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祠世系
本祠始祖:仕南公
第一世祖:方仕南:名珍,後唐莊宗同光元年癸未歲於江西南昌洪州鐵樹觀聚賢坊遷居平江東陽鄉(今屬虹橋鎮)天井山。第二年甲申買入施祥八、施祥九田宅,今虹橋南麓有方家屋堂遺蹟。葬虹橋南麓乾巽兼戊辰向有碑。妻陳氏與夫合葬,子五:澤:官鄂州巡御史,有後未詳、海:遷滁洲,官工部侍郎,有後未詳、浚(讀信)、淵:官鹽場主簿,有後未詳、澄:遷岳陽縣楊林鄉今沙陂、高段有後。再娶何氏生歿無考,子一:湖:遷景陵,有後未詳。
第二世祖:方浚(讀信),行十四字公忱生歿無考,葬虹橋狗坐石藏龍灣乙辛向改乾巽有碑。妻朱氏生歿葬無考。子五:仁岳、仁瑞、仁逸、仁遜、仁載、仁遠。(註:此五人與福建莆田的六桂相同,官職也相同,是否同屬一支有待考證,列此存疑?)
第三世祖:方仁逸官水部員外郎、歿葬平江長壽白圓村雞籠山剪刀灣鳳形癸丁向有碑。(與福建莆田的六桂相同,官職也相同,是否同屬一支有待考證,列此存疑?)妻邱氏歿葬茅帳源牛形。子二:謹言、從周。
第四世祖:方從周字聞仲 生於宋太祖開寶元年戊辰歲,歿於宋慶曆八年戊子歲,宋鹹平元年戊戌歲登進士受秘書校正,天聖年間官拜禮刑二部尚書、光祿大夫賜紫金魚袋秩正二品。葬平江長壽白圓村雞公山(又呼庵山、雞籠山)燈心嶺飛鳳朝天形癸丁向,石砌墓有碑,山下建太守祠載《平江縣誌》中華民國十七年被焚。妻李氏封懋德夫人、娶辛氏封助德夫人、二夫人合葬茅帳源中觜上乙辛兼辰戌向有碑載譜卷首《墓址圖》。子五:荻:遷長壽荻坪、義:遷踏水橋章鋪里有後、營:出繼澄公之孫方固改名方柏、平:宋神宗熙寧初進士及第生歿葬址失考,妻無考,無後、井:遷湖北通城縣麻阜義井有後未祥。
第五世祖:方荻、名志申號櫟卿,從天井山遷長壽荻坪,歿葬朗坑大墳山丁癸向。妻丁氏葬附夫墓。子一:鳳
第六世祖:方鳳、行九,字鳴歧,從荻坪遷居木金鄉保全村赤溪渡藕溏(今呼竅溏)畔,葬黃陽山左岸五馬奔槽形乾巽向
有碑舊稱石灰冢墓址載卷首《墓址圖》。妻李氏歿葬荻坪三江口。子一:汝仁
第七世祖:方汝仁,行八,生於宋代仁宗天聖九年辛未歲,葬虹橋狗坐石,後遷葬黃林段右沖托塘頭仙鵝飲水形傍叔鳴梧公墓右申寅向有碑墓址載卷首《墓址圖》。妻丁氏葬黃林段右沖托塘尾龜形腦穴庚甲向有碑墓址載卷首《墓址圖》。子七:禪:字林早逝無嗣、恭、慶:其裔分石嶺族、矩:其裔分官溪族、道石族、智:其裔分滔族、瑗族、肅族、大屋場族、子清族、鑒金族、荻坪族七族、惠、邑:其裔分鄭田族、陽坪族。
本祠歷代名人編輯
方暹,字明甫,平江九君子之一,南宋時人,朱熹的再傳弟子。學術界稱為“連雲先生”,是一個終身未取功名的讀書人。據清朝李元度考宋學案及一統志通志,方暹起初求學李文定燔之門,聰穎好學,深得老師器重。後以文定之命投到朱熹得意門生黃乾門下,與饒魯、張元簡、趙師恕號稱為“黃門四子”。淳祜年間,朝廷下詔書要求各州府道台舉薦有德行有才能的棟樑之材,湖南道的董公槐和荊湖的孟公珙一致以方暹應薦。孟公珙上疏說,方暹“學足以探古人之淵源,行足以為國家之矜式,才足以經文緯武,識足以見遠燭微,非德行才識足當今日之舉者乎,臣伏見岳陽布衣方暹”。對朝廷的辟召,方暹辭而不受。孟公復奏請以處士之名以示國家優禮賢才之意,疏章未能報出,方暹已然去世。觀方暹學識,“大而冠昏喪祭之禮,幽而天地鬼神之故,細而草木昆蟲之理,奇而風雲龍蛇之陣,博而山川地理之形,上而朝廷國家之事,下而田裡農桑之務無不畢究。”是一個儒家飽學之士,其治學苦索精神堪稱學界楷模。(註:入祀平江九君子祠。事跡傳略記入清同治《平江縣誌》)
[1]
