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

水文化

水文化是存在於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區中關於水的相關文化,它包括人們對水的認識和感受、關於水的觀念,管理水的方式、社會規範、法律,對待水的社會行為、治理水和改造水環境的文化結果等,通過宗教、文學藝術、制度、社會行為、物質建設等方面得以表達,這是一種彰顯人水和諧關係的文化。

概述

行走流水之間行走雲水之間

廣義的水文化是人們在的社會實踐中,以水為載體,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為載體形成的各種文化現象的統稱。狹義的水文化是與水有關的各種社會意識,如與水有關的社會政治、哲學思想、科學教育、文學藝術、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法律法規、道德規範、民風習俗、宗教信仰等意識形態。

水的“害”和“利”由於人的參與可以互相轉換,正是這種轉換才賦於了水的文化色彩。也就是說,水自身並不是文化,只有當它與人發生聯繫時才能形成具有與水有關的文化,我們稱之謂水文化。因此說水文化就是水與人關係的文化。

為什麼只有當水與人發生聯繫時才能形成水文化呢?這主要是因為人是有思想的,而且人的本質,按馬克思所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也就是說因為人具有思想性和社會性,才有可能,以水為載體,成為創造水文化的主體。

水文化,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可以說自有人類的存在就有水文化的光輝。水文化研究和水文化建設,就其存在而言,也是古已有之。但是,把“水文化”作為一個科學的概念提出來,把水文化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文化領域進行研究,在我國是在20世紀80年代未提出來的。

水文化作為一門學科或是作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在國內外都還很年輕。在中國,近年來才開始將水文化作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尤其是社會科學工作者進行水文化的理論構建尚處於起步階段。隨著水環境問題的出現和水危機的挑戰日趨嚴峻,水文化日益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可以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及不同學科的科學家所共同對話的領域,越來越多的社會科學工作者加入到了水文化研究的行列中來,使這一研究領域逐漸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熱點。

水文化作為文化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面,己經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關注的熱門話題。2006年,聯合國第十四個世界水日的主題就是“水與文化”。水文化之所以越來越為人重視,是因為當今社會,人與水的矛盾、人類所面臨的水問題,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為突出。為了實現人與水的和諧相處,在科技手段之外,需要藉助文化的視野進行思考和定位。特別是《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頒布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召開以後,我國水利事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和新的挑戰。水利事業的發展需要以科學發展觀來統領,需要以先進文化和科學理論為引領,形成新的工作思路,開創新的局面。因此,加強水文化研究和建設是時代的呼喚,是現實的客觀需求。

形態結構

水文化作為人類的一種文化形態,其理論結構包括以下要素。第一,觀念層面的要素。包括人們對於水的認識、理解、崇拜以及通過宗教、文學、藝術等方式表達出來的對水的感悟等。第二,制度層面的要素。包括人們利用水、管理水、治理水的社會規範、社會習俗、法律法規等。第三,行為層面的要素。包括人們對待水、利用水的行為模式。第四,物質文化層面的要素。包括人類在使用水、治理水、美化水環境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文化內涵和象徵的物質建設結果,尤其是以文化遺產方式表現出來的水環境建設成果,例如有文化象徵意義和文化內涵的運河、水渠、水井、橋樑、水壩、水景觀設施等。

不同描述

對水文化的界定不能過分追求惟一性、權威性,也有多樣性。在不同的情況下對水文化有不同的界定和描述。比如說:“水文化是以水載體創造的各種文化現象的總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為軸心的文化集合體”、“水文化是反映水事活動的社會意識,是對水事活動的理性思考”、“水文化是水與人類生存、經濟社會﹑治國安邦、生態環境關係的文化”、“水文化是人類創造的與水有關的科學、人文等方面的精神與物質的文化財產”、“水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關於如何認識水、治理水、利用水、愛護水、欣賞水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

主鏇律

水文化是一曲頌揚水偉大、水貢獻、水精神的高亢讚歌;

是一副描繪人水相親、人水和諧、人水共榮願景的美好藍圖;

是一部記述人們愛水、治水、護水思想結晶的鴻篇巨製。

簡要事例

水文化內容的博大精深,它不僅僅是一種水利行業文化,而且是全社會都很關注,並且套用十分廣泛的文化。下面我們簡要的舉例說明什麼是水文化。

(1)反映水與自然規律關係。如“水到渠成”說明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還有“百川歸海、滄海桑田、礎潤而雨、水漲船高、水滴石穿、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瑞雪兆豐年”等成語也說明水與自然規律有十分密切的聯繫。
(2)反映水與經濟生活關係。如“開源節流”說明即要廣開創造發展經濟,增加收入的來源,又要厲行節約,不能造成財富的浪費。還有“水是財富的象徵,水是農業的命脈,水是戰略性經濟資源”等都說明水與經濟發展的緊密聯繫。

(3)反映水與政治的關係。如“水亦載舟,水亦覆舟”說明人民民眾可以支持統治者,也可以推翻統治者。還有水利歷來是治國安邦的重要國策以及“力挽狂瀾、中流砥柱、河清海晏、激流勇進、激流勇退、山河破碎、水深火熱”等成語都說明水與政治有十分密切的聯繫。

(4)反映水與人的關係。如“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健康之本”。“久旱逢甘霖、春雨貴如油”表達的是人們對水的渴望;“洪水猛獸、水患無情”表達的是人們對水的憎惡;“相濡以沫、魚水深情”說的是感情至深;“覆水難收、落花流水”則表現出幾多無奈。中國漢字的“海”道出了水為人的生命之源的真諦,它左邊是三點水“氵”,上面一個“人”,下面一個“母”,意為水是人類的母親,這與生命起源於海洋的科學觀點不謀而合。還有“水陸畢陳、山珍海味”等說明人吃得很好;“四海為家、浮家泛宅、漂泊不定”等說明人沒有安定的住所;“借水行舟、跋山涉水”等說明人的行走與水也有關係。

(5)以水喻人的語言。如用“出水芙蓉、帶雨梨花、冰肌玉骨”等描繪人的美貌;用“智者樂水、冰清玉潔、冰魂雪魄、潔身浴德、飲水思源”等說明人的品德高尚;用“求賢若渴、滄海遺珠、蛟龍得水、激濁揚清”等寫人才的重要;用“行雲流水、波瀾老成”等寫人很有文采;用“八仙過海、口若懸河”等寫人很有才幹;用“高山流水、柔情似水”等寫人的情感;用“不到黃河不死心,河山帶礪、精衛填海”等寫人的決心。

總之,水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十分密切的聯繫,與其他行業的文化也有十分密切的聯繫。如在旅遊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企業文化中都蘊藏著豐富的水文化的內容,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水文化具有母體文化的特性。

建設簡況

1、成立了組織。1995年,成立了中國水利文協水文化研究會,現在更名為水文化工作委員會。這是目前惟一合法的全國性水文化的社團組織。2009年成立了中華水文化專家委員會。這是由中國社科院、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當代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河海大學等高等院校,部分省市社科院及水利行業部分單位的專家學者組成的水文化諮詢機構,水利部副部長劉寧同志為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原中央紀委駐水利部紀檢組組長、中國水利文學藝術協會主席張印忠同志為主任。與此同時,不少省市、地市、縣市以及社會上都成立了一些水文化的社團組織。

2、開展了學術研究。中國水利文協水文化研究會先後舉辦了七次全國性的水文化研討會。水利部各有關單位和不少省市和地市及縣市都召開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水文化研討活動。2008年,水利部舉辦了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水利部黨組書記、部長陳雷出席論壇,並作了《大力加強水文化建設,為水利事業發展提供先進文化支撐》主題報告,同時提供了《弘揚和發展先進水文化促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的學術論文。與此同時,不少省市、地市、縣市以及社會上都召開了一些水文化的研討活動。

3、取得了初步成果。一是培養了一大批水文化的愛好者,形成了一支遍布全國的水文化建設大軍;二是出版了一批學術著作,不下50餘冊;三是提高了水利工作者的水文化意識,提高了水利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了水工程的文化品位;四是水文化載體的建設得到高度重視,截至2012年4月全國建成國家級水利風景區近500處,建起了水利博物館、展覽館、陳列館、水文化廣場200餘處。

