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動物]

牛[動物]

牛(學名:Bovini),為牛亞科下的一個族。一般是指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有頜超綱、哺乳綱、真獸亞綱、偶蹄目,通常是牛屬,有時候也可以指水牛屬等其它的屬。染色體數56的野牛和60對黃牛,58染色體的大額牛,雜交有可育後代,為哺乳動物,容易發生羅伯遜易位(絲粒融合)改變染色體數降低生育率,草食性,部分種類為家畜(包含家牛、黃牛、水牛和氂牛),體型粗壯,部分公牛頭部長有一對角。另外,有時也用來表示其他的以“牛”結尾的生物,如蝸牛、天牛等,不過用牛來泛指的時候,通常不包括這些其他綱的“牛”。牛也具多種用途:肉和乳可供食用,皮屬工業原料;牛還可提供役力和為農業生產提供等。

基本信息

起源與馴化

起源於中新世,是由原古鹿類分化的一支混雜而進步的支系,在上新世和更新世,向著很多複雜的適應輻射方向發展,歐亞大陸是它們早期發展的區域,以我國為中心的亞洲中部和東部地區是早期偶蹄類輻射的中心地區,很多牛科動物的化石在我國的上新世和更新世的地層中被發現,包括原始牛、水牛、野牛、羚羊和轉角羚羊等。 在中新世時期的北美洲出現了叉角羊,是牛類分化出來的一支,體形似鹿,它們既有扁平而彎曲且不脫落的角,又有鹿角似的分叉結構,現在大部分種類已經絕滅,仍然生活在北美洲大陸的叉角羚則是叉角羊分化中殘存的種類,被看作是介於鹿類與牛、羊類之間的一個類型。 根據出土的牛顱骨化石和古代遺留的壁畫等資料,可以證明普通牛起源於原牛,在新石器時代開始馴化。原牛的遺骸在西亞、北非和歐洲大陸均有發現。多數學者認為,普通牛最初馴化的地點在中亞,以後擴展到歐洲、中國和亞洲。亞洲是野牛原種的棲息地,迄今仍有許多在原地生活於野生狀態中,而在歐洲和北美則除動物園和保護區尚存少數外,野牛已絕跡。

中國黃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許多地方發現,如大同博物館陳列的原牛頭骨,經鑑定已有 7萬年。安徽省博物館保存的長約 1米餘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區更新世晚期地層中發掘到的。此外,在東北的榆樹縣也發掘到原牛的化石和萬年前牛的野生種遺骨。 馴化了的普通牛,在外形、生物學特性和生產性能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野牛體軀高大(體高 1.8~2.1 米)、性野,毛色單一、多為黑色或白色,乳房小、產乳量低、僅夠牛犢食用。經馴化後的牛體型比野牛小(體高在 1.7米以下),性情溫馴,毛色多樣,乳房變大,產乳量和其他經濟性能都大大提高。

其他起源

11選5

凱勒(1909)曾認為印度瘤牛系由爪哇野牛馴化而來,但據近代對顱骨類型和角型的研究,以及對瘤牛與普通牛雜交能產生後代並育成新品種的分析,證明瘤牛也起源於原牛,其在南亞馴化的時間大致與普通牛相同或稍遲。中國古書記載的“牛”,即現代的瘤牛中國水牛的毛色、顱骨和角形等特徵同印度野水牛極相似,故以前學者都認為中國水牛起源於印度的野生平角水牛──亞尼水牛但近期對華北、東北、內蒙古以及四川等地更新世不同時期地層中發掘出的不下 7個水牛種的化石研究,可證明其中至少有1~2種後來進化而成為現代的家水牛。

中國水牛起源於南方。這可能是由於更新世晚期亞洲北部受冰川侵襲,使原屬熱帶性氣候的黃河流域以北廣大地區變得乾寒,以致古代水牛等動物被迫向南方遷移的結果。中國氂牛系由野氂牛馴化而來。至今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高寒地區和藏北高原海拔4 000~5000米高山峻岭之間,以及蒙古和蘇聯的西伯利亞東北部仍有野氂牛分布。

