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縣

天等縣

天等縣位於廣西西南部,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全縣轄4鎮9鄉,居住著壯、漢、瑤、苗等4個民族,壯族人口占98%。天等縣和南面的大新縣、西面的靖西縣形成三角地區,是錳礦資源豐富的地區,這一帶將會成為全國重要的錳產業集群帶,同時,天等縣還處在崇左市的左江和百色市的右江兩個經濟帶的結合部。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天等縣天等縣
宋,縣境內置羈縻龍英、結安峒和全茗、茗盈、鎮遠、向武、都康、上映、懷化州。向武、都康、上映州屬廣南西路邕州橫山寨治所在今田東縣,餘屬邕州太平寨沿所在今崇左縣。

元,龍英垌改為龍英州,原結安垌改置結安州、佶倫州、都結州,懷化州改為上懷恩州,餘各州沿襲。向武、都康州屬邕州田州路治所在今田陽縣,上映州屬鎮安路治所在今德保縣,餘各州屬太平路。

明,廢上懷恩州,餘各土州沿襲。向武州初屬田州路,永曆五年1651年升為府,直隸廣西布政司。都康州初屬田州府,建文元年直隸廣西布政司。上映州屬思恩府治所在今武鳴縣,餘各土州屬左江道太平府。

清,各州沿襲。向武、都康、上映土州屬左江道鎮安府,餘各土州屬太平思順道太平府。

民國5年1916年9月,龍英、全茗、茗盈土州並為龍茗縣,以原龍茗土州治今龍英街為縣治;佶倫、都結、鎮遠、結安土州並為鎮結縣,以原佶倫土州治今進結街為治縣。民國6年,向武、都康、上映土州並為向都縣,以原向武土州治今中和街為縣治。龍茗、鎮結縣屬鎮南道,向都縣屬田南道,3縣後屬天保區天保區民團指揮部於民國29年6月為第十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部公署,治所在今德保縣;31年為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公署,治所在今靖西縣。

天等縣  天等縣
1949年12月15日,龍茗縣解放,屬龍州專區,同月23日,鎮結縣解放,屬武鳴專區。1950年1月31日,向都縣解放,先屬武鳴專區後屬百色專區。1951年6月,鎮結、向都縣並為鎮向縣劃鎮結縣大隆區全部給平果縣,以原鎮結縣治今進結街為縣治,屬百色專區。

1951年9月,鎮向、龍茗縣並為鎮都縣,以原龍茗縣添等鎮為縣治,先屬崇左專區,後屬邕寧專區、桂西壯族自治州。1953年4月劃都結區全部給隆安縣,全茗區全部劃給大新縣,4月將甘茶區全部,7月續將豐馬、雙燕、那雅3鄉劃給田東縣。

1955年1月,平果縣傑流鄉劃歸鎮都縣;1956年7月,隆安縣都結區茴梨鄉劃歸鎮都縣;1957年4月,隆安縣龍彥屯劃歸鎮都縣茴梨鄉。

1957年4月17日,國務院批准鎮都縣改名為天等縣,縣治添等鎮隨之改名為天等鎮,屬邕寧專區。1958年7月劃救漢鄉的弄扎屯給大新縣那嶺鄉。

1958年12月,天等、大新縣並為新英縣,後改為龍茗縣,縣治在龍英街。

1959年5月撤消龍茗縣,恢復天等、大新縣,屬南寧專區。1970年南寧專區改為南寧地區,天等縣屬南寧地區至今。崇左市於2003年8月6日正式掛牌成立,從此天等縣歸崇左市。

1964年,平果縣天南、品力、孟養鄉劃歸天等縣進結區。

行政區劃

天等縣  天等縣
天等縣政區沿革源自宋代。宋屬廣機西路邕州橫山寨和太平寨。元屬邕州田州路、鎮安路和太平路。明直隸廣西布政司田州府、思恩府和太平府。清屬左江道鎮安府和太平恩順道太平府。

1916年置龍茗縣、鎮結縣和向都縣。1951年6月,置鎮向縣和龍茗縣。同年9月,鎮向、龍茗並為鎮都縣,1957年改名為天等縣。1958年,天等、大新並為新英縣,後改為龍茗縣。1959年撤銷龍茗縣,恢復天等、大新縣,天等縣屬南寧地區。2003年南寧地區撤地建市,天等縣屬崇左市。

天等縣轄4個鎮、10個鄉:天等鎮、龍茗鎮、進結鎮、向都鎮、都康鄉、寧乾鄉、馱堪鄉、福新鄉、東平鄉、進遠鄉、上映鄉、把荷鄉、小山鄉。

地理

地理位置 天等縣地處桂西南,東接隆安、平果縣,南部大新縣,西接靖西縣,西北靠德保縣,北界田東縣。縣城天等鎮直線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125公里,西南部縣界距中越邊境最近處9公里。

地形 天等境內以喀斯特地貌為主,占全縣總面積的77.4%。

氣候 天等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年平氣溫20℃。年均降水量1429毫米以上,年均無霜期340天。

資源

礦產資源 地下礦藏有錳、磷、鉛、鐵、鈾、金、重晶石、紅梯礦、硫磺等10種。錳礦儲量涉及東平、寧乾、把荷、向都、上映、福新、馱堪等7個鄉鎮,氧化錳儲量達3000萬噸(含碳酸錳儲量),其中僅東平礦區已探明氧化錳就有1620萬噸,且大部分可露天開採,易采易選品位在28度以上,低磷低鐵,是全國冶金用錳基地之一。磷礦分布在向都、把荷、寧乾三個鄉鎮,已探明儲量759萬噸,含磷24.5%,有中型礦庫2處,小型礦庫1處。

水資源 天等縣六條主要河溪徑流的補給,主要仰賴於大氣降水。年平均徑流深度為658.8毫米,徑流係數為0.3至0.5,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4.3億立方米。縣內徑流年內分配不均,5月至9月比較集中,約占全年的75%左右,枯水年春旱特別嚴重。境內岩溶地貌占77.4%,地表河溪少,多年平均降水量雖不少,但降水大部分滲入地下,形成山高水深的局面,特別是進結、馱堪等鄉鎮的石山地區,水資源尤為缺乏。

電氣資源 天等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2.5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6644立千瓦(包括借大新縣稔底建電站可開發量7200千瓦在內),1985年已裝機9004.9千瓦(包括稔底電站已裝機4800千瓦在內),尚可開發利用7639千瓦。

土地資源 天等縣土地總面積為3263179畝,1980年有耕地393137畝,占總面積12%,其中水田201785,旱地191352畝;園地7655畝,占0.2%;林地664419畝(1974年林業普查數),占20.4%;疏林地115750畝,占3.6%;牧地499190畝,占15.3%;居民點及工礦用地51510。

