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

黃賓虹

黃賓虹(1865.1.27-1955.3.15),原籍安徽省歙縣,生於浙江省金華城,中國近現代國畫家,擅長山水畫,兼作花鳥畫,並進行繪畫史論和篆刻的研究、教學,以及中國美術遺產的發掘、整理、編纂、出版工作。早年為貢生,任小官吏,後棄官參加反清活動。新中國成立後,黃賓虹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二屆委員。90壽辰時,夏衍同志代表華東行政委員會文化局授予黃賓虹“中國人民優秀畫家榮譽獎狀”。1955年3月15日,黃賓虹在杭州逝世。所藏金石書畫文物二千餘件及生前書畫作品五千餘件,全部捐獻國家。

基本信息

生平簡歷

(圖)黃賓虹書畫四折黃賓虹書畫四折

金華至歙縣時期(1865~1907)。黃賓虹自幼攻讀詩文經史,學習書畫篆刻,同時潛心研讀黃生劉獻廷顧炎武黃宗羲等明代遺民的著作。1886年,應縣試,補廩貢生。在揚州陳崇光學畫花卉。在安慶從鄭珊學山水。1904年,去蕪湖安徽公學任教,翌年,在歙縣新安中學堂教書。1907年去上海

②上海時期(1908~1937)。1905年出版《國粹學報》,來滬後擔任《國粹學報》編輯。1911~1927年間,他先後編輯《神州國光集》、《神州大觀》、《歷代名家書畫集》、《中國名畫集》等金石書畫圖冊,任《國畫月刊》編輯、商務印書館美術部主任等職,做了大量蒐集、整理、出版美術遺產的工作。1925年,畫史專著《古畫微》刊行。1926年,組織金石書畫藝觀學會,主編《藝觀》雙月刊。1928年,出版《爛漫畫集》第1輯,完成《美術叢書》第4輯。曾先後執教於昌明藝術專科學校、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上海藝術專科學校,並任暨南大學中國畫研究會導師。1934年,刊行《黃賓虹紀游畫冊》,發表《畫法要旨》等論著。

③北平時期(1937~1948)。1937年6月,應北平古物陳列所和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之聘,來北平鑑定書畫和擔任教授。這時他的山水畫融化古人與造化,獨創風格,日益鮮明。

④杭州時期(1948~1955),1948年離平赴杭,任國畫教授。1949年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今浙江美術學院)教授。1953年,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研究所(後改為民族美術研究所)所長。1955當選為華東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2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山水畫作

(圖)黃賓虹扇面黃賓虹扇面

賓虹,他以近一個世紀的人生經歷,長達80多年的藝術實踐,以殉道者的精神,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力矯時弊,推陳出新,參贊造化,成為我國山水畫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堪稱一代宗師而無愧。

黃賓虹的書畫藝術既保留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粹,又得力於傳統民族文化修養的內涵,同時順應了現代藝術的潮流,借鑑吸收現代審美藝術精神的結果。這種吸收現代形式為傳統所用,又賦予傳統繪畫以強烈的時代特色,是黃賓虹書畫藝術審美形態的本質特徵之所在。

在我國近現代繪畫史上,有“南黃北齊”之說,“北齊”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鳥畫巨匠齊白石,而“南黃”說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畫大師黃賓虹,二人被美術界並列在一起,足見黃賓虹的藝術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黃賓虹1865年生於浙江金華,卒於1955年。名質,字朴存,擅長山水、花卉並注重寫生,但成名相對較晚。50歲以後,他的畫風逐漸趨於寫實,80歲以後,才真正形成了人們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畫風。黃賓虹晚年的山水畫,所畫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驚世駭俗,這一顯著特點,也使中國的山水畫上升到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由於黃賓虹在美術史上的突出貢獻,在他90歲壽辰的時候,被國家授予“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稱號。

黃賓虹的山水畫創作道路經歷了師古人、師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獨創風格3個階段。大約60歲以前以師古人為主;60~70歲以師造化為主;70歲以後,自立面目,漸趨成熟,風格渾厚華滋,意境鬱勃澹宕,是黃賓虹山水畫的基本特點。