草食性反芻家畜。哺乳綱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牛屬和水牛屬(Bubalus)家畜的總稱。具多種用途:肉和乳可供食用,皮屬工業原料;牛還可提供役力和為農業生產提供等。
在牛科動物中,一般將牛屬、水牛屬、倭水牛屬非洲野牛屬和野牛屬的動物通稱為牛類,共有大約16種。隨著進化過程,體形演變為高大而健壯,四肢粗壯,

牛
達到頂點的便是非洲野牛屬和野牛屬。牛類的共同特點是雄獸和雌獸頭上都有表面光滑的角,並且緊靠著枕骨的兩側長出,角的基部遠遠地分開,吻邊沒有毛,尾巴較長,末端有簇毛串,眼睛前面和趾間沒有臭腺,雌獸有4個乳頭等。
牛屬中共有8種,其中包括家牛和它的祖先原牛和瘤牛。

舉例:普通牛分布較廣,頭數最多,如各種、兼用牛、中國以役用為主的以及日本的和牛等,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最為密切。
駝鹿亦稱駝峰牛。耐熱、抗蜱,是印度和非洲等熱帶地區特有的牛種。
氂牛毛長過膝,耐寒耐苦,適應高山地區空氣稀薄的生態條件,是中國青藏高原的獨特畜種,所產奶、肉、皮、毛,是當地牧民的重要生活資源。
品種:九龍氂牛、天祝白氂牛、青海高原氂牛、獨龍牛(大額牛)、海子水牛、富鍾水牛德宏水牛溫州水牛延邊牛復州牛、南陽牛、秦川牛、晉南牛、渤海黑牛、魯西牛溫嶺高峰牛、蒙古牛、雷瓊牛、郟縣紅牛、巫陵牛湘西牛)、帕里氂牛
世界上牛頭數最多的國家是印度,1984年有牛18220萬頭(其中水牛6200萬頭)。以下依次為巴西13302萬頭(其中水牛72萬頭);蘇聯11988.8萬頭(其中水牛33萬頭);美國11404萬頭;中國7808萬頭(其中水牛1900萬頭,氂牛約1300萬頭)。印度養牛頭數雖多,但由於宗教習俗等原因,生產性能較低。

牛屬(Bos)
原牛(B. primigenius)†
尖額牛(B. acutifrons)†
平額牛(B. planifrons)†
爪哇野牛(B. javanicus)
印度野牛(B. gaurus)
大額牛(B. frontalis)
氂牛(B. mutus)
家牛(B. taurus)
林牛(高棉野牛)(B. sauveli

水牛屬(Bubalus)

印度水牛(B. bubalus)
低地倭水牛(B. depressicornis)
山地倭水牛(B. quarlesi)
民都洛水牛(B. mindorensis)
塞布水牛(B. cebuensis)†

中南大羚屬(Pseudoryx)

中南大羚(P. nghetinhensis)
鏇角牛屬(Pseudonovibos)

鏇角牛(P. spiralis)

非洲水牛屬(Syncerus)

非洲水牛(S. caffer)

美洲野牛屬(Bison)

美洲野牛(B. bison)
歐洲野牛(B. bonasus)
西伯利亞野牛(B. priscus)†
古風野牛(B. antiquus)†

特徵

消化器官

牛的消化器官牛的消化器官

牛的消化器官由口腔、胃、小腸和大腸構成。牛的口腔內黏膜呈粉紅色,唇短厚,不靈活,鼻鏡內有汗腺,經常排出汗液,若無汗液或汗不成珠,即反映代謝機能紊亂。舌表面有圓錐形絲狀乳頭。齒32枚,無上切齒,下切齒四對。

牛有四個胃,其容積隨年齡增長而發生變化。初生時,瘤胃和網胃發育還很差,只及皺胃的一半,以後瘤胃容積逐漸增大,到了4個月齡時已接近成年牛比例。牛的腸道較長,為體高的20倍,小腸長35-40米,大腸長8-9米。作為生物學角度,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即牛一共有4個胃室。

牛的胃由4個胃室組成,即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飼料按順序流經這4個胃室,其中一部分在進入瓣胃前返回到口腔內再咀嚼。這4個胃室並非連成一條直線,而是相互交錯存在。