4、制定了發展規劃。為了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六中全會的精神,水利部制訂並頒布了《水文化建設規劃綱要(2011—2020年)》。規劃綱要立足水行業,輻射全社會,對水文化建設的必要性、指導思想、原則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都作了明確規定。成為全國水文化建設的行動綱領,水行業振興的精神動力。

個性要素

水文化是一種個性文化,具有5項個性要素:水道、水智、水德、水緣、水賦。

水之道

道所指:利他的價值觀。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也”。最崇高的品德就象水一樣。水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滋養萬物卻與世無爭,處在眾人厭惡的逆境中而平靜。水道源於古代“太極”陰陽平衡學說,倡導一種“利萬物而不爭”的利他價值觀。人性就像太極,有陰陽“兩儀”即私心和利他。私心為陽,利他為陰。利他價值觀具有調節私心,使人性的陰陽兩儀達到平衡而促進人際關係趨向和諧狀態。這是做人、處世、言商的道理,是古人追求的自然價值觀。現代服務的價值在於利人利他,水文化倡導一種“利萬物而不爭”的核心價值觀,弘揚“水一般”的務實奉獻精神,號召一種“先乾後說”、“先有為後有位”的中國式職業美德,並將“水之道”融於企業的經營之道、管理之道、用人之道、發展之道,形成水道文化特質。

水之智

智所指:執著沉穩,既水滴石穿的精神。水的智慧在於兩點,一是向下匯集成江海,二是在自己運動的同時又推動他物前進。莊子在他的《逍遙遊•水地篇》指出“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水積不厚則無以浮大舟,風積不厚則無以展大翼。同樣,人的識見、功力浮淺,則難以成就大的作為。凡是大成之人,都有積學、積才、積勢、積氣的經歷,經過千錘百鍊,才肩負起“載大舟”的重任,乾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壯舉。如果將人的“情緒”也納入太極體進行透視,則存在“冷靜”和“浮躁”兩儀。冷靜是陰,浮躁為陽。水智的執著沉穩精神有利於平抑浮躁,使人的情緒達到陰陽平衡而改善人體“心身健康”,促進情緒趨於和諧穩定。經營文化型的企業,當借鑑水的智慧,厚積基層之智。既注重上崗前的專業技能培訓,更注重引導員工從服務的實踐中積學、積才、積勢,豐富個人的業務素質,並發揚水的智慧,建立學習型組織,實施基層人才培育戰略。

水之德

德所指:操守、倫理、氣概。管子認為“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謙卑是水的特性、品質所依存的地方,也是人中俊傑王天下所要具備的器量。人的“心境”具有狂和謙兩儀。狂屬陽,謙為陰。水德居於天然形成的謙卑個性,有利於心境與行為的和諧一致。積水德也是治療狂妄症的上乘良方,培養“尊重意識”的心理療程。行為規範的文化是服務行為中員工自覺遵守企業服務倫理的文化。企業的管理文化,就是要提倡通水性(謙卑)、識水德(寬容)。在人力資源管理實務中,管理者謙卑為懷,以德治企;在具體工作中,引導服務人員厚積謙卑之德,將每一項具體服務做精細,做規範,形成企業個性化的服務倫理和行為規範。

水之緣

緣所指:溝通、發展機遇。孔子名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表達人類親近大自然,不離不棄,和諧共處,甚至融為一體,正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樸實詮釋。人的“心態”有溝通狀態和封閉狀態構成的兩儀。溝通狀態是為陰,封閉狀態是為陽。水的溝通精神是對封閉心靈之愛的呼喚,象月亮照亮黑暗,把疑慮和自卑踩在腳下,將快樂和自信鋪向成功的遠方。促進被動轉向主動的和諧境地。水文化之緣,始於水——善緣似水、情緣似水、友緣似水,墨緣似水、音緣似水、道緣似水。

水之賦

賦所指:實踐、結果。上古時代《山海經》則是人類最早關於水的文章,歷代諸子都有關於水的精彩筆墨。《孫子兵法》十三篇談水有七,其中“兵形象水”句,演義用水代兵的戰爭史;墨子《親士》中,有“…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以及“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等妙筆;還有管子的《水地篇》,莊子的《秋水》篇等無不反映水文化個性的精髓。諸子論水,暗藏陰陽平衡之大學,是自然和諧理論的發源地。休閒企業的水文化實踐有如普瑞溫泉舉辦企業個性化的溫泉文化節,邀請國內外8大溫泉酒店聯合發表了環保宣言,倡導企業的環保意識和責任,編寫出企業版的《泉經》,譜寫獨具特色的水文化樂章《永恆情緣》,是水之賦現代實踐版的典型個案。

寓意博大精深

水之韻律水之韻律

水為萬物之源,大自然的奇觀美景離不開水,人類的文明進程離不開水,社會文化的發展,多元文化的形成同樣離不開水。而水自身也成為了一種獨特的、具有較強旅遊吸引力的文化。水是人類生活中接觸最多、套用最廣、須臾不能離開的物質,所以人們對水的感觸最多。
水是有形的,因她無處不在;
水是無形的,變化萬千不可捉摸;
水是剛毅的,因可水滴石穿;
水是溫柔的,恰如中國古代之賢妻良母;
水是純潔的,既可以水為淨,也應以水為鏡,以水為鑑;
水是浪漫的,載著童子、詩人、畫家雲遊夢幻天國。
水是生命的源泉,孕育所有生機,包括人類,而且構成人身之主體;
水博大精深,既用寬闊溫暖的胸膛包容人間萬象,又用豪邁奔放的氣概蕩滌世間污濁。

在中國的《辭海》里關於水的詞條,僅首字為水者即達400多個;中國文學、歷史書籍中,關於水、涉及到水的成語、俚語、俗語數不勝數。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確實構成一種文化現象。

廣義水文化:水科學+水文學十水藝術
狹義水文化:水文學+水藝術=成語、俗語、典故、傳說、音樂、美術、電影、電視……。

在旅遊中,特別是在旅遊景觀的塑造與景觀承載文化的特色分析,水與旅遊產品、水與旅遊活動、水與遊客、水與導遊服務、水與導遊員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水文化在其形成發展過程中,隱含了河流文化、湖泊文化、海洋文化、泉文化、橋文化、舟船文化、SPA文化、建築文化等。如再與中國人的具體生活特點聯繫起來,水文化可以進一步引申出酒文化、茶文化、湯文化、粥文化、龍文化等。太空人在外太空回眸地球,所看到的是一個顆藍色星球——這藍色就是地球上的水體。水是地球的標識。可以說在宇宙中,由蔚藍色大洋為主體構成的球外觀色彩,成為了宇宙之中地球形象識別系統的顯性標誌。地球與水是永恆的主題,是人們水文化亦可謂博大精深。

它除了給人類以飲用、舟楫、灌溉等方面的恩惠外,還具有許多精神方面的價值和特質。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認識水、治理水、開發水、保護水和欣賞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豐富的精神產品,領悟出許多充滿智慧的哲思,奠定了中華水文化的深厚底蘊。

管子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室也。”
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又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長,必循理,好像有義;浩大無盡,好像有道。流幾百丈山澗而不懼,好像有勇;安放沒有高低之平,好像守法;量見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無孔不入,好像明察;發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淨,又好像善於變化。水有這些好德處,所以君子遇水必觀。

歷史因素

無情的洪水無情的洪水

水文化是與歷史發展相聯繫的,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內容,它反映著不同歷史階段,人們的行為方式、生產關係、生存方式、思維意識、審美態度,它的涵義深廣,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徵,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它的內涵也在不斷變化和更新。

人類與洪水的鬥爭從遠古時代就已經開始。在我國,流傳著大禹治水的感人故事,在西方,諾亞方舟的故事也是經久不息,這些都說明了人類與洪水鬥爭的事實從遠古時代已經開始。雖是兩個不同的故事,卻各自積澱了不同的文明,飽含了中西文化的差異,也在特定的歷史階段,闡釋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直接反映了特定歷史階段的人們的治水理念,滲透出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治水精神。

自從人類歷史出現與洪水抗爭,就已形成了抗洪精神。從古至今,抗洪精神一直是水事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不同的歷史條件、不同的文化背景,抗洪精神的表現已有所不同。大禹治水的精神,體現的即是大仁、大智、大勇的精神,其文化底蘊就是“天人合一”、“神人合一”、“人定勝天”。可以說,從大禹治水這種水事活動中滲透出來的文化精神,通過大禹具體而偉大的形象,成就了一種民族精神,造就了一種人格中的美德,為中華民族的文明畫上了濃重的一筆。

