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關

壺關

壺關縣位於山西東南部,地理位置在東經113度10`──113度40`,北緯35度51`──36度13`之間。東與河南省林、輝二市相連,西與長治市為鄰,北與平順縣隔界,南與陵川縣壤。因古治北有百穀山(今名老頂山),南有雙龍山、兩山夾峙,中間空斷,山形似壺,且以壺口為關,而得名壺關。屬長治市管轄。全縣轄5鎮15鄉,389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27.4萬人,有漢、回、滿、壯、白、彝、蒙等七個民族。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壺關縣位於山西東南部,地理位置在東經113度10`──113度40`,北緯35度51`──36度13`之間。東與河南省林、輝二市相連,西與長治市為鄰,北與平順縣隔界,南與陵川縣壤。因古治北有百穀山(今名老頂山),南有雙龍山、兩山夾峙,中間空斷,山形似壺,且以壺口為關,而得名壺關。屬長治市管轄。全縣轄5鎮15鄉,389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27.4萬人,漢、回、滿、壯、白、彝、蒙等七個民族。縣城距長治市只有13公里,是長治市的東大門。故西鐵路、蔭林公路橫貫縣境,是國家中部地區經濟開發的重化工基地,也是晉豫經濟文化交流的要
沖。

行政區劃

壺關壺關
壺關縣轄5個鎮、7個鄉:龍泉鎮、百尺鎮、店上鎮、晉莊鎮、樹掌鎮集店鄉、黃山鄉、東井嶺鄉、石坡鄉五龍山鄉鵝屋鄉、橋上鄉。

歷史沿革

漢王劉邦元年(前206)年,始置壺關縣,屬上黨郡,因古壺關口山形似壺,且在此置關,古名壺關。始於商、周時,屬黎侯國,為冀州域。春秋,屬晉。

戰國初期,屬韓上黨郡,後為趙所有。

秦統一後,實行郡縣制,屬上黨郡。

魏、晉、十六國時期,屬并州上黨郡。

北周建德七年(575),屬潞州。

隋開皇元年(581),更名上黨縣,仍屬上黨郡。隋大業三年(607),併入上黨縣。唐武德四年(621),復職壺關縣,屬河東道上黨郡潞州。

宋太平興國元年(976),改屬河東路昭德大都督府威勝軍節度。元大德九年(1305),為晉寧路潞州所轄。

明初,屬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潞州

清朝,屬山西省安府。民國元年(1912),屬山西省冀寧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長治專區。1959年,屬晉東南專區。1974年,屬晉東南地區。1979年底,屬晉東南行署。1985年4月30日至今,屬長治市管轄。

地理氣候

壺關縣全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630.1小時,日照率60%。境內年平均氣溫8.9℃,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6.5℃,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2.1℃。年降水量在574.5毫米左右。全年無霜期約153天,初霜日出現在10月上旬,終霜日在次年5月上旬。土壤有褐土、草甸土、2個土類,分淋溶褐土、山地褐土、粗骨性山地褐土、褐土性土、碳酸鹽褐土、淺色草甸土6個亞類。氣候、土壤、宜農宜林。

自然資源

壺關縣公路運銷站點分布圖壺關縣公路運銷站點分布圖

壺關縣自然條件複雜,經濟資源比較豐富,境內有險峻奇秀的山峰,蜿蜒幽深的峽谷,蒼鬱蔥茂的山林,飛流直下的瀑布,金波蕩漾的谷鄉,瓜果飄香的田園。山光水影,自然成化。境內既有雄渾粗獷的北國風光,又有嫵媚多姿的江南秀色。古詞云:“若非紫團山頂雪,錯把壺關當江南”、“莫道江南景色好,峻秀未必若壺關”。這正是壺關勝景的真實寫照。全縣總面積1013平方公里,森林面積50多萬畝,耕地35萬畝,境內盛產小麥、玉米、穀子、土豆、大豆等糧食作物。油料、蔬菜品種繁多,質量上乘,酥梨遠近聞名,紫團參等土特產品得天獨厚。境內已探明的礦藏資源有三十多種,其中鐵礦、煤炭、鋁釩土、高嶺土、石灰岩、白雲岩、大理石等儲量豐富,開發前景喜人。
[編輯本段]人口資源

