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順

平順

平順縣隸屬山西省長治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東部,縣域面積1510.3千方千米,轄5個鎮、7個鄉,戶籍人口154676人(2013年)。平順縣地處太行山脈南段西半側,是典型的乾石山區和革命老區。全境地形崎嶇,山高谷深,土壤瘠薄,乾旱缺水,自然條件惡劣。抗戰時期平順縣是太行抗日根據地的一部分,朱德、楊秀峰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生活和戰鬥。20世紀50年代農業合作化時期,李順達、申紀蘭等先進模範帶領西溝村民眾發展農林生產的事跡家喻戶曉,“西溝精神”成為中國農業戰線的一面旗幟。平順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境內主要種植玉米、穀子、小麥、馬鈴薯等作物,盛產花椒、黨參、連翹。工業門類有採礦、冶金、建材、水電、風電、機械、農副產品加工等。旅遊景區主要有太行水鄉、通天峽、天脊山、神龍灣、西溝村等。晉中南鐵路、長平高速公路橫貫全境。2014年,平順縣實現生產總值21.925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8606萬元。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平順西溝村平順西溝村
上古帝嚳唐堯時期,今平順縣境屬州;虞舜時期改屬并州域。
夏代,復屬冀州。
春秋時期,先屬黎國;黎侯為赤狄潞氏所逐,屬潞子嬰兒國:晉滅潞國,立黎侯,復屬黎國;黎並於晉,屬晉國。
戰國時期,屬韓國;隨趙滅韓,屬趙國
秦代,屬上黨郡。
漢初,襲秦制。武帝時期置刺史治上黨郡,屬并州域,統轄潞城、壺關等十四縣,今平順境域分屬於潞城縣和壺關縣。
北朝時期,隸屬未變。
代,平順境域分屬黎城縣和潞城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壺關縣,今平順境域南部屬壺關縣,北部屬黎城縣和潞城縣。
後周,改屬潞州。
代至代中前期,隸屬未變。
嘉靖八年(1529年),析黎城縣五里、潞城縣十六里、壺關縣十里共三十一里置平順縣(明世宗以“剿平逆賊,地方馴順”之意賜名),屬潞安府。
順治元年(1644年)建山西省,平順縣屬山西省潞安府。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撤銷平順縣,30個村劃入黎城縣,70個村劃入壺關縣,12里、44個村劃歸潞城縣,潞城設平順鄉。
民國元年(1912年)4月,復置平順縣,屬潞安府。
民國三年(1914年),平順縣屬冀寧道。
民國四年(1915年)2月,撤銷平順縣,全境併入潞城縣。
民國五年(1916年)8月,復置平順縣,仍屬山西省冀寧道
民國十三年(1924年),撤銷道建制,平順縣直屬山西省。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山西省分設5個專區,平順縣屬第五專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月,平順縣成立中共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3月,國民黨平順縣政府避駐花園村;6月,以老馬嶺一線為界析置平順(南)縣、平(順)北縣(因上級尚無統一的抗日政權,兩縣均在中共上級黨委統一領導之下);8月,冀太聯辦成立,設太南專署,平順(南)縣、平北縣屬之。
民國三十年(1941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太行行署成立,平順(南)縣、平北縣屬太行四專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6月,平北縣、平順(南)縣合併為平順縣,仍屬太行四專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7月,國民黨平順縣縣長率殘部投靠日偽上黨道平公署,國民黨平順縣政府垮台。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平順縣改屬太行三專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6月,改屬太行二專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月,復屬太行三專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9月,平順縣屬長治專區。
1958年10月,長治專區改稱晉東南專區,平順縣屬之;11月,平順縣與壺關縣合併為壺關縣,壺關縣機關駐原平順縣城。
1959年9月,復置平順縣,仍屬晉東南專區。
1967年,晉東南專區改為晉東南地區,平順縣屬之。
1985年5月,撤銷晉東南地區,設立地級長治市,平順縣屬之。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太行天路太行天路
明代置縣後,平順縣分為4鄉、8都、31里(10戶為1甲,10甲為1里)。
清順治五年(1648年),將31里並為19里,十一年(1654年)並為18里,十四年(1657年)又並為17里。康熙三十二年(1693),平順縣轄4鄉、17里、8個市鎮。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撤銷平順縣前,平順縣轄23里。
民國元年(1912年)復置平順縣,山西省實行聯村制,平順縣劃分為95個編村,村轄閭,閭轄鄰(每閭5鄰,每鄰5戶)。
民國七年(1918年)12月,山西省實行區村制,平順縣轄3個區,96個主村,423個聯村,733閭,3212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平順縣轄3個區,36個編村。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平順縣抗日民主政府調整行政區劃,撤銷編村,平順縣轄7個區,96個行政村;6
月,平順(南)縣、平北縣分置,平順(南)縣轄4個區(原平順縣第一、二、五、六區)、63個行政村,平北縣轄3個區(原平順縣第三、四、七區)、33個行政村。
民國三十年(1941年)3月,將平北縣的上五井、中五井、張井、略峪4村劃歸平順(南)縣,平順(南)縣轄5個區、96個行政村。潞城縣的淜頭、安樂、實會、王曲、西坡劃歸平北縣,平北縣轄4個區、52個行政村。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6月,平順(南)縣、平北縣合併為平順縣,將原兩縣的9個區調整為6個區,行政村新劃為92個。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9月,平順縣在東南邊緣地區增設第七區,區公所駐玉峽關,後遷杏城。平順縣轄7個區、183個行政村。
1949年12月,平順縣行政區劃調整為7個區、177個行政村。
1953年8月,第七區高家台、葦池凹劃歸河南林縣;同時將全縣178個行政村新劃為101個鄉,分屬7個區。
1954年9月,撤銷第一、二、四、五區,改第三、六、七區為三個農村基點工作區。平順縣直轄3個基點區和58個鄉。
1956年3月,平順縣劃分為1個鎮、51個鄉。
1958年2月,將原52個鄉鎮合併為9個集鎮鄉和20個一般鄉。
1958年8月,撤銷29個鄉,設24個人民公社:城關(紅旗)、西溝(金星)、龍鎮(曙光)、揚威(躍進)、杏城(協作)、玉峽關(燎原)、寺頭(戰鬥)、羊老岩(幸福)、石窯灘(太陽)、中五井(超美)、大渠(先鋒)、虹梯關(飛躍)、十字嶺(裕化)、西橋溝(建設)、芣蘭岩(革新)、實會(學蘇)、北耽車(燈塔),陽高(東方紅)、石城(前進)、王家莊(虹光)、北社(超美)、東青北(上游)、苗莊(衛星)、羊井底(紅星)。公社下劃分管理區,全縣共有242個管理區。
1958年11月5日,平順縣與壺關縣合併為壺關縣,縣機關駐平順城關。同時將潞城縣的黃池、黃牛梯、下黃劃入,原平順縣範圍內合併為10個公社,即城關(紅旗)公社、西溝(金星)公社、李莊(超英)公社、石城(前進)公社、北耽車(燈塔)公社、北社(超美)公社、虹梯關(飛躍)公社、杏城(協作)公社、寺頭(英雄)公社、辛村公社。
1959年7月,恢復平順縣建制,轄10個人民公社。9月,將苗莊等6個管理區從羊井底人民公社分出,成立苗莊人民公社,平順縣轄11個人民公社。
1961年9月,黃池、黃牛梯、下黃等村劃回潞城縣;平順縣重新劃定為15個人民公社(城關、西溝、杏城、寺頭、虹梯關、芣蘭岩、中五井、實會、北耽車、石城、陽高、北社、苗莊、東青北、羊井底),190個管理區。
1962年5月,析石城公社部分區域,建王家莊公社;析杏城公社部分區域,建玉峽關公社;析寺頭公社部分區域,建石窯灘公社和羊老岩公社。同時撤銷管理區,改建為生產大隊。平順縣轄19個人民公社,228個生產大隊。
1971年6月,析西溝公社部分區域,設立龍鎮公社;西溝公社機關由龍鎮遷駐西溝。
1980年,平順縣生產大隊增至259個。
1983年3月,寺頭人民公社改名為東寺頭人民公社。平順縣轄261個生產大隊。
1984年3月,撤銷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改為鄉(鎮)、村建制。平順縣轄4個鎮、16個鄉,263個行政村。其中城關鎮轄26個行政村,龍鎮鎮轄23個行政村,苗莊鎮轄12個行政村,石城鎮轄21個行政村,西溝鄉轄14個行政村,杏城鄉轄17個行政村,玉峽關鄉轄8個行政村,東寺頭鄉轄15個行政村,羊老岩鄉轄10個行政村,石窯灘鄉轄5個行政村,虹梯關鄉轄9個行政村,芣蘭岩鄉轄10個行政村,王家莊鄉轄9個行政村,陽高鄉轄21個行政村,北耽車鄉轄10個行政村,實會鄉轄9個行政村,中五井鄉轄15個行政村,東青北鄉轄9個行政村,北社鄉轄16個行政村,羊井底鄉轄4個行政村。
2000年12月,撤銷城關鎮、羊井底鄉,合併組建青羊鎮;龍鎮鎮更名為龍溪鎮;撤銷杏城鄉、玉峽關鄉,合併組建杏城鎮;撤銷東寺頭鄉、羊老岩鄉、石窯灘鄉,合併組建新的東寺頭鄉;撤銷虹梯關鄉、芣蘭岩鄉,合併組建新的虹梯關鄉;撤銷北耽車鄉、實會鄉,合併組建新的北耽車鄉;撤銷石城鎮、王家莊鄉,合併組建新的石城鎮;撤銷北社鄉、東青北鄉,合併組建新的北社鄉。平順縣轄5個鎮、7個鄉,263個行政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13年,平順縣轄5個鎮、7個鄉,1個社區、262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青羊鎮。

