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出生日期: 1953年 10月10日
出生地點: London, Ontario, Canada
地區: 加拿大
血型: 我來添加
身高: 183 厘米
別名暱稱: 保羅·哈奇斯(別名),保羅·哈奇斯(譯名)
個人簡介
保羅·哈吉斯 Paul Haggis ,集編劇、導演於一身的保羅·哈吉斯1953年3月10日出生於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他從小在希區柯克和讓-呂克·戈達爾電影的薰陶下長大,這是他對藝術和講故事著迷的早期動力。隨後,受安東尼奧尼的《放大》(1966)影響,他遷至英國,立志成為一名時裝攝影師,但是卻失意而歸,回到加拿大的Fanshawe學院學習電影。當時,哈吉斯一邊給從事公路建設的父親幫忙,一邊試著寫劇本。19歲時,他完成了自己的處女作,並把它搬上當地劇院的舞台。該劇雖然反響平平,但卻堅定了哈吉斯的人生理想。幾年以後,在父親的支持下,22歲的他離開家鄉,帶著自己的劇作家夢來到好萊塢。 初到好萊塢的日子非常艱苦,哈吉斯一邊做家具搬運工,一邊在百貨公司里做室內攝影師,晚上還要上課。他最終被CBC的Jack Humphrey選中為連續劇“Hangin’ In”編寫劇本。隨後,在攻讀一門寫作課程的時候,哈吉斯又碰到了一名剛與其搭檔散夥的為“Diff’rent Strokes”編劇的朋友。哈吉斯為第二天即將上映的節目免費編寫了一個劇本,並得到了編劇的青睞。於是編劇希望哈吉斯能夠為他打工,作為交換,哈吉斯可以得到一張裝有軟墊的沙發。時至今日,這張沙發依然躺在哈吉斯的辦公室里,象徵著他職業生涯中的轉折點。
哈吉斯很快成為“Diff’rent Strokes” 的編劇,並接手另一部連續劇“One Day at a Time” (CBS, 1975-1984)的編劇工作。 曾經有一度由於這部連續劇被腰斬,他變得意志消沉,甚至淪為他憎惡的青春劇“The Facts of Life” (NBC, 1979-1988)的編劇和執行製片人。一年後,哈吉斯被開除了,原因是他建議公司把節目弄得更有趣味性。在這裡,哈吉斯從製片、剪輯到與編劇人員相處過程中將製作節目所必備的要素都學到了手,在他之後的職業生涯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同時,他還執筆 “Who’s the Boss?” (ABC, 1984-1992)和“L.A. Law” (NBC, 1986-1994)等節目。隨後哈吉斯被製片人Ed Zwick和Mark Herskovitz發掘,並獲邀加盟一小時戲劇“thirtysomething” (ABC, 1987-1991)的編劇和製片工作。儘管受到非議, “thirtysomething” 在第一季播放結束後依然攬獲了幾個大獎,包括哈吉斯的艾美獎和Humantis Prize。 “thirtysomething” 一劇的成功使哈吉斯有機會發展他自己風格(黑暗,複雜和模糊)的作品。他創作了政治諷刺劇“City” (CBS, 1989-1990), 描述了一名在會玩手段的單身母親。儘管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好評,這部劇作最終因基調太黑暗而被迫停播。隨後他又拍攝了另一部電視劇 “Due South” (1994-1996), 講述的是一名加拿大皇家騎警孤身前往芝加哥尋找殺父兇手,並最終留在芝加哥幫助當地警察打擊罪案的故事。這部劇作又一次被證明是收視毒藥。雖然隨後其他公司,包括加拿大TNT和 CTV轉播了這一電視劇,但是最終還是無法吸引太多的觀眾。
