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村

西北村

西北村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官潯鎮中部,為鎮政府所在地,是該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鄰錦江村,西鄰趙厝村,西北鄰下爐村,東南鄰洪霞村,南與春建村接壤。

基本信息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官潯鎮西北村

0

政區沿革

民國23年屬官潯聯保(民國29年改為官潯鎮)的西行、北行二保,民國33年合併為西北保。新中國初期屬第三區官潯鎮所轄。1958年9月屬長橋公社的西北大隊。1984年8月改為屬長橋鄉的西北村。1985年5月設官潯鄉,1990年4月改為官潯鎮,西北村屬官潯鄉(鎮)管轄。該村轄西北、下石二社(自然村),現共有926戶,3488人。有何、陳、吳、鄭、李、黃、程、蔡等姓氏,以何為主。西北何姓源流同錦江、洪霞、下爐等村。官潯何姓有上宗、下宗之分。西北村內有上宗追遠堂與下宗孝思堂兩座祖廟。

經濟狀況

該村有耕地2181畝,其中水田1858畝,農地323畝。另有村辦的大坂、五坪二農場,有農地388畝,於1998年3月由台商承包開發高優農業。1960年建大坂水庫,庫容28萬立方米;1970年建五坪引水渠道1000米,灌溉全村水田。農產品有稻穀、雜糧、蔬菜和荔枝、李、香蕉等水果。

基本設施

=

該村已有大型客車6輛從事客運。有小汽車6輛、機板車及手扶拖拉機十多部從事運輸。有石板材加工、蘑菇加工、肉品加工等小型工場7家。有淡水養殖業1家。縣道公路“海三線”北通海澄,南通三古與國道324線相接,又有馬佛線(馬口——佛曇)與“海三線”交匯貫通,交通方便。個人合股在五坪建自來水設施,供村民飲用。家庭安裝電話機近千部。有手機600多部。機車約500輛。

學童在官潯中心國小就學,1996年,西北、錦江二村集資合建新校舍一座。

古蹟風俗

大夫家廟,是乾隆朝文華殿大學士蔡新(即蔡相爺)岳父何鳴玉故居,子孫改為家廟。何鳴玉,清雍正年間太學生,他外孫(蔡新第六子)蔡本俊於嘉慶年間官至南寧知府,奏請封贈外祖父何鳴玉為奉政大夫。

明山堂,祀多種神像,主祀“黑臉王公”。民間傳說,這黑臉王公是開漳聖王陳元光,其所以穿黃袍和妝黑臉,是因為:蔡相爺伴乾隆皇帝游官潯,到明山堂時,將皇袍脫下穿在王公身上,從此脫不下來;乾隆皇帝拜王公,王公自認擔當不起,慚愧得臉漲紅至極,變成黑色。編者按:閩南一帶有多種“王公”,主要是“開漳聖王”陳元光和“廣惠尊王”謝安,往往因為都簡稱“王公”而混淆。其區別是:開漳聖王紅臉,壽誕在二月十五日;廣惠尊王黑臉,壽誕在十一月十五日。明山堂的王公既是黑臉的,又是十一月十五日慶祝壽誕,很可能是廣惠尊王,他所穿的黃袍與清朝的皇袍明顯不同。據傳,明山堂原來是書院,後來變成神廟,多種神像如神醫吳真人、孫真人等都是從附近各處坍廢的廟宇中抬來的,黑臉王公也不例外。

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齊家務鄉西北村

=

齊家務鄉西北村位於齊家務鄉西南方8公里處,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210戶,927人,耕地面積為2356畝。村上有小企業近30攤,主要經營生產印刷、紙盒、五金等,即將建成的李村印刷工業園將為這些企業擴大規模打造良好的平台。

該村社會綜合治理方面成績突出。成立了民事調委會,使村上的矛盾糾紛全部能夠解決在萌芽狀態。村莊生產生活秩序良好,多年來未發生一起惡性事件。

精神文明建設成績喜人。村兩委認真宣傳貫徹《公民基本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制定了村規民約,全村沒有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現象。民眾在工作生產之餘,積極參加村上組織的文娛活動。特別是逢年過節場面更加熱鬧。村上又組織民眾利用業餘時間學習農業科學等知識提高他們的自身水平。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西北村

西北村位於杏壇鎮中心城區東南1.5公里,面積1.99平方公里,有環村路連線齊贊公路。從原西岸村、北頭村合併而成,轄北一組、北二組、北三組、北四組;西一組、西二組、西三組、西四組、西五組9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2782人。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西北村

基本情況

=

義和鎮西北村位於義和鎮政府駐地的西北角處,南臨西南村,東臨東北村。全村區域面積253.27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830畝。2006年全村總戶數60戶,總人口878人,其中男性449人,女性429人。

村莊發展

1978年3月全村實現了電燈照明,1982年土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村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1989年實施了小康型自來水工程。1999年以來,全村大力發展冬棗生產,現有冬棗園650畝,1999年村里安裝了電話,現在全村80%的農戶都安裝了電話,2004年安裝了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設備。2005年投資62萬元修建了柏油路4000米,基本上實現了戶戶通。今年又投資10萬元,完成了戶戶通自來水工程。全村的黨建、計畫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社會事業成績顯著。幾年來被區鎮評為先進單位,黨支部被區鎮評為五好黨支部。

