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的村頭村
1.潮州市潮安縣江東鎮村頭村
語言(方言)潮州話
行政隸屬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
郵政編碼515637
電話區號0768
村頭村原名仙邨鄉,創村時間較長。全村有陳、林、楊、黃、柳、趙六姓,陳是主姓,有史可查,其他姓氏來此,資料殘缺。
陳氏是宋南康郡王陳洪進後裔,至十四世陳古溪定居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打鐵巷,因元末兵亂,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古溪帶松嶺、松崗二子及眷屬遷徙入潮,定居海陽縣東廂都(現磷溪鎮)福鄹村。松嶺公之次子陳東陽於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再遷徙江東都仙邨定居創業,時有林姓先輩自元代從潮城桃巷遷此定居,至今約七百年左右。楊姓先輩也於清初從本縣池湖鄉遷此已有三百餘年。黃姓先輩是清中期從澄海隆都吳邦村遷來,至今約二百餘年。趙姓是1944年由趙漢瑞從鳳塘鎮邱塘隴村遷此定居。柳姓是1952年原住潮城頭亭巷的柳錦瑞徙此落戶。各姓氏和睦相處,生活和諧逐漸連成一處,形成村落。仙邨也另定名為村頭村。
村頭村位於江東鎮北部,距鎮政府4公里。北接亭頭村,南連衙頭村,東鄰兜洲村,西面是韓江。全村有391戶,人口1446人,其中男831人,女815人。耕地面積389畝,是旱地、沙質土、土層疏鬆,主種豆類、甘薯、蔬菜等作物。自農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富餘勞力,洗腳上田。除外出打工外,以工副業生產為主,農業生產為輔。現在,全村有電腦繡二家,服裝廠五家,各種珠繡有八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婦女從事珠繡生產,手藝好的每月人收入一千多元,手藝一般的,每月也能賺六七百元,民眾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全村擁有私人汽車的五戶,機車的150戶以上。百分之八十以上農戶有電話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農戶有電視機。整個村民生活質量有巨大的變化。村頭村的顯著特點,就是海外華僑多,素有江東僑鄉之稱,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和印尼。村頭華僑具有一顆赤子之心,熱愛祖國,熱愛家鄉。二十多年來,為家鄉的建設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早在1980年華僑陳坤裕率先捐款5萬多元,給村購置電機,變壓器,架設電線,解決村民的照明問題。1984年村海外鄉親共捐資14.2萬元,支持家鄉搞水改,興建水塔,使村民吃用上清潔自來水。既益健康,又免除了幾百年來越堤韓江挑水之苦。勞力更加集中。1993年,鑒於學校校園狹窄,教室殘破不堪,海外鄉親再集資捐款188萬元,新建三層樓校舍一座,為培養國家建設人才提供一個優美的學習環境。為支持殯葬改革,2001年熱心公益事業的幾位僑親捐資3.5萬元,為村建骨灰堂。還捐資8萬元,修建村前村後兩條道路。1986年,新加坡僑親陳義林為給全村老人“老有所樂”的好去處。單獨捐資興建一所二層樓的老人活動中心,命名為“益壽樓”,院內植花草、樹木,配套桌椅、電視、棋類、撲克等用品。每年還撥2400元給老人作茶水費,給全村老人安度晚年有一個良好的場所,他還於1997年捐資10萬元,在村頭國小設助學基金會。每年支出1萬元左右,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繳學雜費。1989年又捐款1.05萬元,發起設立慈善基金會,救濟貧苦的病、亡民眾。此外,還先後捐出6萬元作為學校和幼稚園的維修費用。旅居印尼僑親陳坤裕自2000年~2003年,連續4年發給全村60歲以上老人年每人40元,共4萬4千元。2002年,鄉人住汕頭企業家陳紹佳為改變村容村貌也慷慨解囊捐款30多萬元重修上、下古廟二座,興建公廁二個,填平舊廁池一片,開辟宮前廣場,種上大榕樹,為村環境建設做出貢獻。
現在,全村村容村貌大為改觀,村四周高樓林立,道路水泥化,四通八達,村前面有可容幾千人的廣場。周邊角落清掃潔淨,北面富麗堂皇的學校,南面典雅嶄新的古廟互相輝映,構成了整個農村的優美環境。