鄉鎮 所轄村居
青羊鎮 城關村崇岩村北流灘村小東峪村、劉家村、山南底村、張井村、回源郊村、各峪村、草莊溝村、老馬嶺村、王莊村、莫流村、西嶺村、野峪村、井峪村、路家口村、郭和村、大渠村、孝文村、白馬村、洪嶺村、椿樹溝村、賈家村、王家村、南北頭村、羊井底村、吾樂村、國和村、南掌村、青羊社區
龍溪鎮
龍鎮村、南腦村、北坡村白家莊村、大門道村、劉家溝村、新城村、莊和村、小東彰村、底河村、楊威村、南窪村、淙上村、佛堂嶺村、上井村、南小溝村、東郊村、東迷村、南坡村、東彰村、西郊村、井泉村、消軍嶺村
石城鎮 石城村、豆口村、東莊村、克昌村、豆峪村、黃坪村、西莊村、窯上村、源頭村、崔家莊村、青草窪村、老申郊村、大坪村、下石壕村、虻岩村、上港村、棗林村、流吉村、黃花村、水板石村、自新村、王家莊村、葦水村、白楊坡村、遮峪村、恭水村、牛嶺村、上馬村、馬塔村、和峪村
苗莊鎮 苗莊村西安善村、東安善村、南五馬村、上莊村、下莊村、嶺底村、北莊村、東五馬村、西五馬村、土坡村、北甘泉村
杏城鎮 杏城村、趙城村、黑虎村西羅川村十字河村、大石河村、西安村、甘化村、暖泉村、鋪水村、黃崖村、牛石窯村、東羅川村、棧道村、蘆溝村、西山村、嶺後村、玉峽關村、達馱村、背泉村、花園村、尖坪村、石門口村、門窯郊村、忽窯郊村
西溝鄉 西溝村川底村、石埠頭村、流泉溝村、石匣村、東坡村、韓家村、青行頭村、申家坪村、龍家村、正村、下井村、趙店村、李家後村
東寺頭鄉 寺頭村虎窯村西灣村、安咀村、安陽村、棠梨村、焦底村、常馱村、常峪村、門樓村、後嶺村、后庄村、前莊村、大山村、石棠郊村、石窯灘村、井底村、寺窪村、秦光村、灑水村、羊老岩村、七子溝村、黃崖溝村、谷戀鋪村、管洞水村、西橋溝村、武安莊村、海棠水村、桑家河村、張家窪村
虹梯關鄉 虹梯關村、臭水郊村、北秋房村、碾窪村、虹谷郊村、克老郊村、界畔郊村、蘆芽村、化圪道村、梯後村、碑灘村、虹霓村、槐樹坪村、芣蘭岩村、龍柏庵村、庫郊村、棒郊村、西井山村、佛堂村
陽高鄉 陽高村、車當村奧治村河南灘村、後壁村、享樂最村、南莊村、回源頭村、任家莊村、東坪村、堂耳莊村、榔樹園村、崗圪道村、空中村、德和村、珩堂村、獅包口村、鷂坡村、周家峪村、石泉溝村、後家灘村
北耽車鄉 北耽車村南耽車村東梳村、赤壁村、煙馱村東洪村、白石岩村、南郊村、寺木溝村、雙射泉村、實會村、王曲村、灣里村、安樂村、朋頭村、靳家園村、馬家山村、西坡村、水峪村
中五井鄉 後留村留村西賽村下五井村排行村、後排行村、中五井村、北頭村、上五井村、後南頭村、天腳村、小賽村、龍峪溝村、后庄村、二龍窪村
北社鄉 北社村西社村高岸村河北村、常家村、下社村、河東村、南社村、清河村、莊上村、集林村、西北坡村、秦家後村、廟後村、東河村、牛家後村、東青北村、西青北村、大鐸村、小鐸村、東禪村、黃花掌村、掌里村、廣武村、北岸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平順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東部。西與長治市郊區、潞城市接壤,南部和西部與壺關縣相連,北與黎城縣河北省涉縣毗鄰,東與河南省林州市相接。縣域地跨東經113°11′45″—113°44′04″,北緯35°56′37″—36°27′44″,南北長約53千米,東西寬約45千米,總面積1510.3千方千米。

