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隆回族自治縣

化隆回族自治縣

化隆回族自治縣位於青海省東部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海東市南部。是一個以回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共有回、漢、藏、撒拉等12個民族。 縣人民政府駐巴燕鎮,距省政府駐地75千米。臨平公路、樂化公路、阿賽公路、扎哈公路、平阿高速公路、燕官公路貫穿縣境。 化隆回族自治縣總面積2740平方公里,轄3鎮18鄉,截止2010年,總人口229669人。 地處黃河谷地北側山地、溝谷地,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黃河流經縣境西南部和南部,屬青藏高原東部乾旱區,年均溫2.2℃,年降水量470毫米。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先秦時,化隆縣為羌人牧地。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漢設定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省民和縣下川口),今化隆縣地屬金城郡轄地。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漢護羌校尉侯霸在東西邯(今化隆甘都)屯田5部。  

鹹康元年(公元335年),前涼王張駿在今化隆縣境內置湟河郡,築湟河城(今群科鎮日蘭古城)。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前涼亡,湟河郡地歸前秦氏族政權,沿舊制,仍置湟河郡。

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呂光在姑臧(今甘肅武威市)建後涼王國,湟河郡歸附後涼。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河西鮮卑禿髮烏孤占領青海東部,建南涼王國,仍沿舊制,置湟河郡,郡治黃河城,並在今甘都設邯川護軍。

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沮渠蒙遜的北涼占領今化隆等地,分原湟河郡東西地區為湟河、湟川兩郡。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鮮卑乞伏氏的西秦軍隊攻陷北涼湟河、湟川兩郡,仍置湟河郡,今化隆即屬之。

南北朝時,元嘉六年(429年),北涼再次攻占湟河郡,沿舊制仍置湟河郡。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北涼國亡,北魏占領湟河郡及其以西地區,置洮河郡,改邯川護軍為邯川戎,隸鄯善鎮(今西寧市)。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置石城縣(治今群科古城)。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在邯川戍置廣威縣。是年鄯善鎮廢,洮河郡隸鄯州(治今樂都),石城、廣威兩縣均屬洮河郡轄地。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因境內有化隆谷,改石城縣為化隆縣。此為化隆縣名之始。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廢黃河以南之廓州,改置澆河郡(治今貴德縣河陰鎮),化隆縣屬澆河郡轄地,後又劃歸西平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收復河湟地區。武德二年(619年),改澆河郡為廓州,州治今群科古城。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唐移黃河以南之米川縣於今化隆甘都,隸廓州。先天元年(712年),為避李隆基名諱,改化隆縣為化成縣。天寶元年(742年),又改為廣威縣。天寶十三年(754年),改廓州為寧塞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廓州,轄今化隆縣等地。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吐蕃進攻廓州。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攻陷廣威、米川,化隆縣地歸吐蕃鄯州節度使轄。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沙州人張義潮起義,推翻了吐蕃地方政權,廓州復歸於唐。唐末,今化隆地區又歸吐蕃地方勢力統治。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後,今化隆地區被唃廝囉政權控制近百年。北來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北宋占領河湟地區後,改廓州為寧塞城,屬鄯州。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宋軍退出青海東部,鄯州交唃廝囉自保。崇寧三年(1104年),宋軍再次進入青海,改寧塞城為廓州。

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金將奔睹(昂)率兵占領廓州。紹興七年(1137年),西夏占領今化隆等地,仍沿舊制置廓州。南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以後,蒙古兵進入青海,今化隆等地屬元西寧州轄。

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西寧衛(治今西寧市),今化隆地區屬西寧衛。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西寧州為西寧府,化隆地區分別屬西寧府西寧、碾伯二縣轄。乾隆九年(1744年),置巴燕戎格撫番廳(治今巴燕鎮),隸西寧府。

民國二年(1913年),改巴燕戎格廳為巴戎縣,隸甘肅省西寧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巴戎縣為巴燕縣。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巴燕縣為化隆縣。