2003年全縣總人口28.48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46人,人均壽命69.49。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金屬礦主要有鐵、、黃鐵礦等,非金屬礦主要有煤、石灰石、白雲岩、粘土、大理石、礦泉水等。

水利資源

境內水資源總量1.47億米3。其中地下水5650萬米3,地表水9060萬米3。境內河流有陶清河、郊溝河、石子河、百泉河、桑延河。

旅遊資源

美的峽谷——壺關紅豆峽美的峽谷——壺關紅豆峽
壺關縣具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優勢,旅遊產業方興未艾。一是具有豐富多姿的自然景觀。太行山大峽谷自然風光旅遊區面積5848公頃,林草覆蓋率達74.9%。區內有享譽全國的紫團參、紅豆杉等300餘種珍稀植物和金錢豹、黑鸛、金雕等130種國家保護動物。共有自然景觀400餘處,景點44個,以五指峽、龍泉峽、王莽峽三大峽谷為主線,串聯真澤宮紫團洞、十八盤、青龍潭、"貓路"險道、"天橋"奇觀等風景名勝。林海、怪石、飛瀑、流泉、幽洞、古廟、峭壁、深潭等眾多氣象萬千的景點景觀構成了以雄、奇、險、幽、美為特色的太行山大峽谷自然風光。二是具有異彩紛呈的文物古蹟。壺關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蹟和革命遺址遍及境內13個鄉鎮區。目前,已發現不可移動文物537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有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和琳琅滿目的館藏文物;有抗大一分校舊址、朱德總司令舊居、窯洞保衛戰遺址等頗具紀念意義和教育意義的革命文物,這些眾多的文化遺址和歷史古蹟構成了一幅幅絢麗的人文景觀。三是具有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壺關縣從漢代置縣至今已有2000餘年歷史,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僅就大峽谷來說,每個景點景區幾乎都能和一段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傳說故事聯繫上。如羊腸板景區,三國時期曹操從此北上太行,留下了"羊腸板詰屈,車輪為之摧……"的千古悲吟;如十八盤景點,《史記》有晉獻公派太子申到此平息赤狄族部落犯邊的記載。四是具有生動多彩的民俗風情。在數千年歷史的演繹中,壺關形成了許多別具特色的民俗民情,諸如飲食、婚嫁、喜慶、節慶、信仰、生產等各方面習俗。

主要物產

該縣物產豐富,盛產小麥、玉米、豆類、蘋果、紅提葡萄瓜類、蔬菜、核桃、柿子等。

經濟建設

建國以來,壺關縣域經濟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經濟成長速度平均每年在12%以上。水、電、路、郵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大大改善。特別是1994年在縣城北鑽探開鑿750米深井2眼,日出水6000噸,改寫了壺關“掘地三千尺猶不及泉”的歷史。地方工業初具規模,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初步形成了煤炭、化工、建材、冶金、機械、農副產品加工等體系,主要產品有原煤、生鐵、矽鐵、水泥、電石、陶瓷、工程雷管、陳醋、糠醛、糠醇、粉碎機、活力乳、各類果汁等上百種。其中,日用陶瓷遠銷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老陳醋暢銷全國二十五個省市自治區以及港、澳地區;豆腐製作歷史悠久,韌細潔白,余香滿口,堪稱一絕;紫團黨參,曾為古代宮廷貢品,該參性溫、味醇、含菊糖多,居上黨黨參之冠。

