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

朱棣文

朱棣文(Steven Chu),1948年2月28日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美國第12任能源部部長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現任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 。 1970年畢業於羅切斯特大學,獲數學學士和物理學學士學位 ,1976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 。1978年,擔任美國物理學會理事 。1993年,獲頒費塞爾國王國際科學獎;1994年,獲亞瑟蕭洛獎及威廉梅格斯獎;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6月5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2004-2008年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同時兼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 。2008年12月15日,獲得美國第56屆當選總統歐巴馬提名出任美國第12任能源部長 。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朱棣文 朱棣文

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一個學者之家。

1968年,獲頒羅徹斯特大學斯托達數學獎。

1970年,獲頒羅徹斯特大學斯托達物理獎及伍德羅·威爾遜獎學金。

1970年,畢業於羅切斯特大學,獲數學學士和物理學學士學位。

1970年~1974年,獲頒國家科學基金會博士預備生獎學金。

1976年,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

1976年~1978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研究。

1977年~1978年,獲頒國家科學基金會博士後獎學金。

1978年,就職于貝爾電話實驗室。

1978年,擔任美國物理學會理事。

1978年~1983年,擔任電磁現象研究貝爾實驗室研究人員。

1983年~1987年,擔任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貝爾實驗室量子電子學研究部主任,領導電子化研究工作。

朱棣文 朱棣文

1983年,開始從事原子冷卻技術的研究。

1985年,發表第一篇學術論文。

1987年~1992年,在史丹福大學完成榮獲諾貝爾獎的科研項目的主要工作。

1987年,獲頒美國物理學會在雷射光譜領域的布洛依達獎。

1987年,擔任史丹福大學物理和套用物理教授迄今,是該校第一位華裔教授。

1987年~1988年,擔任哈佛大學莫里斯洛伯講師。

1989年,擔任實驗天體物理聯合研究所特邀訪問學者。

1990年,擔任美國光學學會理事及法國學院訪問教授。

就職宣言 就職宣言

1990年,受邀美國物理學會和美國物理教師學會的理直脫邁耶紀念獎講演。

1990年~1993年,擔任史丹福大學物理系主任。

1992年,擔任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

1993年,獲頒費塞爾國王國際科學獎。

1993年6月,擔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4年,獲頒美國物理學會在雷射科學領域的亞瑟蕭洛獎及美國光學學會的威廉梅格斯獎。

1997年,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因“發明了用雷射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與他同獲該獎項的是美國科學家威廉·菲利普斯和一法國科學家科昂·塔努吉。是繼1957年的楊振寧、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遠哲之後,第五位獲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在他之後,還有三位華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崔琦、英美雙國籍華裔高錕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和美籍華裔錢永健獲諾貝爾化學獎。八位華裔獲獎人中,除李遠哲和錢永健為諾貝爾化學獎外,其餘皆是物理獎。

1997年11月2日,正在美國訪問的江澤民主席在洛杉磯親切會見了朱棣文,他請朱棣文經常回國看看,朱棣文說,他已經去過中國兩次,很願意為促進美中兩國科技交流做出努力。

1997年11月4日,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徐善衍在史丹福大學會見了朱棣文。朱棣文在他的辦公室熱情接待了徐善衍率領的中國科協代表團。朱棣文向中國方面建議,要多培養人才,對工作努力、有成就的人要給予獎勵,以鼓勵大家的奮發向上精神。

1998年6月5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同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

朱棣文 朱棣文

2004年6月,被任命為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 。是首位掌管這個美國能源部下屬國家實驗室的亞裔人士。該實驗室每年預算規模6.5億美元,轄下有4000名員工。

2008年12月15日,獲得美國第56屆當選總統歐巴馬提名出任美國第12任能源部長。

2009年1月20日,美國聯邦參議院無異議通過朱棣文擔任能源部長的提名。

2009年7月14日至7月17日,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和商務部長駱家輝聯袂訪華。這是中美兩國關係史上第一次有兩位華裔部長同時訪華。也是繼國務卿希拉蕊和財政部長蓋特納之後美國部長級高官又一次訪華。美能源部在一份公告中表示,這次訪問的主題是尋求兩國在發展清潔能源方面的共同利益。

2009年7月15日,在清華大學發表演講,呼籲中美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

2009年7月17日,蒞臨天津大學,與教師座談能源研究問題,並作客“北洋大講堂”,為師生帶來《能源與氣候:共同的挑戰,共同的機遇》的講座,與師生分享成長曆程,探討可持續能源的世界發展趨勢。

