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陀鎮

頭陀鎮

頭陀鎮,隸屬於安徽省,位於岳西縣北部邊陲,下轄5個行政村、135個村民組。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頭陀鎮頭陀鎮
全鎮總面積123平方公里,山場總面積15萬畝,人均14畝;耕地面積8532畝,人均0.8畝。境內山脈、丘陵地貌,海拔240——1210米,年平均氣溫13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山芋等,糧食基本自給。經濟作物主要有天麻、茯苓、茶葉、蠶桑、板栗毛竹等。養殖業以豬、牛、羊、雞、鴨等家禽、家畜為主。鄉鎮企業以石材加工、小水電等為主。

全鎮基礎建設已初具規模,鄉鎮村公路四通八達,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話。鎮內有線電視台7座,30瓦無線電視台一座。全鎮有國中1所,國小18所,教育“兩基”達標;有中心衛生院1所,醫療衛生室9個,初級衛生保健達標。

主要景觀

頭陀鎮皇墳
皇墳

皇墳位於岳西縣北頭陀鎮馬家村崔家組,傳說為元末陳友諒的祖墳,朱元璋為爭奪皇位曾派人來此斷過龍脈,有斷腰嶺舊址,與皇墳隔河對望,一山斜如河谷,及至河邊,又陡峭壁立,崖頂飛來一四方巨石,形同香爐。香爐石後方有兩巨石相疊,形同紗帽。紗帽石手推晃動,卻不到。此山兩翼,兩峰對峙,如同兩支聳立的巨燭,謂大、小燭峰。一河蜿蜒而下,劈出十里峽谷,谷深澗狹,有三峽之險。下游正築壩建庫,高峽出平湖。天河湖、香爐石、紗帽石、斷腰嶺、獅形山、大小燭峰與皇墳自成一體,交相輝映,是旅遊者觀光探幽的理想境地。

頭陀鎮樂誠寺
樂誠寺

樂誠寺原名茅庵,位於西美村安樂組。雲峰峽谷旅遊公路線自旁經過。該寺建於宋、興於宋而毀於明。清嘉慶年間,山僧任香等集資重建,“文革”時期又成廢墟。1985年,僧釋常槐喚民眾集資再建,氣勢恢弘,並更名樂誠寺。內有精美木刻和泥塑鍍金佛像數十尊,香客眾多,香火鼎盛。每逢初一、十五,遠近善男信女前來膜拜焚香者絡繹不絕

樂誠寺背倚叢林,古木環抱,環境幽深,面臨群山,登臨遠眺,萬重關山奔來眼底,風雲變幻,氣象萬千,令人心曠神怡,有羽化登仙之意境。

清潭石刻牌坊清潭石刻牌坊位於和平村小河口。周邊居民多姓項,傳為西楚霸王項羽後裔。明末清初時期,項氏族中有一孀婦操守貞節,遠近百姓景仰,皇帝聞之,賜旨立坊旌表。牌坊傍清潭河倚山就地取天然巨石雕刻而成,總體高約11米,寬8米,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為石雕組件,頂部石雕瓦楞,飛檐翹角,中有漢白玉石刻聖旨和匾額,聖旨石刻上楷書“聖旨”,匾額書“櫛紕冰霜”四字,左右皆有石刻騰龍、彩鳳和人物雕像,栩栩如生。下部分取天然巨石刻就三道門廊,一大兩小,石鼓石墩俱全,刻有精美紋飾,上部分已毀損,器件散落民間。

頭陀鎮頭陀鎮

清潭石坊周圍環境幽靜,密林疏竹環抱,清潭碧水明澈見底,農田屋舍錯落有致,炊煙裊裊,雞犬之聲相聞,誠為探幽尋古之佳地。

張家寨位於頭陀鎮與石關鄉交界處,景區面積8平方公里,主峰張家寨海拔近千米,兀立群山,四面懸崖,僅一羊腸小道可攀登。頂峰有一平坦開闊地,還有很多山洞,其中四個較大山洞分別稱為木匠洞、鐵匠洞、裁縫洞、釀酒洞等。主寨周圍群峰環抱,山巒起伏,怪石嶙峋,奇松盤曲,鬱鬱蔥蔥,山澗溪水汩汩,泉鳴叮咚。經年雲霧縹緲,主峰在雲霞掩映下或隱或現,似仙人下凡,似美女出浴。