地質條件

構造
平順縣大地構造位於山西斷隆東南緣、太行斷拱南段中軸偏西部位,是中生代燕山期構造—岩漿活動的結果。全境總體為向西緩傾的單斜,傾角一般小於10°,由東往西地層時代由老到新展布。晉獲褶斷帶從長治經縣域西部最突出部位的邊緣呈北北東向通過。斷裂構造不甚發育,有兩條近南北向大致平行的構造隆起—岩漿岩帶從中部通過,其中一帶(東帶)北起北秋房,經風澤嶺南至陵川六泉,二帶(西帶)北起白馬,經龍將溝南至壺關雙井。岩體常分布於背斜或向斜構造中。岩漿活動受南北向構造和北北東向構造複合構造的控制,岩漿岩帶呈兩條狹長條帶賦存於奧陶系中統地層中,總體上呈中部厚大兩側頻繁分叉的似層狀形態。
地層
平順縣境內地層出露以奧陶系和寒武係為主,贊皇群、長城系和石炭系零星分布,第四系主要覆蓋在西部;出露的地層從東到西呈現由老到新的特點。太古界贊皇群出露於玉峽關東南角的花園,面積不到0.5平方千米,是境內出露最古老的地層。元古界串嶺溝組由北向西零星分布於濁漳河、芣蘭岩溝、楊坡和花園等地,出露面積約23平方千米。古生界寒武系分布在縣境東部,出露面積263平方千米。古生界奧陶系面積1094平方千米,分布於境內絕大多數地區,僅出露中、下統,上統缺失。古生界石炭系僅出露中統本溪組和部分上統太原組地層,其中中統本溪組在西南部東青北、羊井底、龍鎮、城關西零星分布,由含鐵質岩、鋁質岩和薄層砂頁岩組成;上統太原組僅在新城和消軍嶺等低洼盆地或陷落柱中殘存,主要由砂岩、砂質頁岩夾灰岩及煤層組成。新生界第四系主要出露於西北部東青北、苗莊,實會一帶,厚10—50米,上部次生黃土,下部由砂礫石層組成。

地貌

平順縣地處太行山南端的上黨盆地邊緣地帶,為典型的石灰岩乾石山區。總體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山地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延伸。東南部為高山峻岭,杏城鎮境內的風澤嶺為平順縣最高峰,海拔1876米;北部山嶺交錯、溝深谷幽,王家莊鄉濁漳河出口處的馬塔海拔380米,為全境最低點;縣域西部靠近上黨盆地邊沿,大多為台地,較平坦;中部為丘陵區,海拔一般在1200—1500米。

根據中國地貌區劃指標,平順縣全境屬中山區,地貌類型分為山地、丘陵、河谷三類。
山地面積1387.25平方千米,占縣域總面積的89.5%。其中剝蝕構造中山面積1112.92平方千米,主要分布於縣域南部、東部和北部,山勢由北向南逐漸增高,一般海拔高度1000—1800米,相對高差600—1400米;由高度不同的山峰、陡緩不均的坡面和溝陷不同的山谷組成;山谷發育,一般呈“V”字型,山頂主要為圓錐狀和龍脊狀,山體岩石為石灰岩,山坡坡角多在50°—70°以上,多懸崖絕壁,山嶺形狀奇異多變。剝蝕構造低中山面積275.33平方千米,分布於縣域中部和西部,剝蝕構造中山以下,一般海拔高度750—1500米,山頂鈍圓,山坡較緩,坡角多為30°—50°;山谷較開闊,多呈“U”字型;山體土石分布相間,岩石多為石灰岩和頁岩。
丘陵面積122.45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7.9%。其中黃土台坪面積80.01平方千米,分布於西部北社鄉、苗莊鎮、東青北鄉的部分地區,海拔900米左右,相對高度500多米。丘陵溝壑面積42.44平方千米,主要分布於西部、中部和北部實會鄉的部分地區,其它地區有零星分布。
河谷面積40.3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2.6%,分布於濁漳河、虹霓河和百里灘河沿岸地帶。

氣候

平順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時間為4月6日至5月31日,夏季為6月1日至8月31日,秋季9月1日至10月25日,冬季為10月26日至次年4月5日。年平均氣溫9.1℃,1月平均氣溫-5.5℃,7月平均氣溫21.9℃。年平均日照時數2517.8小時。年平均無霜期181天,河谷地帶無霜期在200天以上,東南山區在15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84.4毫米,夏季降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2.5%;從地域分布看,東南山涼溫區雨雪較多,城關及西部台地次之,北部河谷地帶降水較少。年平均風速2.2米/秒,西南風的風向頻率占27%,為春秋季主導風向,北到東北風為夏季主導風向。
因境內不同區域存在海拔、地勢的差異,平順縣全境分為3個氣候小區。其中溫和半乾旱氣候區包括青羊、中五井、北社、苗莊等鄉鎮,海拔1000—1200米,1月平均氣溫低於-8℃,7月平均氣溫25.6℃—29.5℃;暖和乾旱氣候區包括北耽車、陽高、石城、芣蘭岩等鄉鎮,海拔400—700米,1月平均氣溫在-6℃以下,7月平均氣溫27℃—31℃;東南山涼溫半濕潤區包括西溝、龍溪、東寺頭、虹梯關、杏城等鄉鎮,海拔1200—1800米,氣候高寒,1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下,7月平均氣溫20℃—22℃,春、夏、秋三季共5個月左右,冬季長達7個月。

