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德縣

甘德縣

甘德縣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轄縣。甘德縣位於東經99°36′30″~100°53′,北緯33°33′~34°24′。東鄰甘肅省瑪曲縣,南瀕黃河與達日縣、久治縣相望,西部和北部與瑪沁縣接壤,縣城所在地柯曲鎮距省會西寧526公里。縣府駐東吉鄉(吾勒)。距州府駐地88公里。 甘德縣人口3.3萬(2012年),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9%,還有漢、回、土等民族。 甘德縣總面積7046平方公里,轄8鄉。 古為羌地,唐屬“羈摩州”、吐蕃,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明屬和碩特蒙古政權,清屬中郭羅克千戶和上郭羅克百戶 。 甘德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為高山山地地貌。主要河流東柯曲、西柯曲流域形成兩大谷地,地勢平坦而開闊,屬高原大陸性半溫潤氣候。礦藏有岩金、煤等。野生動物有鹿、麝、雪豹、猞猁、熊、野驢、黃羊、岩羊、雪雞等。境內有建於清朝中葉的夏日乎寺院,寺內壁畫和雕刻藝術造型精美,藏有“甘珠爾”等藏文經典、佛教史料書籍以及“千手佛”佛像等藝術珍品。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甘德縣甘德縣

甘德縣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轄縣。位於州境中部,東鄰甘肅省。縣府駐東吉鄉(吾勒)。距州府駐地88公里。人口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9%,還有漢、回、土等民族。面積7046平方公里。轄8鄉。 古為羌地,唐屬“羈摩州”、吐蕃,元屬吐蕃等路

宣慰使司,明屬和碩特蒙古政權,清屬中郭羅克千戶和上郭羅克百戶轄地,民國時曾設和興設治局,1946年撤銷。1954年建甘德縣,隸果洛藏族自治區(州)。礦藏有岩金、煤等。野生動物有鹿、雪豹、猞猁、熊、野驢、黃羊、岩羊、雪雞等。

野生藥用植物有冬蟲夏草、雪蓮、貝母、大黃、秦艽等。工業以水電、農牧機械修理和牛羊肉加工為主。經濟以畜牧業為主,牧養綿羊、山羊、氂牛、馬等牲畜。大(武)達(日)公路穿境。縣設普通中學、民族中學,鄉設寄宿國小,為普及民族教育奠定了基礎。有醫院、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各一所。境內有建於清朝中葉的夏日乎寺院,寺內壁畫和雕刻藝術造型精美,藏有“甘珠爾”等藏文經典、佛教史料書籍以及“千手佛”佛像等藝術珍品。

自然地理

地處青南高原高山峽谷向高原面的過渡地帶,阿尼瑪卿山支脈自西北向東南貫穿中部,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為高山山地地貌。主要河流東柯曲、西柯曲流域形成兩大谷地,地勢平坦而開闊,屬高原大陸性半溫潤氣候,年均溫-2℃,年降水量550毫米。礦藏有岩金、煤等。野生動物有鹿、麝、雪豹、猞猁、熊、野驢、黃羊、岩羊、雪雞等。野生藥用植物有冬蟲夏草、雪蓮、貝母、大黃、秦艽等。

社會發展

工業以水電、農牧機械修理和牛羊肉加工為主。經濟以畜牧業為主,牧養綿羊、山羊、氂牛、馬等牲畜。大(武)達(日)公路穿境。縣設普通中學、民族中學,鄉設寄宿國小,為普及民族教育奠定了基礎。有醫院、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各一所。

行政區劃

甘德縣轄1個鎮、6個鄉:柯曲鎮上貢麻鄉下貢麻鄉崗龍鄉青珍鄉江千鄉、下藏科鄉。

歷史沿革

甘德縣甘德縣

古為羌地,唐屬“羈摩州”、吐蕃,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明屬和碩特蒙古政權,清屬中郭羅克千戶上郭羅克百戶轄地,民國時曾設和興設治局,1946年撤銷。1954年建甘德縣,隸果洛藏族自治區(州)。

