,林種主要有松樹、刺槐、楊樹、蘋果、梨、板栗、桑等15個種類。農田林網、街道綠化及“四旁”植松樹、楊樹650萬株,育苗80公頃,既綠化了環境,又取得了相當高的經濟效益。2000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4.3億元,其中種植業5662萬元,林業86萬元,畜牧業4711萬元。

第三產業建國前,由於夏村地處乳山政治、經濟中心,商業、飲食業、服務業、錢莊等店號相對較多。夏村集市規模較大,為遠近聞名的商品交易中心,素有“夏村大集”之稱。建國初,鎮政府發動民眾入股辦起夏村供銷合作社,集體商業經濟日益壯大。1978年後,國家產業政策逐漸放開,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網點迅速增多,產業經濟得到補充和發展。1981年,有國營服務網點25處,集體100處,個體商販600戶。進入90年代後,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國營、集體商業服務網點大多實行私人承包。鎮黨委、政府為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最佳化發展環境,相繼出台《夏村鎮關於進一步加快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意見》《夏村鎮招商引資鼓勵辦法》等優惠政策。先後建起海峰街、商貿城、富山路、向陽街四個農貿市場和於家莊、井子村兩個集市市場,並開發建設私營園區3處,建特色農業專業村8個。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3200戶,私營企業86家,個體運輸戶420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700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5.62億元,實現總產值2.1億元,創利稅6250萬元。
產業發展

夏村鎮地處乳山市文化、經濟的中心,區位優勢明顯,鎮內一、二、三產業大都圍繞發揮這一優勢而興起,其中啤酒生產和房地產開發尤為突出。鎮內的乳山市曙光啤酒有限公司,是乳山市惟一一家啤酒生產企業,其“威島”牌系列啤酒主要有:適合春夏飲用的冰、雪啤酒,秋冬飲用的冬、暖啤酒及火鍋啤酒,高檔次的精製、極品啤酒,淡爽型的乾啤酒,適應女士、兒童飲用的果汁啤酒以及SOD保健啤酒等6大系列36個品種,年生產能力10萬噸,暢銷於浙江、山東、陝西、新疆、吉林、上海10多個省、市、自治區。自1995年以來企業的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以每年16%的速度遞增,成為全鎮的重點工業企業。另外,房地產開發也是該鎮的特色產業,是鎮域經濟的支柱之一。2000年有建築公司和房地產開發公司15家,年房地產開發面積33萬平方米,創利稅560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8%。
建築業
1972年4月,夏村公社招收木瓦匠40人,成立了乳山境內第一個公社建築工程隊。80年代末,隨著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房地產業崛起,鎮、村建築隊伍迅速發展壯大。至2000年底,鎮村建築公司發展到12家,從業人員4000人。各公司設計、施工、質檢、預算、財會、電工、裝飾等各類專業人才配備齊全,有兩家企業達到二級施工資質,具備了承建高層工程的能力,並已到青島、煙臺、威海等地參與建設施工。2000年,建築面積達28萬平方米,創利稅4500萬元,所承擔的建築項目全部達到合格或優良。
工業發展