在教育方面,解放前由於村落小隻辦私塾,學生只有二、三十人,開辦複式二班四級,塾師是村聘請的,繳學費以米代替。若要讀國小五、六年級,
必須出村到水頭、上莊或井美等中心國小就讀。1951年,亭頭、元巷、村頭三村國小合併,定名為“元亭仙”國小,校址設在亭頭村。翌年,“元亭仙國小”,易名為亭頭國小。1952年下半年亭頭國小曾遷址村頭。1959年村辦民辦國小一所,1964年至1967年上江各村也曾在村中合辦農業中學,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村國小也曾附設國中班,學生逐年增加,現在村頭國小已有二百七十多名學生。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國家培養了不少建設人才。現有處級幹部2名,高級技術人員2名,大學畢業生25名,他們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國家的建設事業做出貢獻。
村的文化事業也頗負盛名,1984年僑親陳坤裕捐資20多萬元,創辦仙僑潮劇團,培訓藝人五十多人,配置鮮艷的戲袍、鑼鼓、樂器、高級音響等道具,燈光設備齊全。至今,該團仍活躍在潮汕各縣農村,為廣大農民大眾演出助興。此外,村中還有大鑼鼓隊、儀仗隊。每逢節日,為熱鬧場面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2、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道村頭村
該村位於佛山市西郊邊緣,隸屬張槎街道辦,是一個工業、農業以及小商貿的集合型村子。村設東、中、西區三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近1600人,外來人口2000多人,占地面積900畝。村頭村在黨支部、村委會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因地制宜,重點開發物業以及發展個體私營企業,開發了東區農貿綜合市場、外沙工業區、坦田工業區等村龍頭經濟據點,現有中小型企業100多家,商鋪30多家,初步形成一個現代經濟式的農村。村頭在發展經濟發展同時,狠抓教育事業和村政建設,努力為村民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村委會投入大量的資金,為學校購置電腦建立校園網路,改善教學設施,使國小成為一所信息電教化的現代學校。村內道路改造及鋪設、村容綠化不斷完善,各村民小組紛紛設立社區活動中心、街心公園,村莊面貌大為改觀,呈現出安居樂業、優閒美化的景象。村頭村委會正以健康積極的精神面貌帶領村民走向文明的現代生活。
3、廣東省東莞市橫瀝鎮村頭村
村頭村位於東莞市橫瀝鎮東部,占地面積4.8平方公里,擁有戶籍人口2252人,外來人口10000多人,至2007年,全村擁有規模外資企業13家,民營企業25家。行業涉及五金、塑膠、玩具、服裝等。
村頭村交通便利,自然生態破壞少,土地資源豐富,開發成本偏低,具有強勁的後發優勢。村頭村有連片的工業用地可供開發,適宜興建大宗項目。為此,該村將按照整體部署,做好規劃布局,積極做好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做到科學、合理、有序地開發建設。同時,充分運用各種優惠政策,為前來投資興業的海內外客商提供更多的機會。
4、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市大灣鎮村頭村
村頭村委會位於縣道南黃線路邊,面積約2平方公里,下轄2條自然村(村陳、村黃),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500多人。村頭村委會距離市區11公里,離大灣集鎮4公里,只有一條過境公路,地處丘陵地帶,村頭村委會經濟較為薄弱,經過多年探索,形成以水田種植水稻,魚塘養殖四大家魚和羅非魚為主。在2005年引入了廣州芳村的老闆投資建成100多畝的觀賞魚養殖場,以出產錦鯉等觀賞魚類為主,成為該村較有特色的農業項目。編輯本段二、浙江省的村頭村
浙江省麗水市雲和縣雲和鎮村頭村
浙江省雲和縣雲和鎮村頭村有3個村民小組,109戶人家,總計有399人,屬於雲和鎮較少人口村,有耕地面積541.66畝,在2007度的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有4737元,基本達到了小康的水平。在村支部書記張國華的帶領下,雲和鎮村頭村近幾年煥發了新的生機,搞出了不少特色,先後有市、縣來此進行考察與調研工作,給出不少的好評。[1]2、浙江省麗水市龍泉市龍淵街道村頭村
