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根據考古發掘,大約6000多年前,這裡就有人類居住。秦漢以前,這裡居住著羌族。公元前121年,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統率全軍進入湟水流域。從此,這裡被納入漢帝國的郡縣制體系。公元前61年,漢後將軍趙充國統兵擊敗湟水流域的先零羌,招撫黃河沿岸的羌人歸降漢朝,並在河湟地區留兵屯田,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了這裡。公元397年,鮮卑族的一支禿髮部發展壯大起來,建立了史稱“東晉十六國”之一的南涼割據政權,其都城就設在今海東地區的樂都縣。隋朝時,樂都為西平? 1949年至1978年,現海東地區各縣隸屬省人民政府直轄。1978年10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1979年6月正式成立了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海東地區行政公署,為地級建置。轄湟源縣、湟中縣、平安縣、樂都縣及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8個縣,150個鄉鎮,2,180個行政村。1999年12月5日,國務院批准湟中和湟源縣劃歸西寧市管轄。行政區劃
1978年10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了地級單位──青海省海東地區行政公署。2000年轄平安縣、樂都縣、互助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民和回族自治縣和循化撒拉族自治縣6個縣。行政公署駐平安縣平安鎮。平安縣區劃:成立於1979年5月12日,時轄原屬湟中縣的平安、小峽、沙溝、古城、三合、石灰窯、洪水泉7個公社。
1996年底,全縣轄平安鎮和小峽、三合、寺台、洪水泉、石灰窯、沙溝、巴藏溝、古城8個鄉,111個行政村。其中沙溝、洪水泉、古城、石灰窯、巴藏溝5個鄉改為回族鄉。縣人民政府駐平安鎮。
樂都縣區劃:1949年9月5日樂都解放,6日中共樂都縣委員會、樂都縣人民政府成立。當時全縣共設5個區。一區所在地為碾伯,轄碾伯鎮、崗溝鄉、通濟鄉、壽樂鄉。二區所在地為高廟,轄高廟鎮、老鴉鄉、冰溝鄉、馬營鄉、李家鄉。三區所在地為旱莊,轄雨潤鄉、努木鄉、達拉鄉、引勝鄉。四區所在地為深溝,轄高店鄉、峰堆鄉、城台鄉、瞿曇鄉。五區所在地為雙塔營,轄雙堡鄉、洪水鄉、歸化鄉、親仁鄉。
1996年底,全縣轄馬場、蘆花、馬營、李家、中嶺、壽樂、引勝、共和、城台、峰堆、瞿曇、親仁、達拉、下營、中壩、桃紅營、蒲台、洪水、崗溝、雨潤、高店21個鄉及高廟、碾伯2個鎮;其中達拉為土族鄉,下營、中壩為藏族鄉。全縣有行政村366個,居民委員會7個。縣人民政府駐碾伯鎮。
互助土族自治縣區劃:1949提9月12日,互助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互助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從這時起至1951年元月,全縣設5個區、32個鄉(鎮)。1951年元月29日,劃為8個區、49個鄉(鎮)。1952年劃為12個區69個鄉(鎮)。1955年2月,全縣12個區統一更換名稱:第一區為卻藏灘區;第二區為五峰寺區;第三區為雙樹區;第四區為沙塘川區;第五區為哈拉直溝區;第六區為紅崖子溝區;第七區為丹麻區;第八區為威遠堡區;第九區為塘巴區;第十區為賀爾川區;第十一區為李二家堡區;第十二區為北山藏族自治區。
1956年10月18日,撤區並鄉,全縣原屬的12個區、69個鄉(鎮)合併成為29個鄉(鎮)。1958年5月17日,全縣由29個鄉(鎮)縮編為12個鄉(鎮)。