水文

平順縣衛星地圖平順縣衛星地圖
地表水

平順縣境內河流屬海河流域南運河水系,分屬濁漳河、衛河兩個流域,其中濁漳河流域約占總面積的90%,衛河流域約占10%。境內主要河流有濁漳河、虹霓河、百里灘河、西社河、十字河等。
濁漳河為常年性河流,在北耽車鄉王曲村入境,向東流經陽高、石城,至馬塔村東河口出境;境內幹流長53千米,有較大支溝7條,流域面積936平方千米,天然落差250米,平均流量20立方米/秒。虹霓河舊名虹梯河,發源於東寺頭鄉,至虹梯關鄉入河南林州南谷洞水庫,河道全長43千米,有主要支溝14條,天然落差419米,平均流量0.25—0.35立方米/秒,平均輸沙量11571噸/年。穽底河又名露水河,源出杏城鎮牛石窯河溝南岸山澗,經老溫溝、陽坡、穽底村進入林州境,流量0.25—0.35立方米/秒,河道總長85千米。十字河屬衛河水系,源出杏城鎮十字河村鹿住圪道東前溝,南下進入壺關縣,長4千米,流域面積21平方千米,天然落差110米,平均流量0.3立方米/秒。
百里灘河與西社河為夏季暴雨型河流,河水沖刷力大,輸沙量多,流域內水土流失嚴重。百里灘河由南河、西河兩條幹流組成,共有乾溝38條、支溝152條、毛溝1400餘條;其中南河自龍溪白家莊河溝深處至城關,總長39千米,流域面積126.74平方千米;西河自車相溝深處到縣城東與西河交匯,經中五井至留村入潞城境,總長54.25千米,俗稱“百里”,流域面積81.7平方千米。西社河為夏季暴雨型河流,流域面積123平方千米,河床坡降3.2%,平均輸沙量7077噸/年。
地下水
境內地下水分布不平衡,北多南少,東多西少,周圍多中間少;埋藏很深,大部分山地都在300—400米以下,西部丘陵區在1000米以下。全境有淺層泉水392處,日出水量約2000立方米,分布零星,流量甚微。較大泉水有辛安泉(平均流量0.75立方米/秒)、八道水(平均流量0.929立方米/秒)、王曲泉(平均流量0.254立方米/秒)、和峪泉(平均流量0.137立方米/秒)、源頭泉(平均流量0.1立方米/秒)和安樂泉(樂頭溫泉)等。

土壤

平順縣境內的土壤有褐土草甸土水稻土3個土類,7個亞類,37個土屬,78個土種。褐土為地帶性土壤,面積214.83萬畝,遍布全境海拔500—1800米的山地、丘陵和溝谷中;分淋溶褐土、山地褐土、粗骨性褐土、褐土性土和碳酸鹽褐土5個亞類。草甸土面積5984.5畝,主要分布在北部濁漳河沿岸的北耽車、陽高,石城和虹霓河沿岸芣蘭岩片區的沿階地和河漫灘上,土體厚60—120厘米,有機質含量較同一地帶性土壤低;分為1個亞類,2個土屬,6個土種。水稻土面積470畝,分布於北部濁漳河沿岸的實會、陽高鄉王曲和安樂兩村的河谷階灘上,為輕壤淺育型水稻土,潛育性強,土體構型較好,有機質含量較低。

植被

平順縣森林植被少,且分布不均,大都為20世紀50年代以後營造的人工林,在濁漳河兩岸山巒深處有小面積天然次生林零星分布。森林為針葉林或闊葉林,以油松、側柏、遼東櫟、楊樹、柳樹、榆樹、槐樹、椿樹等樹種為主。在陽坡和半陽坡有次生灌木叢,多為虎榛子、胡枝子、枸子木、闊葉莢蓮、忍冬、繡球菊、黃刺梅、連翹、鐵桿蒿類等,覆蓋度多在30%以上;陰坡植被差,多為山柳、山杏、荊條、山皂角等耐瘠薄的灌木和白萆、鬼針草等草本植物,覆蓋度一般在10—30%左右。耕地為季節作物覆蓋,主要有玉米,穀子、小麥、豆類及薯類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平順縣多數地區水資源貧乏。據長治市第二次水資源評價統計,平順縣1956—2000年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9331億立米,地表水資源量2.7254億立米,地下水資源量1.5540億立米,二者重複計算量1.3463億立米。
此外平均每年過境客水約10億立方米,辛安泉年湧水量2.35億立方米。境內水能資源理論儲量9.25萬千瓦,可開發量3.24萬千瓦。其中濁漳河水能資源理論儲量9.12萬千瓦,可開發量3.09萬千瓦。

礦產資源

平順縣礦產資源較豐富。據1986年地質勘探調查,境內探明或踏勘估算有儲藏的礦種15個,產地55處,包括煤礦、鐵礦、鋁土礦、鈷礦、矽石、白雲岩、含鉀岩石、共生硫鐵礦、電石石灰岩、水泥石灰岩、石膏、大理石、花崗石、紅石板和石榴子石等。
其中接觸交代鐵礦探明儲量2256.7萬噸,工業儲量1126.7萬噸;山西式鐵礦探明儲量47.5萬噸,工業儲量0.4萬噸;鋁土礦踏勘估算儲量154.5萬噸;矽石探明儲量2000萬噸,踏勘估算儲量2.6億噸;白雲岩踏勘估算儲量1.75億噸;熔劑石灰岩預測資源總量5.71億噸;電石石灰岩踏勘估算儲量46.8萬噸,預測資源總量103.73億噸;制鹼石灰岩預測資源總量43.32億噸;水泥石灰岩踏勘估算儲量9.4萬噸,預測資源總量6.84億噸;含鉀岩石踏勘估算儲量1.316億噸;石膏踏勘估算儲量2483.5萬噸;大理石探明儲量320.6萬立方米,踏勘估算儲量1.8億立方米;花崗石踏勘估算儲量890萬立方米;紅石板踏勘估算儲量17.5萬立方米;石榴子石踏勘估算儲量3.9萬噸。

生物資源

平順縣地圖平順縣地圖
植物資源

樹木:用材類樹種有椿皂角等近百種,特種經濟類樹木有漆樹和杜仲,觀賞類樹木有側柏、黃刺玫、白皮松、檜樹、秋海棠、八照花、紅豆杉等

野生果類:酸棗山葡萄、沙棘、山桃、山杏、杜梨、秋果、棠梨、黃山楂、櫻桃等

野草:牡羊草拂子茅、狗尾草、畫眉草、稗子、狼針草、野苜蓿、草木犀、裂葉蒿、萬年蓬、野艾蒿、小紅菊、香椿、牛蒡、毛蓮菜、大丁草、糙蘇、龍牙草、燕草、唐松草、紫草、茜草、薇草節節草附地草、老鸛草等

山蔬:黃花菜韭花木耳樹莪、蘑菇等

山花:山丹丹山菊花(紅、白、蘭、黃)、山蘭花、打碗花、雞冠花、牽牛花、蝴蝶花、丁香、薔薇、梅花、芍藥(紅、白、紫)、粉團花、水紅、月季、刺梅、迎春、山玫瑰、指甲花等

藥材:黨參黃花黃芩蒼朮黃精柴胡、天花粉、前胡、半夏、藁本、瞿麥、藜蘆、地丁、知母、遠志、丹參、葛根、冬花、白附子、何首烏、馬兜鈴、益母草、紅花、麻黃、荊芥、王不留、紫蘇、白頭翁、淫羊霍、土大黃、威靈仙、細辛、地榆、百部草、大黃、蓮翹、升麻、板蘭根等近300種