2000年,甘德縣轄8鄉,縣府駐吾勒(東吉鄉境內)。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549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上貢麻鄉2259下貢麻鄉2920東吉鄉2296柯曲鄉2185崗龍鄉3074青珍鄉4159江千鄉2569下藏科鄉3846吾勤未批鎮2186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4號文批覆:撤銷東吉、柯曲2鄉,合併設立柯曲鎮。
2001年底,甘德縣轄1個鎮、6個鄉,36個村(牧)委會。

鄉鎮簡介

東吉鄉

甘德縣甘德縣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轄鄉。 位於縣境西南部,縣府駐地。 人口0.4萬(包括縣屬城鎮居民),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9%,還有漢、土、回等民族。 面積710平方公里。轄當成、目日、阿隆、東吾、安木掌5個牧委會。 1954年建東吉區,1959年改為多卡公社,1962年設東吉鄉,1969年設東吉公社,1984年改設東吉鄉。地處西柯曲(河)谷地,柯曲(河)流經境中。以畜牧業為主,養殖氂牛、藏系綿羊、馬等。產冬蟲夏草、大黃、貝母、等名貴藥材。大(武)達(日)公路穿境。

上貢麻鄉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轄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36公里。 人口0.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8%。面積1042平方公里。轄旺日乎、哇英、隆亞、雜加隆、珠合隆5個牧委會。 1956年設上貢麻區,1959年設上貢麻公社,1962年設上貢麻鄉,1969年由復設上貢麻公社,1984年改設工貢麻鄉。地處山原、河谷地帶,黃河自西向東流經境南。以畜牧業為主,養殖氂牛、藏系綿羊、等。產冬蟲夏草、大黃、貝母等名貴藥材。花(石峽)吉(邁)公路穿境。

下貢麻鄉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轄鄉。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28公里。 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8%。 面積710平方公里。轄俄爾金、折合血、龍恩、索合青4個牧委會。 1956年設下貢麻區,1959年設下貢麻公社,1962年設下貢麻鄉。1969年復設下貢麻公社,1984年復稱下貢麻鄉。地處山原、河谷地,柯曲貢麻河流經境中。以畜牧業為主,養植氂牛、藏系綿羊、馬等。產冬蟲夏草、大黃、貝母等名貴藥材。通縣鄉公路。

柯曲鄉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轄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2公里。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8%。面積896平方公里。轄達協、曲納合、德肉、德里尖4個牧委會。1959年設柯曲公社,1984年改設柯曲鄉。地處東、西柯河之間的山地、溝谷地。礦藏有岩金。以牧業為主,養殖藏綿羊和氂牛等。產冬蟲夏草等名貴藥材。大(武)達(日)公路穿境,縣鄉公路通達。

崗龍鄉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轄鄉。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56公里。 人口0.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8%。面積1042平方公里。轄崗龍、科拉、隆木其、恰不將4個牧委會。 1962年設崗龍鄉,1969年設崗龍公社,1984年改為崗龍鄉。地處山原、河谷地,黃河流經境南。以畜牧業為主,養殖氂牛藏系綿羊等。產冬蟲夏草、大黃、羌活等名貴藥材。縣鄉公路通達。

青珍鄉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轄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府駐地44公里。 人口0.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6%。面積1232平方公里。轄青珍、隆尕日、直尕日、青珍秀麻、直合麻、曲哲6個牧委會。 1962年設青珍鄉。1969年設青珍公社,1984年改設為青珍鄉。地處東柯曲(河)谷地、山原地帶。礦藏主要為金,青珍公瑪金礦,被列為全省資源開發重點項目。以畜牧業為主,養殖藏系綿羊和氂牛等。產冬蟲夏草、大黃、貝母等名貴藥材。大(武)達(日)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江千鄉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轄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府駐地72公里。 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5%。 面積697平方公里。轄隆吉恰曲納合葉合勒、西隆4個牧委會。 1958年設江千公社,1962年改為江千鄉,1969年復設江千公社,1984年改設江千鄉。地處東柯曲(河)谷地、山原地帶。境內資源主要為煤,興辦的324煤礦是全縣第一家鄉鎮企業。以畜牧業為主,養殖藏系綿羊、氂牛等,產冬蟲夏草、大黃等野生藥材。縣鄉公路暢通,交通便利。