1996年,全縣轄21個鄉(鎮),即威遠鎮、西山鄉、蔡家堡鄉、五峰鄉、雙樹鄉、沙塘川鄉、東山鄉、哈拉直溝鄉、紅崖子溝鄉、五十鄉、丹麻鄉、東溝鄉、東和鄉、林川鄉、台子鄉、邊灘鄉、南門峽鄉、松多藏族鄉 、加定藏族鄉、巴扎藏族鄉、高寨回族鄉。294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威遠鎮。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區劃:1949年9月6日,民和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0月,全縣設6個區轄22個鄉鎮。一區駐享堂 ,轄川口鎮、河北鎮和自由鄉。二區駐巴州,轄巴州鄉、西溝鄉和夏興鄉。三區駐古鄯,轄古鄯鎮、大平鄉、總堡鄉和隆治鄉。四區駐馬營,轄馬營鎮、安樂鄉、大塘鄉和太和 鄉。五區駐官亭,轄官亭鎮、興文鄉、丹陽鄉和靜和鄉。六區駐李二卜,轄永寧鄉、共和鄉、新順鄉和三民鄉。
1956年7月成立了5個民族鄉:杏兒藏族鄉、官亭土族鄉、中川土族鄉、塘爾垣回族鄉、大莊回族鄉。同年10月撤銷區建置,全縣49個鄉(鎮)合併為28個鄉(鎮)。
1996年底,全縣轄川口、古鄯、馬營、官亭4鎮及巴州、西溝、柴溝、聯合、總堡、隆治、滿坪、甘溝、前河、大莊、轉導、塔城、中川、峽口、馬場垣、北山、松樹、新民、蘆草、硤門、核桃莊、塘爾垣、東溝、李二卜、杏兒(藏族鄉)25個鄉。縣人民政府駐川口鎮。
化隆回族自治縣區劃:1949年9月4日化隆解放,化隆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縣劃分為4個區,轄1個市、25個鄉,48個行政村,217個自然村。一區轄巴燕市、加合鄉、拉乾鄉、金家莊鄉、謝家灘鄉、查主鄉、科沿溝鄉、塔白爾鄉;二區轄牙路乎鄉、拉木鄉、德恆倫鄉、阿什努鄉;三區轄多巴鄉、群科鄉、舍仁鄉、梅加鄉、昂思多鄉、德加鄉、二塘鄉、若力尕鄉;四區轄扎巴鄉、拉曲鄉、黑城鄉、查甫鄉、支扎鄉、下扎巴鄉。
1996年底,全縣轄巴燕、群科、甘都3個鎮和牙什尕、扎巴、黑城、昂思多、德加、二塘、加合、謝家灘、德恒隆、沙連堡、阿什努、石大倉、初麻13個鄉及支扎、雄先、查甫、金源、塔加5個藏族鄉,共有368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巴燕鎮。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區劃:1949年循化解放。解放後,循化縣的行政歸屬幾經變動:解放初至1958年由省直轄;1959年至1961年劃歸黃南藏族自治州代管;1962年至1980年歸省直轄;從1981年起,歸海東地區行政公署管轄。
1966年以前循化縣行政區劃更異十分頻繁。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以後,全縣劃分為城關公社、黃河公社、紅旗公社、永豐公社、東風公社、崗察公社。
1996年底,全縣轄積石鎮、街子鄉、清水鄉、孟達鄉、白莊鄉、查汗都斯鄉及尕楞藏族鄉、文都藏族鄉、崗察藏族鄉、道幃藏族鄉,154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積石鎮。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海東地區因位於省內的青海湖東部而得名。1949年至1978年,現海東地區各縣隸屬省人民政府直轄。1978年10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海東地區,行政公署駐平安縣;將原由省直轄的湟中(駐魯沙爾)、湟源、民和(駐川口)、樂都(駐碾伯)4縣和互助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駐巴燕)、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駐積石鎮)和新設立的平安縣(駐平安驛)劃入海東地區;轄5縣、3自治縣;1979年6月正式成立海東地區行政公署。