動物資源
鳥類:杜鵑啄木鳥、貓頭鷹、石雞、文鳥、黃鶯、鷺鷥、斑鳩、鷹、燕、喜鵲、烏鴉、麻雀、雕、梟、畫眉、雁、鸛、水鴨、鴛鴦、野馬雞、半翅、鷂等

哺乳動物:金錢豹、貓豹、鹿、狍、狼、狐、山豬、山羊、田鼠、野兔、花鼠、刺蝟等

魚類:草魚鰱魚鯉魚、鯽魚、鯿魚、泥鰍等

爬行動物:蜥蜴壁虎、鱉、龜、鰠等

兩棲動物:青蛙、蟾蜍、蠑螈

人口民族

人口

平順縣主要年份人口數據

年份 總人口
男性人口
女性人口
1912年 100287 51930 48357
1920年 92537 51411 41126
1930年 94526 53365 41161
1941年 92989 51462 41527
1950年 114038 58159 55879
1960年 116083 60757 55326
1970年 137500 72531 64969
1980年 156125 81357 74768
1990年 162881 84873 78008
2000年 165165 86525 78640
2010年 150955 77759 73196

截至2013年末,平順縣總戶數58018戶,戶籍人口154676人,常住人口134609人。戶籍人口中,非農業人口20664人,農業人口134012人。18歲以下人口29610人,占戶籍人口的19%;18—35歲41125人,占27%;35—60歲59218人,占38%;60歲以上24723人,占16%。2013年出生1159人,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6.59,出生率7.49‰;死亡813人,死亡率5.26‰;人口自然增長率2.23‰;人口密度99.81人/平方千米。

民族

平順縣為漢族聚居區,少數民族多為新中國成立後因工作或婚姻關係從外省遷入。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平順縣漢族人口150907人,占總人口的99.9682%;有8個少數民族,共48人,占總人口的0.0318%,其中彝族18人,土家族10人,滿族6人,壯族5人,苗族3人,回族布依族傣族各2人。截至2013年,平順縣有9個少數民族,共28人。

經濟

綜述

平順縣是傳統的農業縣,20世紀80年代前農業占主導地位。80年代後,採礦業、製造業和水力發電逐漸成為經濟支柱。
進入21世紀後旅遊業興起。
2014年,平順縣生產總值累計完成21.9252億元,比2013年增長8.9%;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9.6%、46.1%、44.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1.3931億元,比2013年增長16.5%;地方財政收入8606萬元,比2013年下降0.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23元,比2013年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8元,比2013年增長11.9%。

第一產業

平順縣自然環境惡劣,新中國成立前農林牧業生產水平很低。20世紀50年代農業合作化時期,以武侯梨、李順達、郭玉恩、申紀蘭為代表的先進模範帶領民眾開荒、種樹、築壩,極大地改善了農林牧業生產條件。20世紀80年代劃分農業區劃,全縣分為3個農業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其中東南山地林牧藥材薯類區荒山面積大,氣候高寒,重點發展造林、種草,生產藥材、薯類;北部河谷木本糧油區海拔低,氣候溫熱,水源充足,重點發展木本糧油菜;西部台地糧油果桑區氣候溫和、土層厚、耕作條件好,以種植糧油為主,是平順縣的主要糧食產區。
2014年,平順縣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2.1044億元,比2013年增長1.5%。

農業

平順縣境內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穀子、小麥、大豆、高粱、馬鈴薯(當地俗稱“山藥蛋”)等,少數地區栽種蕎麥、水稻和紅薯;經濟作物主要種植花椒、黨參、連翹等,還有少量花生、油菜、葵花等油料作物;蔬菜品種主要有蘿蔔、豆角、萵苣、葫蘆、芫荽、蒜、芥子、韭菜、蔥、南瓜、北瓜、辣椒、金針、洋姜、西紅柿、青椒、黃瓜等。

2013年,平順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2130.80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718.60公頃,總產量55867.45噸,其中穀物播種面積9647.15公頃,總產量51595.05噸;豆類播種面積165.87公頃,總產量402.29噸;薯類播種面積905.57公頃,總產量3870.11噸;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412.2公頃,其中油料作物播種面積35.6公頃,總產量56.8噸,中草藥材播種面積776.2公頃,總產量1561.8噸;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556.9公頃,總產量19861.5噸;實現農業總產值2.38億元。

林業
平順境內原有大片森林,清末至民國期間,尤其是抗戰時期為滿足太行根據地的生產生活需要,森林被大面積砍伐,成為荒山禿嶺。20世紀50年代初平順縣開始實施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工程,開展全民綠化運動,發展林場果園。1959年建立國營平順縣林場。1969年出現“砍光風”,“文革”結束後嚴格限制林木採伐。80年代境內基本完成陰坡造林,開始實施陽坡造林。
2013年,平順縣造林面積2593公頃,全部為集體經濟造林;其中人工造林2206公頃,封山育林333公頃,封山育林總面積6431公頃;全年四旁(零星)植樹74萬株;成林撫育面積200公頃;林木種子採集量20噸,苗木產量1241萬株,育苗面積273公頃;木材產量1986立方米;果園面積186.5公頃,果品總產量3425.1噸;實現林業產值3214.77萬元。
畜牧業
平順縣境內主要養殖生豬、牛、羊、驢、騾等牲畜和雞、鴨、鵝等家禽。平順山多坡廣,天然草地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民眾素有養羊的習慣,品種以太行青山羊為主。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大規模養豬。80年代出現養豬和養雞專業戶。1988年平順縣承擔了“山西毛用山羊培育”省級重大科研項目研究,引進安哥拉山羊雜交改良本地山羊,1990年引進遼寧絨山羊。