生活狀況

解放後,村民生活有很大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該村已有90%戶住上磚瓦房,100%戶有電視機,20%戶有電冰櫃,35%戶用上洗衣機,有80%戶安裝了固定電話,100%的戶有手機,50%戶有機車,40%的戶有三輪車,轎車5輛,客貨車15輛,少量家庭購入電腦。

文化教育

1973年3月創辦西北村國小,學校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校舍20間,設國小班4個。1984年將該村適齡學生轉至義和鎮學校就讀,入學率達到99%,1990年建幼稚園。

衛生醫療

2002年實行合作醫療,建衛生所,備有常有藥品,杜忠國任衛生員,“文革”時稱“赤腳醫生”2003年村里建造標準醫療衛生室,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7%。

計畫生育

60年代,國家開始提倡計畫生育。70年代起,計畫生育堅持“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實行結紮節育措施。自80年代起,在村民中進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宣傳教育,並嚴格貫徹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積極採取措施,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長。2000年在村規民約中,特別列入計畫生育內容。1985年村成立計畫生育協會(補充協會工作情況、對獨生子女戶的獎勵補助措施)。經過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效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下。2006年,全村育齡婦女200人,全年出生數12人,出生率占全村人口的6%,獨生子女領證率100%。年死亡數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千分之三。

經濟產業

西北村依託區鎮西級農業開發,大力種植棉花及冬棗,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收入。

該村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糧棉、冬棗及務工收入。2006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4500元。

村史簡介

=

西北村原址於義和鎮政府駐地,現址是義和鎮政府駐地。1914年由霑化縣流轉中傳村李大龍到此地開荒種地,後有壽光、利津等地的農民遷入,因住戶增多,取和睦之意,立村名為義和莊;到1942年因村大人多,管理不便,按方位分成了4個自然村,本村位於莊西北角,故名義和莊西北村。1942年10月西北村第一名黨員入黨,1942年10月西北村第一個黨小組成立,主張李春榮,黨員2人,隸屬義和南六區黨委。1942年11月西北村第一個黨支部成立,黨員3任,支部書記李春榮,支委張順文、楊樹真,隸屬義和南六區黨委。

1942年2月成立西北村村公所,孫奎光任第一位村長;1942年1月成立西北村農救會,張九富任會長;1942年3月成立西北村婦救會,楊金英為會長;1955年3月改稱為婦女大隊,陳增蘭為婦女大隊長;1954年10月成立西北村分社,楊樹宣為第一人村長;1955年12月成立西北村生產大隊,大隊長是王正寬;1964年6月成立西北村貧協會,何效貴任貧協主任;1968年2月成立西北村革委會,楊清泗任主任;1977年3月成立西北村管委會,主任為李澤勝。

1984年1月,恢復鄉村建制,撤銷原生產大隊管委會,建立村民委員會。1月全區第一屆村民委員會完成選舉工作。西北村選舉產生村民委員會,設主任1人,委員6名,分管經濟、民政、調解、治安保衛、衛生、計畫生育等工作。村委認真貫徹村委會組織法,努力推進村民自治,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和決定村內重大事情。村級組織由原來的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村級行政決策權被村民自治的民主決策權所代替。

大事記

1942年11月西北村黨支部成立。黨員3任,李春榮擔任支部書記,支委張順文,楊樹真,隸屬義和南六區黨委,張順文任組織委員,楊樹真任宣傳委員;

1941年10月西北村第一名黨員李春榮入黨;
1942年10月西北村第一個黨小組成立,組長李春榮,黨員2人,隸屬義和南六區黨委;
1942年2月成立西北村村公所,孫奎光為第一任村長;
1942年1月成立西北村農救會,張九富為第一任會長;
1942年2月西北村以進步知識青年共產黨員張順文自發組成民兵自衛隊
1942年3月西北村第一個婦救會成立,王孫氏為第一人婦救會會長
1955年3月婦救會改稱婦女大隊,陳增蘭為婦女大隊長
1954年10月成立西北分社,第一社長楊樹萱
1955年12月成立西北村生產大隊,大隊長王正寬
1961年11月成立路東路西兩個大隊,李澤勝為路西大隊長,楊洪路為路東大隊長
1964年3月成立西北村貧下中農協會,何效貴為第一任貧協主任
1965年1月婦女大隊改稱為婦代會,晉芹貴為第一任婦代會主任
1968年2月成立西北村革命委員會,主任為楊清泗
1977年3月成立西北村管委會,李澤勝為管委會主任
1984年1月,恢復鄉村建制,撤銷原生產大隊管委會,建立村民委員會,李澤勝當選西北村村民委員會主任
1986年2月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趙德祥當選為村民委員會主任
1993年12月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張士傑當選為村名委員會主任
1999年11月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楊希學當選為村名委員會主任
2002年12月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楊希學當選為村名委員會主任
2004年12月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楊希學當選為村名委員會主任