村內道路
該村位於龍泉市區東北,51省道遂龍線穿境而過,離市區11公里,區域面積3.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39人,分4個村民小組,其中本村村民142戶532人,耕地面積464畝,森林面積5749畝,工業園區120畝,進園企業47家,規模以上企業5家,吸引外資1500多萬元。產品遠銷歐美、日本、韓國、台灣等。正泰公司、龍騰木業、森海木業、鳴山木業、華意木業等公司產值均超500萬元以上。2007年實現工業產值1.0247億元,人均純收入8177元,居全市444個行政村首位。該村黨支部以創建“五好”支部為載體,充分發揮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以工業經濟帶動各項事業的發展,以“工業強村、農業穩村、商業活村、林業富村”為發展思路,帶領民眾致富奔小康。2007年9月成立了麗水市首家農村黨總支——中共村頭黨總支,下屬4個黨支部。2005年底,村頭村建成街道級文化示範戶2個,2006年市級文化示範戶1戶。2006年1月12日,村頭村正式成立了綜合“文化活動中心”,總面積約500平方米,設有圖書閱覽室、桌球室、檯球室、棋牌室、多功能室,有藏書2000多冊,添置了各種活動器具;同年投入30多萬元,興建龍泉市首個農民公園,該公園包括兩個仿古亭、1500餘米游步道、700餘平方米的健身廣場等,同時還添置健身器材。組建了軍鼓隊、腰鼓隊、舞獅隊、舞龍隊、揉力球隊等各類文化隊伍。2008年6月26日村頭村成立了全市首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村頭村曾榮獲麗水市委新農村示範村、省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是省文明村、省綠化示範村、省先進基層黨支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鋒工程五好村黨組織,麗水市廉政文化進農村示範村等榮譽稱號。[2]3、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孫端鎮村頭村
村內河道
該村位於孫端鎮東南,全村現有594戶,1588人,村域面積1.0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65畝,河道面積145畝,村內有個私企業五家,效益農業日益發展,農戶人均收入9506元,通過幾年努力,該村逐步實現了環境美化,道路硬化,空氣淨化,夜間亮化的目標,從而該村先後被評為新農村建設先進村、縣級文明村、縣級衛生村、縣級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村、縣級文化村、縣級生育文化示範村和縣級綠色生態村及縣級五好村黨組織等。[3]
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順泰鄉村頭村
基本概況
該村位於瑞安市西北部,距市區23公里。截至2007年,全村431戶,1717人口,土地總面積4984餘畝,其中耕地面積582畝,林地面積2560畝,園地面積620畝,盛產毛芋、蕃茄、楊梅、甘蔗等。
經濟發展
全村村民基本居住樓房,人居環境較好,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產生活設施得到了逐步改善,經濟發展穩定,農民收入以一、三產業為主,全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09.08萬元,人均純收入5199元。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近年來發展較快,至2007年,交通道路硬化率在90%以上,全村基本實行通電,通郵、通電視,通電話及寬頻網路。
村務公開
單間四層樓的村委會綜合辦公樓設有書記辦公室、主任辦公室、財務室、計生室、綜合會議室等。同時設定了村務公開欄,為村務公開,加強村務透明度和村級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提供公共服務信息。使廣大村民能夠及時了解、關心村務活動信息,增長了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識,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4]編輯本段雲南省的村頭村 1、雲南省臨滄市雲縣茶房鄉村頭村
