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家譜大致包括13項內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誥敕、象贊;別傳、墓誌;祠堂記、祠 規;家規、宗約;家訓、家范;義田記、義莊記;墓記、墓圖;藝術、著作等,一般30年左右續修一次。一位對譜牒研究有素的學者認為:“如果說,國家編正史、州縣纂方誌、家族修譜牒,構成中國宗法社會歷史大廈三大支柱的話,那么就數量之多,影響之廣來說,當首推譜牒。”前代學者,如顧炎武、王夫之、章太炎、王國維、陳寅恪在治學中,也都重視使用家譜資料,以補正史之不足。在歷史上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族人流亡或遷徙,首先要攜帶的就是家譜。歷史淵源
《盱南崔氏族譜》 (建昌崔氏)為清雍正年間崔仁懋等編。該支崔氏奉崔倫為始祖,崔倫自唐代乾符年間由撫州青泥徙居南城之北港(即今崔坊),是為建昌崔姓一世祖。南城、南豐、新城、廣昌、瀘溪各族支派皆其後裔。此家譜共16卷,卷一為譜序,卷二至十六為世傳。安徽太平崔氏《仟源崔敦五堂支譜》為民國十八年(1929年)崔森編,該譜記唐代崔群之後世居宣州,至元代壽一公始由宣城洪林橋遷太平東鄉黟山之陽,為始遷一世祖。傳至第四世,分為東分、西分兩派。傳至第八世,東分有(火+漢-氵),生五子:琬、珊、武、文、曼,遂為五房,此譜載蟆下五房之世系,故稱“五房支譜”。卷首外紀統譜世系(自漢代崔篆至唐代崔篆至唐代崔群)、內紀統譜世系(崔群到壽一之父省五)、人物類志,卷一敦五堂世系總圖考,卷二至九二房至五房世系圖考,卷十藝文,卷終墓圖。
民國十三年(1924年)崔鑄編的《仟源崔氏悼敘堂支譜》(共10卷,首一卷,終一卷)為《仟源崔敦五堂支譜》中第九世崔滾一支,這支譜,屬東分。“悼敘堂”即滾公支堂名。卷首新序,卷一舊序、簪纓考,卷二至九世系圖及世傳,卷九至十墓圖、契據、藝文,卷終為本支祠產及歷置公產及創修支譜跋。 安徽無為《濡須崔氏宗譜》(八卷),為崔筱雲等編,民國十八年(1929年)三戟堂活字本。該譜記載:南宋紹興年間有舜民自銅陵遷無為,是為始遷祖。但該支自舜民以後世系不詳。此譜以明宣德至嘉靖人崔彪為大房之祖,崔志清為二房之祖。
湖南寧鄉《崔氏七修族譜》共25卷,末一卷,崔黼編,為民國二年(1913年)默蔭堂活字本。該譜以南宋時崔比為始遷祖,崔比自江西遷來寧鄉。所存各卷為樂吾房、舉臣房、贊明房、讓吾房、愛台房、斗宇房、養心房、少州房、少溪房之系圖,以及世傳、墓圖,卷末為存族編(輯名存而傳闕者)、收族編(輯遠徙各處者)。寧鄉《崔氏八修族譜》系民國二年譜之重修本。寧鄉崔氏支系又有崔蔭樾等纂修的《博陵崔氏四修雲岫支譜》(10卷),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三戟堂木活字本。該譜以南宋人崔比第76代孫崔守曾為宗祖。崔守曾於明萬曆四十七年築別墅於寧鄉板石衡,題曰“雲岫”。卷一譜序,卷二系圖,卷三至九行傳,卷十墓圖、字據等。
家譜可為研究社會變革和歷史事件提供有力佐證。如明朝初年的洪洞遷民,正史中雖然也有記載,但不甚詳細,而家族譜 (尤其今河南、山東等地家譜)中記載得較為詳備。
另據河南省孟津縣大崔溝《崔氏家譜》記載:崔氏本居山西洪洞,遷於河南,相傳;五門河北橫嶺,一居鞏縣白沙,一居孟津油坊街,一居洛陽太古莊,一居大崔溝,崔溝祖塋在村後北嶺……今河南省鞏義市《白沙崔氏源流》記載:白沙崔氏始祖崔思義,兄弟四人,原籍山西省潞安州等籍長子縣:興寧村。元末戰亂迭起,人民離散。明太祖定鼎後,河南一帶,地廣人稀,官府組織移民。其長兄思仁守祖業于山西,其三弟、四弟思禮、思智分別遷居河南溫縣南部駝塢村、遂平縣沙河店。二弟思義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遷居鞏縣白沙村,成為白沙崔氏始祖。始祖下分五門,今已繁衍二十四世。1995年統計,白沙計有崔氏後代 6000餘人。今河南省洛寧縣、沈丘縣、鄲城縣、宜陽縣、洛陽市郊、偃師市、永城市、濮陽市區和山東省鄄城縣等地的崔姓家譜,都記有明初洪洞遷民事,均將其支系自山西東遷之人奉為其始祖。
