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風的含義
他們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化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社會商業文明的衝擊, 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實踐中有力地推動這一思潮發展的藝術家是R.漢密爾頓。1956年,他在首屆“這是明天”的個人展覽會(惠特徹派爾畫廊)上陳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網球 運動員的拼集作品。這幅作品成了波普藝術的一面旗幟。 英國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還有:E.保羅齊、J.蒂爾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瓊斯。
美國波普藝術的出現略晚於英國,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作拼帖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
美國波普藝術家聲稱他們所從事的大眾化藝術與 美洲的原始藝術和印第安人的藝術類似,是 美國文化傳統的延續和發展,1965年在 密爾沃基藝術中心舉辦的一次波普藝術展覽即以“波普藝術與美國傳統”為題。美國波普藝術的開創者是:J.約翰斯和R.勞申 伯格,影響最大的藝術家是A.沃霍爾、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奧爾登伯格、T.韋塞爾曼、J.羅森奎斯特和 雕塑家G.西格爾。
集合藝術和偶發藝術一般也認為是波普藝術的兩個支系。
背景
在波普藝術中,最有影響和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7—1986)。他是美國波普藝術運動的發起人和主要倡導者。1962年他因展出湯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繪畫圖式幾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眾傳媒的圖像,如坎貝爾湯罐、可口可樂瓶子、美元鈔票、蒙娜麗莎像以及瑪麗蓮·夢露頭像等,作為基本元素在畫上重複排立。他試圖完全取消藝術創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絲網印刷技術製作,形象可以無數次地重複,給畫面帶來一種特有的呆板效果。對於他的作品,哈羅德·羅森伯格曾經戲謔地說:“麻木重複著的坎貝爾湯罐組成的柱子,就像一個說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話。”他偏愛重複和複製。“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釋說:“我想這也是反覆做同一件事吧。”對於他來說,沒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複製品,他就是要用無數的複製品來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畫中消除個性與感情的色彩,不動聲色地把再平凡不過的形象羅列出來。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為一台機器”,恰與傑克遜·波洛克所宣稱的他“想成為自然”形成鮮明對比。他的畫,幾乎不可解釋,“因而它能引起無限的好奇心——是一種略微有點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閒聊和空談來填滿它。”實際上,安迪·沃霍爾畫中特有的那種單調、無聊和重複,所傳達的是某種冷漠、空虛、疏離的感覺,表現了當代高度發達的商業文明社會中人們內在的感情。
瑪麗蓮·夢露的頭像,是沃霍爾作品中一個最令人關注母題。在1967年所作的《瑪麗蓮·夢露》一畫中,畫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萊塢性感影星的頭像,作為畫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複排立。那色彩簡單、整齊單調的一個個夢露頭像,反映出現代商業化社會中人們無可奈何的空虛與迷惘。
波普藝術,亦稱為“流行藝術”,發端於20世紀60年代左右,以英國倫敦和美國的紐約為中心出現的一個藝術運動。
英國畫家理察·漢戴爾頓曾把波普藝術的特點歸納為:普及的(為大眾設計的)、短暫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產的、年輕的(對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騙人的玩意兒,有魅力和大企業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