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殳:shū,漢字
殳字 骨刻文演變: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殳
部首:殳,部外筆畫:0
五筆86:MCU
五筆98:WCU
倉頡:HNE
鄭碼:QXA
筆順編號:3554
四角號碼:77407
釋義
基本字義
1. 古代的一種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無刃。
2. 戟柄。
3. 古八體書之一:~書(用於兵器上)。
4. 姓。
詳細字義
1. 同本義
殳,以杖殊人也。——《說文》。段注:“杖者,殳用積竹而無刃”。 毛傳:“殳長丈二而無刃是也。殊,斷也。”
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於兵車。——《周禮》
授旅賁殳。——《周禮·司戈盾》
執殳而立於道左。——《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伯也執殳,為王前驅。——《詩·衛風·伯兮》
2. 又如:殳仗(古代宮廷中的一種儀仗)
3. 秦書八體之一。如:殳書(古代刻於兵器或觚形物體上的文字);殳蟲(秦書八體的殳書和蟲書)
4. 姓
百家姓殳
殳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是因功獲賜的姓氏。相傳,炎帝神農氏的子孫伯陵,同民人吳權的妻子阿女緣婦一見鍾情,兩人便私下結合了。緣婦後來為伯陵生了三個兒子。第三個兒子名叫殳,是箭靶的發明者,因此,帝堯封他為殳侯,賜他以殳為姓,稱殳氏。
2、以兵器名作為姓氏的姓,以兵器名為氏。古代時,每逢一年開始的第一天,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有殳仗隊和兵甲遊行接受檢閱。每隊各設有將軍一人指揮隊伍。所謂殳仗隊,即後來的儀仗隊。殳,是一種竹製的兵器,長一丈二尺,頭上不用金屬為刃,八棱而尖。殳仗隊將軍的後代,便以兵器名“殳”作為姓氏。
3、出自有虞氏,以祖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載,舜為部落首領時,有虞氏族人殳斨(Qiāng 音槍)為舜大臣。殳斨的後代子孫以祖上的名字“殳”命姓,遂成 殳姓一支。
得姓始祖:古時候,竹製兵器叫殳,是古老的武器,當遠古人類還沒使用金屬時,狩獵和戰爭前,要手持殳舞蹈,這即是動員練習,又是祭神和鼓舞士氣。後來在上古時,慶典操舞中就有殳仗隊,而負責率領殳仗隊的官員,他後代人以官職為姓,又形成了一支 殳姓。遠古時候有個人物叫殳斨,他是舜帝的大臣,殳斨的後代子孫以祖上的名字殳為姓,遂成 殳姓一支,故殳氏的後人奉殳斨為 殳姓的得姓始祖。
殳姓分布:殳姓主要分布浙江省嘉興市一帶。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杸《唐韻》市朱切《集韻》《韻會》慵朱切《正韻》尚朱切,音殊。《說文》以杸殊人也。
又兵器。《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注》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釋名》殳,殊也。長一丈二尺,無刃,有所撞挃於車上,使殊離也。正義曰:《考工記》殳長尋有四尺。八尺曰尋,是丈二也。冶氏為戈戟之屬,不言殳刃,是無刃也。《詩·衛風》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又戟柄之別名。《揚子·方言》三刃枝,南楚宛、郢謂之宴戟。其柄,自關而西謂之柲,或謂之殳。
又書法名。《前漢·藝文志》八體六板。韋昭曰:八體,六曰殳書。《歐陽詢·書法》殳書者,伯氏所職。文記笏,武記殳,因而制之。《說文序》七曰殳書。《徐鍇注》殳體八觚,隨其勢而書之,故八體有殳書。
又姓。
又打穀之架曰攝殳。《揚子·方言》僉,宋衛之閒謂之攝殳。《注》僉,今連架,所以打穀者。 從。音殊,鳥短羽也。與几案之幾別。
又與別。《佩觽集》殳,示朱翻,戈殳也。,莫勿翻,沉也。
字源演變
殳字演變:
字形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