下藏科鄉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轄鄉。位於縣境東部,東與甘肅省毗鄰,距縣府駐地120公里。人口0.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9%。面積710平方公里。轄丹庫、江千洞索、科賽4個牧委會。 1962年由甘肅省瑪曲縣劃入甘德縣,並設下藏科鄉,1969年成立下藏科公社,1984年改設下藏科鄉。地處東柯曲(河)谷灘地,東柯(河)流經境中匯入黃河。以畜牧業為主,養植藏系綿羊氂牛等,產冬蟲夏草、大黃貝母等名貴藥材。通縣鄉公路。

招商引資

甘德縣甘德縣

甘德縣內雪峰連綿,溝壑縱橫,碧水藍天,風光迥異。天下黃河第一峽——官倉峽雄峙境內;以岩刻、壁畫和石刻佛經、馬背藏戲為代表的藏傳佛教文化影響深遠,蜚聲藏區;史詩英雄格薩爾王的故事在民間口承筆傳,婦孺皆知,留下了晁同遺址、班瑪仁脫神山等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神話遺址。神奇的雪域高原風光和悠久的歷史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構成了甘德獨具魅力的旅遊資源。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水利資源得天獨厚。冬蟲夏草、人參果、貝母、秦艽等名貴中草藥材馳名中外;煤、金、銅、等礦產資源極富開發潛力。
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甘德縣委、縣政府結合實際,堅持以人為本,按照“生態立縣、畜牧穩縣、項目建縣、開放富縣、科教興縣、依法治縣”的發展思路,狠抓以畜牧業為主的各項經濟建設。2004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7245萬元,比上年增長7.5%;人均收入達1393.71元,比上年增長6.5%。農村經濟總收入達4153.15萬元,實現了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穩定可持續發展。目前,全縣社會穩定,民族團結,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各項事業發展蒸蒸日上。開放的甘德熱忱歡迎省內外有識之士前來洽談業務,共謀發展大計。

旅遊景觀

甘德縣隆恩寺甘德縣隆恩寺

“住在天上”的黃河源

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的正源約古宗列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中,“約古宗列”在藏語中的意思為“炒青稞的鍋”。在約古宗列山北海拔4675米的地方,一股清泉汩汩流出,這就是黃河源頭。

多卡寺

多卡寺,位於青海果洛洲甘德縣境內東吉鄉的東吉灘,因為早期是堆放石刻嘛呢石碑的地方,所以得名為“多卡”(石堆處),又名“兩教興盛洲”,由著名佛學大師多?欽澤依稀多吉仁波切始建於公元1837年,一直到民主改革前,先後有37代法王金座及18代堪布,為藏傳佛教寧瑪、格魯合一的無偏教法傳統聖地,系果洛地區八大寺院之一。

東吉多卡寺

藏語全稱為“東吉多卡旦尼達吉林”。位於甘德縣柯曲鎮的賽日灘。1837年寧瑪派活佛加布官昂欠•傑熱布多傑初建為帳房寺院,該寺為寧瑪、格魯合駐寺院。僧侶中,部分人信奉寧瑪派,以四川德格的西欽寺為母寺,屬寧瑪派敏珠林系統;部分人信奉格魯派,以今達日縣的年毛寺為母寺。寺院從初建至1958年關閉,一直為帳房寺院,隨牧帳遷移,夏秋在賽日灘,冬春在今上貢麻鄉與當項鄉交界地,寺院教民是原“貢麻倉上十部”的牧民民眾,分布在今上貢麻、下貢麻、柯曲等鄉鎮。1958年前,寺院有管家2人,活佛13人,喇嘛20人,成年僧侶201人。1981年重新開放後,寺院開始建土木結構寺舍,1995年有2層大經堂1座35間,轉經房5座10間,僧舍42座107間,寺院建築共占地131畝,常駐僧侶近百人,其中活佛、喇嘛各1人,堪布3人,僧官2人。
東吉多卡寺雖為寧瑪派和格魯派合駐寺院,但兩派僧人長期和睦相處,可在同一經堂各誦其經。寺院在夏季舉行“十日大法會”時,社會上的流散僧侶也前來參加,有時多達數百人。寺區有一個龐大的經文幡群和由數十萬塊刻有經文、佛像的石經牆,組成了高原上一幅別具特色的人文景觀。
夏日乎是甘德地區唯一的格魯派寺院,位於甘德縣崗龍鄉黃河西岸的隆木切溝口,距縣城70公里。1804年由傑倉格西格勒桑保創建,初為帳房寺院。40年代末,阿柔•次日南木任寺主,開始在黃河西岸的灘地上建房,至1952年,形成土房寺院。至1958年,共有僧房70間,僧侶270人,活佛4人,僧官1人,管家7人。全寺擁有牛2200頭,羊1100隻,馬100餘匹,比較富有。其香火部落主要分布於上下貢麻、崗龍、江千和下藏科鄉原阿什姜貢麻倉部落,及久治康乾、甘南歐拉拉日德部落。寺院於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期間2次被拆毀。1981年11月開放後,重建大經堂1座25間,轉經房7座17間,僧舍102間,其它房屋30間。1995年住寺僧侶124人,其中活佛3人。大型宗教活動有“安木橋”、“亞尼”等。