1953年改設化隆回族自治區,1955年改稱自治縣,1978年劃歸海東地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化隆回族自治縣地圖 化隆回族自治縣地圖

1949年9月4日化隆解放,化隆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縣劃分為4個區,轄1個市、25個鄉,48個行政村,217個自然村。一區轄巴燕市、加合鄉、拉乾鄉、金家莊鄉、謝家灘鄉、查主鄉、科沿溝鄉、塔白爾鄉;二區轄牙路乎鄉、拉木鄉、德恆倫鄉、阿什努鄉;三區轄多巴鄉、群科鄉、舍仁鄉、梅加鄉、平安鄉、驀鄆鄉、昂思多鄉、德加鄉、二塘鄉、若力尕鄉;四區轄扎巴鄉、拉曲鄉、黑城鄉、查甫鄉、支扎鄉、下扎巴鄉、巴措鄉。

1996年底,全縣轄巴燕、群科、甘都3個鎮和牙什尕、扎巴、黑城、昂思多、德加、二塘、加合、謝家灘、德恒隆、沙連堡、阿什努、石大倉、初麻13個鄉及支扎、雄先、查甫、金源、塔加5個藏族鄉,共有368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巴燕鎮。

2000年,化隆回族自治縣轄3個鎮、13個鄉、5個民族鄉。其中各鄉鎮:巴燕鎮、群科鎮、甘都鎮、牙什尕鄉、支扎藏族鄉、雄先藏族鄉、查甫藏族鄉、扎巴鄉、黑城鄉、昂思多鄉、德加鄉、二塘鄉、加合鄉、謝家灘鄉、德恒隆鄉、沙連堡鄉、阿什努鄉、石大倉鄉、初麻鄉、金源藏族鄉、塔加藏族鄉。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覆:撤銷化隆回族自治縣昂思多鄉,設立昂思多鎮;撤銷扎巴、黑城2鄉,其中將黑城鄉的12個村(四哈寧、乙沙東、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讓、控隆溝、洛乎藏、大拉曲、阿卡拉、窯洞、拉讓灘)和扎巴鄉合併設立扎巴鎮;撤銷牙什尕鄉,與黑城鄉的6個村(上灘,城車、宗尕灘、拉公么、沙拉溝、完乾灘)合併設立牙什尕鎮;撤銷加合鄉,併入巴燕鎮。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20號文批覆:撤銷化隆回族自治縣昂思多鄉,設立昂思多鎮;撤銷扎巴、黑城2鄉,其中將黑城鄉的12個村(四哈寧、乙沙東、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讓、控隆溝、洛乎藏、大拉曲、阿卡拉、窯洞、拉讓灘)和扎巴鄉合併設立扎巴鎮;撤銷牙什尕鄉,與黑城鄉的6個村(上灘、城車、宗尕灘、拉公么、沙拉溝、完乾灘)合併設立牙什尕鎮;撤銷加合鄉,併入巴燕鎮。2001年末,化隆回族自治縣轄6個鎮、13個鄉(其中5個民族鄉),1個居委會、368個行政村。  

2005年,化隆回族自治縣轄6個鎮、13個鄉(其中5個民族鄉):巴燕鎮、群科鎮、牙什尕鎮、甘都鎮、扎巴鎮、昂思多鎮、支扎藏族鄉、雄先藏族鄉、查甫藏族鄉、德加鄉、二塘鄉、謝家灘鄉、德恒隆鄉、沙連堡鄉、阿什奴鄉、石大倉鄉、初么鄉、金源藏族鄉、塔加藏族鄉;李家峽管委會、公伯峽管委會。

2006年8月,撤銷德加鄉,併入昂思多鎮;撤銷支扎藏族鄉,併入雄先藏族鄉。調整後,全縣轄6個鎮、11個鄉(其中4個民族鄉):巴燕鎮、群科鎮、牙什尕鎮、甘都鎮、扎巴鎮、昂思多鎮、雄先藏族鄉、初麻鄉、查甫藏族鄉、塔加藏族鄉、金源藏族鄉、二塘鄉、謝家灘鄉、德恒隆鄉、沙連堡鄉、阿什奴鄉、石大倉鄉;以及2個管委會:李家峽管委會、公伯峽管委會。  