1985年11月6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5]163號)撤銷民和縣,設立民和回族自治縣,以原民和縣的行政區域分別為民和回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海東地區轄湟源縣、湟中縣、平安縣、樂都縣4個縣及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4個自治縣,150個鄉鎮,2180個行政村。1999年12月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9]142號)將海東地區的湟中縣、湟源縣劃歸西寧市管轄。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海東地區總人口1391565人。其中:平安縣106866人、民和縣346748人、樂都縣262704人、互助縣357089人、化隆縣213706人、循化縣104452人。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0號文批覆:①撤銷互助土族自治縣高寨回族鄉、加定藏族鄉、南門峽鄉和丹麻鄉,分別設立高寨鎮、加定鎮、南門峽鎮和丹麻鎮。②撤銷平安縣小
峽鄉、三合鄉,分別設立小峽鎮和三合鎮。③撤銷樂都縣雨潤鄉、壽樂鄉、高店鄉和洪水鄉;分別設立雨潤鎮、壽樂鎮(鎮政府駐地遷至土官口村),高店鎮和洪水鎮。④撤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硤門、蘆草溝2鄉,其中將蘆草溝鄉的4個村(抓咱、若木池、鐵家莊、趙家山)和硤門鄉合併設立並命名為峽門鎮,另外6個村(秦家莊、東灣、三岔、鬥鬥坡、蘇家莊、馬廠)併入新民鄉;撤銷李二堡、塘爾垣2鄉,合併設立李二堡鎮;撤銷柴溝鄉,併入古鄯鎮;撤銷巴州鄉,設立巴州鎮;撤銷滿坪鄉,設立滿坪鎮;撤銷東溝鄉,併入西溝鄉;撤銷塔城鄉,併入轉導鄉;撤銷峽口鄉,併入中川鄉。⑤撤銷化隆回族自治縣昂思多鄉,設立昂思多鎮;撤銷扎巴、黑城2鄉,其中將黑城鄉的12個村(四哈寧、乙沙東、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讓、控隆溝、洛乎藏、大拉曲、阿卡拉、窯洞、拉讓灘)和扎巴鄉合併設立扎巴鎮;撤銷牙什尕鄉,與黑城鄉的6個村(上灘,城車、宗尕灘、拉公么、沙拉溝、完乾灘)合併設立牙什尕鎮;撤銷加合鄉,併入巴燕鎮。2001年底,全區轄31個鎮、54個鄉、20個民族鄉,2個社區、18個居委會、1614個村(牧)委會。2006年9月13日,海東地區行政公署《關於調整全區鄉鎮行政區劃的通知》(東署[2006]40號):根據省人民政府《關於海東地區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方案的批覆》(青政函[2006]76號),全區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如下:一、撤銷平安縣寺台鄉,併入三合鎮。二、撤銷民和縣聯合鄉,併入巴州鎮。三、撤銷樂都縣引勝鄉,併入壽樂鎮。四、撤銷樂都縣親仁鄉,併入瞿曇鎮。五、撤銷樂都縣崗溝鎮,併入碾伯鎮,鎮政府駐地設在原崗溝鎮政府駐地西崗。六、撤銷互助縣邊灘鄉,併入林川鄉。七、撤銷互助縣沙塘川、雙樹鄉,設立並命名為塘川鎮,鎮政府駐地設在原沙塘川政府駐地雷家堡,實行鎮管村體制。八、撤銷互助縣五十鄉,設立五十鎮,鎮政府駐地、鎮區行政區劃範圍不變,實行鎮管村體制。九、撤銷互助縣五峰鄉,設立五峰鎮,鎮政府駐地、鎮區行政區劃範圍不變,實行鎮管村體制。十、撤銷化隆縣支扎藏族鄉,併入雄先藏族鄉。十一、撤銷化隆縣德加鄉,併入昂思多鎮。十二、撤銷循化縣孟達鄉,併入清水鄉。本次行政區劃調整:新增2個鎮,鄉鎮總數由104個(31鎮73鄉)調整為94個(33鎮61鄉)。
地理
海東地區位於祁連山脈東段、青海省東北部。東西長200公里,南北寬180公里,面積12801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1.8%。地理坐標為東經101°05′─103°01′、北緯35°42′─37°09′之間。東與甘肅省為鄰,向西環抱省會西寧,其他三面分別與本省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海南藏族自治州和黃南藏族自治州接壤。全區地處祁連山支脈達坂山東南麓和崑崙山系余脈日月山東坡,屬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鑲嵌地帶,海拔1,650-4,636米,平均海拔2,000餘米,大部分地區處於2,200-3,000米之間。山地占全區總面積的96%。其特點是冬長夏短,春秋相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人口相對集中,經濟較為發達,是青海重要的農牧業經濟區和鄉鎮企業較發達地區之一。