2013年,平順縣肉類總產量4030.22噸,牛奶產量29.4噸,禽蛋產量3213.3噸,山羊毛產量3.75噸,綿羊毛產量9.53噸;實現牧業產值1.22億元。

第二產業

平順縣工業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前,簡單粗放型手工業生產占多數,工業基礎差,技術人才缺乏。80年代後,採礦業、製造業和水力發電逐漸形成規模。
2014年,平順縣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0.1017億元,比2013年增長16.9%。其中工業增加值9.6377億元,比2013年增長16.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6377億元;建築業增加值4640萬元,比2013年增長30%。
採礦業
平順縣開採鐵礦始於1958年的大煉鋼鐵運動。1965年,長治鋼鐵公司在境內西安里建設平順縣第一座鐵礦。1968年成立平順縣採礦廠。1980年後,村辦和私人鐵礦企業不斷增加。
1997年起實施非煤礦山礦業秩序整頓和資源整合工作。
截至2013年,平順縣共有持證礦山32個,其中鐵礦16個,石灰岩礦12個,石英岩礦1個,石膏礦1個,砂岩礦1個,大理石礦1個。
製造業
平順縣製造業有冶金、建材、化工、機械、醫藥、食品、紡織、農副產品加工等門類。境內自古以來有燒石灰的習慣,新中國成立後開辦了大批村辦磚瓦廠和石灰窯。1958年縣電器廠和針棉織廠建成投產。1970年成立縣化肥廠。1971年建成縣製藥廠。1972年縣水泥廠建成投產。1980年,縣鞋廠投產。1984—1989年,陸續建成侯壁水電站、西溝、石城、車當4家矽鐵冶煉企業。1987年,縣鋼鐵廠投產,年產生鐵5萬噸。80年代末建成縣氧化鎂廠和太行化工廠。1996年縣第二鋼鐵廠投產,年產生鐵1萬噸。
據第二次經濟普查數據,2008年平順縣有製造業企業72家,從業人員1759人;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企業1家,從業人員480人,年產焦炭36500噸,生鐵98635噸;非金屬礦物製品(建築材料)企業27家;農副產品加工企業10家;食品飲料製造企業8家;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企業6家;醫藥製造企業3家;紡織企業1家。
電力工業
1958年,虹霓水電站建成。1977年,濁漳河侯壁水電站3×2500千瓦機組全部運行發電。1979年1月,灣里水電站竣工。1990年5月,裝機容量3×2500千瓦的赤壁水電站投入運行。此外平順縣還有若干鄉辦和村辦小型水電站。
2010年起,平順縣引進風力、光伏、生物質等新能源發電項目,建成大唐風力虹梯關風電場。
2013年,平順縣水電公司總發電量6288萬千瓦時,供電量9680萬千瓦時,其中侯壁水力發電廠發電量2500萬千瓦時,工業總產值498萬元;赤壁水力發電站發電量2050萬千瓦時,工業總產值457.6萬元;灣里水電站發電量185萬千瓦時,工業總產值50萬元。
建築業
1958年平順縣木建廠成立,1981年改稱平順縣建築公司。1985年,玉峽關鄉、西溝鄉分別成立建築公司。
2013年,平順縣有建築業企業1家,從業人員50人,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500平方米,建築業總產值1608.8萬元。
工業園區
2012年,平順縣兩大新型工業園區開工奠基。其中高新科技產業園區規劃總用地6.8平方千米,以新能源利用、生物醫藥、農副產品開發、裝備製造、電子工業及相關產業等為主導。長治清華機械廠平順航天工業園區位於青羊鎮羊井底村,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治清華機械廠投資建設,具備機械產品的製造、裝配、檢測、存儲全配套生產能力。

第三產業

2014年,平順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9.7191萬元,比2013年增長0.8%。其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增加值1.618億元,批發業完成2150萬元,零售業2794萬元,住宿業1531萬元,餐飲業2826萬元,金融業1.2661億元,房地產業1.0871億元,營利性服務業1.3426億元,非營利性服務業3.0357億元。
商業貿易
民國年間,城關是縣內最大的日雜用品貿易中心,北社、安樂是糧食貿易中心,石城玉峽關是本地與外省商人的交易中心。1916年縣城開設五大商號。1940年12月日軍“掃蕩”縣城,商號、集市全部停業。1941年起農村陸續成立供銷合作社。1946年平順縣合作聯合社成立。到1949年,全縣有152個基層供銷社。1958年後私營商業基本消失,集市停辦。1961年,平順縣百貨、食品、藥材等國營商業公司成立。
1980年後,私營商戶和集貿市場重新恢復。1994年,縣城青羊市場建成營業。
2014年,平順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1999億元,比2013年增長11.9%。
旅遊業
1993—1995年,長治市政協在平順縣開展了對太行大峽谷旅遊區的前期考察工作。1998年,龍門寺峽谷旅遊景區奠基建設,平順縣旅遊業開始起步。1999年,中共平順縣委作出開發旅遊資源、發展旅遊產業的決策。
2013年,平順縣有旅遊景區6個,接待遊客188.73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9.11億元。
金融業
民國時期,平順縣城設有銀號。1943年6月冀南銀行平順縣支行成立,1945年10月改為平順縣地方銀行,1948年6月改為中國人民銀行平順縣支行。1963年中國農業銀行平順縣支行成立。1986年成立中國工商銀行平順縣支行。1990年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平順縣支行成立。1996年成立平順縣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
截至2013年末,平順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3.90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9.37億元。
郵政電信
清代,城關和羊井底設有郵鋪。1912年,縣城和北社各有一個郵寄代辦所。20世紀20年代平順縣始通電話。1947年8月設郵局。1971年全部生產大隊通電話。1985年開通傳真。1995年實現國內電話長途直撥。
1998年9月郵政、電信分離。1999年,移動從電信分離,成立縣移動公司。
2013年,平順縣有郵政局(所)5個,郵政業務總量661萬元,訂銷報紙212.9萬份,函件56萬件,包裹1234件,快遞8222件,郵路單程長度274千米,農村投遞線路單程長度1847千米;電信業務總量3600萬元,固定電話用戶1.6萬戶,行動電話用戶4.2萬戶,電話普及率30%,寬頻上網人數0.82萬人,網際網路普及率5.1%。

社會事業

水利建設

平順縣山大溝深、石厚土薄,水土流失嚴重,飲水灌溉困難。清代民國年間,縣城即建有蓄水池。20世紀50年代,平順縣開始治溝治灘,修築中小型水庫;同時實施水土保持工程,採取以防洪護地為中心的修梯田、培地埂等傳統方法。70年代西溝戰備水庫、西河水庫、青春渠、濁漳河沿岸戰備渠等蓄水、引水工程陸續竣工。1982年實施安樂提水工程,解決了縣城居民用水問題。90年代建成芣蘭岩和濁漳河沿岸兩個自流灌區。
截至2006年底,平順縣有小型水利設施202處,其中小(一)型水庫3座,小(二)型水庫4座,總庫容1513萬立方米;塘壩53座,容積154萬立方米;自流渠道142處,長達91千米;機電灌站62處,裝機64台,裝機容量2.79千瓦,有效灌溉面積0.405萬畝;戰備渠灌渠引水量2.0立方米/秒,全長54.5千米,有引水樞紐1處,水閘17座,渡槽24座,倒虹1處,隧洞43座,小型水工建築物393座,有效灌溉面積1.21萬畝;小水電站19處,裝機41台,裝機容量2.32萬千瓦;人畜飲水工程25193處(眼),其中提水工程73處,蓄水工程24945處(眼),自流引水工程175處,渠管長度260千米;有近6萬人靠蓄積雨水生存,農村自來水入戶13976戶,自來水普及率僅33.9%;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312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84.6%,土壤侵蝕模數2200噸/平方千米,初步治理面積662.0平方千米,建有谷坊8970座,淤地壩27座,攔沙壩6座,排灌溝渠246千米,田間道路397千米。