全村風貌 該行政村隸屬雲縣茶房鄉,地處鄉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16 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59公里。東鄰文茂村,南鄰馬街村,西鄰頭道水,北鄰愛華鎮。轄村頭、楊家,大尖山等8個村民小組。截至2006年底,有農戶263戶,有鄉村人口1063 人,其中農業人口1063人,勞動力52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501人。
全村國土面積3.08平方公里,海拔2020米,年平均氣溫 12℃,年降水量 1559.6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961畝,人均耕地0.9 畝,林地1639.34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91.56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37.5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 為主。[5]2、
雲南省臨滄市雲縣愛華鎮村頭村
該村隸屬於愛華鎮水磨村委會行政村,屬於壩區。位於愛華鎮南邊,距離水磨村委會1.5 公里,距離愛華鎮2.5公里,不是村委會所在地。國土面積0.9平方公里,海拔1080米,年平均氣溫22 ℃,年降水量900—11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包穀等農作物。截至2007年底,有耕地121畝,其中人均耕地0.62畝;有林地263.9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53戶,有鄉村人口196人,其中農業人口196人,勞動力11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5人。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46 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6]編輯本段四、福建省的村頭村 1、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屏城鄉村頭村
村頭村位於屏南縣西部,距縣城16公里,東距下地村3公里,南鄰後井村2公里,西距前汾溪村三公里,北距大碑村五公里。全村面積,耕地面積790畝,現全村人口467人,112戶。 村頭舊屬古田縣橫溪里二十四都二保頭村(今屏城鄉村頭村)。村頭始祖業公於明朝末年由口村遷入村頭。尤其在滿清末期土匪作亂,港主黃乃裳通過美以美教會招工村頭黃新冬、黃新忠、黃聯球、黃聯科四人往砂越開荒,乃是屏南縣最早赴開荒者,前後三批續渡南洋(馬來西亞)有60人,目前馬來西亞和世界各國有1500多人。村頭乃為僑村。 村頭氣候優越,年較溫暖,村民糧食主要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油奈、梨、桃、花菜、板栗、柿等。使用菌有香菇、黑木耳、滑菇等。
1980年由華僑同胞捐資建起共80米長水泥橋,在村中心跨過,還將村頭的村水泥鋪設全村共800米,總投資31萬元整。
2004年村委會令後路村頭段村道硬化2.6公里已完成,總投資74萬元,除上級,其他村民投工投勞,建立二座石碑紀念華僑對家鄉捐資的功德碑。2005年建2條攔河壩共長200米,總投資21萬元,為了防洪水建水邊防洪攔壩,河當中一座像小船一樣的風景的,風景優美,是村民休閒的好去處。村委樓共建180平方米的面積,學校大樓與學校宿舍樓面積共為500平方米。[7]2、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八字橋鄉村頭村
行政隸屬與地理位置
村頭村系尤溪縣八字橋鄉政府所在地的一個行政村,位於尤溪縣西部,與沙縣大洛接壤,東與洪田、後曲兩村交界,西與羅岩、大洛交界,南與黃龍相連,北與龍湖相接。
村落與居民