龍恩寺

龍恩寺也稱“哇秀喇嘛曲噶爾”,藏語稱“隆恩圖丹群科林”。位於下貢麻鄉隆什加溝口,為寧瑪派寺院。母寺為四川德格佐欽寺。約在100年前,佐欽寺東查喇嘛更登扎西來此傳教,此後傳教者不斷,但一直未形成寺院。1958年哇秀喇嘛始建帳房寺,故稱之為“哇秀喇嘛曲噶爾”。1983年開始興建土房寺,1985年3月批准開放。1995年有2層樓房大經堂1座100間,小經堂1座3間,佛塔1座,僧舍57座107間,僧侶80人。信奉此寺的主要為崗龍鄉、下貢麻鄉和江千鄉等地方的部分民眾。寺主班瑪登保治寺有方,在他的帶領下,寺內僧人注重藏醫、藏藥和文化藝術的學習。寺內建有藏醫門診部1所,有藏醫7名。還有45名僧侶組成的藏戲團,把《格薩爾》等民間傳說編成藏戲上演。寺內有全國有名的說唱《格薩爾王傳》藝人俄合柔和寫出5部《格薩爾傳》的青年說唱者格日堅贊以及有很高藏傳繪畫技藝的爾日洛等較有影響的僧侶。1982年,龍恩寺活佛班瑪登保在龍恩寺的基礎上創建了瑪域格薩爾文化活動中心。龍恩寺位於甘德縣城東南部的下貢麻鄉隆什加溝口,是一所具有兩百年歷史的藏傳佛教寧瑪派寺院。該寺院活佛和廣大僧侶,除研習佛學,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外,還注重藏醫藏藥和傳統文化藝術研究,寺內有45名僧侶組成的藏戲團,把民眾喜愛的古代藏族英雄格薩爾的事跡及其它民間傳說編成藏戲搬上舞台,受到了廣大藏族民眾的好評。1993年12月,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名為“瑪域格薩爾文化中心”。瑪域格薩爾文化中心的藝術活動不僅吸引藏區同胞,而且吸引更多的國內外遊客前來瀏覽觀光。

隆什加寺

隆什加寺位於下貢麻鄉,距縣城40公里,屬覺囊派寺院。母寺為今四川壤塘縣贊木塘寺。相傳約在清光緒年間,加喇嘛俄昂仁青桑吾創建,初為帳房寺,1983年形成土房寺院,並經政府批准開放。有僧舍150間,活佛4人,經堂l座,轉經房4間,佛堂1座,靈塔12座,伙房1間,1995年有僧侶98人。該寺信徒大致分布在上下貢麻、東吉等鄉。寺內設禪修院和講經院,僧侶主要修持“六支瑜伽”和時輪九神,修習藏傳密宗氣功。僧侶除修習覺囊派經典外,也兼修尼瑪派和格魯派經典。