家譜研究
家譜可為研究社會變革和歷史事件提供有力佐證。如明朝初年的洪洞遷民,正史中雖然也有記載,但不甚詳細,而家族譜(尤其今河南、山東等地家譜)中記載得較為詳備。另據河南省孟津縣大崔溝《崔氏家譜》記載:崔氏本居山西洪洞,遷於河南,相傳;五門河北橫嶺,一居鞏縣白沙,一居孟津油坊街,一居洛陽太古莊,一居大崔溝,崔溝祖塋在村後北嶺……今河南省鞏義市《白沙崔氏源流》記載:白沙崔氏始祖崔思義,兄弟四人,原籍山西省潞安州等籍長子縣:興寧村。元末戰亂迭起,人民離散。明太祖定鼎後,河南一帶,地廣人稀,官府組織移民。其長兄思仁守祖業于山西,其三弟、四弟思禮、思智分別遷居河南溫縣南部駝塢村、遂平縣沙河店。二弟思義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遷居鞏縣白沙村,成為白沙崔氏始祖。始祖下分五門,今已繁衍二十四世。1995年統計,白沙計有崔氏後代6000餘人。今河南省洛寧縣、沈丘縣、鄲城縣、宜陽縣、洛陽市郊、偃師市、永城市、濮陽市區和山東省鄄城縣等地的崔姓家譜,都記有明初洪洞遷民事,均將其支系自山西東遷之人奉為其始祖。
崔姓來源
崔源出:出自姜姓。以邑為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春秋時齊丁公伋的嫡長子季子,把國位繼承權讓給叔乙,自己食采於崔邑,(在今山東省章丘縣西北),其後遂為崔氏崔姓名人
崔篆,(?——?),西漢河北安平人。王莽時建新大尹(太守),臨終作《慰志賦》。崔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東北)人。東漢末年曹操部下。太祖破袁氏,辟琰為別駕從事。曹操征并州,留琰傅曹丕於鄴。魏初,拜尚書。主曹丕為太子。操貴其公亮,遷中尉。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加魏王,以為意指不遜。罰琰為隸,後賜琰死。
崔駰,(?——92年),東漢文學家,涿郡安平(今屬河北省安平)人。崔篆之孫,少與班固、傅毅齊名,曾為府掾,後改主簿,著有《達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稱。其子崔瑗,官至濟北相。為著名書法家,工章草,其書“點畫精微,神變無礙”,人稱“草賢”,著有《草書勢》。
崔瑗,(77——142年),東漢書法家,河北安平人,字子玉,崔駰次子,著《崔瑗集》五卷。
崔寔,(?——170年),字子真,東漢政論家,河北安平人,著述頗豐。
崔烈,(?——192年),東漢河北安平人,崔寔堂兄,官至司徒。
崔州平,生卒年不詳。名不詳,字州平,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東漢末年隱士,太尉崔烈之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與荊襄一帶的名士徐庶(元直)、石韜(廣元)、孟建(公威)、龐統(士元)、諸葛亮(孔明)等人常有來往。漢太尉崔烈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與徐庶、石韜、孟建皆與亮友善,謂為信然。荊州名士、諸葛亮之友。亮與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此四人務於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先主來隆中見亮,忽見州平容貌軒昂,丰姿俊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皂布袍,杖藜從山僻小路而來。先主與語大悅,即請同歸,州平以己無意功名,長揖而去。後先主二次往隆中,州平已與亮相約,出外閒遊去矣