工業生產

在山西省壺關縣城南40千米處在山西省壺關縣城南40千米處

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33.3億元,同比增長47.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完成27.8億元,同比增長44.2%;銷售產值完成26.6億元,同比增長43%;實現銷售收入26.44億元,同比增長5.1%;實現利稅2.08億元,同比下降14%;實現利潤0.82億元,同比下降32%。全縣主要產品產量中,原煤完成129.2萬噸,同比下降22.2%;鐵礦石完成34.3萬噸,同比增長18.4%;水泥完成17.22萬噸,同比增長5.4%;發電量完成6091萬千瓦時,同比增長80.1%;生鐵完成50.4萬噸,同比增長67.2%。標誌企業進一步膨脹壯大。常平集團投資7.8億元,新上了6個骨幹企業項目,其中200萬噸煉鐵高爐二期、2x380M3煉鐵高爐二期和板坯煉鑄機項目土建工程已經完工。實業化工、200萬噸煉鋼和2x380M3煉鐵高爐配套、45m,燒結機項目已經投產達效,進一步延伸了集團產業鏈,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全年完成產值24.1億元,同比增長50.8%;上繳稅金8700萬元,同比增長1.3%。壺化集團新上了紙殼金屬殼雷射編碼雷管生產線、202自動化生產線技改和九牛寨乳業生產線項目,走出了主導產品全國領先,企業多元化發展的新路子。全年完成產值2億元,同比增長20.2%;上繳稅金4079.5萬元,同比增長49.7%。華陽集團在狠抓主導產品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新興接替產品,投資1200萬元對馮坡煤礦進行技改擴建,增強了企業的後勁,全年完成產值0.53億元,同比增長13.8%,上繳稅金1500萬元。

建築業平穩發展。全年全縣建築業完成投資1000萬元,各類房屋建築面積達到1500萬平方米,其中成才中學整體搬遷,壺關一中科技樓、公寓樓建設,日月橋商城改造工程等10個工程全面完工,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農業生產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我們認真貫徹中央兩個“一號”檔案精神,嚴格落實農村稅費改革政策,積極開展糧食直補工作,大力實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工程,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收和農村發展。全縣綠色基地種植面積達到28萬畝,紫團飲業、裕豐釀造、九牛寨乳業、郭氏羊湯等一批龍頭企業快速增長,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特別是農業生產在大旱之年奪得豐收,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7856萬公斤,油料總產量達到36.1萬公斤,蔬菜總產量達到1660萬公斤,水果總產量達到467.7萬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64886萬元,人均收入2136元。畜牧業發展勢頭良好。年末大牲口存欄達到15379頭,同比增長3.1%。其中牛存欄9777頭,同比增長4.5%;奶牛存欄1415頭,同比增長9.0%;驢存欄3878頭,同比增長0.2%;生豬存欄5.9萬頭,同比增長3.5%;羊存欄6萬隻,同比增長0.8%;雞存欄60萬隻,同比下降3.3%。全年肉類總產量達到4693噸,同比增長3.96%;禽蛋總產量達到2505噸,同比增長5.56%;牛奶總產量達到2282噸,同比增長17%。全年畜牧業總產值達到608萬元,畜牧業生產總收入達到11924萬元,農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156元,占到農民全年純收入的7.3%。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完成8個鄉鎮19個村、400餘戶沼氣池建設工程;完成移民搬遷17個村、1000餘口人;建成各類飲水解困工程17處,解決了全縣10個鄉鎮、56個行政村1.65萬人的飲水困難;完成機械化保護性耕作2萬畝,山水田林路治理4萬畝,中低產田改造5萬畝,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基礎條件。

林業生產

景色-山西省壺關縣=景色-山西省壺關縣=
林業生產取得新進展。廣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大力實施荒山綠化、退耕還林工程,完成太行山綠化和低效林改造1.4萬畝,退耕還林8.05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7.6%。圍繞打造中國北方綠城的目標,大搞縣城綠化,建成環山、環城林帶1210畝,植樹25萬株,新建遊園12個,建設園林化庭院單位和小區85個,縣城及周邊綠化總面積達到285公頃,縣城新增綠地20餘萬平方米,縣城綠化覆蓋率達到36.5%,初步形成了林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綠中的縣城綠化新格局。