瘤胃的功能

1、暫時貯存飼料牛採食時把大量飼料貯存在瘤胃內,休息時將大的飼料顆粒反芻入口腔內,慢慢嚼碎,嚼碎後的飼料迅速通過瘤胃,為再吃飼料提供空間。

2、微生物發酵飼料不斷進入和流出瘤胃,唾液也很穩定地進入瘤胃,調控酸鹼度。微生物(細菌、真菌和原蟲根據飼料類型進行不同的發酵,發酵終產物被牛經瘤胃壁吸收利用。瘤胃微生物可以消化粗纖維,分解糖、澱粉和蛋白質;合成胺基酸和蛋白質,合成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為了保持瘤胃的正常功能和合成B族維生素及蛋白質,瘤胄細菌和原蟲需要不斷從日糧中獲得營養物質,包括:

❤能量除粗纖維等緩慢釋放的能量外,牛還需要一定量的快速釋放能量,如糖、糖蜜或澱粉。牛在飼養中必須考慮適當的精粗比來配合日糧,才能使飼料利用率達到最高值。

❤氮源分為降解速度快的氮源<如尿素)和降解速度;慢的氮源(如豆餅)。兩者比例合適才能使微生物生長速度最快。生產中一般要求前者占25%,後者占75%

❤無機鹽以鈉、鉀和磷為最重要,如果飼料中使用尿素,也須考慮硫和鎂。對微生物生長比較重要的微量元素是鈷,因為鈷不但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還是合成維生素B12的原料。

❤未知因子也叫生長因子。

3、網胃網胃位於瘤胃前部,實際上這兩個胃並不完全分開,因此飼料顆粒可以自由地在兩者之間移動。網胃內皮有蜂窩狀組織,故網胃俗稱蜂窩胃。網胃的主要功能如同篩子,隨著飼料吃進去的重物,如釘子和鐵絲,都存在其中,因此,美國的牛仔都稱網胃為“硬胃”。

4、瓣胃瓣胃是第三個胃,其內表面排列有組織狀的皺褶。對瓣胃的作用還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它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飼料內的水分和擠壓磨碎飼料。(四)皺胃牛的皺胃也稱為真胃。其功能與單胃動物的胃相同,分泌消化液,使食糜變濕。真胃的消化液內含有酶,能消化部分蛋白質,基本上不消化脂肪、纖維素或澱粉。飼料離開真胃時呈水狀,然後到達小腸,進一步消化。未消化的物質經大腸排出體外。

消化生理特點

牛巴牛巴

唾液的PH值為8.1,呈鹼性,可中和瘤胃內微生物發酵產生的有機酸,維持胃內一定PH值。一晝夜約分泌唾液50-60升。牛的瘤胃不分泌消化液,但對已經分解之營養物質有很強的吸收作用。採食後咽下去的食物呈團狀,每個食團約100克左右,其中稍重點的食團不經瘤胃直接進入網胃,一般的食團則先經瘤胃再入網胃。網胃將兩方面來的食團,經過反芻,將有充分水分的重食團,送到瓣胃、皺胃,而將輕食團重新送回瘤胃,再作進一步消化。瘤胃是飼料的貯藏庫,裡面有無數細菌和原生蟲等微生物,能使飼料發酸,尤其能消化含粗纖維較多的飼料,提高利用率,是飼料被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

幼齡犢牛初生時,瘤胃和網胃發育還差,結構還不完善,微生物區系還未建立,消化主要靠皺胃和小腸,此後,瘤胃容積逐漸增大,到四月齡時,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微生物區系,擔負起重要的消化任務。為了更快更省地培育犢牛,就應該通過早補乾草,少餵牛奶,適量給於精料以及接種瘤胃微生物等辦法,促使瘤胃及早發育和起作用。

哺乳牛在消化上還有一個特點, 在直接哺乳時,網、瓣胃之間的食管溝閉合成管狀,乳和水由食管溝直接進入瓣胃, 再經瓣胃溝進入皺胃。但如用桶飲乳,食管溝閉合不完全,一部分乳進入瘤胃,這些乳汁常停留在瘤胃發酵腐敗而引起疾病。