隨著歷史不斷發展,水文化也在不斷變化和更新,其內涵更加豐富和深刻。三峽工程、都江堰工程、治黃工程等等,在這些修建水利工程和水事活動中,體現了新的文化特色,彰顯著新的民族精神。首先,這些工程的修建體現了新的歷史條件下人們治理大自然能力的提高,現代文明的逐步發展,人們水事思維的不斷變化,社會科技程度的提高。這些,都應該是一種文化的因素涵蓋在水事活動中。其次,在這些水事活動中,人們對於水的認識和和對自然的認識不斷變化,從人定勝天,可以無限制改變自然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觀點的變化,也證明了人的思維意識的不斷變化。這些涵蓋在水事活動的思維意識、思想觀念、審美能力等,是與一定的歷史因素相聯繫的。

對於以水為主題的旅遊資源,以前人們是很崇尚原自然狀態,隨著社會發展,人為的因素多了起來。人們以水為命題,建造了很多具有審美價值的旅遊場所,加進了許多遊樂和文化的因素,後來又考慮經濟因素,多了一些賺錢的遊樂設施和不必要的建築,既展現了水文化中積極的一面,又展現了水文化中消極的一面。近年來,人們的審美思維和旅遊開發觀念又開始變化,人們又逐漸認識到返璞歸真的重要意義,那種商業化地開發水資源,建造旅遊場所的活動有所減少,而轉變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愛護自然,保護自然,以自然為美,對於有限的水資源,只是稍作點綴,予以修飾,使其成為美麗而獨到的自然風景,可供人們欣賞。

這些變化,均從一定角度體現了一定的社會因素和人的審美情趣,也較全面地反映了人類的生存問題,更間接地說明了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微妙而又充滿玄機的關係學。

涵蓋學科

水文化傳承水文化傳承

水文化研究可以為不同的學科提供廣闊的研究空間,可供包括人類學、歷史學、藝術學、文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民族學等不同學科共同進行研究。

文學研究

水,只是一種自然資源,但就是這千姿百態的自然資源,與人相互作用,通過人的審美和思想,卻形成了多少華美而深刻的文章,演繹了多少美麗的思想和情感世界,激發了人的無限的遐想。自古以來,以水為題,誕生了許多文學佳作,形成了一道道美麗的文學長廊。所以說,水文化首先是一種文學。地球上充滿著千姿百態的水,地球上也有著許許多多不同思想的文人墨客,對於水不同的欣賞和思考,便形成了不同的文章。

中國最早的《詩經》中,就曾有以水為媒的愛情描寫:“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水的柔軟和纏綿,在此被作為愛情的象徵;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水性的無私和包容,被老子一語道破;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又是何等的豪邁和昂揚;從古至今,關於水的名篇名作,多得數也數不清。關於大海、河流、湖泊、小溪以及水利工程、工程建設過程的人和事等等,由此滋生出了許許多多數也數不清的文學作品,既有展示水性的,抒發情感的,頌揚優秀事跡的,謳歌社會進步的,體現人類審美的等等,這些均以文學的形式闡釋著水文化的內涵,體現著人類與水的精神碰撞。

哲學研究

水僅僅是一種自然資源,但通過人的精神開發,種種水性就凸顯而出,悄無聲息地給與人以啟示。許多文章中,就提出過水性的多個層面,就這一點來說,水文化還是一種哲學,融於文學中的一種哲學。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長,必循理,好像有義;浩大無盡,好像有道。流幾百丈山間而不懼,好像有勇;安放沒有高低之平,好像守法;量見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無孔不入,好像明察;發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淨,又好像善於變化。水有這些好德處,所以君子遇水必觀。

這段文字,是古代哲人老子和孔子對於水性精闢地概括,則體現出了深厚的哲學意味,闡釋著深厚的哲學思想。

現代人對於水性的概括:水性——水的物質與德性:剛、柔、堅、韌、容、浮、和、善、獻。剛:水射刃物,水滴石穿。柔:水汽相生,以柔克剛。堅:巍巍冰山,堅不可摧。韌:抽刀斷水水更流。容:能容萬物,渾然一體。浮:載舟浮橋,水力輸運。和:無微不至,隨物賦形。善:恩澤四方,滋養眾生。獻:蹈火滅災,獻身人類。淫:狂怒奔瀉,恣意泛濫,必制約之。

這些文字,既是寫水性,也是在水性中寫人性,闡發出深刻的人類思想,將文學與水、與哲學巧妙地融為一起,展示了人類文化的美麗和豐富,深厚和廣博。

美學研究

水之美水之美文明傳承

水是一種自然資源,有著許多形形色色的形態,與自然中的不同物體組合在一起,構成了許多美麗的風景。這些風景,通過人的審美作用,便形成了許多精神層面的東西。關於水的文學作品、繪畫、攝影作品、書法、以及在水利工程中的建築、景觀設計、旅遊資源的開發等等,均涉及到美學。美學以許多表現方式被滲透到各個藝術領域中,散發出不同的味道。人與水相互作用,通過審美,和情感催發,產生了許多文學作品。在文學作品中,人對於水的審美是內在的,文字起著一種傳遞美,表達美,感受美和思想美的作用。而在繪畫和攝影作品中,人對於水的審美而是直接的,水體美直接構成風景,衝擊著人的視覺,激發出無窮的審美情趣,既給予人表象的美感,也給予人深層次美的意識和思想。在水利工程設計中,人們既要考慮水利工程的作用,又要兼顧水體景觀的審美作用,美學也在此得到了一定的運用。所以說,水文化也是一種美學。

社會學研究

時代的發展,體現著不同的時代文明,展現著不同的社會風景。水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無疑在社會發展中,擔當著表現社會的一個重要使命。從古至今,社會問題與水利建設是相聯繫的,任何社會都離不開水利建設和水文化。水文化從反映社會這個角度來說,也是社會學的一部分。

自然學和心理學研究

水是一種自然資源,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以水為主體,與人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水文化。而在水文化中,表現更多的則是自然現象。河流、海洋、湖泊等等各種水體,均是相互聯繫的自然資源,與不同氣候、環境、地域相互作用等,形成自然學。人們欣賞水、利用水、治理水、疏導水等等各種水事行為活動和水事精神活動,均涵蓋著自然學的內容。但單純的水事活動,產生不了水文化,水文化中更涵蓋著心理學的內容。自然資源與人的心理相互作用,通過水事活動和水事思維,散發出文化的氣息,滲透出社會心理學和個體心理學的內容,展示出自然學的內容,更表現出一種文化風景。

詩詞記述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搜尋中國的文化典藉,幾乎所有史實文獻,都蘊涵著豐富的“水文化”的內容,對“水”的描寫、吟誦、歌詠,也一如那些被視為“永恆”的題材,成為世代文人筆下曠古不衰的“文學母題”。一部中國文學史,倘從“水文化”的角度去審視,說它是滲透著“水”的精髓的人類文化史卷,亦絕非是一種牽強之談。《山海經》載"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民間口傳文學所述,遠古洪荒,洪水滔天的傳說,於今看來雖是一種"神話的感知",但這種"原初層"的原始智力所獨具的文化體認,仍可使我們感悟到"水文化"的內涵。及至《詩經》時代,無論是《周南》里的《關雎》、《漢廣》,《秦風》中的《蒹葭》,還是《魏風》中的《伐檀》,《衛風》里的《河廣》,其寫愛情、描現實、言思鄉,已明顯是表現出寓情於水、以水傳情的文化取向,遂使“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樣的詩句成為千古絕唱。至於其後的《莊子》、《楚辭》、漢代的樂府民歌、唐風宋韻、明清小說,也莫不在描情寫意上,因水得勢,借水言志,以水傳情,假水取韻。卡西爾在《人論》中曾表述了這樣一個觀點:"人不可能過著他的生活卻不去時時努力地表達他的生活。這種表達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無窮無盡的,但它們全都證實了同樣的基本傾向"。以這一論斷去推論"水文化"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我們不難發現:水,不僅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產生,在文化進程中演繹出丰姿多彩的面貌,而且隨著歷史的演替,人類文明的發展,已成為中國文化闡釋的一個"對象主體",並使這一文化體系生髮出一種特異的藝術光彩。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面對山水形勝,古代聖賢亦難免動容,一個"智"字,既反映了先哲對"水"的認知,又破譯出"水"所蘊藏的無盡的文化內涵。自然界中,草木無言,山水無知,自古長江東逝,黃河奔流,其勢絲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當其成為視覺的範疇,無知無覺的水便會化作"文化精靈",超越千年歷史時空,成為具有鮮活生命的審美載體。細讀中國的經典文學,幾乎無水不寫,寫則涉水。水作為人的對象物,浸透著古今"智者"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人類的心理、情緒、意志以及個性、氣質、人格、人對客觀世界的感知、認同乃至意識與哲理的升華,甚而包括人生所特有的喜怒哀樂、生死歌哭,古往今來皆曾以"水"為載體而被表達得淋漓盡致。