全區轄8縣(湟中、湟源、平安、樂都及互助土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士族自治縣),15O個鄉鎮(其中,28個民族鄉,9個回族鄉,18個藏族鄉,1個土族鄉)。行政公署駐平安縣平安鎮。
山脈: 境內山巒起伏,主要山脈有達坂山、日月山和拉脊山。這些山脈均屬祁連山山脈東端的支脈。
達坂山位於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門源縣和本區互助縣之間,西北在寶庫河上游與大通山相接,東南延伸到互助東北和樂都山部青石嶺,是大通河與湟水的分水嶺,海拔在4,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在1,000米左右。植被垂直分布,東段森林茂密。
日月山古稱赤嶺,位於湟源縣西部、青海湖東南,呈西北走向,是拉脊山的西延部分。西北在湟水源頭與大通山脈相接,東南在湟源藥水河谷與拉脊山相接,海拔3,600米,是農業區與牧業區的分界線。
拉脊山西起湟源縣湟水支流藥水河谷,東經湟中、平安、樂都、民和和循化等縣,蜿蜒於湟水和黃河之間,成為黃河與湟水的分水嶺。拉脊山海拔4,469米左右,超過4,000米的山峰近10個,山峰險峻、山巒迭障。山上有森林分布,大多為草山草坡。
河流:海東地區河流密布,流經境內的黃河、湟水、大通河三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20多條。
黃河在區內流程189公里,流域面積5,069平方公里,過境水205.5億立方米。在區內流經化隆、循化、民和縣,至寺溝峽入甘肅省境。境內主要峽谷有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寺溝峽。這裡兩岸懸崖峭壁,河道狹窄,峽谷水流湍急,水豐沙少,是黃河幹流上水力資源的“富礦”地區,均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湟水是黃河上游的一條重要支流,位於大通山、達坂山、拉脊山之間,發源於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包忽圖山,向東流經海東地區的湟源、湟中、(西寧)、平安、互助、樂都、民和後,在蘭州市注入黃河,在境內流程158公里。湟水流經地區,形成川峽相間的河谷地貌,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也是區內東西相連的交通要道。峽谷之間形成寬谷盆地,區內主要有湟源、平安、樂都、民和等盆地。兩岸氣候濕潤,水豐流緩,為農牧業生產提供了較為便利的灌溉條件。
藥水河發源於湟源縣青陽山與野牛山北麓,流域面積631.7平方公里,河道長51.6公里,徑流量為8,126.56萬立方米,流經湟源縣的日月、和平、城郊三鄉入湟水。
氣候:區內氣候屬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其基本特點是:高寒、乾旱,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冬夏溫差小,氣候地理分布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遞減,隆雨量隨海拔增高而遞增。海拔3000米以上的北部地區及山區較寒冷,海拔1,700-2,500米的黃河、湟水河谷地帶較溫暖。年平均氣溫3.2℃─8.6℃左右,最高氣溫25.1℃─33.5℃,最低氣溫-18.8℃─-25.1℃左右。年平均隆雨量319.2─531.9毫米。多集中在7─9月之間,相對濕度一般為57%─63.66%;蒸發量為1,275.6─1,861毫米。風速為1.9─2.5米/秒,最大風力8級,多出現在冬末春初時期。年平均日照2,708─3,636小時。無霜期約90天?