扎西曲龍寺

扎西曲龍寺位於下藏科鄉扎西曲龍溝口,距縣城75公里,屬覺囊派。母寺為今四川省壤塘縣的贊木塘寺。相傳100年前,經贊木塘寺恰龍哇.陳列安木加建議,由阿西•更俄合活佛在藏科部落初建帳房寺。至1958年,有僧人100餘人,活佛、僧官各1人。1984年8月批准開放,現有土房經堂1座25間,僧舍25間,經輪房9間,佛堂3座,活佛1人,僧官1人,僧侶88人。扎西曲龍寺歷史上屬政教合一的寺院,該寺寺主至今共傳7代,多為部落頭人。

恰義寺

恰義寺位於青珍鄉恰義溝口,距縣城62公里。又稱“麥登三智朗”,屬覺囊派。1891年建寺,1989年批准開放,現有僧舍160間,經堂1座,經輪房4間,佛堂2座,伙房1間,1995年有活佛1人,堪布3人,僧侶60人。該寺的信徒主要分布在今青珍鄉。
恰曲納寺位於江千鄉恰曲納溝,距縣城82公里,屬寧瑪派。1930年建寺,1984年批准開放,1995年有僧舍35間,經堂1座,轉經房3間,佛堂1座,靈塔3座,伙房1間,活佛1人,堪布2人,僧侶43人。信徒分布在江千鄉。噶•智格爾寺

智格爾寺

智格爾寺位於青珍鄉智格休瑪溝,距縣城98公里。1835年建寺;由藏哇俄昂求東尖措創建,寺院先後經歷藏哇俄昂求東尖措、尕拉喇嘛同蘭、尕拉喇嘛才熱、尕拉喇嘛加央尼瑪、加布喇嘛仁慶桑吾、阿什加喇嘛仁增尖措、龍柔尼瑪、俄昂依西卻吉尼瑪8代寺主。.智格爾寺初為帳房寺院,到1994年形成土房寺院。1995年有僧舍120間,經堂2座,轉經房2座,佛堂1座,靈塔2座,伙房1間,活佛1人,堪布2人,僧侶72人。該寺教民大致分布在青珍鄉及瑪沁縣東傾溝、上大武、奶粉廠等地。
甘德地區的藏傳佛教寺院的組織設定,各地大同小異,佛教寺院,由於規模小,不設各種“扎倉”,只設“旦鬥合”(寺主)、“堪布”(講經師)、“襄佐”(管家)、“聶日哇”(管理員)和“窩贊”(領經師)等職。負責宗教活動的是堪布,負責行政事務的是襄佐,聶日哇負責管理寺院財務。
甘德地區藏傳佛教寺院的佛事活動豐富多彩,主要有:藏曆正月舉行的紀念釋迦牟尼的“毛蘭”大法會(祈願法會);藏曆五月初四舉行的“煨桑”節(祭神節),僧侶及成年男子都參加,各部落附近的神山聖地和祖宗住過的地方,都設有大小不同的祭祀場所;東吉多卡寺在農曆六月初一至初十舉行的紀念連花大師的“十日法會”;在七、八月間大多數寺院舉行“亞尼”活動;農曆十月舉行的為紀念宗喀巴圓寂的“安橋”等活動。甘德地區的信教民眾,除參加當地寺院舉行的大型佛事活動外,每年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和圓寂日,要到寺院和神塔前去轉“郭拉”,戒齋念經。另外,還要進行其它朝拜活動,如:到西藏、塔爾寺等地朝拜,或有外地大活佛來傳經布施時,民眾前往朝拜。

