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坂山
較低,氣候涼溫是青海重要的農牧業地區,特別是北側的寬闊浩門河谷全部種植著小油菜,成為國內聞名的百里花海。南側的大通縣為青海省重要的春小麥生產基地。南側的寶庫峽及察汗河國家森林公園、黑泉水庫景色迷人。
達坂山隧道
達(大)坂山隧道GPS:37.344232,101.40211337.347405,101.404324。
地理位置
西張公路古為絲綢南路之西平張掖道,自西漢以來,幾易滄桑,幾度興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數經改建成為青海通往河西走廊,連線亞歐大路橋之國道線。達坂山乃祁連山脈之一脈,山勢陡峭,高聳入雲,埡口海拔3940米。達坂山之路依山開鑿,路線曲折,盤山越嶺。達坂埡口延至陰坡三公里,冬春雪擁冰橫,常遇雪崩冰坍,兇險難行。民歌曰:“千難萬險的鬼門關,難不過雪天裡的達坂”。
達坂山隧道位於國道227線K104至K109的越嶺地段 。“八五”前期完成前期準備工作,1993年5月,交通部批覆“達坂山隧道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1994年交通部以交公路發(1994)578號批覆達坂山隧道初步設計。隧道全長1530米,兩端引線2852米;隧道及兩段引線按山嶺重丘區三級公路技術標準設計:隧道淨寬8.5米(即7.0+0.75×2),淨高4.5米,兩端接線路基寬度8.5米,路面寬度7米;橋涵荷載採用汽—20、掛—100技術標準;地震基本裂度按7.8度設防。工程核定概算12856.71萬元,1998年交通部批覆調整概算為15572.76萬元,其中交通部補助11000萬元,青海省自籌4600萬元,國內銀行貸款1000萬元。
五項世界之最
由中鐵十六局一處承建的青海省西寧至張掖公路達坂山隧道,工程項目創 五個之最:一是隧道南口路面中心標高3792.75米,為當時亞洲已建成道路隧道海拔之最;二是在國內已建成的道路隧道中,最先鋪設保溫層以防凍脹;三是在國內已建成的道路隧道中,最先在洞口設定自動隔風保溫門,在冬季無行車時關閉隧道,以減少冷能侵入;四是青海第一條公路長隧道;五是青海公路基本建設中首次面向國內施工單位招標,實施與國際接軌之“菲狄克”管理項目。達坂山隧道建設工程科研成果遂後推廣到青藏鐵路建設之中,收到良好效果。標誌著我國修建高海拔隧道施工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並成為西部開發的一大壯舉 。
確保達坂山隧道貫通後的裝修質量,適應高寒地區運營的需要,是高寒地區隧 道施工的首要問題。但由於達坂山地區四季飛雪,年平均氣溫-3.9℃,極限低溫-34℃,加上每年840毫米的降水量,極易使隧道周圍形成凍融圈。如果隧道反覆凍融,就會破壞鋼筋混凝土的強度,造成坍塌、漏水,甚至早期損壞。在如此高寒氣溫下如何防止隧道凍脹?當時國內外都無成功的先例,這是面臨攻克的一個世界性的新課題。
中鐵十六局一處“高寒隧道科研組”認真汲取和消化國內外成敗的經驗和教訓,經過上百次的連續攻關和試驗,成功設計出了達坂山隧道“保溫與排水”巧妙相結合的一系列隧道防凍保暖施工方案,受到了中科院專家和青海省交通廳的一致認可。他們在正洞以下5米處,開挖一條副洞,作用是排走隧道周圍的冰雪溶水,不使其滲入洞內。為確保排水務盡,在隧道周圍採用土工棉布、橡膠排水板、玻璃鋼防水板等防水措施,像人穿棉襖一樣,把全長1.53公里的隧洞裹起來。不僅如此,還在洞內表層鋪裝聚胺酯和乾法矽 酸鹽保溫層,在洞口兩端安裝上由電腦自動控制的防風保溫門。這種集大洞、小洞於一體,防風、保溫、排水於一爐的新穎設計,被中科院列為高原隧道施工的典範,不僅國內獨有,在國際上也是首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