經濟

2007年以來,天等縣堅持工業主導戰略,突出抓好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園區經濟和民營經濟四大“工業板塊”,工業經濟總量擴張迅速,工業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一季度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52億元,同比增長95.47%。

一壯大支柱產業。該縣立足本地資源,著力壯大“一黑一白”兩大支柱產業。“一黑”即錳礦產業,該縣繼續著重抓好錳礦加工企業,積極引導企業加大技改力度,引進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加工項目,打造錳產業集群。“一白”即蔗糖產業,該縣繼續實行“項目跟著甘蔗走”政策,力爭入廠原料蔗突破42萬噸,加快俊傑糖業有限責任公司日榨4000噸技改項目二期工程和末端水處理項目建設,走循環經濟道路。一季度這兩大支柱產業實現工業產值29303萬元,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貢獻率為88.26%。

二扶持特色產業。該縣出台優惠政策,大力推進極具天等本地特色的“五味”農業實現產業化和工業化,重點扶持辣椒加工龍頭企業,以天等指天椒節為載體,通過項目洽談及環境投資推介會,加大辣椒產業的招商引資力度,該縣在指天椒節上成功簽約4個項目,總投資7000萬元。同時,鼓勵加工企業充分發揮天等辣文化傳統優勢,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開發指天椒系列產品。目前,全縣共有辣椒加工企業9家,產品暢銷大江南北。

三提速園區經濟。統籌園區經濟發展,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城南輕工業加工區、東平鄉錳礦加工區和特色工業園區“兩區一園”的建設,增強園區的項目承載能力和配套服務能力,把工業園區作為低成本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一季度該縣的“兩區一園”共引進項目11個,資金總額3.38億元,33個企業正申請入園區,園區經濟已逐漸成為縣域經濟的新高地和工業發展的新亮點。

四發展民營經濟。該縣積極啟用民間資本,籌集民間資金,推動全民創業,出台發展民營經濟的優惠政策措施,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天等籍在外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和吸引區內外以及周邊縣市的創業人士到天等置業,推動民營經濟蓬勃發展。今年以來,該縣新引進針織、首飾、機械等民營企業20多家,有力地推動工業經濟快速增長。

經濟跳躍式發展帶動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上半年,天等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4776元,同比增長30%;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現1529元,同比增長18%。

地理環境

地質地貌

天等縣以低山丘陵為主,山地面積1696.4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77.98%。其中土山占總面積的22.60%;石灰岩山地占總面積的41.50%;矽質灰岩山地占總面積的10.31%;半土半石山占總面積的3.57%。全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點為西南部四城嶺主峰,海拔1073.7米,最低是東北部天南村洞荷窪地,海拔263米,一般海拔為450米至650米。縣內岩溶地貌占全縣總面積的77.4%。

氣候環境

天等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多山,海拔高度較大,因而氣候較鄰縣溫涼濕潤。春末至初秋多受偏南氣流影響,氣溫高,濕度大,降雨量多。冬季受北方寒潮影響,氣溫偏低,濕度小,雨量少。

縣境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太陽輻射量較多。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為100.6千卡/厘米2,其地域分布是平地多,山區少。一年當中,最低值一般出現在1月約5.5千卡/厘米2,2月至7月逐漸增多,7月達最高值約11.4千卡/平方厘米,爾後逐漸減少。縣氣象觀測站四周環山,日照時間年平均不足1520小時,最多是1965年,達1768.9小時;最少是1960年,僅1138.4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約33.7%。區域分布與太陽輻射相似,平地多,山區少。一年中,1月至4月陰雨多,日照少,各月平均日照在100小時以下,尤以2、3月最少,平均每天僅2小時多一點。5月至6月增至平均每天4.5小時以上。7月至9月日照最多,月值170小時以上,每天近6小時。10月至12月逐漸減少,12月只有109小時。天等縣日照時數能滿足一年各造作物生長需要。

水文狀況

天等縣峰林谷地多為斷層地帶,透水性大,地表水系不發育,全縣大小溪河20多條,均系大小泉水匯成,枯水期流量在1立方米/秒以下,平均流量1立方米/秒至3立方米/秒,洪水期多達100立方米/秒。

主要溪河有:

太平河古稱枯榕江,源於把荷鄉吉蘭村含若蘭水庫,經向都鎮福利、樂久村與源於九十九嶺的支流那必河會合,過祥龍、中和,平堯村後入田東縣,歸右江。

漢洞河又名大漢溪,源於向都鎮漢洞村上漢屯,經漢洞後從叫通落水洞入德保縣,歸右江。

天等河又稱榮華河、都康河,源於都康鄉顯魯村那英山念向水庫,經寧乾鄉永樂村伏慢水庫至寧乾那近屯與源於九十九嶺的支流匯合,過龍盛村,都康鄉降祥村、華隆鄉稻香、榮華村後與支流古桃河匯合入天等鎮,過華隆鄉紅嶺、盛典村後潛入地下,出隆安縣,歸右江;冬季、河少水,流至天等鎮麗川村與華隆鄉紅嶺村交界的漏泵處入落水洞,紅嶺至盛典村一段河道乾涸。

進結河古稱布魚河,源於馱堪鄉恲龍村那孟屯,經文秀村、進結鎮結安村至進結街與源於進結鎮團樂村的洞寧河匯合,過隆鳳民元村後入地下河,出平果縣,歸右江。

那造河源於東平鄉泉水及三壽村,經利益村到那造村匯合後流入田東縣與枯溶江匯合,歸右江。

龍茗河古稱龍江,源於四城嶺東麓福新鄉苗村、種典村,至龍茗鎮西北村與源於四城嶺北麓上映鄉佩光村的支流匯合,經龍英、三北、小山、龍橋村後入大新縣利江,歸左江。

人口民族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1140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如下:天等鎮21873、龍茗鎮18836、進結鎮28521、向都鎮24553、華隆鄉32883、都康鄉23999、寧乾鄉15471、馱堪鄉26605、福新鄉26179、東平鄉18572、進遠鄉9092、上映鄉27697、把荷鄉18296、小山鄉10140、金洞鄉8683。

根據201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縣常住總人口3381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如下:天等鎮67426、龍茗鎮16664、進結鎮27318、向都鎮37096、都康鄉24197、寧乾鄉16813、馱堪鄉27932、福新鄉25040、東平鄉20639、進遠鄉8446、上映鄉28901、把荷鄉19178、小山鄉11164。