社會事業發展

1988年以來,鎮科協聯合有關部門,通過趕科普大集、發放明白紙、播放科普音像、辦科技培訓班等方式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推廣科技成果,培養農業科技人員,從而帶動全鎮“兩高一優”農業的發展。1993年被山東省政府授予“科普先進鄉鎮”稱號。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1200人,累計取得各類科技成果25項。
夏村鎮歷史悠久,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諸如舞蹈、地方戲、書法、雕刻、泥塑等民間文化藝術代代相繼。建國後,民眾文化更加活躍繁榮。1956年建夏村廣播站、電影隊,文化站。80年代,各村和機關、學校都建起了圖書閱覽室。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只有12名中醫,幾個大村有中藥鋪,1950年,51個村組織民眾集資入股成立醫療合作社。1958年夏村鎮衛生院成立,有床位40個。1983年,夏村衛生院改建為乳山縣中醫院。60年代末至70年代,各村成立衛生室,配“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87年對農村衛生室進行整頓,取消不合格的農村衛生室8個。2000年達到甲級診所的衛生室43個。
境內體育活動活躍,鎮、村、企業都有體育場和文體活動室。1997年被省政府授予“體育先進鎮”稱號,所轄的南莊村獲威海市“體育先進村”稱號。
人民生活建國前,人年均糧食50公斤,經濟收入不足20元。建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70年代,農村民眾以玉米、地瓜等粗糧為主食,基本解決溫飽問題。1978年全鎮人均純收入167元,人均糧食190公斤。80年代以小麥麵粉等細糧為主食,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90年代,糧食、雞、魚、肉、蛋等極大豐富,人民民眾的生活已由溫飽型轉為營養型,絕大部分民眾生活已達小康水平。穿著方面,70年代穿青、藍、白單調衣服,如今穿著顏色多彩,樣式新穎,逐步向高檔發展。房屋由土石結構的草房,發展到磚瓦、水泥結構的標準房。至2000年,全鎮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12000部,有線電視普及率達到80%,全鎮51個村均實現“四通”:通電、通自來水、通公路、通電話。60%的農民加入社會養老保險。全鎮有機動車輛18000輛,其中個人擁有17200輛。2000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3391元。

集體福利全鎮福利事業蓬勃發展,有31個村對60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的老人實行勞保退休制度,有43個村建立了甲級診所,有3.6萬名農村民眾辦理了社會養老保險。與此同時,鎮政府還投資20萬元辦起鎮敬老院,使孤寡老人在敬老院歡度晚年。自1983年以來,鎮政府共投資1000萬元,興建和改造了全鎮所有中國小、幼稚園校舍,購置教學用品等配套設施。對考入高中和大學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由村里每年發給每人200至1000元的獎學金。該鎮710戶優撫對象、復員軍人、老黨員補貼金額年年兌現,做到了政治上關心,生活上體貼,生產上幫助。連續多年被威海市授予“民政優撫先進單位”。
旅遊資源

夏村鎮西北莊村幸福院的院內,生長著一株主幹胸圍達1.1米的藤蘿,攀繞著一株約17米高的小葉朴樹扶搖直上,氣勢凌雲。據老人介紹,此藤為清乾隆年間所生,幼藤時期攀附一株樗樹出生,後樗樹枯死,又在藤蘿旁載一小葉朴,藤隨小葉朴攀援生長,樹藤相依,粗壯茂盛。每年四五月份藤蘿開花時節,簇簇紫白色的藤花,宛如串串晶瑩的葡萄掛滿樹上,散發出誘人的芳香。
贏得眾多遊人前來觀賞。此古藤列為乳山市重點保護的自然植物。
地方名人冷泮林(1717~1783)字若萬,號?谷,冷家村人。少時讀書甚篤,青年時涉足教育,“教授生徒,遠近多所成就”。清乾隆九年(1744年)中舉。勤書法,工詩詞,所作書文,時在膠東頗具影響,所著《登州山川風俗及郡縣沿革歷代人物記略》等留存至今。乾隆四十三年,任江西龍南知縣。任職其間,關心百姓疾苦,變賣家私、山巒以資治理。在任多年,居官清廉,政績卓著,曾獲御賜“半朝鑾駕”。晚年擢升知府,因積勞成疾,赴任途中病發而卒。

昭隆(1930~1992)原名倪文典,小疃村人。出身革命家庭,自幼受革命薰陶,10歲參加八路軍。入伍後,刻苦學習文化知識,1945年8月入山東軍區“抗大”進修,結業後任膠東軍區記者、宣傳幹事。1947年11月加入共產黨。1950年隨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1958年轉業後,先後任黑龍江省合江農墾局《農墾報》總編輯、中央農墾部東北農墾總局《東北農墾報》總編輯。1965年調國家第二輕工業部任職。“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政治迫害。1979年後歷任國家輕工業部宣傳處副處長、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中國輕工業報》報社社長、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黨委書記等職。1992年11月20日因病於北京逝世。
中國鄉鎮大全7
中國的鄉鎮很多,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