分類

常見種類

1、普通牛(Bostaurus)。分布較廣,數量極多,與人類生活關係極為密切。
2、氂牛(B.run-niens)。毛長過膝,耐寒耐苦,適應高原地區氧氣稀薄的生態條件,是中國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種,所產奶、肉、皮、毛,是當地牧民的重要生活資源。
3、野牛(Bison),如美洲野牛(B.bison)、歐洲野牛(B.bonasus)等。可與牛屬中的普通牛種雜交,產生雜交優勢和為培育新品種提供有用基因
4、水牛(Bubalusbubalus)是水稻地區的主要役畜,在印度則兼作乳用。
5、黃牛(Bostaurusdomestica)角短,皮毛多為黃褐色或黑色,毛短。多用來耕地或拉車,肉供食用,皮可以製革,是重要役畜之一。

品種發展

馴化的牛,最初以役用為主。以後,特別是18世紀以後,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和消費需要的變化,除少數開發中國家的黃牛仍以役用為主外,普通牛經過不斷的選育和雜交改良,均已向專門化方向發展。如英國育成了許多肉用牛和肉、乳兼用品種;歐洲大陸國家則是大多數奶牛品種的主要產地。英國的兼用型短角牛傳入美國後向乳用方向選育,又育成了體型有所改變的乳用短角牛。現代牛的生產類型可分以下4種:乳用品種主要包括荷斯坦牛、愛爾夏牛、娟姍牛、更賽牛等。肉用品種主要包括海福特牛短角牛、阿伯丁-安格斯牛、夏洛來牛、利穆贊牛、皮埃蒙特牛、契安尼娜牛、林肯紅牛、無角紅牛、格羅維牛、德房牛、墨利灰牛,以及近代用瘤牛與普通牛雜交育成的一些品種,如婆羅門牛、婆羅福特牛、婆羅格斯牛、聖赫特魯迪斯牛、肉牛王、幫斯瑪拉牛和比法羅牛等。
兼用品種主要包括兼用型短角牛、西門塔爾牛、瑞士褐牛、丹麥紅牛、安格勒牛、辛地紅牛、沙希華牛和中國的,以及用兼用型短角牛和瑞士褐牛分別改良蒙古牛和新疆伊犁牛而育成的草原紅牛和新疆褐牛等。役用品種主要有中國的黃牛和水牛等。有的黃牛也可役肉兼用,如中國的南陽牛,秦川牛和魯西牛等。70年代前水牛在中國一些地方也作乳役兼用。此外,有些國家還培育成一種強悍善斗的鬥牛,主要供比賽用。除西班牙廣泛飼養外,其他一些國家如墨西哥、秘魯、葡萄牙等也有飼養。關於中國的黃牛品種其中南陽牛、晉南牛、延邊牛、秦川牛、魯西黃牛、是我國五大名貴牛種。

飼養

正確選購架子牛飼養

高原耗牛高原耗牛

1、選擇國外肉用良種公牛作父本雜交的改良牛

2、要選擇2-4歲,體重318-363公斤,架子大且較瘦的牛。這樣的牛採食量大,日增重高,肥育效果好,飼養期短,資金周轉快。

3、應挑選四肢高,體形長,皮膚松馳有彈性,肌肉較薄,骨架清晰,寬而不豐滿,毛密柔軟和體況健康的牛。因這種牛生長潛力大,肥育效果好。

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飼養成本

1、選擇合適的精粗比和營養水平。開始30天內,精粗飼料比3:7-1:1,粗蛋白質含量為12%;中間70天,精粗飼料比為6:4,粗蛋白質含量為11%;最後10-20天,精粗飼料比為7:3-8:2,精料粗蛋白質含量為10%。一般在最後10天,精料日採食量應達到4-5公斤/頭,粗飼料讓牛自由採食。

2、飼料加工要科學。⑴精飼料:如玉米粉碎粒度應在1毫米以上,高粱粉碎粒度達1毫米。⑵粗飼料切割粉碎長度以5-10毫米為宜。  

3、合理利用啤酒糟、澱粉渣等工業副產品,並配合使用添加劑,就能代替日糧內90%的精飼料,日增重仍可達1.5公斤。其用法為:啤酒糟每天每頭牛餵15-20公斤,加150克小蘇打、100克尿素、100克肉牛添加劑預混料。澱粉渣、豆腐渣、糖、醬油渣,每天每頭牛餵10-15公斤,加150克小蘇打、100克尿素、100克肉牛添加劑預混料。