村頭村共有7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310戶,總人口1325人。
物產經濟
村頭村海拔650米,全村11022畝的土地一直繁衍生息著現在村里人的祖祖輩輩以及未來的子孫代代,就是因為有這一片人們賴以生存發展的富饒土地。這片土地上生長著4500畝翠綠挺拔的竹農科學撫育的毛竹;生長著瓜農辛勤種植的12000株綠色佛手瓜;生長著500畝果農精心管理的果園金柑。這三大特色產業推動了全村經濟發展,促進了金柑、佛手瓜合作社的應運而生,培養一批又一批行銷隊伍,推進了產、供、銷一條龍服務,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和諧發展。[8]3、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方田鄉村頭村
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
村頭村系寧化縣東北部,石方田鄉第四大行政村,東與城郊鄉社下村接壤,距縣城16公里,北與石壁溪背村交界,西與石壁大路村隔山之別,南鄰分田村,距鄉所在地6公里。
村落與居民
村落面積15平方公里,現有全村人口1420餘人,330戶,轄6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都分布在公路沿線。
歷史人文
早在1932年羅布張氏祠堂設立於蘇維埃政府辦公地點,屬革命老區基點村,解放前曾有10多位青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和地方抗戰隊伍,現生存2位,其中一位已有94歲高齡,曾當任過蘇維埃政府婦女主任。
物產經濟
村頭村古坑,舊稱古田坑,是加工傳統手工藝粉乾的發源地,現稱作“古坑粉乾之鄉”,其特點是歷史悠久,工藝獨特,選用精白米,經古坑山泉水反覆漂洗,採用傳統手工作坊工藝精製而成,色澤潔白,久煮不糊,細嫩爽滑,風味獨特,營養豐富,不加任何色素和防腐劑,是寧化傳統特產,是當今餐館時尚佳品。[9]4、福建省三明市沙縣鳳崗街道村頭村
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
村頭村位於縣城的北面,距縣城12公里,海拔590米,東與高砂鎮上坪村大竹交界,南面、西面與西霞村毗鄰,西北與根坑村接壤。
村落與居民
村土地總面積11.73平方公里。有村頭、小竹、中村、村尾4個自然村,總人口141戶578人,劃為6個村民小組。
歷史人文
村頭村在建國前具有光榮的對敵鬥爭史,曾有十幾個村民參加游擊隊的送信、捐糧等秘密活動,屬於沙縣革命老區重要的基點村,是鳳崗境內革命“五老”人員最多的行政村。
物產經濟
擁有山林地1.55萬畝、耕地860畝、毛竹林3438畝、果園460畝;個私企業17個;水電站1個,裝機容量300千瓦。[10]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巨口鄉村頭村
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
村頭村系南平市延平區巨口鄉第三大行政村,也是老區村,東與寧德市古田縣羅華鎮羅蜂村接壤,西與上埔村,南與田溪村毗鄰。座北朝南的地理位置。
村落與居民
全村共有326戶,有人口1293人,轄一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村落占有面積18340平方米。
交通運輸
村頭村距市區86公里,離巨口鄉所在地10公里,是延平區的末端。交通方便,有一條寬4.5米的水泥公路經過巨口鄉、慕坑村、赤門鄉直達南平,每日有村頭——南平的班車。
氣候與自然景觀
村頭村海拔150多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風景秀麗,四面青山環繞,一條水明如鏡的小河繞樹前流過,清澈的河水灌溉千畝良田,養育著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塊土地上辛勤的人們,一條小溪在靜靜地流淌著向人們訴說著村的優久歷史和動人的故事。
歷史人文建築