教育事業

明嘉靖八年(1529年)平順縣建學宮。明清時期,縣內辦有私塾、義學、社學、書院等。清末民初,廢學宮,義學、社學改為學校,書院改為高等國小堂。1912年創辦縣立第一高小。1919年設師範講習所。到20世紀30年代,全縣初級國小最多時達到107所。抗戰時期,抗日民主政權普及國小教育,實行“游擊辦學”。1947—1949年平順縣辦有簡易師範。1949年全縣有189所初級國小。1952年成立平順中學。1955年縣衛校成立。1956年始辦幼稚園。1956—1958年成立4所鄉鎮國中。1983年,平順二中和縣農業職業中學成立;國小增加到493所,此後數量不斷減少。1984年基本掃除文盲,結束了中國小住祠堂、古廟、窯洞的歷史。

文化事業

1937年,平順縣犧盟會首創專業劇團。抗戰時期,中共太行區黨委在平順境內辦有《黃河日報》和《人民報》,平順縣抗日民主政府組建有平順縣農民劇團。1944年平順縣民眾教育館成立。1945年建成縣人民舞台。1947年民眾教育館改名為文教館,1949年4月又改名為人民文化館。50年代初全縣成立了200多個農村俱樂部。
1956年建成縣廣播站。1958年,各公社均建立了文化宣傳站。1964年組建平順縣上黨落子劇團。1979年成立縣圖書館。1982年建成縣電影院。
2013年,平順縣有公共圖書館1座,藏書5.4萬冊;文化館1座,組織演出38次,展覽2次;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職工50人,演出447場次,觀眾41萬人次,總收入128萬元;有電影院1座,放映單位12個,放映電影3156場次,觀眾42萬人次;有廣播電視播出機構1家,有線廣播電視用戶1.56萬戶,其中有線數位電視用戶0.46萬戶,廣播覆蓋率92.11%,電視覆蓋率97.26%,有線電視覆蓋率27%。

醫療衛生

平順縣人民醫院平順縣人民醫院
平順縣地處內陸山區,水土中含碘量較低,歷史上是地方性甲狀腺腫和克汀病的多發區。民國年間,縣內有數家個體藥鋪或診所。1949年9月成立平順縣衛生院,1950年更名為平順縣人民醫院。1954年,全縣7個區均成立衛生所。1969年實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1973年成立防治地方病領導小組。1976年成立縣衛生防疫站。80年代起地方病發病率顯著下降。1982年成立縣婦幼保健站。
2006年開始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2013年,平順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89個,其中醫院2所,婦幼保健院1所,鄉鎮衛生院12所,診所(衛生所)4個,村衛生室272個,疾控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編制床位655張,實有床位557張;從業人員839人,其中執業醫師180人,執業助理醫師56人,註冊護士118人,鄉村醫生317人;全年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人數465例,報告死亡1人;新農合參合人數126167人,參合率99.87%,發放補償金4169.83萬元。

交通運輸

公路

平順縣山高路險,交通十分不便。民國時期,境內只有西部的杜公嶺和東北部的李公道可通小型牛車。20世紀50年代初,平順縣提出“劈開太行山,天塹變通途”口號,開始修築公路。1954年,平順縣第一條公路(潞城微子鎮至平順縣城公路)建成通車。六七十年代平順大搞公路建設,至1978年通車裡程達到509千米。因建成公路技術等級低,通行能力差,1996年起實施公路拓寬改造工程。境內有省道2條,其中324省道(潞城—河口)自辛安橋入境,向東至河口村西出境,境內長44.7千米。325省道(長治—李莊)在苗莊鎮駐地南入境,經苗莊、縣城、中五井等地,至留村以西出境,境內長35.7千米。
2011年,長平高速公路環城段通車,設計時速100千米,平順縣境內長8.3千米,途徑北社、苗莊2個鄉鎮;2013年5月,長平高速主線段通車,設計時速80千米,境內長39.9千米,設有平順和虹霓2個出入口。
截至2013年,平順縣公路通車裡程1324.9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43.856千米,二級公路77.699千米,三級公路157.859千米,四級公路1045.5千米;省道81.234千米,縣道267.544千米,鄉道544.887千米,專用公路11.062千米,村道376.367千米。有公路隧道49個,總長40.322千米。
民用汽車保有量8641輛,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8341輛;民用轎車保有量730輛,其中私人轎車520輛。

鐵路

1974年,長治鋼鐵公司西安里鐵礦運礦專用線竣工,鐵路起自長治鋼鐵公司,縣境內自龍溪鎮消軍嶺至新城長11.5千米,途經龍溪鎮的龍鎮、寺南凹、底河等7個村,設龍鎮站、新城站2個車站。
2010年4月1日,晉中南鐵路平順段開工建設。鐵路由苗莊鎮北甘泉村入境,途徑北社鄉、中五井鄉、北耽車鄉、陽高鄉、石城鎮,在克昌村經太行山隧道進入河南,境內全長約39.7千米,其中70%—75%為橋樑和隧道,主要構築物包括路基5.7千米/20段、框架涵21座、橋樑2.6千米/13座、隧道27.5千米/8座、車站1座,平順站設在陽高鄉侯壁村。2014年12月30日全線通車。

歷史文化

文物遺存

平順縣境內文物遺存豐富,有古建築237處,古石刻82處,古遺址10處,古墓葬8處。

古遺址:錯鑿遺渠、石勒城遺址、趙城遺址、藏軍洞遺址、東禪遺址、中五井遺址、西溝遺址、北社遺址等

古墓葬:劉廣墓、竇建德墓、李左車墓、王鳳山墓、豆口村明代墓葬等

古建築:金燈寺、多寶塔、天台庵、龍門寺、明慧大師塔、七寶塔、大雲院、淳化寺、佛頭寺、九天聖母廟、九天玄女廟等

古石刻:東寺頭石窟、金燈寺石窟、玉峽關銘、虹梯關銘、三晉第一碑等

近現代史跡:中共平順(南)縣第一次代表會議舊址、太行區三、四專署舊址、董天知烈士墓等

民間藝術

民國時期,平順縣流傳的戲曲曲種有三弦書潞安大鼓書評話蓮花板等,民間藝人宋根深發展形成了平順縣地方曲種平順三弦書。新中國成立後,平順縣各劇團陸續引進了河南墜子、平腔大鼓書、天津快板、沁源小調、採擷豫劇、武安落子、上黨梆子、上黨落子、壺關秧歌等曲種。境內民間音樂團體一般叫八音會,吹奏樂曲以上黨梆子、上黨落子、秧歌等地方戲曲為主。平順民間舞蹈有高蹺、撲地蜂(扭秧歌)、跑旱船、小花戲、竹驢、獅子舞、象舞、二鬼絆跌、龍燈舞,扛樁、故事、上刀山、四景車等,多在廟會、節日等集會活動上表演。
平順縣的民間美術主要有繪畫、木刻、泥塑、根雕、剪紙等類別。清代平順泥塑匠人較多。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平順泥塑名匠郭群娥藝術造詣較高。
平順縣境內流傳的人物傳說有李左車的傳說、馬三保的傳說、竇建德的傳說等。劉秀逃亡太行山的傳說廣為流傳,並產生了老馬嶺、馬跑泉、藏龍橋、臥牛地、鴉銜石、“蘆葦葉尖為什麼有道摺痕”、“喜鳥烏鴉敗鳥喜鵲”等眾多典故。此外還有打虎嶺、七子洞、黃巢岩、“人參與黨參”等典故傳說。