4、充分運用飼料青貯技術、秸稈氨化和發酵技術。青貯玉米是育肥牛的優質飼料,飼餵青貯料時,在較低的精料水平下,就能達到較高的日增重,按玉米青貯乾物質的2%添加尿素,能獲得很好的效果。

改進飼養技術,提高飼養水平

奶牛奶牛

1、一般肉牛育肥可採用限制精料自由採食的肥育方法(即育肥初期限制飼養,育肥後期自由採食),此法能使飼料效率提高5%。

2、公、母要分欄飼養。一般公牛比閹牛增重速度高10%,閹牛比母牛高10%,但是公牛閹割去勢後1-2月內影響生長發育。採用藥物或激素去勢,用藥時間長,效果差,同時有藥殘、激素殘留,肉品不符合衛生要求,所以在選購架子牛時要考慮性別對增重速度的影響,公牛育肥不宜去勢。

3、育肥過程中使用適當的脲酶抑制劑預混料,可提高肉牛日增重18%以上。

4、經常搞好環境衛生和進行防疫滅病工作,定期驅除體內外寄生蟲,控制和杜絕傳染病與內外科病的發生。

5、肉牛育肥達500公斤左右時應儘快出欄。因體重超過500公斤後,日增重下降,每公斤增重的耗料量增加,育肥成本提高,利潤下降。

選擇科學的配方

1、以青貯玉米為主的飼料配方(濕重):青貯玉米80.8%、玉米17.1%、棉籽餅2.1%。

2、以酒糟為主(濕重)的飼料配方(以300公斤體重的生長肉牛為例):玉米1.5公斤、鮮酒糟15公斤、穀草2.5公斤、尿素70克、食鹽30克、添加劑預混料100克。由於酒糟的粗蛋白降解度低,易導致牛瘤胃內可降解氮不足,使粗纖維消化率下降,若在酒糟日糧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尿素就能取得較好的 效果.

3、規模牛場體重300公斤以下肉牛的配方:玉米61公斤、麩皮15公斤、棉(雜)餅20公斤、食鹽1公斤、骨粉1公斤。每頭牛每天100克預混料,2公斤精,粗飼料讓其自由採食。

4、規模牛場體重300公斤以上肉牛育肥配方:玉米70公斤、麩皮13公斤、棉(雜)餅15公斤、食鹽1公斤、骨粉1公斤。每頭牛每天100克預混料,3-3.5公斤精料,粗飼料讓其自由採食。

繁殖

魯西黃牛繁殖力較強,母牛一般8—10月齡即可配種懷胎,母牛如初配年齡1.5—2歲,終生可產犢7—10頭,產仔率較高,公牛性成成熟略晚,一般兩歲開始配種

牛
,可利用5—7年。

牛科動物起源於中新世,是由原古鹿類分化的一支混雜而進步的支系,在上新世和更新世,向著很多複雜的適應輻射方向發展,歐亞大陸是它們早期發展的區域,以我國為中心的亞洲中部和東部地區是早期偶蹄類輻射的中心地區,很多牛科動物的化石在我國的上新世和更新世的地層中被發現,包括原始牛、水牛、野牛、羚羊和轉角羚羊等。

在中新世時期的北美洲出現了叉角羊,是牛類分化出來的一支,體形似鹿,它們既有扁平而彎曲且不脫落的角,又有鹿角似的分叉結構,現在大部分種類已經絕滅,仍然生活在北美洲大陸的叉角羚則是叉角羊分化中殘存的種類,被看作是介於鹿類與牛、羊類之間的一個類型。

在牛科動物中,一般將牛屬、水牛屬、倭水牛屬、非洲野牛屬和野牛屬的動物通稱為牛類,共有大約16種。牛類是哺乳動物中最後出現的一個類群,很可能起源於原始的羚羊類,隨著進化過程,體形演變為高大而健壯,四肢粗壯,達到頂點的便是非洲野牛屬和野牛屬。牛類的共同特點是雄獸和雌獸頭上都有表面光滑的角,並且緊靠著枕骨的兩側長出,角的基部遠遠地分開,吻邊沒有毛,尾巴較長,末端有簇毛串,眼睛前面和趾間沒有臭腺,雌獸有4個乳頭等。