崔洪,(?——291年),字伯良,西晉河北安平人,官至司農、吏部尚書。
崔浩,清河東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人,後魏時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筆,因暴露“國惡”,而遭滅門之災。
崔宏,南北朝時清河東武城人,官至吏部尚書,曾執掌機要,參與草創過各種制度。
崔鴻:字彥鸞,東清河鄃(夏津縣古時稱鄃縣)人。約生於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初,卒於北魏孝昌年間(525—527年)。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史學家。撰《十六國春秋》一書。
崔顥,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唐代大詩人,官至司勛員外郎。早期多閨情詩,詩風浮艷,晚期詩風慷慨豪邁,後人輯其詩成《崔顥集》。
崔護,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人,唐代詩人,官至嶺南節度使。其詩《題都城南莊》,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紅”千古傳誦。
崔白,濠梁(今安徽省鳳陽)人,北宋名畫家,擅畫花竹、禽鳥,尤工秋荷鳧雁。其筆法勁利如鐵絲,設色較淡,改變了宋初以來畫院流行的濃艷細密之畫風。
崔立,將陵(今山東省德州)人,金末自稱太師、軍馬都元帥、尚書令、鄭王。
崔斌,元朝名臣,官至中書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剛直,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述,大名(今屬河北省)人,清代歷史學家,考據學者。字承武(1740-1816),號東壁,河北大名人。乾隆舉人。曾任福建羅源、上杭知縣。任職期間,興利除弊,為人稱道。30歲後,因見群經的傳記、註疏多與原經文有出入,由懷疑而進行考據,辨別真偽。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於經。對戰國以下的書,都以為不可全信,因而專攻古史。對近代史學界懷疑古書古事的風氣,頗有影響。所著書以《考信錄》為主,包括《三代考信錄》、《豐鎬考信錄》、《洙泗考信錄》等,近人匯印為《崔東壁遺書》。
崔善為,唐代貝州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善天文算曆和斷獄。曾隨李淵起兵,後封清河縣公。
崔敦禮,崔敦詩:南宋通州靜海(今江蘇南通)人,二人均為紹興進士。敦禮著有《宮教集》、《芻言》。其弟敦詩文才敏贍,著有《玉棠類稿》、《西坦類稿》等。
崔子忠,北海(今山東省萊陽)人,明代著名畫家。擅畫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畫。與陳洪綬並稱“南陳北崔”。
崔豳,唐代武城人,兄弟六人皆官至三品。四世同灶,和睦相處。唐玄宗謂"一門孝友,可為士族法。"
崔靈恩,南朝梁東武城人,遍讀五經,尤精三《禮》、三《傳》,初為北魏太常博士,後歸梁,累任步兵校尉,兼國子博士,官至貴州刺史。常聚徒講學,著有《毛詩注》、《周禮集注》、《三禮義宗》。
崔廣,漢初人,字少通,號夏黃公。與東園公、綺里季、甪里先生同隱居商山(今陝西省山縣東),四人鬚眉皆白,故稱四皓。
崔琳,唐代武城人。政事開明,開元(公元713-729年)間為中書舍人,累官太子少保。為唐玄宗器重,曾書其名,以金甌覆蓋之。
崔挺,北魏京師人,字雙根,少好學,孝文帝(公元471-499年在位)時任光州刺史,大行開化之風,累官本州島大中正、北海王司馬。為官清廉,有人曾贈以玉璧,被挺推卻,曰"昔無楊震之金,今豈有崔挺之璧?"