資源

土地資源

全縣土地總面積為3263179畝,1980年有耕地393137畝,占總面積12%,其中水田201785畝,旱地191352畝;園地7655畝,占0.2%;林地664419畝1974年林業普查數,占20.4%;樹林地115750畝,占3.6%;牧地499190畝,占15.3%;居民點及工礦用地51510畝,占1.6%;交通用地20759畝,占0.6%;水域46572畝,占1.4%;荒山荒地1464196畝,占44.9%。

1981年至1985年間,全縣城鎮建設占用耕地213.57畝,鄉村建設占用耕地914.15畝,總計1127.72畝。1985年,全縣耕地面積389416畝,比1980年減少3721畝。1985年,全縣有難利用的荒山荒地81.04萬畝,占荒山荒地的56.86%;可利用的61.49萬畝,占43.14%,人均1.67畝。可利用的荒山荒地中,宜農荒地5.46萬畝,占荒山荒地的3.83%,人均0.15畝;宜林荒地33.49萬畝,占23.5%;人均0.91畝;宜牧荒地22.54萬畝,占15.81%,人均0.61畝。

水資源

天等縣六條主要河溪徑流的補給,主要仰賴於大氣降水。年平均徑流深度為658.8毫米,徑流係數為0.3至0.5,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4.3億立方米。全縣人均擁有水資源量為3890立方米,約為自治區人均占有量5310立方米的73%,比全國人均占有量2700立方米高44%。1985年全縣水利工程充分發揮效益後能提供使用的水量為4.66億立方米,占地表水資源的32.6%實際效益較差,另外,境內地下水富水區天然補給量為3億立方米左右,枯水期總流量為8.31立方米/秒,平水期總流量為33.03立方米/秒。但地下水在峰叢窪地區域埋藏較深,不易開發利用。縣內徑流年內分配不均,5月至9月比較集中,約占全年的75%左右,枯水年春旱特別嚴重。境內岩溶地貌占77.4%,地表河溪少,多年平均降水量雖不少,但降水大部分滲入地下,形成山高水深的局面,特別是進結、馱堪等鄉鎮的石山地區,水資源尤為缺乏。

天等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2.5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6644千瓦包括借大新縣稔底建電站可開發量7200千瓦在內,1985年已裝機9004.9千瓦包括稔底電站已裝機4800千瓦在內,尚可開發利用7639千瓦。

礦產資源

境內金屬礦產有錳、鐵、金等;非金屬礦產有磷、水晶、黃鐵礦、重晶石、大理石等。其中錳、磷、水晶具有一定的工業儲量,有開採價值。

經濟概況

201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3.3億元,同比增長7.7%;財政收入完成3.93億元,同比增長9.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6.98億元,同比增長24.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12億元,同比增長1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8132元,同比增長10.1%,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6054元,同比增長13.1%。

第一產業

天等縣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

1980年社會總產值8334萬元,農業占69.15%;1985年8744萬元,農業占60.72%;1987年13941萬元,農業占61.97%。

工農業總產值,1978年6954.2萬元,其中農業占82.87%。1985年比1978年下降3.54%,其中農業占79.14%,下降7.88%。1987年比1978年增長17.20%,其中農業占73.63%,增長4.13%。

農業內部,1978年種植業產值3823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6.34%。1985年種植業產值303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57.09%,比1978年下降20.72%。1987年種植業產值477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55.32%,比1978年增長25.01%。

種植業以糧食生產為主。1950年至1985年,糧食播種面積占種植業播種面積90%以上的有26年,將近90%的有10年。1978年糧食作物收入1992.9萬元,占種植業總收入的89.40%。1985年糧食作物收入1652.4萬元,占種植業總收入的54.87%,比1978年減少17.09%。1987年糧食作物收入2842.1萬元,占種植業總收入64.46%,比1978年增長42.61%。

天等縣的糧食生產幾經起伏。1959年以前,連年上升,1960年後連年下降,直到1971年才恢復並超過1959年的水平。以後逐年上升,到1982年發生了歷史性突破。可1983年後又出現滑坡現象。1985年回到1971年的水平。

天等縣種植業生產的糧食,1953年至1987年,除了為天等人民提供必要的口糧外,還純調出5577萬公斤,已減去純調入的2948萬公斤,直接為天等縣工業提供的原料,占國營工業總產值的58%;天等商業部門經營的工業品,幾乎全部銷往農村;縣財政收入60%直接間接來自農業。

第二產業

清末,手工業主要有榨油、釀酒、編織、染織、鑄造、裁縫、木工、打鐵、首飾、彈棉、補鍋、草繩、燒石灰、紗紙、土布等。手工業者多數集中圩鎮。向武土州祥村、貴村和今把荷的上萬村一帶有人淘金。民國4年1915年廣西省誠泰、福利2公司於向都縣嘉平、樣村承領開採沙金礦、紅銻礦,因價格低而停辦。

天等縣有犁頭出於北區之鹿馬、那隆、隴敏三村,每年約出千把,遠銷至隆安、添等及果化等處。每年還外出鑿石均有三四千人,主要是建築橋樑、石具、墓碑和雕刻等。南寧、鎮南、田南各縣及安南、暹羅兩國無不有其足跡。以西區下州村百餘戶此工最為擅長人物花鳥,鑿刻畢肖。又北區之上元百餘戶、銑村六七十戶,其村人能造簪環首飾,長於銀工。西區之更訓、容正兩村長於鐵工,刀槍均能製造。

1922年,龍茗縣年產添等空心面線86萬斤,鎮結產20萬斤,向都縣產50萬斤。添等空心面線最優,曾遠銷香港、廣州。

1923年向都縣都康年產南粉10萬斤,龍茗縣產150萬斤,向都凝圩編織草蓆、草帽出售每年約有千把只張。鎮結縣銑村個體戶產紗紙18萬斤,產值3600元國幣。向都縣漢洞村產紗紙400斤,產值150元。龍茗縣會榮村也有紗紙出售。

1926年,鎮結縣油桐產量3.8萬斤,龍茗縣產6.9萬斤,向都縣產6萬斤。29年鎮結縣油桐產量增至4.28萬斤,龍茗縣增至27.07萬斤,向都縣增至13.56萬斤。1948年3縣有油桐榨坊15家,每家年榨油籽50至60萬斤,產出桐油30萬多斤,銷往果化10萬斤,其餘在本地銷售作燈油及塗料。油桐榨坊主要集中龍茗縣士林村,鎮結縣岩造村,向都縣平究村。1935年向都第二區之祥屯及第七區之加平村與雷平縣交界之隴吼嶺發現金礦,當地個體戶淘沙采之,頗有收穫,尤其隴吼嶺採獲頗多。