疾病與防治

檢疫奶牛魯氏菌病檢疫奶牛魯氏菌病

牛的常見疾病有牛肺疫牛炭疽瘋牛病口蹄疫傳染性胸膜肺炎、瘤胃積食脹氣及肢蹄病、子宮炎乳房炎等。

牛肺疫

牛肺疫早期(2—4周),症狀較輕時可治癒,方法:1、“九一四”療法(新胂凡鈉明,又名“九一四):即將3—4克“九一四”溶於100—500毫升5%葡萄糖鹽水或生理鹽水中,然後對病牛進行靜脈注射;2、抗生素療法 :用四環素或土黴素等抗生素對病牛進行治療,每天注射一次。晚期的牛肺疫治癒的可能性很小,但也要盡力治療,把損失減少到最低,一般可選用鏈黴素、異煙肼,對氨基水揚酸鈉治療。

牛炭疽

牛炭疽病的預防可採用每年注射一次無毒炭疽芽胞苗。牛患炭疽病應及時注射抗炭疽血清,一般成年牛需每天注射一次,用量200—300毫升,可先少量注射皮下,無不良反應後再把藥液全部注入牛體靜脈。飼養過程中,應採取預防與科學的飼養管理相結合的方法,防止牛疾病的發生。適當的時候,對牛的各類疾病特別是傳染性疾病進行疫苗注射。

瘋牛病

瘋牛病醫學上稱為牛腦海綿狀病,簡稱BSE。1985年4月,醫學家們在英國首先發現了一種新病,專家們對這一世界始發病例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並於1986年11

瘋牛病瘋牛病
月將該病定名為BSE,首次在英國報刊上報導。1996年以來,這種病迅速蔓延,英國每年有成千上萬頭牛患這種神經錯亂、痴呆、不久死亡的病。

口蹄疫

口蹄疫(學名:Aphtae epizooticae,英文:foot-and-mouth disease (FMD) 或 hoof-and-mouth disease)是牛和豬的一種非致命的病毒傳染病。由於歷史原因,在中國大陸該病也稱為“五號病”或“W病”。它也可以感染鹿、山羊、綿羊和其它偶蹄動物,比如象、鼠和刺蝟。馬和人類感染病例則非常少。1897年,Friedrich Loeffler首先揭示口蹄疫起因為病毒。他將感染動物的血液穿過良好的瓷玻璃過濾器,發現收集到的液體還能夠在健康動物中致病。

秘魯山村現雙頭小牛 秘魯山村現雙頭小牛
此外,一些人畜共患病如結核病布魯氏菌病等還會通過牛奶傳染給人,因此要定期開展檢疫工作,凡檢測結果呈陽性的牛群視為“兩病”污染牛群,要及時開展淨化工作,逐步淨化牛群。具體做法為:套用牛型結核分枝桿菌PPD皮內變態反應試驗對該牛群進行反覆檢測監測,每次間隔3個月,發現檢測結果呈陽性的牛,及時撲殺,對牛舍進行消毒等無害化處理。

牛群中的病牛及陽性牛進行撲殺後,該牛群可被假定為健康牛群。對發現的可疑病牛,要加強監控,進行隔離飼養觀察,同時儘快復檢確診,並嚴格按國家有關規程無害化處理可疑病牛在隔離飼養期間生產的乳製品。假定健康牛群每隔3個月進行一次檢測,連續三次檢測結果呈陰性的即可視為健康牛群。病牛所產的犢牛或假定健康牛群所生的母犢牛應隔離飼養,餵健康牛乳或消毒乳,每頭犢牛應設定專用的餵奶器,餵奶用具應經常清洗、消毒,保持清潔衛生,並於出生後20日齡、100—120日齡和6月齡連續監測(檢疫)三次,結果為陰性者送入假定健康牛群培養。

