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川鄉

林川鄉

林川鄉位於互助縣北部,距縣城10公里,東與東和鄉接壤,西面與南門峽鎮相連,北靠祁連山支脈達坂山,南鄰台子鄉,總面積157.5平方千米。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林川鄉位於互助土族自治縣北部,距縣城10公里,東與東和鄉接壤,西面與南門峽鎮相連,北靠祁連山支脈達坂山,南鄰台子鄉,總面積157.5平方千米。

平均海拔2600-4345米,年平均氣溫2-3℃,年降水量550毫米左右。屬腦山地區,海拔高、氣溫涼,無霜期短,且多雨雪和霜凍,主要適宜種植青稞、燕麥、馬鈴薯、油料作物,部分村可以種植小麥、豌豆和蠶豆。

北部山區有草山,可發展畜牧業。地形複雜,交通不便,氣候差異大、自然災害頻繁,屬腦山地區貧困鄉。lian

建制沿革

1949年沿舊制設林川鄉,1958年併入五峰公社,1961年分設林川公社,1983年改林川鄉。

1996年,面積77.3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以漢族為多,有土、藏、回等少數民族;轄賀爾、大河欠、唐日台、水河欠、河欠口、馬場、作乾、包馬、窯莊、許家、韭菜溝11個行政村。

2006年8月,撤銷邊灘鄉,併入林川鄉。合併後,鄉辦公地點設在原林川鄉昝扎村,全鄉共轄21個行政村,167個生產合作社,轄賀爾、大河欠、唐日台、水河欠、河欠口、馬場、作乾、包馬、窯莊、許家、韭菜溝11個村委會。全鄉總面積157.5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85623畝,人均耕地面積3.2畝。

原【邊灘鄉】互助土族自治縣轄鄉。位於縣境西北部。地處湟水谷地北側山地、溝谷地。1949年沿舊制設邊灘鄉,1952年歸賀爾莊區,1958年併入五峰公社,1961年分設邊灘公社,1983年改邊灘鄉。1996年,面積80.2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以漢族為多,有藏族、土族;轄保家、馬家、峽門、昝扎、尕寺加、巴扎、倉家、水洞、泥麻、新莊10個行政村。鄉政府駐保家,距縣政府15千米。

經濟情況

至2010年年末,農業總產值達5945.3萬元,畜牧業產值達920萬元,工業總產值達2280萬元,工業增加值632萬元,生產性固定資產投資達250萬元,勞務收入達47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902元。居住著土、漢、藏三個民族,其中漢族占84%。大田作物種植以青稞、小麥、油菜、蠶豆、馬鈴薯為主,一年一熟。

2010年,小麥種植面積達7888畝,占全鄉總播種面積的9.5%;馬鈴薯種植面積達20901畝,占全鄉總播種面積的25%;青稞種植面積達750畝,占全鄉總播種面積的0.9%;蠶豆種植面積達5200畝,占全鄉總播種面積的6%;油菜種植面積達45986畝,占全鄉總播種面積的55%;蔬菜種植面積達3320畝,占全鄉總播種面積的4%;青飼草種植面積達204畝,占全鄉總播種面積的0.2%。

社會發展

全鄉現有完全國小2所,分別是保家國小、賀爾國小,中心學校1所,設在賀爾村,縣六中設在我鄉昝扎村,我鄉教育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師資力量不斷壯大,學生上學條件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鄉範圍內現有衛生院2所,醫療設施比較齊全,醫療隊伍健全,民眾看病就醫條件得到很大改善。

隨著金圓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在我縣的落戶,我鄉唐日台村的礦山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農民民眾就業機會增加,勞動力年收入也相應提高。

鄉村貿易集中在原邊灘鄉政府所在地保家村,原林川鄉政府所在地賀爾村以及現鄉政府所在地昝扎村,這三處商鋪林立,經營項目繁多,主要經營土產雜貨、五金加工、蔬菜水果、飯館等,能夠基本滿足民眾日常生產、生活所需的商品供應。

自然資源

林川鄉的資源可分為農業和林業,外加旅遊風光美好,吸引很多遊客駐足玩樂。

人口民族

以漢族為主,藏,回,蒙均有分布,,以漢族為多,有土、藏、回等少數民族;轄賀爾、大河欠、唐日台、水河欠、河欠口、馬場、作乾、包馬、窯莊、許家、韭菜溝11個行政村。2006年8月,撤銷邊灘鄉,併入林川鄉。

風景名勝

以唐日台的秀美山川為主,有作乾水庫,賀爾河灘等自然風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