從筆墨上看,屬於繁體的“黑、密、厚、重”,即積筆墨數十重,層層深厚,是他的山水畫最顯著的特點。從色彩上看,有水暈墨章,元氣淋漓的水墨山水,也有丹青斑斕的青綠設色,更有色墨交輝的潑墨重彩,以及純用線條的焦墨渴筆。從繼承和創新的角度來看,可以發現古代某家筆法的影子,但又完全不是古人。他的花鳥畫,偶一為之,雅健清逸,別具一格。書法師承鐘鼎文晉魏行草取法王獻之顏真卿楷書取法《鄭文公碑》、《石門銘》、褚遂良等。博採眾長,出以己意,渾樸沉雄之中隱含著清剛秀逸。淵博的學識,豐富的書畫實踐,使黃賓虹的畫論畫史研究,有著深刻的獨到見解。

主要表現是:①渾厚華滋。針對清代山水畫出現氣格柔靡軟弱的現象,他簡括“渾厚華滋”四字,作為他追求的藝術境界和審美標準,並且把它提到中華民族性格的高度。②主張創造。他認為師古人是為了繼承和發展民族優良傳統,要師長舍短,合眾長為己有,就必須廢棄守舊式的臨摹,必須師造化。③筆墨虛實。在技法理論方面,他總結中國畫用筆用墨的規律,提出5種筆法:平、圓、留、重、變,7種墨法:濃、淡、潑、破、漬、焦、宿。④學人畫。他提倡學識淵博、人品高尚、功力紮實,有創造性的學人畫。

黃賓虹的繪畫創作有明確的理論指導,其理論包含著創作實踐經驗的總結。他的山水畫和畫論,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力,在現代中國畫的發展中,有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意義。

黃賓虹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上承前啟後的大家。他在50歲前馳縱百家,溯追唐、宋。其後飽游飫看,九上黃山、五上九華、四上泰山,又登五嶺、雁盪、暢遊巴蜀,足跡半天下。70後融會貫通,卓然成一代名匠。他的繪畫,在深研傳統,取精用宏的基礎上凝聚和升華,進而融鑄為自己的藝術個性。與二十世紀的其他畫壇巨匠相較,黃賓虹更具學養,更富於文人氣質。除了山水畫創作,他在金石學、美術史學、詩學、文字學、古籍整理出版等領域均有卓犖的貢獻。

黃賓虹認為,作畫在意不在貌,不應重外觀之美,而應力求內部充實,追求“內美”。他又說:“國畫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筆墨。”黃賓虹系統梳理和總結了前人對於筆墨運用的經驗,在晚年總結出“五筆七墨”之說——“五筆”為“平、留、圓、重、變”,“七墨”即“濃墨、淡墨、破墨、漬墨、潑墨、焦墨、宿墨”諸法。如此,以筆為骨,諸墨薈萃,方能呈現“渾厚華滋”之象。

由此,黃賓虹便在實踐上,也在理論上為中國畫筆墨確立了一種可資參證的美學標準。這是一個超越前人的,歷史性的貢獻。黃賓虹晚年所作山水,元氣淋漓,筆力圓渾,墨華飛動,以“黑、密、厚、重”為最突出的特點。其意境清遠而深邃,去盡斧鑿雕琢之跡,大趣拂拂,令觀者動容。由這樣一種鬱勃的意象和高華的氣格當中,人們感受到了中國民族文化精神的強大張力。

人品畫品

(圖)黃賓虹銅像黃賓虹銅像

黃賓虹在論述中,多次強調人品與畫品的必然聯繫,提出:“畫品之高,根於人品”。這並非黃賓虹個人獨有的觀點。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敘論》中即有:“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還說:“夫畫猶書也,楊子曰:‘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文如其人,書如其人,畫如其人,是古人常常要提到的。

有人質疑這種說法:藝術作品,怎么能“如其人”呢?哪個字,哪張畫會像作者呢?人品很好,畫並不好,畫得很好,人品卻並不好,這種例子不是很多嗎?

