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形似鷓鴣,全長約30cm。雄鳥上體橄欖褐色,腰至尾上覆羽有黑點斑;額及前頭部白色,頭頂後部棕色,有白眉紋;翼羽暗褐色,尾羽與背同色;頦、喉銹紅,下喉有黑橫帶間以白、栗色;胸以下近灰。嘴黑、腳紅。雌鳥羽色似雄但頭頂、頸、喉的羽色均較暗淡。
生長環境
棲息于海拔500~1700m的山地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灌叢及竹林內,尤以溪邊潮濕陰鬱的叢林內較多。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食,兼食昆蟲和小動物;秋、冬季節所食野生植物種子和果實(例如紅烤 Caslanopsis hystrix,野漆 Poxicodendom syvestra;烏藥 Lindera stryni等)占97.37%。繁殖期2~6月,在地面草叢中以乾草編成皿狀巢,滿窩卵5枚。
本種的巢、卵被齧齒動物等天敵盜食的比例很高。此外主要是濫獵。由於它是南方各省傳統的野味,在交通方便的低山區被獵殺數量可觀,已成為稀有種。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九龍山發現瀕危鳥類白額山鷓鴣
遂昌縣九龍山保護區人員在岩坪保護點附近巡山時,在山路邊發現一隻行動遲緩的不知名雉鳥,保護區工作人員馬上將其送到保護點進行救護。經仔細檢查,未發現有受傷或其他病症,估計該鳥的狀況是因凍災嚴重覓食困難所致。經過保護區人員的精心護理,目前已康復並送回大自然。經專家鑑定,此鳥名白額山鷓鴣,為中國特有物種。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將其列為稀有種。白額山鷓鴣體形似鷓鴣,全長約30cm。以額及前頭部白色而得名。分布於中國的浙江西南部,福建西北部,廣東北部以及廣西東部和中部一帶,為留鳥。
經查證,白額山鷓鴣在九龍山保護區尚屬首次發現。這次發現對研究九龍山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