解放後,向都鎮金洞鄉一帶仍有人淘金,開採紅銻礦。因黑市金價低,以開採紅銻礦為主。進結、進遠、都康等鄉鎮的石工匠,每年均有一二千人外出。進遠鄉政州村常有三四百名鐵匠到外地打鐵。進結鎮民元村有百餘名銀匠到那坡縣及雲南省少數民族地區專鑄首飾。天等鎮會榮屯、進結鎮銑屯、向都鎮漢洞仍生產紗紙,在縣內出售。

1949年工業總產值35.2萬元,全是傳統手工業。1954年11月,在添等鎮太平街建立縣火力發電廠,供機關、醫院照明。1955年建天等酒廠。

1956年成立會榮紗紙手工業合作社,同年轉為國營天等造紙廠,1961年下馬。同年個體手工業者組成鐵器生產合作社,職工17人,後改為農機具廠。1972年購置車床等機器設備進行生產。同年縣財政投資建立天等火電廠。

1958年6月組織3000名民工,手工開採東平錳礦,1962年下馬,1966年復辦。10月,在馱堪建鋼鐵廠,在龍勝、龍茗、天等、都康、進結、東平等地建煉鐵高爐162個,土爐939個,小窯爐1158個。上馬人數46931人,砍伐木材93534噸燒炭,煉出結鐵4367噸,生鐵361噸,次年12月下馬。同年5月,縣財政投資10萬元辦金礦場,1960年下馬。同年,於向都萬福寺建炸藥廠,1961年下馬,1970年1月再上馬,生產民用硝氨、木糠炸藥,因產品無銷路,1980年11月下馬。5月,進結、向都、龍茗、天等鐵器社和進結犁頭合作社組成農機具廠。同年,於縣城西北部建立與酒廠合併、統一核算的糖廠,1971年擴建,日榨甘蔗50噸。1982年併入勝利糖廠。5月,石印社轉為縣印刷生產合作社,12月改名新英縣印刷廠。1960年8月改為天等縣印刷廠。這一年上馬的還有農機修造廠、化肥廠、金礦、硫磺礦、磷礦、東平錳礦、磚瓦廠、澱粉廠、炸藥廠、陶器廠、紡織廠、煉油廠、皮革廠集體,除了農機修造廠、東平錳礦之外,1961年全部下馬。

1963年7月興建天等縣第一個水電站,新屯水電站。1966年8月縣財政投資2萬元興建天等磷肥廠,1968年投產,1975年產值發展到97.74萬元。產品除在本縣銷往外,還銷往武鳴、隆安、邕寧等縣。1980年12月因燃料短缺,質量低而停產。

1968年,磷肥廠附設水泥生產車間,試產礦渣水泥。1981年磷肥廠下馬,轉產水泥,改為天等縣水泥廠。1969年11月建天等縣製藥廠。

1971年建木器廠。1984年因原材料缺乏和經營管理不善,虧損下馬。

1973年7月縣財政投資450萬元,建天等氮肥廠。1981年3月停產。從投產至停產共生產合成氨6233噸,碳銨30197噸,總虧損153.92萬元。因煤炭運輸線過長,連年虧損而轉為澱粉廠,部份設備無償調給隆安氮肥廠。1974年7月,南寧地區軸承廠遷往扶綏縣,天等縣利用留下的設備建天等汽車修配廠。

1975年自治區財政廳撥款180萬元,辦磷礦場。至1979年共產磷肥12.59萬噸,產值115.35萬元。除滿足天等縣需要外,還銷往鹿寨、明陽、馬山、橫縣等地。因品位低13℃以下,運輸線長,成本高,虧損大,而於1980年停產。

1976年10月投資755萬元,由縣農業建設兵團3000名民兵施工,興建稔底水電站,1980年8月一級站兩台機組投產,1985年11月二級站兩台機組也投產。

1977年8月縣財政撥款138.32萬元,興建平堯下段水電站,1982年竣工,因設備和電線被偷,未能投產發電。1981年11月投資803.37萬元,立項興建日榨650噸的勝利糖廠,1982年12月投產。

1982年1月興建天等食品廠。

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399萬元,比1949年35.2萬元增長38.74倍,比1978年1191.2萬元增長17.45%。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錳礦18783噸集體、澱粉211噸、電力858萬度、乾粉6噸、人力打穀機300台,桂龍膏11.84萬支、碾米機7台、桂龍酒1.38萬瓶、破碎機99台、半夏止咳糖漿2000瓶、粉碎機89台集體、油箱1681隻、冬粉33噸、檔案箱677隻集體。水泥2368噸、糕點59噸、木材1168立方米、酒精329噸、機製糖2362噸、混合酒216噸。全縣國營工業建立了電力、冶金、機械、建材、食品、印刷和製藥7個獨立核算工業行業,職工1011人,其中具有中級職稱14人,初級職稱126人。固定資產原值2627.24萬元,固定資產淨值2233.21萬元,工業總產值829萬元,銷售收入674.55萬元,銷售稅金75.23萬元,利潤總額51.99萬元。各行業產值占國營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電力56.62萬元占8.48%、冶金103.30萬元占15.47%、機械45.21萬元占6.77%、建材12.08萬元占1.81%、食品419.05萬元占62.77%、印刷16.88萬元占2.53%、製藥14.48萬元占2.17%。較大的國營廠礦場,有縣酒廠、東平錳礦場、農機修造廠、勝利糖廠、水泥廠、印刷廣、製藥廠、汽車修配廠、食品廠和稔底水電站、平堯水電站、遼樂水電站。其中勝利糖廠產值269.11萬元,占國營工業總產值的32.46%,東平錳礦場產值103.30萬元,占12.43%,天等發電網產值66.9萬元,占8.07%。

第三產業

清光結二十一年1895年,每逢圩日有廣東羅定和廣西賓州等地小販在圩鎮來回擺攤,銷售小工業品。

民國22年1933年,本地人開設小鋪店9間,經營油鹽、煙茶、紙張,筆墨、藥材等。1934年,鎮結縣鎮結街有坐商15家,其中陳崇記有資金1萬元國幣,寶隆有資金0.5萬元,其他鋪店有資金0.2萬元左右。向都縣中和街有坐商19家,其中榮珍有資金0.7萬元,譚榮興有資金0.4萬元,其他小鋪店有資金0.3萬元左右。龍茗縣坐店19家,其中祥興有資金0.2萬元左右,經營布匹、雜貨、菸酒、油鹽、醬醋、藥材、陶瓷等。