村頭村舊屬延平府南平縣管轄,按民全村分為黃、楊、池三姓。村頭村能人輩出,在清朝年間曾出過文武秀才一楊光隋、揚世勇、黃貞隆,黃利煌;貢生——黃元廣;民國期間出過余東西團總——黃利平;解放時出過古田縣水口區區長——黃秀欽。居全鄉之首的黃家木院宏偉壯觀!占地8畝,結構獨特,院內雕粱畫棟,清靜幽雅,是民家居住的優良住宅,也曾是地下黨在村頭的活動基地。在民國年間全村抗擊德化匪的驚天動地的故事也發生於此,歌謠“德化土村頭,被斃匪屍滿河流”。就是自衛反擊戰勝利的真實寫照。而黃家大院壁板上痕、炮樓更是歷史的見證。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福建省委地下黨七次會議在里黃連召開,會址就是闕家祠堂。游擊隊村頭聯絡隊長——黃秀欽發動村民積極參加支持地下黨秘密工作,為保衛紅色政權做出卓越貢獻。里黃連被政府譽為老區基點村,村頭村被譽為老區村。
鄉風民俗
村頭村一年二度的廟會,分為正月十五日和十月二十七。為村里化增添了濃厚的節日色彩,村民俱樂部和老人協會的成立更提高了精神文明的素質。
基礎建設和特產經濟
村頭村農業設施完備,攔河壩、撐灌水渠、防洪堤、機耕路配備齊全,其承擔著千餘畝洋面田的灌溉,捧水、防洪任務,為農業種植提供可靠的保收作用。村的洋田土質優良,適合新型農業發展。近十年大力發展食用菌、冰糖芋、煙-萆種植,並成規模。菸草種植面積是全鄉之最,年創收七十餘萬元,是村的特色經濟作物,也是脫貧致富實現小康唯一的經濟支柱。[11]6、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萬安鄉村頭村
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
村頭村隸屬於南平市浦城縣萬安鄉,位於浦城縣東部,靠南浦溪畔,花崇線跨越浦城溪下大橋往東距縣城五公里,東與富嶺鎮大莊村木嶺頭際下村相接,南至吳山頭瞭望台與河濱設區,北山村山脈相接,西至萬安村上鋪、石排下,北與南浦溪上游的大游村燈盞山相連。
村落與居民
村頭村面積約3平方公里,有十個村民小組,村頭、上沿、下沿、馬家灘、新莊、沙橋、黃墩、莊前、擔肖、潘處塢等十個自然村,總戶數567戶,人口2115人,耕地面積2891畝。
基礎設施
村頭村是浦城縣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之一,現有完小1所,中心幼稚園1所,農村合作醫療站2所,食雜店6個,理髮店2個,供銷社門市部1個,村委會辦公大樓、大會堂各一座,2006年村民在龍浦線兩旁有規劃地建起了新村,現有新樓房65座,村頭所在地200多戶村民用上自來水。各自然村通上水泥路,電話、電視、手機、機車普及各家各戶。村民運輸車30輛,小車20輛。
物產經濟
村頭村土地肥沃,水量充沛,水質良好,主產水稻,每年為國家(市場)提供商品糧70多萬斤,曾被評為省農業生產先進單位,時任支部書記尹盛孫同志出席華東地區農業生產先進會議。經濟作物以蔬菜為主(是縣城蔬菜基地),水果有奈果、葡萄、橙等。林木有杉木、松木、桂花樹、毛竹等。
村辦企業發展迅速,磚瓦和陶器製品是該村的特色產品,磚瓦廠是全縣的發源地,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開始,至今已有半個世紀,現有廠12個,年產瓦2000多萬片,陶器廠2個,產品銷往閩北各地。另辦有制刷廠、鋸板廠等。
地方名人
村頭村人傑地靈,曾與國務院總理朱榕基在三峽大壩合影的三峽工程總指揮高級工程師楊浦生少時長年居該村,並在此完成國小就讀,他在文匯報發表散文“水碓”回憶錄,為水利建設作出貢獻。現在省廳局級以下領導幹部的有:廣東省打撈局局長尹乾洪,支部書記真讓孫同志曾獲團中央、科技部“星火帶頭人”稱號。
旅遊資源
村頭村至高點瞭望台——吳山頭,不但能觀賞到4個鄉鎮和縣城全景,還是指揮全縣森林防火、火警的預報點,歷史悠久的馬家灘渡船不僅是民眾通往縣城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觀賞河景風光的主要工具。[12]
湖南省的村頭村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區魯塘鎮村頭村
全村共有13個村民小組,1178人,土地面積615公頃,耕地1376畝,林地面積104畝,覆蓋率為30.3%。全村大部分人結伴到外面辦企業。社會總產值達5422萬元,人均年純收入4937元。村辦1箇中型紅磚廠,年產紅磚262萬塊,為村集體年創利20餘萬元。[13]
佛山行政區劃百科
佛山市位於中國廣東省中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倚廣州,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四季如春,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