2010年11月15日,在上海同濟大學嘉定校區發表題為《推動創新,應對能源和氣候挑戰》的演講,探索雙方未來如何開展清潔能源技術合作。

2013年2月1日,已向總統歐巴馬提出辭職。

2016年3月29日,擔任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發展合作組織副主席。

家族成員

朱棣文 朱棣文

朱棣文的祖父朱祝年是江蘇蘇州太倉城廂鎮的一位讀書人,十分重視培養後代。大姑媽朱汝昭早年曾留學日本;二姑媽朱汝華早年留學美國任芝加哥大學化學工程教授,是中國第一代化學家;三姑媽朱汝蓉,1943留學美國攻讀化學,也是一名化學教授。

朱棣文的父親朱汝瑾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工系,1943年留美就讀麻省理工學院,1946年獲該院化工博士,先後任美國聖路易、紐約及新澤西的3所大學教授,歷任美國和歐洲60多家石油、化學、飛彈、核子工程及太空公司的顧問;其母李靜貞出生於天津一名門之家,1945年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工商管理。朱棣文的外祖父李書田畢業於天津大學,1923年公費留美,回國後投身教育事業,曾任國立貴州農工學院,天津大學校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長。

朱棣文的哥哥朱築文是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現任史丹福大學醫學系教授;弟弟朱欽文21歲就獲得了政治學博士學位,後進入哈佛大學法學院深造,是洛杉磯一家著名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

朱棣文父兄輩中至少有12位擁有博士學位或大學教授職位。

主要成就

朱棣文 朱棣文

朱棣文從事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雷射致冷捕捉技術研究,有著非常廣泛的實際用途,這項研究為幫助人類了解放射線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深入理解氣體在低溫下的量子物理特性開闢了道路。在原子與分子物理學中,研究氣體的原子與分子相當困難,因為它們即使在室溫下,也會以上百公里的速度朝四面八方移動,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冷卻,然而,一般冷卻方法會讓氣體凝結為液體進而結凍。朱棣文等3位學者則利用雷射達到冷卻氣體的效果,即用雷射束(molassos)達到萬分之一絕對溫度,等於非常接近絕對零度(攝氏零下273度)。原子一旦陷入其中,速度將變得非常緩慢,而變得容易俘獲。該技術可以用來做精確測量,特別是做"重力測量";人們還可以利用此技術做成重力分析圖,由此解開地球上的許多謎團:例如觀察油田的內層、勘探海底或地層內的礦物質,在生物科技上可以解讀去氧核糖核酸(DNA)的密碼;科學家還可以藉此研究“原子雷射”,製造精密的電子元件;也可以測量萬有引力,進一步發展太空宇航系統,進行準確的地面衛星定位。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這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研究成果。

教學之外,朱棣文繼續專注於自己從1983年就開始著迷的原子冷卻技術的研究,1985年發表第一篇學術論文 。1987年到1992年間,他在史丹福大學實驗室製造出了接近絕對零度的低溫,減慢原子速度,而被譽為“能抓住原子 ”的人,憑藉這項創舉朱棣文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諾獎為朱棣文帶來了全球聲譽,他說服一些大企業捐資, 由他親自主持,在斯坦福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個Bio-X實驗室,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Bio-X實驗室;他還創建了 精密測量實驗室、玻色-愛因斯坦實驗室等世界頂級物理實驗室。在這些實驗室中,朱棣文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科學新秀在他的指導下成長起來。

人物評價

朱棣文 朱棣文

朱棣文在博士後期間便展露出傑出的科研才能,後來領導AT&T貝爾實驗室量子電子學部,正是在那時開創了用雷射冷卻並捕捉原子的方法,使他當仁不讓地獲得了1997年諾貝爾獎。他不到三十歲便任史丹福大學教授,2004年開始總管美國資源部資歷最老的國家實驗室,在他的領導下,國家實驗室完成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環境及能源問題報告。 (搜狐評)

朱棣文是在中西文化共同浸染下成長起來的,他繼承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他的內心深處既有西方人的率真、幽默,也有東方人的謙虛、含蓄。他不是那種木訥型的科學家,而是一個性格活潑開朗、充滿風趣的人。 (新華網評)