婦女組織

1942年3月,西北村成立孫氏為為會長的婦救會(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1953年12月改稱婦女大隊,1965年1月改稱婦代會,1984年起,婦代會主任由村民委員會委員兼任,主要負責婦女、衛生、計畫生育等工作。婦代會在黨支部領導下,帶領婦女民眾在維護婦女兒童權益、推進計畫生育、振興農村經濟方面發揮了半邊天作用。(各村補充在上級婦女組織的帶領下,組織開展的一系列活動。

團組織

1922年5月,在黨的直接領導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抗日抗爭時期,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成為抗日救國的青年團體。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需要,黨中央在1946年10月提議建立民主青年團。1949年4月,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正式成立。1957年5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把團的名稱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佛山行政區劃百科

佛山市位於中國廣東省中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倚廣州,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四季如春,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愛國村
安富村
白洞村
白石村
布心社區
版村
布練村
白坭鎮
寶月村
保全村
保全社區
白燕社區
北約村
弼唐村
北江社區
百東村
百西村
碧桂園社區
北區社區
扁滘社區
北滘鎮
北水村
弼教村
禪城區
長安居委會
崇步村
朝山村
村頭村
純陽社區
村尾村
朝安東社區
崇北村
崇南村
朝東村
城北社區
垂虹社區
翠頤社區
赤花社區
沖鶴村
朝陽社區
常教社區
槎涌社區
倉門社區
陳涌社區
昌教村
陳村鎮
大塘村
董營村
大塘社區
鄧崗村
大塘鎮
東和社區
疊二社區
敦根村
大觀社區
東平社區
東便社區
大圩社區
丹灶鎮
東碧社區
大岸村
大德社區
東升村
大富村
東城社區
大福基社區
德勝社區
德和社區
大門社區
東風社區
東涌社區
大墩村
東海村
大晚社區
東頭村
大良街道
伏戶村
范湖村
富景社區
佛山監獄
范洲村
范湖社區
福華社區
福賢社區
佛平北社區
佛平社區
扶西村
富景居委
富裕村
扶閭村
逢沙村
府又社區
逢簡村高明區
高明監獄
更樓居委會
高豐村
崗頭村
官山村
歌樂村
崗水村
更合鎮
桂一社區
桂二社區
桂園社區
桂城街道
高基社區
古灶村
高海村
桂雅社區
桂三社區
高黎社區
桂洲社區
古鑒村
廣教社區
合水居委會
黃塘村
禾生社區
華布村
荷城街道
河東居委會
河口社區
橫涌村
河西居委會
橫江社區
湖景社區
賀豐村
花園社區
海壽村
湖沖村
紅棉社區
惠景社區
紅衛社區
花苑社區
后街社區
和平社區
環湖社區
海逸居委會
黃連社區
華口社區
紅崗社區
紅旗社區
紅星社區
鶴峰社區
花城社區
海凌村
江南名居社區
季華社區
紀綱社區
金沙社區
街邊村
金子苑社區
金寧社區
金瀾社區
吉利村
九江鎮|
建設社區
近良社區
均安社區
均安鎮
金榜社區
錦龍社區
蘆苞鎮
樂平鎮
聯合居委會
勞動社區
羅村街道
羅行社區
麗豪社區
麗銀社區
黎沖村
里水村
龍津村
瀾石社區
燎東社區
蓮峰社區
蘭桂社區
榴苑社區
綠景社區
勒竹社區
呂地社區
林頭社區
倫教街道
樂從社區
龍涌口村
勒流社區
龍山社區
龍江鎮
明城鎮
漫江社區
玫瑰社區
媽廟社區
馬崗社區
馬齊社區
南桂社區
南區社區
南沙社區
南華社區
南江社區
培德社區
普西社區
普東社區
普南社區
平遠社區
橋頭社區
樵樂社區
樵泰社區
樵園社區
樵華社區
齊杏社區
容新社區
容邊社區
容里社區
沙塘社區
石灣鎮街道
昇平社區
三友社區
市東社區
上沙社區
世埠社區
蘇溪社區
順江社區
順峰社區
蘇崗社區
上佳市社區
同福社區
塔坡社區
鐵軍社區
同安社區
同濟社區
唐園社區
同華社區
體育社區
天湖社區
坦西社區
萬安社區
文東社區
文華社區
文北社區
衛國社區
文南社區
衛紅社區
文秀社區
西南街道
旭日社區
新城社區
細滘社區
杏壇社區
新松社區
新華社區
幸福社區
西溪社區
西北村
熹涌村
新桂社區
小黃圃社區
新華西村
杏壇鎮園林社區
育才居委會
雲東海街道
育才社區
月桂社區
雲秀社區
英明村
怡翠玫瑰社區
怡景社區
永安社區
鶯崗社區
洲邊村
擇善社區
鑽石社區
祖廟街道
張槎村
忠義社區
張槎街道
忠信社區
振華社區
中區社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