山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傳說,清鹹豐年間,有一張姓首領率領數百名太平軍戰士在寨中據守,威鎮四方。後被清廷軍隊和地方地主武裝圍攻數月之久,彈盡糧絕,士兵傷亡殆盡。張首領萬般無奈之下,手持此地民間曬穀用的大簸箕,雙臂張開如大鵬展翅,自懸崖上滑翔而下,絕塵而去,杳屋蹤跡,清兵目瞪口呆。

村情簡介

頭陀鎮頭陀鎮
石盆村簡介

石盆村位於頭陀鎮北部6公里,東與霍山縣東西溪鄉、舒城縣曉天鎮接壤,南接頭陀村,西與西美村相鄰,北與梓樹村小河口花崗岩礦區緊緊相連。由原石盆、馬家兩村合併而成總面積15.3平方公里,375戶,1521人。轄二十三個村民組。屬磨子潭水庫上游,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攝氏14.4度,降水1800毫米,無霜期212天

石盆村是山區。境內山巒起伏,千峰競秀,萬壑爭流。主河流石盆河,自南向北順流而下,河道落差大,為小水電梯級開發奠定了基礎。鏡內已開發的水電站有:釣魚台、石盆、石盆二級站、富華水電站。頭陀鎮內最大水電站——天馬橋電站的庫區也座落在本村。壁峭崖懸,風光旖旎,景色迷人。

石盆村物產資源豐富,全村耕地面積1138畝,山場面積17550畝。植物種類兩千餘種,其中林木600餘種,大別山五針松、多枝杜鵑是獨特珍貴的樹種。農作物以水稻為主,次為玉米、山芋、豆類。經濟作物主要有茶、桑、油茶、毛竹、棗皮、板栗、榆皮等。境內礦產有鐵礦、花崗岩等,其中已探明的鐵沙礦貯量大,品質好,多家外商有投資意向。

石盆村景觀資源廣為分布,河床上擁有彩條石地圖石石盆石水瓢等,河西面的香草尖神茶和皇墳的傳說在省內久負盛名。傳說元末陳友諒的祖墳就葬在本村崔家組,朱元璋為爭奪皇位曾派人來此斷過龍脈,有斷腰嶺舊址。與皇墳隔河對望,有一青山斜入河谷,及至河邊,又陡峭壁立,崖頂飛來一四方巨石,形同香爐。香爐石後方有兩巨石相疊,形同紗帽。此山兩翼,兩峰對峙,如同兩支聳立的巨燭,謂大、小燭峰。一河蜿蜒而下,劈出十里峽谷,谷深澗狹,有三峽之險。下游正築壩建庫,高峽出平湖。天河湖、香爐石、紗帽石、斷腰嶺、香草尖、大小燭峰與皇墳自成一體,交相輝映,是水上旅遊觀光探幽的理想境地。

石盆村是貧困地區。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但由於人口素質、地理環境、交通、信息等因素,與全縣兄弟村相比,人均收入仍較低,貧困依然存在,是岳西縣貧困村之一。

石盆村是革命老區。這裡是紅軍活動頻繁地區,項灣組曾經發生了“紅岩事件”,紅軍鮮血染紅了這裡的岩石,至今紅色未褪。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在此也留下了足跡為。

石盆村是山區,青山綠水給人以衣食之源;石盆村是老區,革命傳統給人以精神支柱;石盆村是貧困地區,窮則思變,勤勞樸實的石盆人將以嶄新的姿態開拓前進!