交通運輸

交通運輸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建設完成了新建路北延、西城路南延、健康街東延、南城街東延、團結街拓寬及龍麗街、柳南街建設等路、街延伸改造工程,縣城初步形成了東西南北成環、內外道路貫通的“四縱八橫”大骨架。實施了鵝橋線,東井嶺鄉、石坡鄉、店上鎮等鄉鎮、村循環路建設等20條鄉村幹道建設工程,全縣村通水泥路總里程達到948公里,全縣通水泥路和通客車的行政村分別達到95%和92.6%。全年完成貨運量182.7萬噸,同比增長14.87%;公路貨運周轉量6031萬噸公里,同比增長22.3%;公路客運量234萬人,同比增長82.8%;公路客運周轉量6120萬人公里,同比增長21.1%。

科教文衛

科技推廣成效顯著。制訂了全縣“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積極申報國家、省、市科技計畫項目,認真實施重點成果項目推廣,加快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對農業、工業的貢獻率分別達到40%和45%。科技工作通過國家科技進步表彰,全縣有9個鄉鎮區被命名為長治市科普示範鄉鎮。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全年共撤併學校30餘所,新改(擴)建學校39所,完成了壺關一中科技樓和公寓樓、職教中心一期、成才中學整體搬遷、常平六軌制完全中學建設工程,常平中學投入使用,教育設施進一步改善,布局進一步最佳化。全面實行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為全縣5萬名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全部免除了學雜費,為1.6萬名貧困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為1600名貧困寄宿制學生提供了生活補助。全縣教育工作進入全市先進行列。文化藝術和廣電事業成效顯著。完善配套了縣宣傳文化青少年活動中心功能設施,開工建設了橋上、晉莊等鄉鎮宣傳文化站,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下鄉活動,全縣有線電視用戶總量達到1.4萬餘戶,有線電視節目總數達到37套。衛生工作得到加強。加強城鄉醫療衛生設施建設,縣醫院綜合病房樓、傳染病房樓投入使用,鄉鎮衛生院“三建一改”和衛生所“三創一建”紮實推進,人民民眾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體育事業取得新成效。積極開展全民義務健身活動,全年共有9萬人達到國家體育鍛鍊標準,民眾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全縣體育協會達到16個,老年體育人口達到5萬人,各類裁判員達到54名。

郵電通訊

郵電通訊業持續快速發展。全縣電信業務總量完成1847.6萬元,同比增長30.2%;郵政業務總量完成516.88萬元,同比增長27.9%;擴大了本地電話和行動電話覆蓋面,全年新建10個通訊基站,7個山區鄉鎮有線電話全部開通,390個行政村電話普及率達到100%,電話普及率為15.29部/百人。

商業貿易

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全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5億元,同比增長21.7%。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6.4億元,更新改造投資完成0.1億元。

投資結構繼續改善。自覺執行國家巨觀調控政策主要集中在鋼材、交通、城市建設、旅遊開發等方面建設重點工程39項,完成27項。

城鄉消費品市場日趨活躍。全縣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5930萬元,同比增長11.7%;其中縣級零售總額完成3.3億元,同比增長37.5%;縣以下零售總額完成12500萬元,同比增長67.1%;批發零售貿易額完成3.7億元,同比增長54.2%;餐飲業完成5083萬元,同比增長21.6%;其它行業完成3849萬元,同比增長2.1%。按經濟類型分,國有經濟完成6308.3萬元,集體經濟完成6937.2萬元,個體經濟完成26914.3萬元,其它經濟完成5770.6萬元。

城市建設

縣城建設成效顯著。我們圍繞打造中國北方綠城,創建全國文明衛生縣城,爭創全國生態各縣的目標,進一步加大了縣城建設力度。建設了城南新區住宅樓、辦公樓和公共綠地、休閒廣場,新建住宅樓17棟6.1萬平方米,完成了紫團大街北面拆遷、縣賓館西面拆遷、農修廠家屬區商貿樓建設等舊城改造工程。大力開展文明衛生創建活動,淨化了縣城環境,規範了縣城秩序,縣城面貌煥然一新。被國家愛衛會授予國家衛生縣城榮譽稱號,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文明縣城。

環境保護

環保工作進一步加強。完成污染治理項目9個,取締大小不達標企業45家,工業廢氣處理率達到91.77%,工業廢水處理率達到96.9%,工業固體廢物處理達到87.39%。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