1952年,建立國營貿易組和供銷合作社。1953年成立國營天等貿易支公司,供銷系統也先後成立縣採購推銷經理部和基層供銷合作社。當年支公司和供銷社收購農副產品7.1萬元和27.3萬元,商品銷售43.4萬元和34.1萬元。主要經營的農副產品有生豬、土糖、桐籽仁、桐油、八角、茴油等,工業品有棉布、棉紗、毛巾、肥皂、火柴、煤油、食鹽等。

1954年,實行棉花統購和棉布統銷,憑票供應。以後,擴大到家禽和生豬的派購。私營商業納入批購、經銷、代銷軌道,行政上由商業局管理,批發進貨與國行銷售價格相同,購進商品只允許五金、小百貨和文化用品。1956年,掀起全行業社會主義改造高潮,個體商業按行業組成1間公私合營藥店參加該店的有瑞堂、萬回春、壇壽堂、安生堂4間藥店,資金約0.2萬元,沒有僱工,32個合作店組。

1957年4月,成立民族貿易管理局,對國營商業和供銷社實行統一領導,全縣共16個核算單位,有職工793人。全年商業和供銷系統商品純購進153.4萬元,純銷售360.5萬元,占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88.9%,合作商店占11.1%。

1958年縣供銷社與商業局合併辦公,基層供銷社改為國營商店。商業體制、機構變動頻繁,經營管理混亂。為支援大辦鋼鐵和大辦水利,各商店抽調人員參加煉鋼鐵、修水利,留守營業人員大力收購廢舊生鐵、鍋頭、錳礦石、木材、木料、木炭,支援煉鋼第一線;大力收購農副土特產品,預付資金126萬元。當年野生纖維、澱粉產品積壓30多萬元,紅樹皮報損4.83萬元,沙梨、生薑等霉變損失1.5萬元,從都安縣運回的豬仔因管理不善死亡1000多頭,損失2.5萬元。全縣20個核算單位,有18個虧損,共虧損21.27萬元含縣以下商店。當年,取消農貿市場。

1960年,商品緊缺,糧、油、棉、肉供應緊張,出現商品“走後門”的現象。縣人民政府為了保障人民生活最低限度的需要,打擊投機倒把,規定豬肉、食糖、香菸、酒類實行計畫分配,憑證供應,部份商品則高價出售,以緩解矛盾。國營商業和供銷社分開,掛兩個牌子,分兩套人馬,合署辦公;恢複合作店組,個體商販實行代購、代銷。當年獲利28.08萬元。

1963年1月,國營商業與供銷社正式分開,明確商業局領導國營商業企業,恢復工業品、副食品、五金、醫藥、飲食服務公司;縣供銷社把28個基層供銷社並為10個區供銷社。同時,恢復集市貿易,放寬部分二、三類農副產品範圍。1964年,全縣市場出現繁榮,物價趨於穩定,大部分商品供應得到緩解,逐步取消高價商品,轉為平價憑證供應。

1966年至1967年“文革”開始,社會治安混亂,交通運輸阻塞,商品短缺,購銷萎縮,商品純購進和純銷售分別比1965年下降11.8%和1.3%。商業機構不穩定,也影響了商業的發展。1966年虧損3.3萬元,1967年虧損增至10.1萬元。1968年下半年至1969年撤消縣商業局和供銷社,代之以縣貿易服務組,主管全縣商業和供銷社工作。1972年6月縣貿易服務組改為商業局。1973年,各公社商業供銷服務站改為供銷合作社。

1976年大打“批資批修總體戰”,掀起批判“資本主義”高潮,反對“自留地商品化”,批“野馬副業”,把社員自留地種的青菜和經濟作物,家庭多飼養的畜禽以及上山採收的野生土特產品,當作資本主義來批判,外出搞副業的戴上搞“野馬副業”的帽子加以鬥爭。有些生產隊規定每農戶養雞不得超過5隻;進結公社派出幹警追回搞“野馬副業”的人員,僅高州大隊就追回45人;搞“野馬副業”的骨幹分子在公社、大隊被輪流批鬥。1975年和1976年全縣國營商業和供銷系統購銷額停滯不前,農副產品收購總額分別比1974年的690.2萬元下降16%和13.4%。

1979年3月,恢復縣供銷社。商業局主管百貨、五金、糖業菸酒、藥材、食品、飲食服務公司和合作總店後改為綜合公司,縣供銷社領導土產、農資公司和各基層供銷社。

1987年,全縣國營、集體、個體商業網點有2999個其中零售網點2844個,從業人員4724人。屬國營商業含糧食、物資、農機、圖書93個750人;集體商業含供銷社25個646人;個體商業2652戶3328人。全縣平均133人有1個零售網點,平均286人有1個飲食服務網點。商業和飲食服務業遍及全縣城鄉,方便了人民民眾生產生活的需要。

社會事業

科技

1958年成立天等縣科學技術委員會,負責管理全縣科技工作。下設縣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初配員1人,1981年增到4人,1980年全縣11個公社鎮配科技助理各1人,1985年13個鄉鎮各配1人。

其他科技機構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站、種子公司、農作物病蟲測報站、植物病蟲檢疫站、土壤肥料工作站、經濟作物站、蠶種站、農業科學教育站、洞寧玉米良種繁殖場、三北水稻良種繁殖場、茶葉研究所、農機安全管理站、推廣站、農業機械管理服務站。縣林業技術推廣站、林業科學研究所。縣畜牧獸醫工作站、獸醫防疫檢疫站、水產技術工作推廣站、水產養殖場,鄉鎮畜牧獸醫站等。

民國37年至38年1948年至1949年,龍茗、鎮結、向都3縣有科技人員21人。50年代末全縣有科技人員95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3人,農牧技術人員30人,衛生技術人員62人;60年代有科技人員356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51人,農牧技術人員103人,衛生人員202人。1985年全縣工程、農業、衛生、經濟、會計、統計、體育、新聞、播音、圖書檔案資料和藝術11個系列的專業技術幹部共1509人。經職務職稱評定,定為中級職稱的25人;屬助理工程師級的177人;技術員一級的306人;未定技術職稱的1001人。

教育

清光緒末年,各土州設學署,置學正1人。宣統元年1909年為學務公所。民國5年1906年為勸學所,置所長1人,勸學員4人,勸導各地設立學校。11年為教育局,置局長1人,督學2人,事務員2至3人,書記1人。22年為第三科,置科長1人,科員、督學、辦事員各若干人。各鄉設輔導主任1人屬中心國小編制,督導各村校教學。1950年,3縣設教育科,後為文教局、教育局。