當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表達的是生命易逝、年華不再的慨嘆心理。唐李白不滿現實所發出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表露的顯然是如水流般的長恨情緒,而此情在南唐後主李煜的筆下又化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的千古浩嘆。至於以水訴相思,寫怨女,描柔情,抒胸臆,思鄉懷古,描繪戰爭之作,古今之例,不勝枚舉。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告子在論及"性無善無不善"時曾巧妙地以水作比:"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荀子"勸學"曾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魏徵"議政"則曰:"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唐太宗李世民有感於前賢警策,亦常與後人言"載舟覆舟"之說。

凡此說明,"水"為"智者"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源泉,"智者"亦開發了"水"無窮的文化礦藏,正因為如此,"水文化"的源流才生生不息、百川匯海,在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華夏文化中占居特殊地位並進而構成人類文明史中光輝璀璨的一頁。

國學內容 

水之精神水之精神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從一開始就孕育著思想內容豐富的水文化。國學精粹中,各家都在自身所主崇的思想基調上形成了內容各異的水文化。在水景觀的營造中,適當融入國學精粹中不同思想學派的水文化,能為景觀注入鮮活的氣息。因此,我們有必要在營造水景觀時,充分了解這些不同思想學派所感悟出的水文化。當然,這些國學中的水文化必須與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才有生命力。

易學

易學中有關水文化的論述,最廣為人知的應該是陰陽五行說了。陰陽五行說是我國先民在接觸各種事物與現象的實踐中,通過觀察與思考而建立的一種影響很大的哲學思想觀念。它是一種自發的樸素的唯物論,並具有辯證法初步思想因素,是我國人民所獨創的一種學說,廣泛滲透於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各個領域。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其中的水主智,其性聰,其情善,其味鹹,其色黑。《三命通會》中也對五行之水有相關論述,指出“水之性潤下,順則有容”、“水不絕源,仗金生而流遠”等特點。

此外,易學中與水有關的記述還涉及到河圖洛書的典故。《周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認為八卦乃據河洛推演出來,後人也多以河洛解釋八卦來源。易學中認為,河圖最初出於龍馬背上,而洛書處於神龜殼上;龍馬出於孟河,而神龜則出於洛河。可見,河圖洛書的誕生都是與水緊密關聯的。雖然易學中有關水的記錄和論述並不僅僅局限於以上兩點,但可以總結出的是:易學只是對水這一物質形態本身有所探究,而對水文化的認識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並沒有將水性上升到一種學派思想的高度。

儒家思想

儒家認為,水代表了德,人們應該向水學習,君子應該像水那樣不斷流動和永不停息,順其自然地加強道德修養。水為孔孟思想中重要的意象及哲學思想表達的隱喻。就意象與哲學思想的關係而言,水思想並非獨立於孔孟哲思之外,而是與孔孟思想緊密聯結。孔孟思想以尚水之動為主軸,流貫其中,呈現出日進不懈、自強不息的直線流動模式。《論語》和《孟子》等儒家代表作中較多地提到了尚動之水與行仁、為政和心性等的關係。《論語·雍也》中,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述了水與行仁的關係。《孟子·離婁上》中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論述了水與為政的關係。《孟子》借水喻人性的精闢論述更是對後人影響尤深:“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也?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善,其性亦猶是也。”

由以上內容可知,孔孟之水思維除前人所論之政治、心性及治水等範疇之外,更與孔孟理想境界有關。孔孟水思維具有從宗教儀式轉化為理性道德的發展脈絡。就時間之現在、過去與未來三種面向來說,孔孟所關心的是對“現在”的執著與體悟。尚動之水與孔孟思想關係論述中,可以發現日進不止之水與孔孟自強不息、及時奮鬥的精神有著密切的關聯。

道家思想

水之存在水之存在

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這種“無為”並非真的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而無不為”,其實質還是一種有為,這一點,與水之“以柔克剛”、“柔中見剛”的社會性情極為相似。道家以水象徵道在流變,比喻柔弱可以戰勝剛強,天下“攻堅強者莫勝於水”。可見,道家思想與水,其實是一種“無為而無不為”的“以柔克剛”、“柔而隱則於內”本質的共同展現。

道家《老子》、《太一生水》、《管子·水地》等作品中都有關於水性的深刻闡述。《老子》書中許多章節的內容都與水有關聯,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在《老子》書中,“水”是“道”的物理原型,“道”是“水”的哲學升華,二者如影之與形,關係十分密切。《太一生水》承襲了老子的尚水思想。“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這體現了在宇宙演化中,太一生成天地之先,水起了關鍵的作用,“太一生水”說是對老子“尚水”思想的承襲與發揮。《管子·水地》從宇宙發生論的角度,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水為“萬物之本原”的學說。它發揮了老子尚水的思想,強調了水的作用。

道家有關水的論述體現了“道”柔而不爭的無為之道的德性,它與茶性、人性可以說是一體的。可見水的性質水動不息,靜則保在其中。所以水被老子喻為上善。它隨著自然的運行與變化而存在。它在方為方,在圓為圓,順自然而成行。世上萬物生長都離不開水,它總是向低處流。它的特性構成了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

其他學派

水文化不僅僅存在於以上三大思想派別中,它在兵家、墨家等諸多思想派別中廣泛存在。

兵家的孫子汲取他人對“水”的思辨認識,藉助了古代中國盛行的象形思維方式,從水的自然特性體悟到了兵家以弱勝強的戰略發展觀和以柔克剛的戰術策略觀。《孫子兵法》一書就有15處提到水,一是使用“水”字的本義,主要見於《行軍篇》和《火攻篇》;二是採用明喻類比的方式,辯證地以水喻兵,借水的形象闡述自己對戰爭規律的認識,主要見於《形》、《勢篇》和《虛實篇》。如《孫子兵法·虛實篇》就認為“兵”、“水”同形:“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困地而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墨家則出現了專門針對水攻的專著,如《墨子·備水》。墨子作為先秦諸子百家中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極力反對侵略戰爭,力主並實踐防禦,即用防禦戰爭來反對戰爭,實現“武裝和平”。《備水》篇中就比較系統地提出了對付水攻的措施。

古代文人學者與水

水之道水之道

從某種意義上說水似乎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城市的血脈。人類文明的合理訴求也是以“上善之人”與“上善之水”,共建人類“上善之未來”為終極目的。從水的啟示中求人類文化的普遍共識和協同構建,是人類文明的生命之道。發揚和推廣水的智慧與水的精神,乃是科學與人文的完美統一。

畢達哥拉斯說“萬物‘水’居第一”。水,是“上善”之物;“若水”之人,乃“上善”之人。水,穿於地、騰於空、奔于山,經歷種種過程,滋養萬物,啟示人類一種極其可貴的文化。人類文明的歷史啟示,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對生命的尊重、愛與包容。這是生命本身的要求。而水這一生命之源,讓古往今來的文人學者,仁人志士以尊重、謙卑的態度對待水資源,視水如同己命,並學習並發揚了水那種至高至善的文化精神。

孔子與水

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他開創的儒家文化,是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深刻地影響和塑造了中國人的文化思想和國民性格。孔子一生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中蘊涵有豐富的水文化因子。孔子通過對水的觀察、體驗和思考,或從社會、歷史的層面,或從哲學思辯的角度,或從立身教化的觀念出發,來闡發對水的深刻理解和認識,進而以此來把握、認識人生、社會和自然世界的規律。