區劃詳情

截止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縣轄6個鎮、7個鄉、4個民族鄉、2個管委會:巴燕鎮、群科鎮、牙什尕鎮、甘都鎮、扎巴鎮、昂思多鎮;二塘鄉、謝家灘鄉、德恒隆鄉、沙邊堡鄉、阿會努鄉、石大倉鄉、初麻鄉;查甫藏族鄉、雄先藏族鄉、金源藏族鄉、塔加藏族鄉;李家峽管委會、公伯峽管委會。全縣共有362個行政村,1126個生產合作社。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化隆縣位於青海省東部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地處東經101°39′—102°42′,北緯35°48′—36°17′,東西長98.5公里,南北寬48.5公里,總面積2740平方公里。在青海省東部,距西寧市110公里,東與民和縣接連;南與循化、尖扎縣隔河相望;西與貴德、湟中縣接壤;北與平安、樂都毗鄰。

地質地貌

化隆回族自治縣 化隆回族自治縣

化隆回族自治縣境內崇山峻岭,溝壑縱橫,其地勢北高南低,呈現階梯狀,由西北向東南遞減。全境東西長98.5公里,南北寬48.5公里,總面積2740平方公里,最低海拔1884米,最高達4484米,一般在2600—2800米之間,自治縣首府駐巴燕鎮,海拔2873米。

氣候

化隆回族自治縣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2℃,無霜期89天,年平均降水量470毫米,無霜期89天,境內冬季多風,乾旱、冰雹自然災害頻繁。

水文

黃河沿化隆回族自治縣境南緣自西向東流過,流程達168公里。黃河水量充沛,水流湍急,河床窄,落差大。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化隆回族自治縣 化隆回族自治縣

化隆回族自治縣全縣土地總面積2740平方公里,折合411萬畝。可利用的土地面積404萬畝,占總面積的98.35%;暫未利用的土地高山寒漠土地面積67719畝,占總面積的1.65%。按利用狀況,在可利用的土地面積中草地面積258萬畝,占總面積的62.78%,占可利用面積的63.83%農耕地53萬畝,占總面積的12.81%,占可利用面積的18.54%,占可利用面積的18.76%其他如道路、居民點、水域18萬畝,占總在面積的4.31%,占可利用面積的4.39%。

水能資源

化隆回族自治縣縣內水地面流量較為豐富,黃河幹流水量充沛,水流湍急,河道窄深,落差集中,建站淹沒損失小,是水力資源的富礦帶。黃河上游青海段13座大、中型己建和規劃修建的水電站中,縣境內有7座,其中大型3座,即李家峽裝機容量200萬千瓦、公伯峽150萬千瓦、積石峽100萬千瓦;中型4座,曲日麻卡等合計裝機容量81.6萬千瓦。7座大中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531.6萬千瓦。

生物資源

化隆回族自治縣 化隆回族自治縣

野生動物有狐、馬鹿、狍、豹子、艾虎、馬熊、野豬、猞猁、香鼬、兔猁、石羊、獐子、旱獺、白唇鹿、棕熊、狼、荒漠貓、豺、馬麝、岩羊、野兔、狍、石雞、高原山鶉、血雉、岩鴿、高原兔、藍馬雞、馬雞、雪雞、雉雞、金雕、兀鷲、蘇門羚、藍馬雞、黑鸛等。

藥用價值較高的有:冬蟲夏草、青貝母、豬苓、甘草、羌活、中麻黃、赤芍、車前草、毛尾草、杜鵑、秦艽、黨參、柴胡、大黃、蒼耳、玉竹、水母雪蓮、薄荷、黃芪、丹參、遠志、升麻、元胡、毛知母、地椒、土茯苓、骨碎補、馬勃、鎖陽等300多種。其中載入國家藥典的有大葉三七、羽葉三七、何首烏、黨參、貝母、黃精、大黃、天南星、淫羊霍、山荷葉、七葉一枝花、血滿草等81種。