地帶
海東地區由於區內海拔高低懸殊較大,因而形成了明顯的氣候差異。根據海拔高度及氣候狀況,可將其劃分為川水、淺山、腦山三類地區。川水地區是指海拔1,700─2,600米之間的河谷階地。這裡是全區熱量條件較好,又多有灌溉條件,廣種春小麥、馬鈴薯等;民和、循化等地還可種植玉米、冬小麥等暖溫帶作物,並有冬果梨、蘋果、花椒等經濟林木,是全區乃至全省的農作物穩產高產地區。
淺山地區是海拔在2,600─2,8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帶。這裡乾旱少雨,不具備灌溉條件,植被比較稀少,但也是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地區,宜種小麥、青稞、蠶豆、豌豆、馬鈴薯、油菜、蔬菜及一些瓜果。亦有一些草山可以利用。
腦山地區是指海拔在2,800米以上的地區。這裡氣溫低,隆雨量多,相對濕度大,作物生長期短,而且霜凍災害嚴重。在2,800─3,200米之間的緩坡或沖積扇地段,可以種植青稞、油菜等農作物,並且可以大力發展畜牧業。
旅遊
駱駝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於街子鄉團結村,交通便利,三級油路可直達,距離縣城5公里,距西寧市上140公里,是集遊覽觀光、體驗民俗為一體的旅遊景點。是撒拉族之鄉傳說中的一處聖跡。因一峰神奇的白駱駝,載負著撒拉族沉重歷史,自中亞撒馬爾罕至此臥泉化為白石而得名。相傳,在中亞撒馬爾罕有一個小部落,為首的頭人是兄弟倆,名叫尕勒莽和阿合莽,在民眾中威望很高,因受到當地統治者的忌恨和迫害,於是他們率領同族的18人,牽了一峰白駱駝,馱著故鄉的水土和一部《古蘭經》離開撒馬爾罕向東尋找新的樂土,路上他們經天山,過嘉峪關,繞河西走廊,渡黃河,來到循化境內。經夕昌溝,越孟達山上了烏土斯山。這時天色已黑,蒼茫中走失了白駱駝。第二天,他們在街子東面的沙子坡下發現一眼清泉,走失的駱駝臥在水中,已化為白石。他們試量了當地的水土,與故鄉的水土完全相同,於是便在這裡定居下來。歷經艱辛的駱駝安祥地靜臥在泉水之中,與他們日夜相伴,泉水澄澈清亮,汨汨流淌,四季不斷,便將這個清泉起名為“駱駝泉”。80年代初,政府撥款重修駱駝泉圍牆和大門,泉邊用花崗石雕刻駱駝石像,種花草樹木,建水榭碑亨。重修的駱駝泉,明澈如鏡,漣漪蕩漾,藍天白雲,倒映其中;精雕細琢的石駱駝,佇立泉傍,昂首挺胸,栩栩如生。離駱駝泉不足百步,便有撒拉族祖寺街子清真寺和始祖尕勒莽、阿合莽陵墓。兩棵葳蕤蒼翠的古榆,交相輝映,自然蓋住陵墓的頂,別具風情,常有遊客觀光。駱駝泉與毗鄰的街子清真大寺,尕勒莽、阿合莽陵墓,珍貴手抄本《古蘭經》,近千年古楊和百年古柏相互映襯,構成了撒拉族滄桑歷史的見證和研究撒拉族歷史沿革的有利依據。每年在此舉辦民俗飲食節、手抄本《古蘭經》展示研討會、刺繡展覽節。 洪水泉清真寺:青海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安縣洪水泉回族鄉洪水村。距西寧市30多公里,該寺以獨特的風格和精湛的雕刻工藝及建築藝術而聞名遐邇,是目前青海省著名的古代清真寺文物旅遊景點。洪水泉清真寺始建於明代,後經5次擴建,其中以清代乾隆年間擴修工程形成現在規模。
洪水泉清真寺占地面積達6000餘平方米,整個寺院由照壁、山門、喚醒樓、碑樓(被毀)、禮拜殿及學房等組成。其建築均按照中國古典漢藏寺遍形制而建,設計奇特,在建築風格上,大量融合了漢回藏等民族的建築藝術,尤以磚雕、木雕圖案最為優美,所雕圖案大部分為“二龍戲珠”、“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獵躍蝶舞”、“吉祥八寶、“萬蝠圖”等及大量南方景色。同時打破了清真寺中不能出現有眼睛的動物圖案等本民族的文化傳統觀念,具有我哺育清真寺中少有的獨特風格,寺院坐西朝東,布局精巧,主要景觀有照壁、山門、喚醒樓、禮拜殿其磚雕、木雕圖案及繁多,工藝高超、建築奇特,是一部古代民間民俗吉祥圖案的寶典。