服飾文化

..海省果洛州甘德縣隆什迦寺海省果洛州甘德縣隆什迦寺

甘德縣不僅有著美麗的自然風景,而且有著神秘的藏傳文化和純樸的民俗民風。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長期以來受地理環境、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服飾習俗,飲食風俗和居住環境,婚喪葬禮儀和藏民族的風尚和獨特的禁忌等民俗。
甘德地區藏族的衣著以羊皮料為主,男女皆穿大襟、長袖、肥腰、無兜的藏袍。男袍在穿著時上提到膝部,女袍穿著時提到與腳面為齊,再用麻綢或綢緞長帶束腰。勞作時袒露右臂,右袖空垂於後,懷中可揣隨身物品,而且日穿夜蓋,方便自若,冷了用袖口捂嘴,一舉多得。冬裝夏衣款式基本一樣,只是不同季節按皮毛的長短和皮板的厚薄,縫製不同的皮襖。最上乘的皮襖是以羔皮為里子,團花或起花錦緞做面,豹皮做領,水獺皮飾邊。一般皮袍以毛料、棉布做面料,顏色以個人的愛好來定,多選用白羔皮做領。花氆氌錦緞做邊飾。也有穿光板羊皮襖的。20世紀80年代後有人造毛做的袍子,多以各種布料做面,也有用綢緞做面鑲水獺皮花邊。不論男女,夏秋一般都帶禮帽,冬春戴狐皮帽或羔皮帽。腳穿用牛皮製作的長筒、薄底、鞋尖上翹的藏靴,近幾年穿皮鞋、馬靴的多起來了。
甘德藏族男女都蓄辮。男性髮辮留有“留海”,但多數人是蓬鬆著頭髮不蓄辮子,喜歡佩戴小刀、腰刀、子彈袋,前襟系一個做工精緻的火鐮,手指多戴戒指,耳戴大耳環。婦女的頭髮梳成許多小辮,用辮套套住系在背後腰帶上,辮套上系琥珀類首飾,也有梳雙辮的。脖子上帶珊瑚、瑪瑙、松耳石等串成的項鍊,手上戴銀制的馬鞍橋式戒指,上嵌以松石、珊瑚等。腰上有一條叫“恰瑪”的腰帶,它是用紅牛皮縫製的中間寬兩頭稍窄的皮帶,上面飾有數顆花銀泡,銀泡中間有的嵌有紅珊瑚,用銀子打成皮帶扣。男女胸前都有一尊“尕吾”,精美的銀制方形護身符,內盛有經文,盒正面有的還裝有佛像,避邪保平安。

傳統主食

甘德縣瓦音寺的喇嘛甘德縣瓦音寺的喇嘛

藏族傳統主食以糌粑和牛羊肉為主,白面次之,糌粑是青稞炒熟後磨成的青稞面,食用時在炒麵里加上酥油、曲拉和茶水,在碗裡用手拌勻,就茶而食,如加上紅白糖味更美,主要在中午吃。“都麻”一般作為早點,吃法是在碗裡放上少量的酥油、曲拉、糌粑,倒人茶水後,邊喝邊用舌舔。晚飯有肉時煮手抓,或吃麵飯,大米稀飯。
肉食是牧民的主要食物,以開鍋手抓為主。吃法是將肉切成塊,放進鍋內加水,放人適量的鹽,用旺火煮開後取出就吃。宰殺後的牛羊腸子可灌制血腸和肉腸。血腸是將小腸洗淨後,把肉丁及青鹽、蔥等佐料加入血中拌勻後灌入小腸紮緊,然後放入水中煮,等腸內的血剛熟還沒有完全凝固時即吃。肉腸是在切好的碎肉里加上適量的鹽等佐料灌人大腸,煮熟食用。副食品有奶製品酥油、曲拉、優酪乳和少量的蕨麻等。茯茶是藏族牧民13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料。甘德地處高寒,而茯茶屬熱性,有活血化瘀,幫助消化,抵抗寒冷的作用。茯茶常熬成清茶或奶茶喝。燒奶茶時先將茶葉揉碎放進茶壺,再注入水,熬成紅色的茶汁後調人牛奶即可飲用。
藏族牧民一般都住用黑色氂牛毛自織而成的帳蓬,稱其為“納合倉”。這是一種呈四方形的黑色牛毛帳房,由許多條寬1尺多的牛毛褐片橫向縫製而成。帳房中間有1根梁,兩頭由2根木柱支撐,周圍用8條皮繩固定。“納合倉”裡面對帳門的一邊為上方,排列著裝有青稞、茶葉、酥油、曲拉和米麵等食物的牛皮袋子及盛有衣物和貴重物品的包有牛皮的木箱。帳房內正中是“塔垮”(鍋灶),兩邊是活動空間。從門口往裡看,“塔垮”的左側沿帳放置灶具及日常用品,為婦女們燒茶、做飯的地方。右側為鋪位,是客人及男性的住處。右側的上方正中供奉有佛像。另外,稱為“格爾”的白棉布帳房在牧民家庭中也受到廣泛歡迎。棉布帳房有單層和雙層之分,一般為屋脊形,大的可容納8—10人,小的3~5人。這種帳房輕便,易攜帶,對於夏季走圈放牧和長途馱運的牧民十分適用。