崔玄暐,唐代博陵人。長安初(公元701年)為天官侍郎,歷任鳳閣侍郎、中書令,封博陵郡王。其弟崔升,官至尚書左丞;其子崔琚,頗以文學知名,歷官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其孫崔渙,官至御史大夫;曾孫崔郢,自商州防禦史兼殿中侍御史,升監察於史。後人稱五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陝北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兼保衛局局長、國民經濟部部長,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團第78師政治委員。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7團政治處主任、政治委員,689團政治委員,344旅政治部主任兼冀魯豫支隊政治部主任,八路軍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兼新編第二旅政治委員,中共冀魯豫邊區軍政委員會書記,冀魯豫軍區政治委員、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政治部主任,冀南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共華北局黨校第四部主任、政治處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副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副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高等軍事學院速成系班主任兼政治委員,鐵道兵政治委員、顧問,第二炮兵顧問。是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崔文斌(1917-1998),陝西省綏德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參加紅軍,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大學特務團連副政治指導員兼教員。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隴東特委正寧縣工委主任,鎮遠中心縣委組織部部長,新四軍第6支隊營政治委員,新四軍第4師11旅33團政治處副主任,盱眙總隊副政治委員,淮北軍區第3軍分區獨立第1團政治委員,獨立第4團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野戰軍6縱47團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第24軍72師政治部主任,第71師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24軍71師改建為空軍,師部和211、213團機關編為中南軍區空軍預科總隊,任總隊政委,212團調到北京編為警備團。1951年5月,編為空軍15師,任師政治委員。1951年10月參加抗美援朝,空15師入朝作戰,編入志願軍空軍序列,這支隊伍剛組建,經過改裝訓練、學習組織飛行的程式和方法、6000米以下單機到大隊的基本訓練、團的編隊訓練、戰鬥使用科目訓練,飛行員僅飛了20多個小時,1952年2月在空4師帶領下升空作戰,3月20日在空4師一個大隊掩護下,擊落敵機2架,擊傷1架。經過8次空戰,1952年5月,空15師撤回吉林省公主嶺機場休整,9月轉場到東豐機場,保衛小豐滿水電站。9月中旬,空15師接收米格-15飛機52架,隨即進行改裝訓練和戰鬥科目訓練。1952年11月,空15師再次入朝作戰。空15師兩次參戰,共擊落敵機51架,擊傷16架,被擊落41架,擊傷37架。空15師湧現出3名二級戰鬥英雄:吳勝凱(擊落敵機4架、擊傷1架)、蔣道平(擊落敵機5架、擊傷2架)、韓德彩(擊落敵機5架,其中擊斃美國“雙料王牌”飛行員費席爾)。回國後,任空8軍政治部主任,福州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昆明軍區空軍指揮所政治委員,北京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獲朝鮮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8年1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崔建功,(1915-2004),原名崔日發,河北省大名縣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6月任涉縣獨立團教導員時,改名“崔建工”,號“廣運”,意思是廣泛開展民眾運動,建設工農政權。1954年從朝鮮回國後,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秘書處將他的名字錯寫為崔建功,他便順其自然,沿用此名至逝世。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5軍團第73師政治部敵工幹事等職。參加了山西永和、陝西橋板以及東征、西征、山城堡等戰役戰鬥。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7團政治處敵工股股長、營政治教導員、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129師新編第1旅1團政治處副主任、團政治處主任,第3團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平型關戰役、晉東南反“九路圍攻”作戰以及山東高塘東月寨、香城固、林南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任太行軍區第7軍分區司令員,第12旅副旅長,太行軍區獨立第1旅長,晉冀魯豫野戰軍第9縱隊27旅旅長、旅政治委員,第二野戰軍第15軍45師師長等職。