纖維植物有:馬藺、鬼箭錦雞兒、狼毒等;食用植物有地皮菜、蕨菜、蕨麻等。

牧草類有:早熟禾、野苜蓿、駱駝蓬、蒿草、野燕麥、旱雀麥、固沙草、羊茅、芨芨草、莎草、狗尾草、扁穗冰草、披鹼草等。

礦藏資源

化隆縣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截止2010年已探明的礦點有63處,主要有鎳、銅、金、鉻、鐵、鈷、鋁、鉑、煤、石墨、磷、石灰岩、大理石、泥灰岩、粘土、石膏、雲母、瑩石、重晶石等22個礦種,已開採的有鎳、黃金、玄武岩、石英石等,其他資源均待開發利用。

人口民族

截止2010年,化隆回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229669人,男118249人,女111420人,非農業人口16827人,鄉村人口213111人,人口出生率18.6‰,人口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長率12.4‰,少數民族人口總數180684人,占總人口的78.67%,主要少數民族回族人口為120520人,約占總人口的52%,還有藏族、漢族、撒拉族等12個民族。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縣全年實現縣域生產總值45.74億元,較2012年增長17.2%;完成工業增加值28.07億元,較2012年增長26.1%;縣屬固定資產投資32.6億元,較2012年增長50%;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679萬元,較2012年增長17.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5億元,較2012年增長14.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76元,較2012年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5854元,較2012年增長15.1%。

第一產業

化隆回族自治縣 化隆回族自治縣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縣投資2.7億元,新建冷水魚養殖網箱110個9756平米、日光節能溫室1000棟2000畝、“一村一品”村25個,新增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1家,推廣種植全膜馬鈴薯8萬畝、優質豌豆5萬畝、優質油菜15萬畝、藏區青稞5萬畝,特色優勢作物種植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91%,“一體兩翼四帶”特色農業得到快速發展。全縣糧油總產量達10063萬公斤,糧油產量實現7連增,實現種植業收入2.96億元,種植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6.4%。2012年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機制順利通過省級驗收。投資1.1億元,新建標準化養殖小區19家2.6萬平方米,培育養殖大戶125戶,其中“卡日崗”土雞孵化及深加工項目(一期)建成並投產。同時,發放畜牧業貼息貸款3000萬元,為農區畜牧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年末各類牲畜存欄50.95萬頭(只),較2012年增長3.56%;出欄率和商品率分別達74.2%和69.31%,實現畜牧業收入2.35億元,畜牧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0.3%。

第二產業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縣按照“一區兩園”工業發展格局,完成了加合工業集中區、群科綠色產業園、昂思多礦泉水產業園總規編制工作。投資8.62億元實施了佳通太陽能新材料技術改造等項目28項,全年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68.3億元,較2012年同比增長24.4%。

2013年,化隆縣籌措落實工業發展專項資金852萬元,縣財政安排工業發展資金500萬元,加大了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新增規模以上企業4家、私營企業5家、個體工商戶127戶,小微企業產值占到工業總產值的21%。

第三產業

化隆回族自治縣 化隆回族自治縣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縣通過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新網工程”,改造農家店64個,新建農貿市場2個。貼息250萬元繼續促進拉麵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四統一”示範點170家,“五好經營戶”230家,發展青海人家等牛肉拉麵系列清真餐飲連鎖品牌4個,連鎖店達到50家。全年新增拉麵店710家,全縣拉麵店總數達12240家,拉麵經濟的規模和效益有了顯著提升。投資11.6億元實施了黃河綠洲生態園等旅遊項目,完成了雄先崗山生態旅遊3A級景區和阿河灘撒拉民俗旅遊2A級景區評審工作。全年接待遊客52.4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587萬元,分別較2012年增長17.8%和38.2%。