民俗禮節

甘德縣甘德縣

藏族青年男女,戀愛婚姻比較自由,但也講究門當戶對。男婚女嫁需經雙方父母同意。一般男女之間,只要情投意合,男方請媒人帶上哈達、錦緞等禮品,前往女家求婚,如女方家收納禮物,就等於同意婚事,雙方不得反悔。訂親後,男女雙方家庭要商量聘禮及陪嫁的數額。出嫁也要嫁妝,出嫁的女子將屬於自己的一份財產(主要是牲畜)帶走,這些均視雙方的經濟條件而定。娶親時請喇嘛擇吉日,舉行招福、祈禱等儀式。男方還要備置福祿彩箭。新娘出嫁臨行前,女家要給姑娘進行梳發儀式,舉行慶賀宴席。新娘來到婆家門口,要從鋪好的毛氈上走過,進帳後男右女左,尊長上席的風俗入席。宴會時,男女雙方邀請客人高誦婚宴祝辭,唱酒麴作遊戲,非常熱鬧。招女婿是藏族中常見的一種婚姻形式,被招女婿不論在家庭或社會上都受人尊敬,享有和兒子同等的權力。
甘德藏族的葬俗有天葬、土葬、水葬和火葬4種。人死後,將亡人攏成跪狀,再用繩子捆頭於雙膝包好。請喇嘛念經超度亡靈,然後由喇嘛推算出、喪時日。一般藏曆每月初一、六、十一、二十一、二十六被認為是“喜日”不宜出殯,初二、七、十二、二十三、二十七是“善日”可以出殯。送葬這天,死者家中要對僧侶、乞丐及貧窮的人給以布施。送葬的人員有三、五、七人以至幾十人不等,但均為單數,屍體用牛馱到天葬場舉行天葬。甘德地區有多利多卡和夏日乎2個天葬場。
天葬場舉行天葬時,由專職行葬僧人“角巴”解開繩子,退其衣服,面朝地置於剖屍處,用繩子套頸拴在木樁上,一邊念經吹法螺,一邊剖屍餵鷲,以吃的越快越乾淨為吉,被認為死者生前無大罪過,來生轉世有希望。天葬中偶爾發生鷲不來或來後不食的現象,這不僅遭到旁人的議論,認為不祥,死者親屬心中也會籠罩上陰影。對傳染病或別的非正常死亡的人,進行土葬。嬰兒死後拋於河中水葬或到專葬嬰兒的場所進行掩埋。火葬是專為活佛高僧或部落頭人等上層人士舉行的一種葬俗,將屍體塗上酥油,架柴焚化後骨灰置於塔中供奉。
藏族人民在各種場合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禮節。牧民見了活佛都要下馬,站立路旁,脫帽躬身表示禮貌。親朋好友見面,要拉手貼於臉頰親熱,並相互請安問好。客人到家後,讓於上座鋪好的坐墊上就坐,向客人問寒問暖,熱誠款待,獻茶敬食時雙手捧上,敬畢後倒退數步,才能轉身。客人若客氣少吃少喝,就會引起主人不快。客人告辭時,要替他牽馬扶鐙。向客人道安祝福告別。婦女不能坐在男人的上位,晚輩不能坐在長輩的上位。藏族人民勤勞勇敢,民風淳厚豪放,言而有信,凡許諾的事絕不失言,疾惡欺詐行為。
但是藏族人民也有著一些禁忌。人死後不能直呼其名;忌食馬、狗、驢肉,雞、鴨禽類和魚蝦等水生動物。忌諱不尊重喇嘛、經典和寺院的言行。家中來客不能用有裂縫的碗。禁忌在寺院和宗教活動點殺牲。禁忌用刀宰殺牛羊。

青海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