孔子有句名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論語·雍也》)水為何被孔子這樣的智者所樂呢?究其原因,不僅是因為水的各種自然形態——不論是波平浪靜還是洶湧澎湃,不論是涓涓細流還是浩浩蕩蕩,不論是清水一泓還是煙波浩淼,都能讓孔子這樣的智者流連忘返,賞心悅目。同時,水還能洗掉人們身體和心靈的污垢,讓人的身心保持一種淨潔清明的狀態。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智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朱熹《四書集注》)。

關於孔子樂水的事實,在許多歷史典籍中都可以找到記載。《論語·先進》中曾點(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在孔子看來,在家鄉的沂水中沐浴淨身、淨心,分明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樂事。儘管孔子德行高尚,被後人奉為聖人,但他同時也是個有血有肉的率真之人。而他所生活的空間,則是個禮崩樂壞、污穢縱橫的社會,塵世俗務免不了要污染他的心靈,而肉體本身也會時時生出污垢,讓人感到骯髒難受。於是他便常在清潔的水中沐浴,洗滌身心,讓心靈一塵不染,恬靜愜意,讓身體潔淨清爽。這是言內之意。而言外之意則是“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因而對曾點所表達的從容開朗的精神境界,孔子自然會“嘆息而深許之”。

孔子的“樂水“,還表現在他偶爾也把失意之情寄託於水波之上——“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的感慨就可說明這一點。事實上,孔子絕不想真的隱逸在蒼茫的大海中,過道家所謂的“逍遙遊”生活。關於孔子“樂水”的情況,《孟子·離婁》說孔子“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荀子·宥坐》、《說苑·雜言》、《韓詩外傳》、《孔子家語》等均有孔子回答他的學生子貢關於為什麼“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問題的記載。而孔子的“樂水”,絕不僅僅是陶醉、流連於水的自然之趣,更主要的是通過對水的深入觀察和體驗,從中領略人生的真諦。他對水的感悟和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構建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為切入點。此外,他還以獨特的視角洞察出水“似義”、“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志”、“善化”等等不凡的品質。

孟子與水

孟子是中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的主要繼承者。或是受孔子的影響,或是孟子本人對生命之源的水懷有特殊而深厚的感情,孟子對水的觀察、思考和由水而感悟人生、闡發事理的程度毫不遜於孔子,他把儒家的“文化之水”推向了新的高度。

孟子不但喜愛水,而且愛觀察水。通過對水的觀察和思考,說出了這樣一番哲理深刻的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流水之為物者,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孟子·盡心上》)這段文字不多,但內涵豐富。其一,登絕頂而一覽眾山小,經滄海則難為水,這的確是人生經驗的真諦。滄海浩大,淼淼無涯,小江小河小池之水不可與之相提並論。其二,提出了觀水有術,必觀其瀾的觀點,這與孔子“智者樂水”之說是一脈相承的。從美學的角度講,只有波瀾起伏之水才具有屈曲生動之美。在對自然之水的審美中,還可以透視出與“智者”相似的性情與品格,即強調要從水的自然形態和功能中尋覓和挖掘出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切體驗和認識,而絕不僅僅流連於水的自然之美。孟子稱讚水具有“不盈科不行”的品性,這種腳踏實地、扎紮實實、循序漸進的風格,正是立志行道的君子所效法的優良德行。

一次,孟子的弟子徐子請教孟子,為何孔夫子多次稱讚水,水有什麼可取之處呢?孟子告訴他:“源泉混混,不捨晝夜,盈料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子。”(《孟子·離婁下》)這裡,孟子特彆強調了“有源之水”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有源之水,才能不捨晝夜,奔流不息;而無源(無本)之水,即使在某一時段因雨水驟至而河滿溝溢,但時令一過,乾涸也就隨之而來。對孟子這段話,南宋理學家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解釋道:“水有原本,不已而漸進以至於海,如人有實行,則亦不已而漸進以至於極也。”由此觀之,孟子這番議論是借水性將君子立身修道的過程充分表現出來:一是君子要像“有本”之水那樣立於儒家之道這個根本,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源泉。二是水之“不捨晝夜,盈科而進”的特點,正與君子鍥而不捨的修道過程相似。既有“不竭”之本,又能堅持不懈,努力躬行,就能漸進達到道德學問的完美境界。

水之德水之德

荀子與水

作為一代學術宗師,荀子對“天人之際”的哲學思考是相當深刻的,其體宏容深的思想主要體現在他所著的《荀子》書中。為了闡發自己的思想觀念,荀子常常把大千世界中的“水”信手拈來,作為論據和“武器”。《荀子》中多次提到水,或以水闡明哲學觀點,或以水論述王業興衰,或以水比德君子,或以水闡明人生的道理,自然之水經過荀子哲人目光的過濾,便在“自然的人化”中顯現出“水文化”的深湛內涵。

荀子的哲學思想,以其理論的深度和邏輯力量,把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在對客觀世界進行辯證思維的過程中,水無疑給了他以重大的啟示。他說:“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又說:“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同上)荀子的這兩句名言,原本旨在以水變冰、以江海積細流終成其大的道理,來勸勉人們只有用鍥而不捨的精神努力學習,才能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才能。但上述這兩句話所體現出的哲學意義遠遠大於荀子所闡發問題的初衷,其更大的價值在於:通過對水的溫度和變化的觀察,發現了質量互變現象。這一現象無疑為人類的哲學思辯架起了感性認識通往理性認識的橋樑。

作為政治家、思想家的荀子對關於君與臣、君與民之間的關係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在他看來,“君子者,治之原也。官人守數,君子養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故上好禮義,尚賢使能,無貪利之心,則下亦將綦辭讓,致忠信,而謹於臣子矣。”(《荀子·君道》)荀子非常重視君主自身的品德修養。當有人問到怎樣治理國家這樣重大的問題時,荀子鮮明地提出:“聞修身,未聞為國也。”進而又指出:“君者,盤也,盤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君射,則臣決。楚莊王好細腰,朝有餓人。”(《荀子·君道》)荀子把臣比喻為水,君主比喻為盛水的盤、盂;而水的形狀取決於盤、盂的形狀,這就形象地說明了君主對臣的巨大影響力,同時也從另一方面強調了君主要努力修身養德的極端重要性。

荀子還在君民關係的問題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君民舟水”論,指出:“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這裡,荀子明確地把君王與臣民的關係形象地比作舟與水的關係,借水鮮明地強調了人民的力量和作用。“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歷代明君賢臣,無不以此為鏡鑒,正確處理愛民與使民的關係,從而使國家長治久安。

儒家在人與自然的審美關係中,尚“比德”,亦即由客體自然物的某一特徵中領悟品味出某種與主體相關的美德。在這方面,荀子與儒家的祖師爺孔子是一脈相承的。在《荀子·宥坐》篇中,荀子以孔子為代言人,把水的形態、性能、功用與人的性格、意志、品德、知識能力等聯繫起來,指出水所具有的諸如滋養萬物而無私奉獻,浩浩蕩蕩而奔流不息,奔向深谷而無所畏懼,注滿低洼而必求其面平坦,保持平坦而不用“概”之類的外力作用,萬物受到其洗滌而變得新鮮光潔,千迴百轉卻一往無前向東流去等自然屬性和特點,與君子的“德”、“義”、“道”、“勇”、“法”、“正”、“察”、“志”等優秀品德修養有十分相似的地方。通過以水“比德君子”,即從“水”的某些自然屬性,聯想到人的生活內容及其理想的人格,從而顯現出自然之“水”的文化象徵意義。這種“以水比德”的觀念象徵正是荀子“水文化”的重要特色。

老子與水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它把具有豐富哲學內容和政治內容的思想都歸之於一個最高範疇——“道”之下。當我們力求把握老子之“道”的精髓和特點時,發現其影響至深的哲學精見竟是水性的化身。老子多處以水或與水有關的物象來比況、闡發“道”的精深和妙用,甚至水還一度被老子推崇為“道”的象徵(認為水“幾於道”)。有人說:老子的哲學就是水性哲學。