參加了平漢、汲縣、安陽、豫北、豫西、淮海、渡江、廣東、廣西等戰役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45師師長,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45師師長,參加了第5次戰役,1952年參加了上甘嶺戰役。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副軍長,第14軍代軍長,後入南京軍事學院上級速成系第一期學習,1956年畢業,任第13軍軍長,1960年11月指揮5個團21個營跨越國境進入緬甸,在東西長三百公里、南北寬一百公里的熱帶山地叢林,與緬甸國防軍雙邊夾擊滯駐“金三角”的國民黨殘軍。經過80天的出國勘界警衛作戰,消滅了國民黨殘軍的“復興基地”。後任昆明軍區司令部參謀長等職。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建立了功勳。是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崔毅(1930-——),山東省蓬萊縣人,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膠東軍區分區連文化幹事,連副政治指導員、政治指導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師政治部組織科幹事,濟南軍區青年部助理員、科長、副部長,師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組織部副處長、處長、副部長、部長,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紀委書記。1993年退役。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0年晉升為中將軍銜。
崔岑,1939年5月生,黑龍江肇源縣人。大專文化。原任中共肇源縣委政法委員會常務副書記(副處級)。於1999年6月退休,1963年8月畢業於黑龍江省雙城市中等師範學校,1970年12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過國小教師、文教局科員、公安政法戰線審判員、刑事偵查員、偵查產科長、鄉鎮黨委書記、縣信訪辦公室副主任、主任、縣委政法委副書記、常務副書記、縣政府調研員。在擔任政法委副書記時,開始研究犯罪心理形成因素問題。幾年來共撰寫較為有價值的學術論文三十餘篇,先後在黑龍江省《法學與實踐》、吉林省《政法叢刊》、南開大學法學研究所《法制心理》等雜誌上公開發表。撰寫的有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方面的理論文章,多次在《黑龍江日報》、《大慶日報》公開發表。1986年7月參加南開大學法學研究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法制心理研討會,撰寫的《貪污犯罪規律、心理特徵與對策》一文在會議交流,於1987年被南開大學法學研究所出版的《法制心理科學與套用》一書收編,公開發表。1988年8月參加了中國心理學會法制心理專業委員會在深圳市召開的第四次學術研討會,論文在大會上交流,並被評為全國優秀獎。撰寫的《青少年犯罪與親職教育》一文,已收入《中國法制心理研究》一書。為了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0周年,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實施,將十幾年鑽研犯罪心理科學科研成果,撰寫的論文,編撰成15萬多字的《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文集》出版。在1986年和1988年被黑龍江省法學會、心理學會吸收為會員。1996年7月中國預防青工犯罪專業委員會在哈爾濱市召開成立大會及首屆學術會議,被選為該會常務委員
崔漢,1935年8月生。高級工程師。畢業於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曾任廣西柳州電視台副總工程師。自治區第六屆政協委員。1958年在核工業部從事核武器研製工作,是中國爆炸物理電子學科創始人之一,曾獲核工業部頒發的榮譽證書和金質獎章;1980年在航天工業部機械廠研製了“高炮射擊遙控模擬指揮訓練設備”,該項目獲1984年廣州部隊科技成果一等獎。發表《爆炸物理電子學》方面的論文數篇,譯有國外戰術飛彈技術和電視工程等篇文章。 崔模,1924年10月生,河北宣化人。1953年畢業於河北醫學院。河北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眼科教授、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會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眼科專題委員,中華醫學會眼科學會第四屆委員,省眼科學會第二屆主任委員。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4名。合作研究的“眼底螢光血管造影”獲衛生部甲級科學技術獎、省科技三等獎;“眼底新生血管”獲省甲級醫藥衛生科研成果獎;“眼動脈及其主要分枝”獲省乙級醫藥衛生科研成果獎;“河北省盲和低視力流行病調查”獲省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眶腔靜脈瓣的觀察與測量的研究”獲省衛生廳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進行性近視眼底後極部病變的研究”獲省科技進步四等獎。合著《眼底螢光血管造影釋義》獲北方10省市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參編高等院校《眼科學》教材。發表論文30多篇。
崔建發,河北河北安平人,現任安平代縣長。
崔海霞(女),河北安平人,現任安平副縣長。
(待續)
地理分布
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一帶地區河北省蠡縣南
四川省綿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