歧義的產生,在於對“人品”的理解。人品,在這裡並不僅僅是一個道德的評價,而是這個人的全部內在素質。黃賓虹釋為:“純全內美,是作者品節、學問、胸襟、境遇,包涵甚廣”。黃賓虹言:“古來畫者,多重人品學問,不汲汲於名利,進德修業,明其道不計其功。雖其生平身安淡泊,寂寂無聞,遁世不見知而不悔”。

那種居於藝術殿堂最高層次的神逸之品,不僅需要極高的藝術天賦,還需要很長時間的蓄積,修煉。這漫長的過程,艱難而又寂寞,不具備賓虹老人提出的這種堅韌非凡的品質,定然會在種種阻力和誘惑之下,偏離正道,成不了正果。

黃賓虹八十歲時,撰《自敘生平》,其中一段敘述,分外感人。

“近伏居燕市將十年,謝絕應酬,惟於故紙堆中與蠹魚爭生活,書籍金石字畫,竟日不釋手。有索觀拙畫者,出平日所作紀游畫稿以示之,多至萬餘頁,悉草草勾勒於粗麻紙上,不加皴染;見者莫不駭余之勤勞,而嗤其迂陋,略一翻覽即棄去。亦有人來索畫,經年不一應。知其收藏有名跡者,得一寓目,乃贈之。於遠道函索者,擇其人而與,不惜也。”

這是黃賓虹1943年所寫七、八十歲時的一段紀實。在漫長的日子裡,他寂寂的求索與修煉。這樣的日子,有幾個畫家耐受得住?不是這等虔誠,黃賓虹能悟徹畫道嗎?能達到如此之高的境地嗎?

1937年6月,黃賓虹應北平古物陳列所之請,赴北平審定故宮南遷書畫。7月,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日軍隨即占領北平,黃賓虹無法南返了。七十多歲的老人,陷此境地,有什麼辦法呢?最佳選擇莫過於“伏居燕市”“終日杜門”了。然而,能夠終日杜門,還必須有經濟基礎。

迫於生活,北平淪陷後,黃賓虹仍然在古物陳列所及北平藝專任教,1938年,又兼任了北平古學院理事。有了收入,黃賓虹才有可能關門著述、作畫。只有聯繫當時的具體環境,我們才能理解前面引用的《自敘生平》中這段文字。

日本人作為占領者,仍然盡力籠絡上層人士。賓翁八十歲時,北平藝專日本主持人伊東哲要舉行祝壽儀式,要派汽車來迎接,賓翁堅決拒絕。文中所說的“索觀拙畫者”、“索畫者”是些什麼人呢?賓翁沒有明說,從黃賓虹應付的態度來看,只肯讓來者看看紀逰畫稿,索畫更是“經年不一應”,這應該是賓翁對日本人、漢奸或不明底細的人的態度,既是氣節,也為避禍。而此時賓翁對“收藏有名跡者”、“遠道函索者”,卻非常慷慨,又為港人黃居素作“緣山堂圖巻”,為楊某作“息茶庵圖”,為何覺作“蒙山小隱圖巻”。兩相比較,迥然有別。這段平平淡淡的敘述,閃爍著老人民族氣節的光輝。

在淪陷了的北平,賓翁依然繼續著自己的研究,而且著述甚多。《漸江大師事跡佚聞》、《石谿事跡彙編》、《垢道人佚事》、《賓虹論畫》、《畫史年表》等等,都寫於這段時間。

北平淪陷,造成了黃賓虹“伏居燕市”“終日杜門”的生活,七十多歲的老人,有吃有穿,完全可以抱孫子、養花、下棋、打麻將過日子。其所以如此勤奮的原因,仍在於他有那股不可壓抑的內在能量的衝動。偉大人物,都有一股生而俱來的能量,他被這能量所驅動,一生的作為都是為了將這內在的能量釋放出來。正如大馬哈魚要游上湍急的河流產卵,毛毛蟲要化為美麗的蝴蝶,是非如此不可的必然。對於黃賓虹,正是這內在的能量,讓他永不停歇。這種一無所求的無為而為,是一種與生命相終始的動力,是最偉大的品質。

翻讀黃賓虹的事跡,他對金石、書畫的強烈興趣和堅韌的努力,終其一生,從未稍減。

黃賓虹七歲就表現出對繪畫的極大興趣,二十餘歲,就“遍訪時賢所作畫”,漸漸積累起這方面的學識。1908年,他45歲,來上海為《國粹學報》撰稿,次年,任編輯,與鄧實等共同負責編輯《國粹學報》、《國學叢書》《神州國光集》等書刊畫冊。1911年,又與鄧實合編《美術叢書》。“國粹”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粹,書、畫、篆刻,當然是其中的重要部份。賓翁的工作與天分契合了。這個工作崗位,終日弄的就是自己所好,為他擴大這方面的知識、提高眼界、進行學術研究,提供了最好的條件。他漸漸地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在這過程之中,他將研究所得,不斷著文發表。1936年,任上海市博物館臨時董事會董事,負責收購、鑑定書畫、古物。事實上,他已成為這方面公認的權威。