2013年,化隆縣充分利用“青洽會”、“青食展”等平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昆玉集團牛羊育肥及深加工、高原水上威尼斯旅遊休閒度假區建設及太陽能光伏發電(一期)等項目,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7.1億元,較2012年增長31.5%。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縣完成投資3600萬元,實施了“文化進村入戶”、全民健身、村級文化活動室等項目,全縣直播衛星戶戶通公共服務覆蓋率達到50%。同時,成功舉辦了海東市第一屆老年人運動會。2007年電視“村村通”工程已覆蓋全縣各個角落,全縣各村都能收看2套以上電視節目;有線電視用戶已達2345戶。

教育事業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縣在教育方面完成投資1.3億元,主要實施了校安工程、標準化學校、教師周轉房等項目。深入推進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在全市率先實施了高中免費教育,切實鞏固了“兩基”成果,聯考上線率達93.1%。

科技發展

化隆回族自治縣 化隆回族自治縣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縣充分利用科技宣傳周、科普之冬及各種節日的有利時機組織人員開展了一系列科普宣傳活動,受益民眾達2萬人以上。組織農、林、牧等涉農部門深入一線開展實用技術培訓達15期,受訓民眾達1.3萬人/次。同時,積極引進脫毒馬鈴薯、雜交油菜等新品種,推廣種植面積達50.6萬畝,良種化程度達到80%以上。

醫療衛生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縣在衛生計生方面完成投資2956萬元,主要實施了鄉鎮衛生院、農村衛生室等項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全縣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全部實行先住院後結算和藥品零差率銷售,藥價總體水平下降了37.2%,城鄉居民政策範圍內住院報銷比例達到81.2%。人口計生服務和管理持續推進,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實現城鄉全覆蓋,全縣人口出生率為16.32‰,出生政策符合率達98.5%。

社會保障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縣在扶貧方面完成投資1.1億元,主要實施了產業扶貧、易地搬遷等項目,實現脫貧1.6萬人。提高了企業退休人員及城鄉低保、醫保、工傷保險對象的補助標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9.8%和92%。新增城鎮就業115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45%以內。為低保、五保對象、受災民眾等發放救助金7967萬元,較上年增長16.1%。完成投資5.1億元,實施了500戶易地移民扶貧搬遷、5349戶農村“兩房”和1870套城鎮保障房建設項目,有效改善了城鄉民眾居住條件。

城市建設

化隆回族自治縣 化隆回族自治縣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縣編制完成了商務中心廣場等20個項目的修建性詳規。投資38億元實施了行政辦公、商貿、房地產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各類項目65項,完成投資10.6億元。新區各類辦公業務用房、住宅小區及開業運營的餐飲、賓館等全部實現通水、通氣、通電和正常供暖,群科新區基本上具備了縣府遷移條件。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縣籌措資金3.7億元全面完成了甘都、牙什尕2鎮9村“黨政軍企共建示範村”建設任務,投資2700萬元紮實推進了下扎巴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投資7055萬元新建通村公路14條、人飲工程20項,農村人居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歷時三年的玉樹援建工作圓滿收官,化隆回族自治縣援建辦獲得全國玉樹援建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歷史文化

化隆縣是青海的回族之鄉,這裡的回族男子多穿對襟白襯衣,外套青坎肩,戴白色或黑色的圓頂帽。婦女一般都戴“蓋頭”,只露面部。他們的飲食,在製作上特別考究。婚姻上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婚期一般選在主麻日(星期五),由阿訇證婚。一般只在本民族內通婚,如娶嫁外民族,前提條件是對方要遵循回族風俗。喪葬實行土葬,而且死後一兩天內就要安葬完畢,不用棺木壽衣,只用兩丈多白布縫製成屍衣,緊裹洗淨的屍體。這裡的回族節令主要是小“爾的節”(開齋節)、“大爾的節”(又稱古爾邦節,即宰牲節)等,具有濃烈的伊斯蘭宗教色彩。