隨後哈吉斯因擔任動作戲劇“Walker, Texas Ranger” (CBS, 1992-2001)製作人而聲名遠揚。也許是為了完全掌控一部劇作的進程,哈吉斯創作了“EZ Streets” (CBS, 1996-1997),一部關於警察與曾被判刑的人在法律兩端生活的電視劇。哈吉斯主張藝術化的控制,但是他對超道德角色性格的追求,刻板的電影術及凱爾特人的音樂的結合,注定又是以失敗告終。哈吉斯並沒放棄。他嘗試了另一部電視劇 “Family Law” (CBS, 1999-2002),這部電視劇奇蹟般地放映了第一季,但最終還是因收視率問題停播。 1996年,哈吉斯製作了他的電影處女作,並身兼編劇與導演兩職。故事發生在1959年,4名俄羅斯的少年嘗試組建蘇聯的第一支搖滾樂隊。時隔8年,哈吉斯才製作了第二部電影,他將F.X. Toole’s 的小說“Rope Burns”改
編成《百萬寶貝》,最終得到奧斯卡的肯定。雖然哈吉斯與最佳改編劇本獎擦肩而過,但是他以此證明自己在另一個領域中的成功。他與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的深厚友誼使他獲得了參與製作二戰電影《父輩的旗幟》(Flags of Our Fathers)的機會。同時,哈吉斯導演了《撞車》(Crash), 這部人物關係複雜,探討種族問題的電影最終再次將哈吉斯推上奧斯卡的舞台,《撞車》獲得了78屆奧斯卡6項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導演獎,哈吉斯的電影事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作品列表
導演作品:
Honeymoon with Harry (2006) 《撞車》Crash (2004)
Family Law
Ghost of a Chance (1998)
EZ Streets (1996)
Due South (1994)
Red Hot (1993)
You Take the Kids (1990)
thirtysomething (1987)
編劇作品:
Honeymoon with Harry (2006) 《父輩的旗幟》Flags of Our Fathers (2006)
The Last Kiss (2006)
《百萬美元寶貝》Million Dollar Baby (2004)
《撞車》Crash (2004)
Walker, Texas Ranger: Trial by Fire (2005)
Mister Sterling (2003)
Family Law
Ghost of a Chance (1998)
Michael Hayes (1997)
EZ Streets(1996)
L.A. Law
Due South (1994)
Red Hot (1993)
Walker, Texas Ranger (1993)
City (1990)
The Return of the Shaggy Dog (1987)
thirtysomething(1987)
The Tracey Ullman Show (1987)
Charmed Lives (1986)
The Facts of Life (1979)
The Puppy's Further Adventures (1983)
Mr. Merlin (1981)
Diff'rent Strokes (1978)
The Love Boat (1977)
One Day at a Time (1975)
代表作品
片名:《衝撞》
又名:《撞車》
英文片名:《Crash》
國家/地區:美國
區域:歐美
發行:獅門影業 Lions Gate Films
類型:犯罪 劇情
導演:保羅·哈吉斯Paul Haggis
主演: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 唐·錢德爾Don Cheadle 馬特·狄隆Matt Dillon 布蘭登·弗雷舍Brendan Fraser 桑迪·紐頓Thandie Newton 瑞安·菲利浦Ryan Phillippe
分級:美國R
上映時間:2005年5月6日
劇情簡介:
個普通家庭主婦和她的地方檢察官丈夫,一個波斯商店的店主,兩個正在談戀愛的警探,一個黑人電視導演和他的妻子,一個墨西哥鎖匠,兩個偷車賊,一個菜鳥警察,一對中年韓國夫婦。