朱棣文顛覆了科學家給人的刻板印象,他活潑開朗,有人情味兒,充滿魅力。 (新浪網評)

2009年《時代》百大影響力人物中的中國面孔

美國總統歐巴馬、第一夫人米歇爾、網站Twitter的三位創辦人以及華爾街金融巨騙麥道夫、墨西哥大毒梟古茲曼……美國《時代》周刊公布了2009年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其中中國上榜4人,包括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阿里巴巴網站創辦人馬雲以及年輕鋼琴家郎朗,另外加上華裔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2009年榜單上共有5位華人。

星座名人之雙魚座

在2月19日到3月20 日之間出生的名人。

世界各國的華裔名人

華裔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界定華僑、華人在國外所生的子女、孫子女等後代。外籍華人,漢語中通常對居住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香港特區和澳門特區、台灣省等地)以外,並擁有所在地國籍或其他國家(指中國及僑居國以外的國家)國籍的華人,稱為“外籍華人”。
曹燕靈 | 王進 | 丁肇中 | 錢秀玲 | 畢傳有 | 林加者 | 王舫 | 黃鎮鑫 | 顧毓秀 | 戴思傑 | 於長庚 | 沈炳光 | 黃任芳 | 林瓔 | 卓一龍 | 廖宗林 | 冰凌[旅美作家] | 讓·平 | 黃順舸 | 單聲 | 譚盾 | 王小選 | 陳永栽 | 趙啟民[華裔精英] | 張翎 | 洛子豪 | 董鼎山 | 陳省身 | 胡知宇 | 張純如 | 李惠英 | 黃嚴輝 | 李勝利 | 焦立中 | 李金友 | 梅培德 | 李自健 | 唐裕 | 陳香梅 | 鄧月薇 | 王濱 | 趙寶昌 | 鄺友良 | 何福基 | 馬前溪 | 翁以煊 | 蔡大生 | 施華民 | 陳婉妍 | 宋永華 | 趙小蘭 | 梅光達 | 黃家定 | 俞燕蕾 | 馬友友 | 趙春翔| 何天送 | 關美珍 | 簡悅威 | 陳家海 | 黃華享 | 顧杭滬 | 余金晃 | 陳之彬 | 劉光華 | 王阿蓮 | 王曉東 | 葉星千 | 李開復 | 王若專 | 陳鏡明 | 李高 | 凌志慧 | 何大一 | 郭再源 | 秦天瓔 | 黃若 | 楊振寧 | 貝聿銘 | 趙無極 | 周文中 | 陳嘉庚 | 伍冰枝 | 黃錦波 | 殷兆基 | 楊向中 | 馮元禎 | 陳阡蕙 | 朱棣文 | 楊培東 | 康景軒 | 邱德拔 | 鞏俐 | 李連杰 | 湯唯

美國百人會名人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

歷屆諾貝爾獎華裔科學家

諾貝爾獎 (Nobel Prize) 創立於1901年,它是根據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的遺囑及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主要獎項包括: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和經濟學獎。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
科學——科學家 >>>回到科學頻道
楊振寧安徽合肥人。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李政道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抗戰時期在國立浙江大學(當時在貴州省)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習。
丁肇中美國科學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包括量子電動力學、電弱統一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的研究。
朱棣文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
崔琦美籍華人物理學家,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出生於中國河南省寶豐縣,1951年隻身遠赴香港,之後崔琦在香港培正中學接受教育。
李遠哲台灣教育家、台灣科學家、台灣化學家,皇民化運動期間被父母改名為岩里哲夫,台灣新竹市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以及國立中山大學名譽理學博士。
錢永健美國科學院院士,醫學院院士 。祖籍浙江杭州,1952 年出生於紐約市一個“工程師之家”,成長於新澤西Livingston。
高錕男,英國籍華裔物理學家,1933年11月4日生於中國上海。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被稱為“光纖之父”。

曾獲諾貝爾獎的華人

姓名出生地國籍獲獎年份所獲獎項備註
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國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31歲
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美國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35歲
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國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40歲
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美國1985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時50歲
丹增嘉措(十四世達賴喇嘛)1935年生於西藏中國1989年諾貝爾和平獎獲獎時54歲,中國政府拒絕承認
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美國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49歲
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美國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59歲
高行健1948年生於江西法國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時52歲
錢永健1952年出生於紐約美國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時56歲,錢學森的堂侄。
高錕1933年生於上海英國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76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