青海省夏群寺森林公園:省級森林公園。國家AAA及景區。位於青海省平安縣西南部腦山地區,拉脊山脈北麓,109國道1924㎞向南25公里處,距西寧機場30公里。距青海省西寧市55公里。是集森林與寺院為一體的自然風景區。
峽群寺森林公園總面積3558公頃。1996年2月,經青海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為省級森林公園,森林公園包括峽群林場轄區、著名的佛教勝地——夏宗寺。
峽群林場是平安縣唯一的天然次生林林區,林向整齊,具有成片的天然雲杉、山楊純林,少量的雲樺混交林及人工青楊林。綠意盎然的白楊、零星點綴的紅花、青青的草地及涓涓細流,清新自然。各種喬木高大挺拔,林地清新濕潤,散發著芬芳。紫色的高山杜鵑、黃色的金露梅、白色的銀露梅、葉形倚麗的茶瘭子、果紅似火的天山花楸等灌木鑲嵌於林間,構成了旅遊區獨特的自然景觀。區內有眾多珍禽異獸,如狍鹿、猞猁、獐子、野狐、野兔、野雞、梅花鹿等;野生植物資源也很豐富,如蕨菜、蘑菇、鹿蕨菜、石花菜等;藥用植物有大黃、黃芪、黨生、秦艽等。旅遊區內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景色迷人、氣候涼爽,是旅遊度假、休閒療養的深山仙境。
夏宗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削髮為僧並拜西藏噶瑪噶舉派黑帽系四世活佛若比多傑為師學經的地方。相傳,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有漢僧法顯等人赴印度求經。曾途徑夏宗寺一帶居留活動過。宋代夏宗靜房得到擴建。為研究藏傳佛教在青海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例證,也為廣大旅遊者和宗教信徒創造了朝覲遊覽的廣闊天地。
景區內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舉辦“六月六”花兒會。
桃花園林區:國家2A級風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青海省民和縣川口鎮、馬場垣鄉。109國道距景區3公里,蘭西高速直達,青藏鐵路海石灣車站距景區3公里。距青海省西寧市110公里,甘肅省蘭州市120公里。是集考古研究、觀光、休閒、度假為一體的農業生態觀光旅遊風景區。
桃花園林區總面積20平方公里,區內海拔1700米,年降水量500毫米,雨水充沛、氣候濕潤、盛夏涼爽宜人,近萬畝的果園、桃林,故有“萬畝桃園”之稱。景區始建於1997年,由當地村民馬學德利用本地良好的氣候條件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在自家承包地上辦起了第一家很有盛名的旅遊接待點“桃花園”,到目前帶動發展到24家。。桃花園林區以“回歸自然,休閒度假,觀光旅遊”為定位,植物種類達幾十種。其中果樹種類20種,桃樹種類10種,牡丹品種達40種,有著名的黑牡丹、宮廷牡丹、山藥牡丹、紫牡丹等品種達十幾種。主要景點有桃花園,占地18畝,在青海西寧、甘肅蘭州地區有一定的知名度,牡丹園,以種植牡丹為主,品種達40多種。馬場垣遺址,國家級文明保護單位,東西長360米,南北最寬處115米,最窄處50米,遺址較完整,是原始社會新舊石器時代晚期及青銅時代古文化遺址,瑞典人安特生於民間十二年(1923年)發現。主要遊覽活動有四月底賞桃花,品牡丹及允吾梨花,8月、9月採摘鮮果。景區內每年4、5月份舉辦桃花節,果花會。