武裝鬥爭

平順縣有高山深谷作為天然屏障,自古以來一直是武裝鬥爭的重要根據地。後趙石勒曾在此修築石頭城(今石城村)屯兵儲糧;西燕慕容永為抗禦慕容垂在此修築益陽城(今趙城)。明嘉靖元年(1522年),潞州青羊里(今平順城關)爆發了以陳卿為首的農民暴動,農民軍以太行天險為倚仗與官軍對抗七年,縱橫晉東豫北,“三晉震恐”,於嘉靖七年(1528年)被晉冀豫三省官軍剿滅。從明朝末年到民國初年,平順共發生了十一次農民暴動。1927年春,河南林縣天門會暴動農民軍攻入平順,依靠天險與晉軍對抗,占據境內死王垴上的菩薩岩據險死守,後趁霧天逃出包圍圈。
“十二月事變”後,中共晉豫(太南)區委於1940年初退守至平順縣寺頭村,成立中共平順地委(後更名為晉冀豫四地委、太行四地委),建立和鞏固革命政權,發展壯大抗日武裝,組織敵後游擊戰、反“掃蕩”等戰事和生產自救、剿蝗滅蝻、減租減息等運動,平順成為太南根據地的腹心地區,朱德、楊秀峰、楊獻珍、何長工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生活和戰鬥。解放戰爭時期,平順縣為可靠的後方,上黨戰役後勤指揮部就設於此。

西溝精神

平順縣西溝村是中國農村開展合作化運動的典範,中國農村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先行者。1943年初,李順達組織西溝村6名貧困戶,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李順達互助組,帶領民眾開荒造林,發展生產,度過災荒,保證了部隊的糧食供給。1951年春西溝村率先提出開展“愛國豐產運動”,同年冬申紀蘭成為農林牧生產合作社副社長。1952年,西溝村開始大面積植樹造林,治理溝灘,實行男女“同工同酬”。二人帶領民眾艱苦創業,西溝村過去自然條件惡劣、生產力低下的面貌得到極大改觀。1955年,西溝村的事跡被收錄到《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李順達和申紀蘭作為先進典型從此家喻戶曉,西溝村成為中國農業戰線的一面旗幟。“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無私奉獻、與時俱進”的西溝精神、李順達精神和“對黨忠誠、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勇於創新”的申紀蘭精神成為平順的精神象徵,也是太行精神的豐富、發展和延伸。

風景名勝

通天峽通天峽
通天峽風景區
通天峽風景區位於平順縣城東30千米的虹梯關鄉,地處山西、河南兩省交界處,總面積56平方千米,主峽谷長約26千米。主要景觀區有仙人峰遠眺觀賞區、通天大峽谷景觀區、虹霓瀑布景觀區、虹梯古關遺蹟區等。
太行水鄉風景區
太行水鄉景區位於平順縣城東30千米,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景區總面積439.7平方千米,由大雲院、藏兵洞、南垴山、華野漂流、柳樹灣、天鵝湖、小三峽、月亮山、恐龍谷、龍門寺等景點組成。

天脊山風景區
天脊山景區位於東寺頭鄉羊老岩村,距平順縣城35千米,景區面積1419.1公頃,海拔1886米。被稱為“天之脊”。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省級地質公園、省級重點名勝區。主要景點有天脊大佛、步雲天橋、天脊飛瀑、十八潭、靈音洞、同心鎖、愛情林等。

平順天脊山平順天脊山
神龍灣天瀑峽景區
神龍灣天瀑峽景區位於縣城東南40千米處的東寺頭鄉穽底村,景區面積35平方千米,主要有神龍灣民俗村、天瀑峽瀑布群、哈嘍梯、紅豆杉樹、祥雲湖、蓮花池、穽谷筒、穽梯等景點。

西溝村紅色旅遊區
西溝村位於平順縣城南7千米處,中國第一個互助組誕生於此,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黨員幹部廉政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主要景點有金星森林公園、西溝展覽館、陳卿故里、《三里灣》創作地、李順達故居、李順達紀念亭、金星紀念碑、革命岩、憶苦窯、血淚凹、金星楊等。

著名人物

陳卿(?—1529),石埠頭村人,明代農民軍首領。嘉靖元年(1522年)率眾起義,嘉靖七年(1528年)在晉冀豫三省官軍圍剿下被俘,被押解至京凌遲處死。
石璜(1877—1942),芣蘭岩村人,民國初年任國會眾議院議員,致力於平順縣復縣活動,後赴廣州追隨孫中山。1941年被推選為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駐會委員,次年為躲避日軍“掃蕩”困死於山洞中。晉冀魯豫政府召開萬人追悼大會,朱德送了“悼念國民黨元老臨參會駐會委員石璜老先生”的輓詞。
趙作霖(1906—1944),豆口村人。1926年考入北大。先後任中共北平市委常委、北京大學中共支部書記、中共汾陽特委書記、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吉鴻昌部直屬教導團代理團長、中國青年救亡協會組織部長、隴東中學副校長等職。1943年在延安“搶救運動”中蒙冤,1944年病逝。1984年平反,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武侯梨(1907—1989),羊井底村人,1943年在羊井底村組織成立互助組,大搞農林生產,多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出席全國農業、林業勞動模範代表大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李順達(1915—1983),西溝村人,1943年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後被評為全國勞模,曾是中共八大至十大代表,中共九屆、十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郭玉恩(1917—1996),西溝村人,全國勞動模範,中國農業合作化先驅。曾任川底村支書、西溝公社社長、中共平順縣委委員等職,是山西省政協委員、山西省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申紀蘭,1929年出生於平順縣揚威村。 自1951年起,先後任平順縣西溝農業合作社副社長、西溝大隊黨支部副書記、西溝公社革委會副主任、中共平順縣委副書記、山西省婦聯主任、長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現任西溝金星合作社社長、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長治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53年、1979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1954年以來連續當選第一至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被稱為“國寶”、“活化石”、“中國民主法制進程的見證人”、‘‘共和國的見證人”,被江澤民稱為“鳳毛麟角”,國際友人稱她為‘‘資格最老的國會議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