1955年9月,教育科下設教研室,配教研員4人;1963年配主任1人,教研員8人中學組2人,國小組4人,幼教組2人,農民業餘教育專乾1人,大專、中師函授各1人。1985年配主任1人,副主任2人,教研員7人中學組2人,國小組4人,幼教1入,招生辦公室專乾1人,信訪1人,資料員1人,儀器管理員1人,文印2人。1957年,各區設教育輔導員1至2人。1960年增設業餘函授教師2人,會計員1人,“文革”期間撤銷,1976年復設,1978年稱輔導站,1985年配站長、副站長各1人,文化輔導員1至2人,農民業餘教育專乾、會計員各1人。

解放後,1953年起改春秋兩季招生為秋季一次招生,改學期升留級制度為學年升留級制。“文革”期間,取消考試制度,實行期終學生、教師鑑定辦法,升學以推薦方式取代。

1985年,組織全縣性國中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科課堂改革公開課。邀請江蘇省鎮江市優秀教師到縣講學和上示範課,參加聽課人數3600人次;定點試驗黑龍江省漢語拼音直呼的教學經驗,在13個鄉鎮中心國小一年級進行“拼音、學語、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

1979年,摒棄妨礙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做法,在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活動的前提下,開展園藝和飼養活動,以提高學生勞動習慣和勞動技能,解決學校經費和學生生活的某些困雄。

文化

縣文化館,1952年設,館址在天等鎮勝利街舊廟,配幹部4人。1966年遷建於今中山街。1978年增員至9人。1985年有幹部職工8人,其中文學、美術、攝影創作輔導員各1名,農村文化輔導員2名。全館辦公室、宿舍面積共420平方米,配有2套攝影機、1部放大機,2處照片櫥窗和一批畫架、石膏象。

電影公司,1955年9月設電影放影隊。1956年增至2個隊,合編為1箇中隊,共有職工10人。1958年設電影俱樂部,後為電影院,利用政府大會堂放映。1965年設電影管理站,轄電影院和3個流動放映隊,人員共18人。1981年,電影隊有國營38個隊,放映員48人,民辦27個隊,放映員61人,東平錳礦和三合醫院2個隊,放映員3人,全縣有放映機44部,其中5毫米3部,16毫米13部,8.75毫米28部。1980年電影管理站改為電影發行公司,增設進結、龍茗2個電影場。1985年,全縣國營人員共46人,放映單位9個:縣電影院、進結電影院、向都站、馱堪站、都康站、龍茗站、福新站、上映站、東平站。

圖書館,民國28年1939年後,向都、鎮結、龍茗3縣均設圖書館,配管理員1人,下有閱報處,龍茗縣有閱報處4處。解放後,文化館內設圖書室。1975年有大隊圖書室114個。1978年設圖書館,有職工3人,1985年增至5人。

檔案館,1959年10月1日設縣人民政府檔案館,人員與檔案科合一。1969年至1979年稱檔案室、科。1982年復置,屬縣委辦公室。1985年屬政府事業機構,歸口檔案局管理,一套人馬,兩個機構,內部實行分工,共有人員4人。庫房1959年有45平方米,1969年增至181平方米。1982年自治區撥款59800元建檔案樓653平方米,使用面積400平方米。庫房設備有溫濕計、檔案消毒殺蟲櫃、消防器材等。

縣廣播站,1950年3縣均設收音站,配備收音員1人,各有直流收音機1台,抄錄中央、廣西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印發簡報。1951年鎮都縣站配收音員2人。1957年8月,收音站改為廣播站,有TY250/1000型擴音機1台,前級增音機1台,100W擴音機2台,鐘聲牌鋼絲錄音機1台,遠程牌轉播收音機1台,電扇2台,播音控制桌1個等設備。1969年人員增至9人,以後陸續添置810磁帶等錄音機8台,CTY2×275W擴音機1台,收音機1台,調頻廣播接收機2台,載波廣播機1台等。1979年採用自動控制開關機廣播。1981年人員增至18人。1984年10月局站分設,站為廣播電視局的二層機構,人員調整,1985年站內有5人。

縣文物管理所,解放後,文物管理由文化科、局與文化館並管。1985所設文物管理所,有職工3人。1987年作全縣文物普查,初步查出不可搬動文物點20餘處,7月編印《天等石刻碑文集》1本。鄉鎮文化站1979年,全縣11個公社均設文化站,各配管理員1人。經費實行國辦民助。1985年共有10人,樓房70平方米,平房250多平方米,擁有報刊11種10萬多份,圖書2.4萬冊,黑板報、宣傳櫥窗11處,民辦電影放影場4480多平方米,農村擁有電視機547名,錄像機17部,每年縣、鄉撥給活動經費共1.5萬元。

鄉村文化室,1954年設農村俱樂部,為配合農業合作化,首先在降祥鄉建立多隆俱樂部。1955年至1957年,全縣113個鄉均設俱樂部。“文革”期間,全縣116個大隊均設文化室。1980年後,文化室自然消失。鄉鎮廣播站1965年始建區後為公社轉播站,1968年有4個,各配員1人。1970年全縣10個公社均設廣播放大站,各配1台150W至500W擴音機,總功率5.4千瓦,還有錄音機、電唱機等設備,工作人員17人。1985年共有人員13人。

衛生

1951年縣衛生院內設防疫股。1956年設衛生防疫站,有醫務人員6人,1959年併入縣醫院,對外掛兩張牌子。1960年下半年分設。1966年12月與醫院並為防治院。1972年復設,下分防疫、衛生、婦幼和總務組。1985年有衛生防疫人員25人,其中醫師9人,醫士13人,檢驗士3人。設流行病科、寄防科、衛生科、食品衛生科、檢驗科。婦幼保健站1956年5月設,醫務人員3人。1969年6月併入縣醫院,1972年8月從醫院分出後併入縣防疫站,內設婦幼組,人員4人。1976年重設婦幼保健站,人員6人,1985年人員增至15人,設內兒、兒保、婦保、檢驗等科組和計畫生育技術指導門診。有簡易病床20張。血吸蟲防治站1957年設於進結街,有醫務人員11人,1980年底增至21人,設有門診部。1982年後,留醫療技術人員5人作鞏固監視工作。麻風病防治院1972年建成於東平公社南務大隊三合生產隊,故又稱三合醫院,並開始接收病人入院治療,有醫務人員7人。1985年增至13人。

面積人口

天等縣境東西最大橫距6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3公里。全縣總面積323.88萬畝,其中山地面積276.76萬畝,占85.48%,耕地面積38.56萬畝,占11.93%,人均耕地面積0.97畝。2000年末,全縣人口總數40.16萬人,其中壯族人口占98.83%,漢、瑤、苗三個民族人口占1.17%。