瞿曇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瞿曇寺位於青海省樂都縣瞿曇鎮,距縣城約21公里,距省會西寧70多公里。是青海著名的文物旅遊景點和遊覽勝地,占地52畝,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這座規模宏大的漢式建築風格的藏傳佛教寺院,是在明王朝扶持藏傳佛教以統治藏區的政治背景下,由三羅喇嘛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創建的,明太祖朱元璋於次年以佛祖釋迦牟尼的姓氏賜名為“瞿曇寺”,此後又經歷永樂、洪熙、宣德各朝欽派太監及匠師擴建。
寺院選建在雄渾而清幽的風水形勝之地,沿著南向偏東的軸線布局,背倚羅漢山,前臨瞿曇河,面朝鳳凰山,遠可望雪山,同自然環境有機和諧地融成一體。寺院原圍有土城,形勢險固,可惜目前僅存殘垣斷壁。
瞿曇寺建築組群劃分為前院、中院和後院三進院落,中院和後院周匝廊廡;沿著中軸線序列山門、金剛殿、瞿曇殿、寶光殿和隆國殿;兩側對稱建有御碑亭、小鐘樓、小鼓樓、配殿、香趣塔和大鐘樓、大鼓樓等。其中,前區基本呈漢地佛寺“伽藍七堂”格局。後區巍峨壯麗,冠於全寺的隆國殿,兩翼有呈向上朝拱之勢連綴抄手斜廊,還有造型端莊的大鐘樓和大鼓樓對峙左右,則明顯仿自明代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太和殿)和兩翼抄手斜廊以及文樓(體仁閣)、武樓(弘義閣)的布局意象,堪稱明清北京故宮的“活化石”。另外,主體建築群東北,還有一組兩進院的活佛住所即囊謙,為青海地區民居建築風格。
瞿曇寺的漢式建築風格十分典型,在類型眾多的藏傳佛教寺院中獨樹一幟,實際也是清代北京和承德等地大量興建的漢式藏傳佛教寺院的先聲。其基本完好的的建築遺存,包括風水格局、廊院、抄手斜廊、建築彩畫、壁畫、御碑等等,為古代藝術、文物和建築史等研究留下了具有重要價值的眾多珍貴實物資料,也成了為引人入勝的觀光旅遊勝地。
(參見:青海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青海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 | 現轄1個地級市、1個地區、6個自治州,以及4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30個縣、7個自治縣 |
西寧市 | 城中區 | 城東區 | 城西區 | 城北區 | 湟源縣 | 湟中縣 |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 |
海東地區 | 平安縣 | 樂都縣 |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 互助土族自治縣 | 化隆回族自治縣 |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海晏縣 | 祁連縣 | 剛察縣 | 門源回族自治縣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共和縣 | 同德縣 | 貴德縣 | 興海縣 | 貴南縣 |
黃南藏族自治州 | 同仁縣 | 尖扎縣 | 澤庫縣 |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瑪沁縣 | 班瑪縣 | 甘德縣 | 達日縣 | 久治縣 | 瑪多縣 |
玉樹藏族自治州 | 玉樹縣 | 雜多縣 | 稱多縣 | 治多縣 | 囊謙縣 | 曲麻萊縣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德令哈市 | 格爾木市 | 烏蘭縣 | 都蘭縣 | 天峻縣 | 大柴旦行政區 | 茫崖行政區 | 冷湖行政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