“道”是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他的整個哲學體系都是從他所預設的“道”中展開的,並由此揭示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這一條貫串著天地人的大法則。事實上,老子之“道”來源於對大千世界事象的深刻體察和思考。從地理環境來看,老子和莊子這兩位道家代表人物生長和主要活動的地方為河洛、江漢之間的水澤地帶。《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稱老子“深藏若虛”、“其猶龍”,這種特點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淵深不可測的水。長期與水打交道,尤其是水所獨具的各種形態和性質、功能,必然會深深啟發老子的道機;而自然界中的水,這種普遍存在,分布廣泛孕育生命萬物,與生命存在有著緊密文化聯繫的物質,恰恰與老子的“道”有著十分相似之處。從一定意義上說,老子哲學正是在對水性的感悟並旁及其他社會、自然事物而高度抽象的智慧結晶。

老子是這樣借水闡述“道”的:“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四十三章》)在老子看來,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擊堅強的東西,沒有能勝過水的東西。水性至柔,卻無堅不摧,正所謂“天下至柔馳至堅,江流浩蕩萬山穿”,又如民間諺語所云“滴水石穿”。“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學的總綱,也是老子人生觀的綜合體現。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八章》)老子明確地告訴我們:最高尚的品德像水一樣。這就把水人格化了,並推崇到無以復加的高度。

水給老子的啟迪和靈感無疑是巨大的,自然之水總能和老子之“道”緊密聯繫起來,以水載“道”,堪稱是老子思維中的一個定式。在老子哲人的目光中,當浩瀚的大海之水流入其“道”之“形體”構造的廣闊思維空間時,自然之水便成為老子構造“道”體的重要參照物;當水流入其“道”之體現自然和社會規律的幽長隧道時,自然之水便成了老子立說的“哲學之水”;當水流入其“道”之體現生活準則的寬大河床時,自然之水又成了老子思想的“社會之水”、“人生之水”。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水是老子文化思想中具有特殊意義和價值的重要標記,是老子載“道”、闡道的重要載體。同時,通過水的載體,使老子形而上的“道”(精神的道、概念的道)從“玄而又玄”、“惟恍惟惚”的“眾妙之門”中走了出來,老子之“道”變得具體而生動,這就為我們體會和把握老子立說的深切內涵打開了感性的方便之門。

莊子與水

莊子和老子一樣,也喜歡從水中感悟和闡發其深邃的“道”理,但二者的思維方法和運用方式大不相同。老子以水論“道”,大多直抒胸臆,是直截了當的斷語;莊子則不然,他往往通過編織奇特的水的寓言故事,來闡發深刻、抽象的哲學道理,其說理方式之奇特、想像之奇幻、運思之深邃、語言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

人對水有著天生的偏愛,水中之游確實充滿了無窮的快意,而莊子更喜歡從游水中體悟他的逍遙遊的境界。除了“魚相忘於江湖”這一極為深刻的寓言以外,莊子還在《達生》篇中給我們講述了“津人操舟若神”和“呂梁丈人在急流中暢遊”的寓言故事。莊子從游泳中感悟出了人生逍遙遊的道理——“善游者數能,忘水也”,即從實踐中能夠達到熟能生巧、由技入道的自由境界。而這種境界的獲得,其前提是“忘水”,即必須超越現實環境和技術的束縛,習而成性,無所顧忌,自由揮灑。

在《秋水》篇中,莊子精心編制的關於水的寓言故事,更是把莊子之“道”的深邃內涵表現得淋漓盡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鏇其面目,望洋向若(北海神)而嘆曰:……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這裡,莊子拿具體、單個的河水與“不見水端”的北海之水相比,分明是有限的現實和無限的“道”的精妙比況。河伯作為大河之神,看到的自己浩蕩東流的偉大樣子,感到十分得意,以為天下之水都不能和自己相媲美;當他看到浩淼無垠的大海時,才發現自己原來是那樣的渺小。

老莊為我們設計的“道”是恍惚無形的,是感官所不能感知的。為了讓我們更好地體道,莊子不但給我們講了不少生動、形象的水的寓言故事,同時還教給了我們一個直觀識“道”的辦法——靜觀法。“水靜猶明”,於是莊子又信手拿止水來作比喻,讓我們來體會“道”的真諦:水靜則平,這是一種司空見慣的水性特點。但慧眼獨具的莊子卻發現了靜水與體道須有“虛靜”心之間的契合點:水之平、靜、明,都是靜止而非流動造成的,這正與道家“無為”的思想相一致,與莊子所推崇的“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的人格修養相一致。“聖人休焉”,也就是聖人之心就象絕對靜止的死水一般,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其內心也沒有任何波動。達到這種無憂無慮無為的心境,這也就接近“道”了。同時莊子還以靜水善鑒萬物的自然現象,譬喻心靜則可以察天地之精微,鏡萬物之玄妙;而水動則泥沙俱起,渾濁浮動,如人心之物慾充斥,雜念橫生,心浮氣躁,當然無法洞鑒宇宙之奧秒、人生之真諦,此所謂“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大宗師》)。莊子的止水靜觀之喻與老子的“滌除玄鑒”(《老子·十一章》)以及佛禪強調的“心如明鏡台”有異曲同工之妙。莊子要人們效法靜水,時刻保持人性安靜,從而以一種不偏不倚、公正無私的心態認識和對待萬事萬物。否則,如果被世俗社會的功名利祿等物慾所困擾,就會象動水引起的渾濁一樣,失卻晶瑩剔透之心靈,也就不能以虛靜自然之心來感應宇宙天地的玄機。

管子與水

文人學者國古代樸素唯物論把金、木、水、火、土“五行”視為世界的本原。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沒有世間萬物生機勃勃的景象。水生萬物的哲學觀念(具有明顯的樸素唯物論思想),幾乎是中華民族一種普遍的心理意識,《管子》一書的作者就是持有這一觀念的代表。《水地篇》說:“故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室也。……萬物莫不以生。”明確地把水看作世間萬物的根源,是各種生命的根蒂。為了增強上述論點的說服力,《水地篇》接著說:“是(水)以無不滿,無不居也。集於天地而藏於萬物,產於金石,集於諸生,故曰水神。集於草木,根得其華,華得其數,實得其量。鳥獸得之,形體肥大,羽毛豐茂,文理明著。萬物莫不盡其機,反其常者,水之內度適也。”這段話主要表達了二層涵義:其一,水浮天載地,無處不在,世間萬物中都有水的存在,這是水獨具的神奇之處。其二,萬物之所以繁衍生息,充滿生機與活力,靠的是水的滋養哺育;如果沒有水,萬物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

在《管子》看來,水不僅是地球上各種生物的生命之本,同樣也是萬物之靈——人的生命本源:“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凝蹇而為人。”這就強調了人是由水生化而來的,即男女精氣相合,水流布形成胚胎再成為人體。其實,人和萬物一樣,不但生命孕育離不開水,而且生產生活更是時時刻刻離不開水。自從地球上出現人類以後,除了天上的太陽、地上的泥土以外,水則成了人類生存最為重要的物質元素。從一定意義上講,水是人類生存和文明進步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人類創造的所有文明,都離不開水的滋潤。可以說,《管子》的上述觀點,與人和世界萬物是上帝創造的唯心論是針鋒相對的。

《管子》依據水的不同功能和屬性,以德賦之,唱了一曲水之美的讚歌,實與老子“上善若水”和儒者“以水比於君子之德”的觀念一脈相承。尤其是“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為都居”的言論,分明是道家水性哲學的體現。這裡,《管子》通過盛讚水具有的“仁德”、“誠實”、“道義”、“謙卑”等優良品德,主旨是規勸人們要向水學習,效法水的無私善行,從而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對此,《管子》有深刻的認識。《水地篇》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室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即認為水不但是孕育生命萬物的根基,也是產生美與醜、賢良與不肖、愚蠢與俊秀的基礎條件,即人的形貌、性格、品德、習俗等都與水密切相關。為了充分論證自己的上述觀點,作者還通過對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河流和水質情況與國民的體貌、性情、道德等對照起來,指出:“夫齊之水遒躁而復,故其民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輕而果敢。越之水濁重而自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最而稽,淤滯而雜,故其民貪戾罔而好事。晉之水枯旱而渾,淤滯而雜,故其民諂諛葆詐,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沉滯而雜,故其民愚戇而好貞,輕疾而易。宋之水輕勁而清,故其民簡易而好正。”作者具體論述了齊、楚、越、秦、晉、燕、宋各國水質的差異對當地百姓品貌習性產生的巨大影響。儘管上述評說與事實未必完全相符,甚至滲雜著一些個人情感的因素(如戰國諸子對宋人常有微詞,而該文“獨贊楚而美宋”),不免失之偏頗,但其闡述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的道理是不容置疑的。