方輗,字叔行,平江九君子之一,南宋時人,朱熹的再傳弟子。資稟深沉凝重,他仰慕朱子紫陽正學而從師宏齋李文定門下。文定寫給他一首詩來勉勵他:“博文約禮終身事,修已治人種德書。好把從頭親切看,若非親切總成虛。”方輗不負師訓,學識為人自成一家。後來他又從師饒魯講學,安貧樂道,絕意科舉,專注於探詢事物本質的學問。他與同鄉方暹不同之處在於,後者以才行見重於當時士林官場,而他則以聖學專於修身治家,教化鄉親。平日從無疾言遽色,與人為善勸人為善,用高尚的德行影響人教育人。“家庭雍睦,內外肅如,童僕亦知謹慎;四方薰德而來者戶外常屨滿,皆使之有得而去。”鄉親貧苦者飢餓了他有飯菜周濟,死後不忘及時送上一副棺材,好生下葬。他絕不假仁假義,而是良好的道德修為使然。終生多次謝絕官場辟召,潛心“學齋”讀書。入縣、州、省隱逸人物卷。。(註:入祀平江九君子祠。事跡傳略記入清同治《平江縣誌》)
方采:字亮甫,宋末元初人,清同治《平江縣誌》第四十四卷、人物誌三、文學類、第一頁載:方采字亮甫:隱居好學,元既定天下,采與吳斤等作遺老會刻石道岩吟韻自適。元朝定國後,他與宋代做過官的其他平江八位隱居起來,不再效力元朝政府,他們經常相約到道岩聚會,題詩刻在石碑上,後人稱九老題詞。
清同治《平江縣誌第》八卷、地理志、古蹟、第三頁記載:
方輗故宅:在縣東鑒下大園畲。
方暹故宅:在縣東赤溪藕塘畔。
清同治《平江縣誌》第八卷、地理志、冢墓附、第二十一頁記載:
崇祀君子祠方輗墓:在縣東後岩茶山洞(同治十年教諭陳之紀訓導李澤泮諭邑紳方儒爍等重立墓碑)。
崇祀君子祠方暹墓:在縣東鑒下瓦窯墈屋後(同治十年儒學諭方儒爍等立墓碑亥山己向)。
九老方采墓:在縣東靜絲塘。[1]
方懿齋(武翼都尉):(1824-1901)號初學,禮字派,系仕南智嗣鑒金族二十二世孫。家竟平窮,父親以當時不足一頭耕牛的身價九吊銅賣給(姓不詳)曠懷,幼年做苦役時學會武刀弄棒,後投入湘軍左宗棠部下,雖不識字,但能英勇善戰,後被贈武翼都尉六品軍銜,並得賞黃馬褂一件。祠堂的亭子能蓋上琉璃瓦也就得此恩惠。
方 琇:字貴卿、元末明初人:洪武年間以博學名世。岳州紅蓮教侵擾長壽街時,方琇挺身而出,散財募勇,領兵禦敵,最後不幸戰死軍中。方琇的義舉感動了鄉民,眾志成城擊退紅蓮教之後,人們將英雄的遺骸安葬在長壽街最熱鬧的河南橋畔。胡天游曾有詩《挽方貴卿》:河南橋下舊英雄,半百年華一夢中。五夜忽聞呼啟啟,九原堪恨去匆匆。孤鸞弔影菱花掩,怨鶴無聲蕙帳空。斧鋮朱殷今日事,埋香有地不如公。(事跡傳略記入載在清同治《平江縣誌》第四十五卷、人物誌、忠節一、第二頁)
方孔發:系仕南三十一世孫矩嗣道石族宏春公支。乾隆太學生
方儒書:系仕南三十二世孫矩嗣道石族宏春公支。嘉慶太學生
方儒文:系仕南三十二世孫矩嗣道石族宏春公支。嘉慶武功將軍
方宗基:系仕南三十三世孫矩嗣道石族宏春公支。道光武功將軍。妻何氏誥封夫人
方宗長:系仕南三十三世孫矩嗣道石族宏春公支。名皆輔、鹹豐六品軍功
方訓高:系仕南三十四世孫矩嗣道石族宏春公支。鹹豐武功將軍。妻朱氏誥封夫人
方訓興:系仕南三十四世孫矩嗣道石族宏春公支。同治太學生
方典照:系仕南三十五世孫矩嗣道石族宏春公支。光緒武略騎尉。妻李氏誥封安人(以上孔字派到典字派共五代八位和女眷受封十一人:鄉人贊曰:五世十一能,將軍太學生;誥封賢內助,代代振家聲。)