在他窮究畫理,觀察山川不斷實踐的過程中,他養成了自己的藝術趣味,自己的審美理念。他就認定了這個目標,追求了一輩子。又在幾十年的追求過程中,不斷完善與強化了自己的審美理念。

黃賓虹的山水畫,自始至終,純屬陽春白雪的東西,從中找不到一絲絲媚俗之氣。什麼是媚俗?按市場的趣味畫,就是媚俗,黃賓虹長期身居上海這花花世界,難道不知道俏麗的畫好賣、錢是極為可愛的東西嗎?他就是不肯低頭,他對藝術,真是無比的虔誠,黃賓虹這樣做,完全是清醒的,自覺的行為,他深刻地認識到名利對於畫道的干擾。

這可見於他1923年發表於上海《民國日報》的文章:

“畫者未得名與不獲利,非畫之咎;而急於求名與利,實畫之害。非惟求名與利為畫者之害,而既得名與利,其為害於畫者為尤甚。當未得名之先,人未有不期其技藝之精美者,臨摹古今之名跡,訪求師友之教益,偶作一畫,未愜於心,或棄而勿用,不以示人,復思點染,無所厭倦。至於稍負時名,一倡百和,耳食之徒,聞聲而至,索者接踵,戶限為穿,得之非艱,既不視為珍異,應之以率,亦無意於精研。始則因時世之厭欣,易平昔之懷抱,繼而任心之放誕,棄古法以矜奇,自欺欺人,不知所止”。

這段文字太深刻了。八十年過去,今日的畫家,仍然是這么個情況,追逐名利,又為名利所浸淫。成名前畫出了好作品,成名以後,就會定型,甚而由熟變油。要登畫事之堂奧,還真得“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

寫意畫這類必須拼搏幾十年的事業,光有才、有識、有學,還不一定成功,非常重要的,還必須有人品的支撐。誠如唐僧取經一般,要過得重重魔刼,才能取得真經,成為正果。外在條件,常可成為劫難,而最可怕、最難防禦的,卻是畫家自身的“心魔”。物慾,當是心魔班首。人的一切性格、氣質、心理上的毛病,諸如嗜酒、好色、剛狠、使氣、好鬥、放言、怯懦、過慎等等,都是心魔,都可將畫家引向歧途。“性格即命運”這話不知出處為何,還真有某些道理。當然,它不能概括那種來自外界的不可抗拒的干預。

文史考據忌“孤證”,畫品與人品相聯,並非黃賓虹獨有的現象。環顧當代大家,其成就都離不開他的人品。

革命思想

(圖)故居故居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以康有為為首的在京會試舉子1300人“公車上書”。黃賓虹在家服喪期間聽到這一訊息,激動地致信康、梁,贊同他們的變法主張。

這一年夏天,變法維新的另一位重要人物譚嗣同,因事經貴池赴上海,黃賓虹知道後,特趕赴貴池與他會面。譚嗣在長時間靜聽黃賓虹的議論後說:“朴存兄說得對,對有野心的的列強要伸出拳頭去打。”後來,黃賓虹回憶譚嗣同時常說,譚嗣同是豪俠之士,維新愛國,可敬可佩。1898年冬,黃賓虹得知譚嗣同是年9月已被那拉氏殺害,放聲大哭,憤然寫下了“:千年蒿里頌,不愧道中人。”的輓詩。

1898年冬天,黃賓虹回歙縣拜訪了兩位清末科武舉人洪佩泉汪佐臣,說服他們利用農閒,招集鄉民教練拳術。不久,他們在當年岳飛駐兵的岳營灘上,拉起了一支隊伍,騎馬試劍,習拳練武,名為增強體質,實欲起兵衛國。正當他們紅紅火火練兵的時候,傳來了“戊戌維新”失敗,“六君子”被殺的訊息。次年春,黃賓虹也因“維新派同謀者”的罪名被告發。幸而事前獲悉,立即出逃,至冬天才返回歙縣。出奔途中,他曾作詩:“苛斂追逮谷棄農,盜由民化困窮凶。卻為當道豺狼迫,獅吼空山一震聾!”以表憤懣憂國之情。