風景名勝

化隆回族自治縣的主要旅遊景點有:夏瓊寺、馬陰山、旦斗寺、李家峽北岸生態園。

夏瓊寺

夏瓊寺 夏瓊寺

夏瓊寺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青海省化隆縣查甫鄉,距省會西寧95公里,臨平公路南側15公里處,是化隆縣風景區中較著名的宗教文化遊覽勝地,始建於1394年,為青海最古老的藏佛寺之一,夏瓊寺總面積為27萬平方米,始建於元至正九年(1349年),1788年乾隆皇帝賜名“法靜寺”,並敕賜漢、藏、蒙、滿四種文匾一幅,上題“大乘興盛地”金字。

夏瓊寺自創建以來,現後修建了妙音菩薩殿、彌勒殿、金頂殿、阿底峽殿、金剛佛殿、支扎佛殿、煨桑殿、地藏菩薩殿、監河彌勒殿、山佛殿、護法神殿等十一個殿堂,構成了一處漢、藏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古建築群,整體建築莊嚴大方,雄偉壯觀,布局井然,氣勢磅礴。  

馬步芳公館

馬步芳公館位於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牙路乎村, 屬縣級保護單位,先後分兩次建成。1925年,馬步芳任團長駐防化隆前城台時,在此修建了公館一座,占地30多畝,以中式前後兩院四合院配以角樓建築為主體,後稱東院,1946年在原公館的基礎上,向西擴大80多畝,總占地110多畝,於1948年建成。以高牆圍院,形同古堡,新建西式二層蝴蝶樓、鴛鴦樓兩幢及平房數排,分前後兩院,其風格古樸、典雅,造型別具特色,室內陳設華麗,庭院內方磚鋪地、以卵石拼鋪通道。西側為花園,栽有牡丹、芍藥、迎春等花草。  

丹斗寺

丹斗寺位於青海省的東部的丹霞如火的小積石山中,

背靠湟水南山,面朝黃河,經過九曲九峽的黃河在丹斗寺的凝視中奔下青藏高原。丹斗寺所在地屬於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這裡是藏族人民生活的最東部地域了。化隆縣雖然是回族聚集的地方,但最東部的高山深谷里都是藏族鄉。無論是從黃河南岸的循化積石鎮過黃河上山,還是從北方的化隆巴燕鎮翻山越嶺,到丹斗寺都不容易。丹斗寺坐落在大山深處的懸崖峭壁之間。從實際距離來說,丹斗寺距離北面的下科巴村僅八公里,距離南面的黃河僅十五公里,但都需要攀登大山才能到達。也許正因為如此,丹斗寺才能存在至今,才成了後宏期的發祥地。 

李家峽北岸生態園

李家峽北岸生態園位於青海省化隆縣李家峽管委西北部,

南邊同尖扎縣隔河相望,是黃河上游第三個梯級電站,現已高峽平湖,風光宜人,是旅遊避暑勝地。阿賽公路可直達。距省會西寧120公里,是集生態,旅遊,餐飲為一體的休閒度假區。李家峽北岸生態園占地面積5600餘畝,其中核心面積500畝。目前造林2700畝,以經濟林、觀賞林為主,修建賓館,娛樂室各一座,農家小院20個,旅遊船15隻,鋪建了寬敞停車廠。該生態園東臨“佛教聖地夏瓊寺”,南依李家峽水電站,乘船可遊覽風景優美的“松巴峽”和坎布拉國家級森林公園。生態園內還有“烏龜山平湖”、“如來佛看景”、“大壩風光”、“崑崙仙菊基地”等諸多景點。 

公伯峽景區

公伯峽,又叫古什群峽,因黃河上游南岸懸崖處建有一座

“拱北”而得名。距省城西寧市145公里,屬於旅遊地景,這個峽從宗吾橋到贊卜乎村,全長15公里,是黃河自尖扎進入循化的必經之地。古什群峽兩山對峙,崇山峻岭,高聳入雲,陡壁如削,蔭天蔽日,形勢十分險要。黃河入峽後,因河道狹窄,河中礁石暗伏,滾滾河水飛湍造漩,咆哮而下,登頂觀景,蔚為壯觀,十分險絕。循化古八景中有“什群急湍”之稱。 

青海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