墨子與水

墨子是一位具有開拓精神的思想家,其學說是先秦乃至中國古代最富個性特徵的學說。古籍記載和民間傳說的三代聖王堯、舜、禹的文化思想,尤其是大禹治水、救世濟民的偉大精神和光輝形象,深深地影響了墨子,並成為墨子和墨家效法的榜樣。關於大禹治水精神對墨子及墨家的影響,《莊子·天下》說:“墨子稱道曰:‘昔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肱,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使後進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蹻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誠如莊子所言,墨子及其墨家的言行,的確體現了他們心目中的“禹之道”。墨子熱心救世,其學說的基本內容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皆為救世之術,與大禹治水、為民造福的精神一脈相承。

同先秦諸子一樣,墨子也善用水的特性和功能來作譬喻,為自己的主張作論據、作支持,從而增強其思想觀點的說服力。“親士”是墨子十大政治主張之一。墨子認為,要治國安邦,君主必須親近賢士,使用賢才。為此,他專門論述了如何親士和用士的問題,指出:“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夫惡有同方不取,而取己者乎?蓋非兼王之道也……是故溪陝(狹)者速涸,逝(流)伐者速竭。”(《親士》)認為執政者只有象江河納百川那樣,不拘小流,虛懷寬谷,才能廣泛延攬使用各方面的人才;只有象江河有無數源頭那樣,善於採納不同的意見和兼收並蓄,才能兼聽則明,君臣上下同心同德,長生保國。反之,如果器量狹小,不能包容萬物,廣布恩澤,就會象狹小的溪流容易乾涸、很小的小川容易枯竭那祥,成為孤家寡人,最終將落得個眾叛親離、土崩瓦解的下場。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的上述思想還體現了他對辯證法中量變質變關係的認識。“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以江河成其泱泱巨流是由千川萬源匯納而成的事例,說明事物發展過程本質上是通過量變的積累實現質變的。有關墨子以水的特質為譬喻,闡明事理、論證觀點的事例,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墨子作為先秦思想巨匠對水的觀察以及由水引發出哲思的深刻性。

孫子與水

孫子在軍事上的偉大建樹主要體現在他為後人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上。這部不足六千字的兵書,言簡意豐,深刻提示了軍事鬥爭的普遍規律,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軍事理論和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孫子兵法》同時也是一部精粹的哲學著作,其兵法理論中總攬全局、綜合比較、求實超前的能動運籌理論和能動辯證、因利制權的作戰指導思想,也被被廣泛套用於外交、經濟、體育等非軍事領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們的各種生產實踐活動。自古以來,水與戰爭便結下了不解之緣。“兵形象水”,用水代兵的戰例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屢見不鮮;而水所獨具的無常形及所兼有利與害、柔弱與剛強、防禦與進攻兩重性的特點,與戰爭的特性有著某種驚人的相似之處,因而水對兵家有著巨大的啟示作用。在《孫子兵法》十三篇中,有七篇直接談到了水與戰爭的關係。以水的特性和功用論述軍事思想,堪稱《孫子兵法》的鮮明特色之一。

孫子用人們生活中常見的激水漂石現象作比喻:“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篇》意思是說,湍急的流水,以飛快的速度奔瀉,其洶湧之勢可以把大石頭沖走。……善於作戰的人,他所造成的態勢是險峻的,他所掌握的行動節奏是短促而猛烈的。這裡,孫子提出了“勢險”和“節短”兩個重要原則。“勢險”說的是軍隊運行速度。“激水之疾(急速),至於漂石”的比喻形象地強調了速度是發揮戰鬥威力的重要條件。“節短”說的是軍隊發起衝鋒的距離。

孫子非常重視戰術的“奇正”,尤其重視“奇”的運用。他說:“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勢篇》就是說“奇”與“正”的關係是相變相生的,為了形象地表達“奇”、“正”變化之關係,善用比喻的孫子信手將大千世界的天地和江河拈來,用以闡述其深邃的軍事思想,指出:一個高明的將帥,應隨機應變,隨著戰場情況的變化而變換奇正戰法,猶如天地一樣變化無窮,江河一樣奔流不竭。活用奇正之術,變化奇正之法,是指揮員臨時處置情況所必須把握的藝術。在廣闊的戰場上,儘管奇正的變化“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但落腳點往往在一個“奇”字上。唯有善出奇兵者,才算領悟了奇正變化的要旨。

與奇正之法相對應,孫子又進一步提出“虛實”思想,即“避實而擊虛”、“因敵而制勝”的作戰指導原則。孫子在深刻的觀察和思考中,發現水形與兵形有十分相似之處:“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就虛。”《虛實篇》用兵的法則像流動的水一樣,水流動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而向低處奔流,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人堅實之處而攻擊其虛弱的地方。孫子因水之啟示而提出的“避實就虛”的戰爭原理,為歷代兵家戰將所推崇,並成為屢試不爽的克敵致勝之法寶。

如何作到“避實而就虛,因敵而制勝”呢﹖孫子認為應根據敵情變化靈活運用各種戰法而取勝敵人。他又一次以水作喻:“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虛實篇》就是說,水因地勢的高下而制約其流向,作戰原則應根據敵情而決定克敵致勝的方針。所以,用兵沒有固定不變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沒有固定的形態一樣;能夠依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稱得上用兵如神了。這就告誡軍事指揮員,指揮作戰時要針對敵情變化而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才能把握勝利的主動權。

孫子關於以水論兵的論述,不但妙語連珠,而且哲理精微。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意思是說,河水在不停地流動,當人們第二次踏入這條河流時,接觸的已經不是原來的水流,而是變化了的新的水流。智者所見略同,孫子用與赫拉克利特相同的觀點,把戰爭看成是水一般“流動體”,而不是“凝固體”,並由此提出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著名軍事格言,對後代兵家的啟示可謂大矣!

天時、地利、人和都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孫子十分重視“地利”,認為它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條件。在《行軍篇》中,孫子論述了充分利用各種地形行軍作戰的方法,特別對依水作戰的原則有一段精闢的論述:“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這裡,孫子講了五層意思,也就是五條依水作戰的原則:“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

另外,關於在山地行軍作戰,孫子認為應“絕山依谷”,即通過山地必須沿著溪谷行進,因為山谷地形比較平坦,取水方便,且叢林密布,隱蔽條件好。關於在鹽鹼沼澤地行軍、作戰,孫子認為要“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軍交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因為一旦缺乏水草和糧食,軍隊就會陷入十分被動的境地。由此可見,孫子對水在作戰中的重要性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強調在各種地形與條件下爭戰都必須考慮水的因素,以免陷入十分被動的境地。當年,魏蜀交戰,蜀將馬謖屯軍山上,被魏軍斷了水源,導致軍心大亂,潰敗而痛失街亭,成為千古恨事。可見,水在軍事中發揮著一種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

科學套用

水上的科學水上的科學

水是人類生活的重要資源,特別是農業需要大量水進行灌溉,人類文明的起源大多都在大河流域,如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巴比倫文明以及長江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等。早期城市一般都在水邊建立,以解決灌溉、飲用和排污問題。水道同時也解決了運輸問題。現代工業農業更是大量需要用水。因此水的分布對經濟布局有重要的影響。此外,人類也通過水路運輸來載運旅客和貨物,發展經濟。

人類對水的利用不僅僅局限於水本身,而且也對水能進行利用,水電站就是把水能轉變為電能的工程設施。另一方面,水澇害洪水自然災害也對人類產生了負面影響。為此人類修建水利,保護自身的安全並利用水為自己服務。

在保健上,人類通過水療以防病治病。由於水對人類的重要性,因此形成了一些專門與水有關的研究領域:

水力學:研究以水為代表的液體的巨觀機械運動規律及其在工程技術中的套用。

水靜力學

水動力學

水彈性力學:把液體和固體彈性系統作為一個統一的動力系統來研究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論。

水文科學:研究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環、運動等變化規律的學科。

水文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各類水體性質、形態特徵、變化和時程分配以及地域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水文科學的交叉學科。