1905年冬,歙縣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新安中學堂"成立,黃賓虹被聘為國文教授。後來,他又邀陳去病來新安中學堂教書。陳去病是江蘇吳江人,舊年在家鄉組織雪恥會,鼓吹維新與革命,1906年加入同盟會陳去病來歙縣實際是為聯合當地知識分子進行革命活動。很快黃虹賓這一批新安中學教員就組織了“黃社”,名為研究詩文,實為紀念清初思想家黃宗羲及其非君論而命名,暗中宣傳革命。黃賓虹的思想由此從立憲法派的忠君保皇轉變為革命派的堅決反清。

1906年冬天,黃賓虹接受革命組織的安排,決定在自家後院私鑄銅幣,一方面作為革命黨的活動經費,另一方面用以擾亂清朝的幣制。革命黨人從外地運來了鑄幣機,還派一名師傅負責鑄造技術。然而次年六月,正當首批銅錢出坯,還未印字的時候,就有人告發此事。黃賓虹聞訊連夜出走,輾轉到了上海。之後,“黃社”也解散了。

但挫折並未使黃賓虹的理想就此泯滅。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不久,他又承擔了上海商團的外線傳遞任務。上海宣布光復後,他興奮地將早已準備好的大白旗高高地懸掛起來,以慶祝革命勝利。也就在1912年,即民國元年,黃賓虹開始用“賓虹”題畫屬款,以示紀念。

代表作品

黃賓虹,一代大師,其作品風格獨特,多以山水為主!他的畫,蒼渾華滋,意境深邃,風格老辣,構圖凝重,後期作品更是,具有“黑里透亮”的風格。然而,其作品並非只有山水,偶爾也會作幾幅花鳥。那么下面就獻上幾幅黃賓虹先生的幾幅有名的畫作。

(圖)黃賓虹壬申(1932年)作山水冊冊頁(八開)黃賓虹壬申(1932年)作山水冊冊頁(八開)

其代表性作品:《秋林圖》軸,紙本著色。縱122.8厘米,橫48.8厘米。現藏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此圖一眼望見山巒重疊,林木扶疏,雲霧繚繞。遠景為山坡,古松蒼鬱,有幾間平房,前後錯落。園後有四角亭,亭中坐一人。山腰樹木叢生,枝條欹斜,往上高山聳峙,巋然獨立。左側為一片廣闊的湖面,有二隻帆船順風行駛於兩山之間,以山襯水,以水烘山,使山水發生了相互為美的密切關係。這幅畫面儘管崇山峻岭,山路曲折盤鏇,林木叢生,層次頗多,但畫面仍清妍秀潤,意趣生動。構思平中見奇,近取其質,遠取其勢,不落尋常蹊徑,筆墨枯潤相間,有虛有實,繁而不亂。這與畫家長期的藝術實踐分不開,使其畫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此幅畫中也能充分地體現出他的“峰巒渾厚,草木華滋”的藝術風格。

人物故居

黃賓虹浙江金華故居黃賓虹浙江金華故居

居在歙縣西潭渡村。林木蔥鬱,景致優美。為清代建築,磚木結構房屋,正屋是三開間樓房,前有廡廊和天井。正屋賓虹題名為“賓虹草堂”和“虹廬”,廡廊前有小院,庭院西側台階邊有一塊玲瓏剔透太湖石的建築是“玉森齋”。人稱之為“石芝室”或“石芝閣”。黃賓虹先生不但是傑出藝術大師,還是一位堅強的愛國主義戰士。故居的“鑄園”就是因為1907年,黃賓虹是秘密秘密參加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動,在此為同盟會鑄造錢幣,支援抗清鬥爭而得名。1984年,黃賓虹先生誕生120周年,家鄉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郵電部發行了紀念郵票“黃賓虹”小型張。國家撥款對黃賓虹故居進行了全面整修,並徵集了眾多的資料陳列展出,對外開放。故居被闢為“黃賓虹紀念館”。現書房、臥室基本保持原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