頭陀鎮頭陀鎮
虎形村簡介

虎形村在撤區並鄉之前,屬於虎形鄉。2004年由原大滑嶺、小滑嶺、虎形、英山河四村合併而成,位於岳西縣北部大別山江淮分水嶺北坡,距頭陀鎮政府11.5公里,縣道青(天)姚(河)公路穿村而過。是全省“百鎮千村”試點村,由省農委結對幫扶。現轄有19個村民小組,398戶,1518人,總面積1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94畝,山場面積13784畝(其中村林場2000多畝)。全村平均海拔650米,系高寒山區,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2.6—15.8℃,冬寒夏熱,年降水量1300—1500毫米,地形複雜,無霜期短,平均160天。

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580元,主要來自於茶葉、高山蔬菜、中藥材、養殖業和勞務輸出等。特色產業(茶、菜、桑)初具規模,其中全村現有茶園600畝,高山蔬菜500畝,桑園200畝。

支部現有黨員54名,村兩委班子健全,村支部凝聚力、戰鬥力較強,黨務(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範。鄉風民風純樸,農民生活安康。

民間傳說

頭陀鎮小寨與石頭人
小寨與石頭人

在頭陀鎮計家河邊上,有一座奇特的山峰:正面懸崖峭壁,無法攀登,而峰頂土層深厚,平坦如巨大的練兵場,這就是著名的小寨。在它的一側不遠處有一巨大的石塊,聳立在群山之中,酷似人狀,當地人都叫做“石頭人”。有關這一山一石,計家河的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是一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計家河一帶出了一位見義勇為的英雄豪傑。因反抗官符的壓迫和土豪劣紳的敲詐勒索,聚集窮苦百姓揭竿而起,上小寨紮寨為王,專門襲擊富豪之家,所得浮財救濟周圍的窮苦人。因此,深得周圍百姓的擁護和愛戴,紛紛投靠,小寨的聲勢日見壯大起來。

話說山下有一位財主,家財頗豐,幾次遭寨王洗劫,懷恨在心,於是串通官府,糾集地痞無賴,妄圖血洗山寨。怎奈小寨憑藉天險易守難攻,加上寨王與兵士平時相處平等,此時團結一心,共同抗敵,故財主屢戰屢敗。最後耗盡了家財,也無法攻破山寨,氣得他吐血身亡。可他的陰魂不散,化作一團霧氣,落入山寨對面不遠的山坳里,變成妖孽,托起山內巨石,身軀以一日一丈余的速度增長,妄圖超過小寨,以壓住山上的靈氣。寨王和眾兵士得知此情,更是夜以繼日,往山寨運土運石,以增加山峰的高度。無奈畢竟人力有限,每天也只能增高八尺而已。歷經數日,眼看就要被妖石超過,恰好此情此景被巡遊下界的二祖老佛發現,急忙上天庭秦知玉帝,玉帝命雷公電母下凡處理此事。這一夜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電閃雷鳴,雷公電母駕雲而至,發現確實是妖孽作怪,於是齊至山間,劈頭蓋臉對準妖孽就是一陣雷打火燒,最後妖孽鎮住,化為人形巨石,永立山間,背向小寨,至今,“石頭人”的近處還有一個三層洞穴,相傳就是當年雷打電擊所至。

後來,為感謝二祖老佛的奏報之德,計家河的祖祖輩輩每逢初一、十五相邀都要上二祖山叩拜二祖老佛呢。

特色產業

頭陀鎮頭陀鎮
茶葉

茶葉產業是頭陀的傳統產業,也是頭陀最具特色的優勢產業和民眾致富的支柱產業,山山種茶,戶戶產茶。全鎮現有茶園面積5300畝,開園採摘4400畝,年產乾茶80噸,年創茶葉產值800萬元,戶均茶收入3000元。全鎮現有茶廠11座,流水線加工機械44台套,農戶小型制茶機械600多台。主要生產翠尖、翠蘭、蘭花、炒青、黃大茶。

頭陀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茶葉產業發展。將茶產業作為全鎮“農業結構調整的第一,農民增收的第一渠道,農村經濟發展的第一產業”。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大力培植大戶和龍頭。特別是近幾年,鎮黨委、政府都安排大量資金,安排專門的工作力量,大力建設高標準無性系茶葉基地,加大茶廠建設力度,提高茶葉精加工水平,加強茶葉市場建設、品牌建設,加強宣傳,促進銷售。

頭陀集鎮是遠近聞名的茶葉交易市場,茶葉夜市也成為茶鄉頭陀的獨特景觀。茶葉上市季節,茶農們白天採摘鮮茶,傍晚加工製作,夜晚到集鎮進行交易。一時間街上燈火通明,熙熙攘攘,人頭攢動,車水馬龍,好不熱鬧。