藥用價值

黃牛肉黃牛肉
牛科動物黃牛(Bostaurusdomesticus)和水牛(Bubalusbubalis)的藥用部位主要為膽囊、膽管或肝管中的結石,藥材名牛黃。其肉、骨、骨髓、骨質角髓、血、腦、鼻、齒、喉嚨、甲狀腺體、蹄、蹄甲、蹄筋、睪丸及陰囊、肝、脾、肺、腎、膽、胃、腸、胎盤、脂肪、乳、唾涎、胃中草結塊,及水牛的角、皮、尾、黃牛肉經煉而成的膏和皮所熬的膠亦供藥用,藥材名分別為牛肉、牛骨、牛髓、牛角鰓、牛血、牛腦、牛鼻、牛齒、牛喉嚨、牛靨、牛蹄、牛蹄甲、牛筋、牯牛卵囊、牛肝、牛脾、牛肺、牛腎、牛膽、牛肚、牛腸、牛胞衣、牛脂、牛乳、牛口涎、牛草結、水牛角、水牛皮、水牛尾、霞天膏和黃明膠。

黃牛肉
【性味】味甘,性溫,無毒。
【功效主治】主治安中益氣,養脾胃。對腰腿有補益作用,可以止消渴和唾涎。也有人說黃牛肉有微毒,食用後會誘發藥物的毒性,會加重病情,所以對病人來說吃黃牛肉不如水牛肉好。如是自死的,血脈已絕,骨髓已竭,不能吃用。

文化體現

詩句

簡體漢字:牛簡體漢字:牛

唐代詩人元稹《生春》詩:“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先“鞭”而後“爭”,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風俗語的兩部曲。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周禮·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後來一直保留下來,但改在春天,盛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以至成為民俗語文化的重要內容。

康熙《濟南府志·歲時》:“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於東郊。作五辛盤,俗名春盤,飲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戶扮為漁樵耕諸戲劇,結彩為春樓,而市衢小兒,著彩衣,戴鬼面,往來跳舞,亦古人鄉儺之遺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為小春牛,遍送縉紳家,及門鳴鼓樂以獻,謂之送春。”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人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浙江境內迎春牛的特點是,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即叩頭,拜完,百姓一搖籃而上,將春牛弄碎,然後將搶得的春牛泥帶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民族習俗

牛票牛票

中國少數民族也有慰問耕牛的習俗,稱為“獻牛王”。貴州的荔枝、羅甸、安龍等地的布依族,以農曆四月初八為牛賀歲。是日,讓牛休息一天,讓牛吃糯米飯。仡佬族的牛王節也稱“牛神節”、“敬牛王菩薩節”、“祭牛王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那一天,人們不再讓牛勞動,並用上好的糯米做兩個糍粑,分掛在牛角上,然後將牛牽到水邊照看影子,以此種方式為牛祝壽。在貴州榕江、東江一帶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舉行“洗牛節”,屆時春耕已結束,人們把牛牽到河邊洗澡,並在牛欄旁插幾根雞毛和鴨毛,表示為牛洗耳恭聽塵,祈禱耕牛平安健壯。

喪葬在布依族的人生禮俗中,是一個比較隆重的項目,其儀式是轉戛,而轉戛儀式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砍牛。近人董振藻在《黔中苗乘》中有這樣的記載:“親死,選牛一頭或數頭,親戚朋友攜雞來祭,即繞牛而奠之(相傳前親死,分食其肉,今以牛代之)。奠畢,屠牛分食而散。”流行於雲南中部、麗江山區的納西族在喪葬時有跳耗牛的風俗。老人死後,火化取骨,主人在院內燃起火堆,來客圍在四周,跳喪葬舞,領舞者唱著輓歌。歌舞畢,眾人依次向骨灰跪拜。隨後牽來一頭牛,提起牛耳,將一碗牛奶灌進去。若耗牛揚蹄蹦跳,即為好兆;若不跳,再灌一碗,則認為亡靈不要此牛,就要另換一頭再灌,然後捆住牛的四蹄,請父母雙全的健壯男子宰牛。通常先取牛心,再剝皮分肉,將牛心、牛肉獻於骨灰袋前,稱“生祭”。肉煮熟後再祭一次,稱為“熟祭”,祭畢埋骨入土。