交通

縣城距南昆鐵路隆安站87公里、田東站80公里,距湘桂鐵路崇左站120公里,距中越邊界憑祥口岸和龍州水口口岸不足200公里。主要公路交通幹線有天等――大新——南寧180公里二級公路,天等――大新——崇左116公里二級公路,天等――田東80公里三級油路。

旅遊

境內有風景名勝30多處,較著名的自然風景有:縣城附近的麗川獨秀峰、得月樓、派替湖、龍蟠山;龍茗的八仙山、觀音山、向都的萬福山、百感岩;上映的仙橋。溶洞有天等的安寧洞、百靈岩,向都的百感通天岩、清風岩,都康的清音洞,把荷的觀音岩。

獅山銀湖 即天等那利水庫,位於縣城西部的寧乾鄉那利屯,離縣城有20公里,是天等縣重點中型水庫。水庫屬分叉型丘陵水庫,庫內彎叉多,水帶狹長。庫內有1個半1島、1個孤島、1座交通水泥橋、1口泉池,庫尾連線廣西唯一蜆木大林場——九十九嶺林場的第一嶺。一年四季,庫區鳥語花香,曲水通幽,水面寬闊,風光景色獨特,環境幽雅。

龍角小天池 位於天等縣天等鎮仕民村龍角屯後面的高山之中,水溫冬暖夏涼,四季宜人。水位平穩,歷年大旱不乾涸,久雨不外溢,水位升降僅一米左右,池水清澈碧綠。周圍全是石山,天池有四奇:一水源奇;二池中的魚奇;三形成奇;四儲水量奇。

萬福寺 位於天等縣向都鎮北郊1公里處,該山孤峰挺拔,圓如卓錐,高約60米,腰徑約50米。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于山上洞口建萬福寺,洞下層建文武廟、供奉孔夫子、關公、岳飛幾位歷史人物。洞前石壁上用蜆木架一天橋,經300餘年仍相當堅固。洞壁上有多處石刻。

百感岩 位於向都街東北2公里處,洞內有大小洞穴數十,鍾乳遍布,枯榕江自南向北穿過洞底,景色壯觀,為溶洞之首, <徐霞客遊記>載:"此洞外險中悶,既穿歷渺,忽仰透崇宏,兼一山之前後,以通奇匯眾,流於底而不覺,幽明兩涵,水陸濟美,通之則翻出煙雲,塞之則別成天地。西來第一,無以勿也民間有儂智高據洞駐兵的傳說。

江海崖葬景觀 有方棺、圓棺各1副,內有人骨;那硯山崖葬有圓筒棺2副,經鑑定為宋代崖葬;呈屯崖葬有圓筒棺17副,為宋至明代崖葬;龍念山崖葬有圓棺近20副,經鑑定為宋至明代崖葬;蘭屯崖葬有5副員棺材,鑑定為宋至明代岩葬。

趙墓 1975年2月24日出土。趙是龍英州第15任土官、奉訓大夫軍功欽賜蟒玉加四品服色世襲知州趙彥麟之世玄孫。清乾隆七年(1742年)死,葬於今龍苟進寧村百六屯邊。墓穴深入地下1.4米,周圍夯20厘米厚的三合土層。墓室用青磚砌成,屍體用槨相套下葬。槨長270厘米,寬、高各95厘米,板厚10厘米棺長215厘米,高、寬各60厘米,板厚7厘米,外層用6層油麻布包裹。槨棺之間塞滿松香及生石灰。屍體包13層綾綢緞衣服。出土時,屍體已在地下埋葬233年,但仍完好無缺,皮膚尚有彈性,槨棺也完整無損。屍體仍在廣西醫學院,衣物現存廣西博物館。

天等崖畫 位於縣城西北化隆鄉榮華村那硯山南面石壁上,距縣城4.8公里。畫面所在石壁呈岩廈狀,崖畫即繪於岩洞及隙內灰黃色的騎馬人、牽馬人、馬、狗和一組符號圖象構成。

崖畫分4組,既有纖細簡單的線條,又有粗獷渾厚的筆調,既有排列整齊的圖象,也有規格不一的畫面,顯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獨秀峰 位於城東一公里處,由麗川獨秀峰和麗川河組成,是天等縣比較有特色的景區,是南寧地區的八大美景之一。秀峰麓下麗川河水,五拱古橋。古橋上游攔河壩,水從壩上飛瀉,水花飛濺,形如瀑布。峰頂建有六角亭,氣勢恢宏。河岸樹木蔥鬱,宛如一條盤龍向前奔騰。四周群峰環抱,青山浴水。難怪<杜鵑聲聲>影片選此拍攝處景。二戰時期,紅二縱到此打土豪、籌軍響,是革命紀念勝地。

特產

天等指天椒果小朝天,肉厚、色澤鮮紅,辣葉十足,醇香濃郁,品質獨特,曾榮獲1983年國家外經貿部“優質產品”的稱號,被譽為“天下第一辣”而名揚海內外。

天等大肉姜是廣西名優的傳統產品之一,姜塊肥大,肉質細嫩、品味香辣而在區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天等苦丁茶天等縣種植苦丁茶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現有面積已達5千多畝,年產鮮茶450多噸,可加工製成高品位優質的球形、花形、條形等品種共100多噸。

天等蕎頭 天等蕎頭是廣西名優土特產品之一。該產品香脆、淡辣,具有清涼解暑,生津止渴,幫助消化之功效。

天等茴油 產於天等“四城嶺”、“九九嶺”的八角茴油,茴油度數高、品質優,早在建國前就一直馳名中外。

天等八角 天等生產的八角在建國前就已聞名港澳。天等縣現有八角林9.8萬畝,年生產鮮果6千多噸,折乾果約2千噸左右。

天等貓豆 天等貓豆是天等傳統的土特農產品。目前天等縣年種植面積已達3.5萬畝,年產量1.4萬噸,收穫季節為10~12月份。

特色小吃

吉勞(又稱集勞或吉烙) 幾乎每個天等人都知道這種天等本地的小吃(最出名當屬麗川集勞),雖然在其它地方也有類似的食品但經對沒有天等這樣家喻戶曉。用麵粉 水和成稀糊狀,然後先用專用的圓花邊吉勞模具盛上薄薄一層麵糊,再放一層韭菜餡或酸菜餡或是一些葷菜(只要想吃什麼餡都可以放),在放好餡料後再將塗一層薄薄的麵糊。下油鍋炸到金黃色為宜,這裡撈起滴油後就可以入口食之,想吃軟的或脆的都可以加減油炸的時間來控制。這種小吃製作方便,好吃耐餓。如同北方的餃子一樣在天等是一種老少皆宜的本地小吃。