頭陀茶葉因製作精良,品質上乘而受到市場的青睞。吸引了北京、江蘇、上海等10多個省市的茶商,精明的頭陀茶商也把銷售視窗開設到了山西、北京、南京、合肥、安慶等大中城市。

頭陀生產的精品“岳西翠蘭”茶是在頭陀歷史名茶黃芽、貢尖、小蘭花的基礎上創製而成的。1983年春,安慶地區農業局與縣農業局就在三道河等地創製新名茶“岳西翠蘭”,至1993年10年間在全縣名茶評比中6次獲得第一名。頭陀選送的“岳西翠蘭茶”樣品,一九九一年榮獲全國“星火計畫”銀獎,2001年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和被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評為名牌產品;自主創製的“岳西翠芽茶”樣品,在2001中國(蕪湖)國際茶博會上獲得銀獎。

頭陀農民栽種茶葉歷史悠久,所產茶葉清香爽口,韻味綿長。所產“岳西翠蘭”系採摘大小均勻一致的一芽二葉芽葉,“翠尖”更是精選一芽一葉初展的芽尖,精心製作而成,乾茶形似雀舌,通體翠綠,投入透明茶杯沖泡,芽葉緩緩舒展,酷似一朵盛開的幽蘭,香幽撲鼻,滋味綿長,沁人心脾,集觀賞與飲用於一體。

千百年來,茶葉成了頭陀人民物質生活的重要來源。茶農對茶葉有濃厚的感情,他們精心地打理著一畦畦、一壠壠的茶園,認真地琢磨茶葉的製作技術。一棵棵茶樹正成為頭陀人民致富的搖錢樹。茶葉,已成為頭陀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頭陀人民正依託得天獨厚的氣候、土壤、生態等自然條件,加大對頭陀茶葉原產地品牌的保護,高標準、嚴要求,朝著無公害和綠色有機方面發展茶葉產業。乘新農村建設的東風,強化品牌、質量、生態意識,做強做大茶產業,建設文明富裕,文化悠厚的新農村,建設自然和諧的生態家園

古今名人

頭陀鎮胡祥仁
汪石川(1920——1992)

汪石川:原名汪漢榮,化名汪濤,本鎮虎形村人。民國27年(1938年)9月入伍,民國2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睢寧委組織部部長、杭州市委副書記。1964——1975年任陸軍20軍58師杭州警備區政委,1976——1982年任陸軍20軍政治部主任。1982年離休,享受副軍級待遇。1992年10月病世。

胡祥仁(1901——1932)

胡祥仁,化名金瑞,霍山縣第四區頭陀河(今本鎮頭陀村)人。民國7年(1918年)考入霍山縣第三高等國小。民國10年考入安慶一師。民國1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14年由黨派赴廣州黃埔軍校學習。民國15年夏,返回家鄉組織和發動農民民眾開展革命活動。後由中共秘密派入霍山縣第三區民團擔任大隊長。民國16年秋,和蔡世釗等發動民眾,建立組織,成立中共南鄉頭陀河支部,任支部書記。民國19年4月,舉行頭陀河暴動,任總指揮、赤衛隊總隊長。民國21年1月,成立霍山縣游擊師,任師長。同年6月,在霍山縣歇馬台與國民政府第一師的激戰中,負傷被俘,慘遭殺害。

儲一石(1900——1978)

儲一石,原名儲應時,樂道村(今頭陀村)人。民國11年(1922)年留學日本,加入國民黨;民國15年轉入美國伊諾大學。民國17年回國,任河北軍政學校政治部主任,後轉入南京外交部工作。民國23年——26年任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秘書。民國26年回國,在中央賑濟委員會任職,不久歷任安徽省物產管理處處長、建設廳廳長、省政府委員。民國37年卸廳長之職,偕妻陳育琪由合肥遷居上海。歷任上海市政府參事室主任、民盟上海市委副主任、民盟中央委員。為上海市人大1——5屆代表、市政協委員。

相關條目

參考連結

http://www.toutuogov.cn/ReadNews.asp?NewsID=588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