漢族交際風俗中有“結牛財親”一說,流行於湖南一帶。在當地,一頭牛幾戶其用的稱為結牛財親,並視作親戚,牛的所有權一旦換成別人,其“親戚”關係也到此結束流行於陝西留壩縣等地的“牛王會”,是為老人做壽的稱謂,因為牛耕田犁地,有功於人,並且排在生肖的前列,以牛為名給老人祝壽,以表示尊敬。

苗族有搶牛牛尾的婚姻風俗,流行貴州西北一帶。男女訂婚後,女方要餵養一頭黃牛,待婚禮那天將牛牽到現場,度用兩根繩索絆信牛腿。然後由新娘一刀砍下牛尾,新郎會立刻上去搶奪牛尾,若能在女方父母到來之前奪得牛尾,便可立即成婚,否則婚姻告吹。

鬥牛文化

西班牙鬥牛西班牙鬥牛
鬥牛是西班牙的國粹,風靡全國,享譽世界,儘管從動物保護的觀點上看人們對此存在爭議,但是作為西班牙鬥牛這種特有的古老傳統還是保留至今,並受到很多人的歡迎。鬥牛季節是3月至10月,鬥牛季節里,每逢周四和周日各舉行兩場。如逢節日和國家慶典,則每天都可觀賞。

鬥牛場面壯觀,格鬥驚心動魄,富有強烈的刺激性。千百年來,這種人牛之戰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更是現代西班牙旅遊業的重要項目。
西班牙全國共有400多個鬥牛場,首都馬德里的范塔士鬥牛場最具規模,古羅馬式的建築壯觀堂皇,可容納三四萬人。

西班牙的鬥牛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他們先是以野牛為獵獲的對象,而後拿它做遊戲,進而將它投入戰爭。18世紀以前,鬥牛基本是顯示勇士殺牛的剽悍勇猛,1743年馬德里興建了第一個永久性的鬥牛場,鬥牛活動逐漸演變成一項民族娛樂性的體育活動。

當發瘋的猛牛低頭用鋒利的牛角向鬥牛士衝來,鬥牛士不慌不忙雙手提著斗蓬做一個優美的躲閃動作,猛牛的利角擦著鬥牛士的衣角而過。這生死之際的優美一閃,讓全場的觀眾如痴如醉。

人們認為,鬥牛作為西班牙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體育項目,代表著西班牙人的粗獷豪爽的民族性格。西班牙人說,這是他們的天性,來自於他們的生存環境。

分布

依次為巴西:13302萬頭(其中水牛72萬頭);美國:11404萬頭;中國:7808萬頭(其中水牛1900萬頭,氂牛約1300萬頭)。印度養牛頭數雖多,但由於宗教習俗等原因,生產性能較低。

相關成語

汗牛充棟 牛衣歲月 九牛一毛 目無全牛 牛刀小試 庖丁解牛 氣沖斗牛 對牛彈琴 氣壯如牛 齊王捨牛 九牛二虎之力 裾馬襟牛 初生牛犢不怕虎 扛鼎抃牛筆誤作牛一牛吼地氣吞牛斗 版築飯牛歸馬放牛

散馬休牛 氣沖牛斗 犀牛望月 牛衣對泣牛溲馬勃 犀照牛渚 蹊田奪牛馬牛其風九牛一毫騎牛讀漢書 氣喘如牛 馬牛襟裾馬勃牛溲牛馬襟裾馬面牛頭 吳牛喘月 騎牛覓牛雞屍牛從馬浡牛溲牛毛細雨

雞口牛後 牛角掛書 牛鬼蛇神 牛頭馬面 瘠牛羸豚 泥牛入海 風牛馬不相及 牛不喝水強按頭犁牛之子氣克鬥牛九牛拉不轉 寧為雞口牛郎織女 牛鼎烹雞 老牛舐犢 買牛息戈牛黃狗寶 瘠牛僨豚 牛角書生

牛高馬大 多如牛毛 一牛鳴地 一牛九鎖 問牛知馬牛蹄之涔牛驥同皂 執牛耳 牛童馬走羞以牛後牛角之歌 牛溲馬渤牛衣夜哭 牛農對泣

流行語

“牛”在流行語中還有“很行”、“很棒”的意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