水文氣象學:研究水文循環和水分平衡中同降水、蒸發有關問題的學科,是氣象學與水文學之間的邊緣科學。

水文地球化學:研究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形成和各種元素在水中遷移的學科。

還有一些與水有關的工程學科:

水處理:利用人工方式強化水的自然潔淨過程,提高水的自淨效率,使水的循環效率提高,滿足人們生活生產需要。

給水處理:為達到人類可以使用的標準而對水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

污水處理:生活污水處理。

生產廢水處理

哲學介入

在文明的早期,人們開始探討世界各種事物的組成或者分類,水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本源;其後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又提出四元素說,認為世界由“氣、水、火、土”四種元素組成,水是其中之一。古印度哲學家也提出了“地、水、火、風、氣”五大的概念,後來在佛教中演化為“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的說法。在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提出了五行學說,認為把宇宙間的事物分別歸屬於水、火、木、金、土五種基本的類別,水在五行中占有一席之地,代表潤化、生機、財富等意義。

宗教崇拜

由於水有洗淨的功能,因此在宗教之中,水往往被認為能洗淨人身體及靈魂上的罪惡基督宗教之中,在舊約聖經記載,創世之初上帝為了人類的罪惡以洪水滅世,在新約之中,耶穌本身受過洗者若翰的洗禮,後來基督徒是經由受洗禮聖事進入教會,福音中記載耶穌行過許多與水有關的奇蹟,在加納的一場婚宴中,他將水變成酒,此外還在水面上行走。天主教聖水被認為能滌淨罪愆,某些聖地的泉水被認為可以治病。

在東方宗教之中,印度教的傳統是人的一生中必須到瓦拉納西恆河之水沐浴一次,洗淨一身的罪惡。在更東方的中國大乘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的形象是手托柳枝淨瓶,普施甘霖;道教之中,則有以灰泡水供人飲用以治病的習俗;風水之術則認為一切物體方位對於運勢均有影響,水就是影響環境的因素之一。

人文感懷

建築噴泉建築噴泉

由於水對生命的重要意義以及它的獨特特性,在文學、神話、藝術等文化的各個領域中,經常會出現帶有特殊寓義的水的形象和借代。

水與藝術

雕塑方面:冰雕雪雕
繪畫方面:水彩畫水粉畫水墨畫山水畫
建築方面:水舞親水公園、中國園林理水方式
舞蹈與戲劇方面:現代舞蹈表演劇團雲門舞集的作品:水月九歌 (舞劇)
音樂方面:韓得爾著名的交響樂作品水上音樂

水與文學

文字方面:由於具有澄澈、柔弱、純潔的外表,水在文學作品中常用來形容女性。比如,曹雪芹紅樓夢中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
神話:大禹治水河伯娶妻
鬼神:印度的水神阿婆姆那婆特APAM napa、中國洛神(海龍王)、水鬼
書籍:山海經水經注水滸傳馬塞爾·普魯斯特寫的追憶逝水年華尚·多明尼克·鮑比寫的潛水鐘與蝴蝶徐四金寫的香水_(小說)張曼娟寫的海水正藍

體育運動

人類雖然天生不能在水中生活,但是可以通過學習,學會游泳以及駕駛船隻。由此也逐漸衍生出許多水上運動,主要有:

游泳 - 跳水 - 水球 - 水上芭蕾 - 划船 - 賽艇 - 皮划艇 - 帆板運動 - 摩托艇運動 - 水橇運動 - 滑水板 - 衝浪 - 潛水運動 - 蹼泳 - 水下定向 - 水中狩獵 - 水下攝影

紀念節日

潑水節潑水節

世界水日:3月22日

.國際航海日:3月17日

世界防止荒漠化和乾旱日:6月17日

潑水節:4月13日至4月16日

.城市節水宣傳周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

預見危機

地球之水我們的地球之水

地球上水總儲量約為1.36×10m,但除去海洋等鹹水資源外,只有2.5%為淡水。淡水又主要以冰川和深層地下水的形勢存在,河流和湖泊中的淡水僅占世界總淡水的0.3%。

世界氣象組織1996年初指出:缺水是全世界城市面臨的首要問題,估計到2050年,全球有46%的城市人口缺水。對於水資源稀少的地區來說,水已經超出生活資源的範圍,而成為戰略資源,由於水資源的稀有性,水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高。水戰爭主要是因為河川上流國家在河川上建立水壩,或是更改河川流向,造成河川下流國家無水可用所引起。國際河川中,印度河約旦河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由於水資源由數國共享,均被認為可能引起水戰爭。其中孕育三大宗教的約旦河最是爭議不斷,四次中東戰爭都與它有關。1967年以阿戰爭以色列占領了被稱為“中東水塔”的戈蘭高地-約旦河發源地,以“土地換水源”成了敘利亞跟以色列談判中的重要策略。目前約旦河主權和分配仍是巴勒斯坦與以色列談判的五大難題之一。此外,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二河流域的發源國土耳其與下游國也常為水資源分配而生齟齬;尼羅河上游國蘇丹則因水資源與下游國埃及不睦。

為讓全世界都關心淡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第47屆聯合國大會確定每年3月22日為世界水日。許多國家也制定了水法,通過政府來調整水的開發利用。

污染影響

酸雨
河川污染
海洋污染

逍遙生活

茶,水知道
古人云:水為茶之母。可見水對茶的重要性,不同的水質是對茶不同的理解,《茶經》說“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茶箋》也認為“山泉為上,江水次之,如有井水必取多波者為佳”。中國的茶道講究“清、敬、怡、真”,一杯茶的品質和境界,不僅取決於茶葉本身更依賴於水的沖泡。有了水,茶才具有完整的生命形態:或搖曳生姿,或婷婷玉立;或燦若煙火,或含苞欲放;或漫天飛舞,或凝神靜思。

水品似道,人生如茶。

山,水知音
一曲高山流水締結了一對知音,而從此卻遺落為人間的千古絕響,那是怎樣巍峨的高山,又是怎樣浩蕩的江水?相比俞伯牙和鍾子期這對難覓的知音,山和水稱得上是天生的幸運,水依傍著山不離不棄,像一根飄飄欲飛的玉帶,又像是一隻上下飛舞的精靈。缺少了水的山,是沒有張力和氣韻的,顯露不出它的俊美也展示不出它的陽剛。

水韻聽音,氣度看山。

酒,水知性
水乃酒之血,歷史上關於酒的起源有一種說法就是杜康取水造酒,由此看來,酒與水生來就息息相關。長江之於五糧液和瀘州老窖,赤水河之於茅台和郎酒,汾河之於汾酒和杏花村,古井水之於古井貢,鳳凰泉之於西鳳酒,這些赫赫有名的歷史品牌有誰離得開水呢?不同的水質自然會釀造出不同的酒品,這與其水性有關:江水醇厚,河水綿長,井水清香,泉水甘冽。

水賦靈性,醞釀成酒。

墨,水知書
何為墨,乃書墨也。而用墨之妙全在於水,我國近現代書畫史上 “南黃北齊”之一的國畫巨匠黃賓虹先生曾說:“能使筆墨變幻無窮者,在蘸水耳。”他主張“畫道之中應立水法,不容忽視”,他擅長的水法就有漬水、鋪水和破水等等。書畫創作與水墨是分不開的,水墨丹青一直以來也都是書畫藝術和書畫作品的代名詞。

水法於書,玄機在墨。

愛之結語

水,作為一種自然元素,是人生命的依託,又是一種精神資源。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水文化的發展史。水文化的內涵豐富,涵蓋多個層面,隨時代的發展而在不斷地變化和創新。隨著人們意識的提高,必將更加和諧、科學、自然、美好。

社會文明發展到今天,研究水文化,認識水文化,營造水文化,弘揚水文化,有助於人的身心健康,可以給人們提供環境優美宜人的休閒娛樂場所,帶來清新自然的浪漫氣息,怡養人們的情趣和心境,還能給人以知識、思考、教育和啟迪,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踐行“三個代表”的具體體現。因此,認識水文化,挖掘水文化,弘揚水文化,對於增強全社會的愛水、親水、節約水、保護水的意識,轉變用水觀念和經濟成長方式,創新發展模式,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和社會氛圍,遵循水的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規範人類行為,實現自律式發展,科學地開發利用、節約保護水資源,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從容應對水危機,促進人水和諧,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證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