豬腸糕 豬腸糕是天等縣最具地方特色的小吃,由於它味香可口,多吃不膩,且很耐飽,因而深受天等人的喜愛。

豬腸糕有兩種吃法:一是把煮熟的豬腸糕剪成一小節一小節放在碗裡,用手抓著吃或用筷子夾著吃;二是將煮熟的豬腸糕整條放到鍋里煎,煎到腸皮光滑油亮時就撈上來剪成小節吃。如果想吃辣的、酸的、鹹的、甜的,可調點辣椒水、米醋水、醬油水、糖水等,再加點香油和香菜味道更妙。

把荷魚丸 天等縣把荷魚丸,是地道的地方風味小吃,湯煮、酥炸、煎蒸均可,韌而不硬,營養豐富,沒有腥臭味,清爽不膩,味道別具一格,深受人們青睞。

把荷魚丸選用垌列河的鯉魚為原料,把荷魚丸即做即吃,可與魚頭、豬腸粉、腐竹水豆腐銀耳、香菇、酸筍和南瓜花等煮湯,風味獨特,十分可口,多吃不膩,是席上的美味佳肴。亦可將魚丸隔水蒸熟後,與薑絲、蔥末、西紅柿和香油等做成的滷汁拌勻吃,令人食慾大振。

風景名勝

天等縣境內有旅遊景點30多處,較著名的自然風景有:縣城附近的麗川獨秀峰、得月樓、派替湖、龍蟠山;龍茗的八仙山、觀音山、向都的萬福山、百感岩;上映的仙橋。溶洞有天等的安寧洞、百靈岩,向都的百感通天岩、清風岩,都康的清音洞,把荷的觀音岩。
那利水庫,位於縣城西部的寧乾鄉那利屯,離縣城有20公里,是天等縣重點中型水庫。水庫屬分叉型丘陵水庫,庫內彎叉多,水帶狹長。庫內有1個半1島、1個孤島、1座交通水泥橋、1口泉池,庫尾連線廣西唯一蜆木大林場,九十九嶺林場的第一嶺。
龍角屯,位於天等縣天等鎮仕民村後面的高山之中,水溫冬暖夏涼。水位平穩,歷年大旱不乾涸,久雨不外溢,水位升降僅一米左右,池水清澈碧綠。周圍全是石山,天池有四奇:一水源奇;二池中的魚奇;三形成奇;四儲水量奇。
萬福寺,位於天等縣向都鎮北郊1公里處,該山孤峰挺拔,圓如卓錐,高約60米,腰徑約50米。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于山上洞口建萬福寺,洞下層建文武廟、供奉孔夫子、關公、岳飛幾位歷史人物。洞前石壁上用蜆木架一天橋,經300餘年仍相當堅固。洞壁上有多處石刻。
百感岩,位於向都街東北2公里處,洞內有大小洞穴數十,鍾乳遍布,枯榕江自南向北穿過洞底,景色壯觀,為溶洞之首,《徐霞客遊記》載:"此洞外險中悶,既穿歷渺,忽仰透崇宏,兼一山之前後,以通奇匯眾,流於底而不覺,幽明兩涵,水陸濟美,通之則翻出煙雲,塞之則別成天地。西來第一,無以勿也民間有儂智高據洞駐兵的傳說。
江海崖江,有方棺、圓棺各1副,內有人骨;那硯山崖葬有圓筒棺2副,經鑑定為宋代崖葬;呈屯崖葬有圓筒棺17副,為宋至明代崖葬;龍念山崖葬有圓棺近20副,經鑑定為宋至明代崖葬;蘭屯崖葬有5副員棺材,鑑定為宋至明代岩葬。
那硯山,位於縣城西北化隆鄉榮華村,距縣城4.8公里。畫面所在石壁呈岩廈狀,崖畫即繪於岩洞及隙內灰黃色的騎馬人、牽馬人、馬、狗和一組符號圖象構成。崖畫分4組,既有纖細簡單的線條,又有粗獷渾厚的筆調,既有排列整齊的圖象,也有規格不一的畫面,顯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獨秀峰,位於城東一公里處,由麗川獨秀峰和麗川河組成,是天等縣比較有特色的景區,是南寧地區的八大美景之一。秀峰麓下麗川河水,五拱古橋。古橋上游攔河壩,水從壩上飛瀉,水花飛濺,形如瀑布。

廣西壯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南寧市青秀區 | 興寧區 | 西鄉塘區 | 良慶區 | 江南區 | 邕寧區 | 武鳴縣 | 隆安縣 | 馬山縣 | 上林縣 | 賓陽縣 | 橫縣
柳州市城中區 | 魚峰區 | 柳北區 | 柳南區 | 柳江縣 | 柳城縣 | 鹿寨縣 | 融安縣 | 融水苗族自治縣 | 三江侗族自治縣
桂林市象山區 | 秀峰區 | 疊彩區 | 七星區 | 雁山區 | 陽朔縣 | 臨桂縣 | 靈川縣 | 全州縣 | 平樂縣 | 興安縣 | 灌陽縣 | 荔浦縣 | 資源縣 | 永福縣 | 龍勝各族自治縣 | 恭城瑤族自治縣
梧州市萬秀區 | 蝶山區 | 長洲區 | 岑溪市 | 蒼梧縣 | 藤縣 | 蒙山縣
北海市海城區 | 銀海區 | 鐵山港區 | 合浦縣
防城港市港口區 | 防城區 | 東興市 | 上思縣
欽州市欽南區 | 欽北區 | 靈山縣 | 浦北縣
貴港市港北區 | 港南區| 覃塘區 | 桂平市 | 平南縣
玉林市玉州區 | 北流市 | 容縣 | 陸川縣 | 博白縣 | 興業縣
百色市右江區 | 凌雲縣 | 平果縣 | 西林縣 | 樂業縣 | 德保縣 | 田林縣 | 田陽縣 | 靖西縣 | 田東縣 | 那坡縣 | 隆林各族自治縣
賀州市八步區 | 鐘山縣 | 昭平縣 | 富川瑤族自治縣
河池市金城江區 | 宜州市 | 天峨縣 | 鳳山縣 | 南丹縣 | 東蘭縣 | 都安瑤族自治縣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 巴馬瑤族自治縣 |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 大化瑤族自治縣
來賓市興賓區 | 合山市 | 象州縣 | 武宣縣 | 忻城縣 | 金秀瑤族自治縣
崇左市江州區 | 憑祥市 |寧明縣 | 扶綏縣 | 龍州縣 | 大新縣 | 天等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