看似毫無牽連的他們唯一共同之處就是:他們都住在洛杉磯。不過,在未來的三十六個小時裡,一場意外的車禍,把這些生活在洛杉磯卻素不相識的一大群陌生人拉到了一起,在短短的36個小時內,徹底地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看點
瞄準後911時代依然被稱為民族熔爐的美國,故事的發生地是種群尤其複雜的洛杉磯。新手導演保羅·哈吉斯這廂借了把的東風,挑戰種族歧視與警界黑手,再次證明了自己決不是一時靈感爆發,導演方面的深度也絕不遜於編劇水平。雖然哈吉斯去年意外失去了執導《百萬美元寶貝》的機會,然而此次他的導演處女作同樣精彩。 這樣一部深刻、甚至具有挑釁意味的影片放棄了吸引獎項的奧斯卡季節,改而在夏季檔上映,除了避開冬季時分的好戲雲集,最重要的還是寄望影片中一串響噹噹的名號的群戲魅力。因為而獲得最佳男主角提名的黑人影星唐·錢德爾,在看過劇本後,不僅首先同意加入劇組,還通過自己的關係和劇本的深度,為影片帶來了一群大明星,而他們中的很多在影片中都扮演著不同往日類型的角色,別有一番魅力。
其他
大概是人們厭倦了暑假永遠的大片轟炸,大概是青少年們還忙著最後的考試、忘了充當本來的票房主要構成者,總之,只在1800餘家影院上映的《衝撞》,出乎意料的取得了910多萬美元的好成績,沒有宏大戰爭場面,沒有刺激飆車,甚至連宣傳也遠遠不及同期上映其它影片的它,硬是成了黑馬。要知道,在正式暑期的開幕周,連票房首位、投資過億的《天國王朝》也只是入賬了區區2000來萬。
哈吉斯根據自身在洛杉磯的經歷寫成影片,自然分外真實深邃,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衝撞》優秀的劇本,讓哈吉斯得到了改編奧斯卡獲獎影片《百萬美元寶貝》的機會。雖然題材和類型的限制有些讓追求輕鬆的觀眾望而生畏,但幸運的是,漂亮的首周、好的觀眾口碑以及讚譽有佳的評論卻讓它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如果影片影響力讓人久久難忘,那么,繼去年在多倫多電影節上形成評論與觀眾雙重風暴之後,或許在明年的奧斯卡典禮上,它也會成為尊貴的客人。
個人訪談
問:《百萬美元寶貝》跟《撞車》的題材都有點敏感,這種題材是你的偏好? 哈吉斯:我喜歡寫一些困擾我、而自己並沒有答案的問題。《百萬美元寶貝》跟《撞車》裡頭說的話題正是困擾我的。它們會讓你想去深入挖掘,找出那些事物對你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而如果你真的要去挖掘的話,我想你就得冒風險了。
問:那就是說觀眾不應該在你的電影裡去找答案了?
哈吉斯:電影人的任務不是為任何人給出答案。一部好的電影會讓觀眾在離開影院的時候向自己發問。如果一部片子把所有的東西都告訴了你,讓你在離開影院的時候說:真是一部好片子”,這樣的話,我反倒覺得這是一種失敗。
問:《撞車》里的角色來自各個種族,作為一名屬於中產階級的加拿大白人,你是否有權利去寫這方面的東西?
哈吉斯:每天當我們一坐下來,我就說:“鮑比(編劇之一)我們到底在乾什麼?我們是兩個白人,這樣會被殺的,我們有權說這些東西嗎?”他會說:“不管多醜陋,只要是真實的,我們就有權說。”
問:為什麼會寫這個故事?
哈吉斯:我本來打算寫一個關於城市生活的故事。想到城市裡越來越擁擠時,人群中的種族和社會階層的劃分這個概念在我的腦子裡越來越清晰。我們需要一個像多倫多、紐約那樣的地方,每個人身邊都有很多人擦肩而過,最後我們把背景設在洛杉磯,那裡是我28年的故鄉。
問:你希望引起怎樣的反響?
哈吉斯:我希望能引起一些人的討論,讓大家發現到底是什麼成為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同時也發現到底是什麼把我們聯接在一起。沒有真正的受害者,沒有真正的侵略者。
問:這類題材通常很難找到投資人。
哈吉斯:的確,很多發行人都跟我說不願意碰這些題材。花三年半時間把它順利拍下來,的確非常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