方翹楚教授:方翹楚,平江縣龍門鎮嶺羊村人,清光緒二十一年農曆十一月十八日(1901、12、18)出生,1968年8月11日去世,終年67歲。少年時就讀於“平江二高”。民國九年(1920年)考入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民國十三年(1924年)考入國立武昌師範大學生物系。民國十七年(1928年)畢業。民國十八年(1929年至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先後在醴陵鄉村師範,長沙縣立中學、私立妙高峰中學及省立長沙女中等學校任教。從民國二十二年(1933)至1963年30年裡,除一年因抗日戰爭交通受阻,在岳郡聯立中學任教導主任外,都在長沙市省立一中任教。在此期間兩次任教導主任。他畢生致力教育事業,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倡導學生自由組合研究,探索科學真諦,尤在生物學研究領域頗有建樹,是知名的生物教育專家。他講授生物課程,要求學生認識人類不但要生存,要發展,而且要有道德規範。要有約制自己的能力,要懂得人類從優聲劣敗中走過來,從類人猿進化過來和優生、遺傳知識。解放後,他因心臟病兩次動手術,術後繼續操持教學,直至呼吸停息。
方楚教授:字則之,名天游。仕南邑嗣陽坪族三十五世孫。公元1898年戊戌歲清光緒二十四年三月十一日生於長壽鎮桂橋村。1956年9月27日逝世,終年58歲。1912年曾就讀於”平江二高”。民國二年1912年秋,考入湖南高等師範附中,民國十六年1917年秋,考入武昌高等師範國文史地部.大學階段,他參加了反帝愛國的學生運動。民國十年1921年武昌高師畢業,歷任長沙私立青年中學、雅禮中學、省立第一中學、長郡中學、岳雲中學和岳郡聯中的國文、歷史教員。民國三十年1941年任廣西大學教授兼師範專修文科主任。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任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他治學嚴謹,筆耕辛勤,教學之餘,潛心墨家學派研究,著述甚多。如《墨家源流》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他運用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墨家學說,並指出:“墨家辯學的成就,終在各家之上,非儒、道、名、法諸家所能望者”。該書出版後,曾獲李達、郭沫若、杜國庫等著名學者推崇,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此外,還有《九歌之研究》、《楚辭九章之研究》、《屈原在湖南》等著作。他思想進步,民國十六年1927年初,由夏曦、柳直荀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輾展各地,與組織失去聯繫。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冬,在明德任教時,他帶頭拒絕集體加入國民黨,被迫離校。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他在湖大起草罷教宣言,支持學生“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遊行活動。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他在《湖南各界人士要求和平解放宣言》上籤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致力於社會教育事業和學術研究,臨死前,還在“雙百”方針座談會上激勵學生,不料心臟病突發,與世長辭。逝世時,系長沙市政委員、省文聯委員。資料來自《維夏中學百年校慶紀念冊》有增補。
方克剛教授:字筱川,仕南智嗣瑗族三十六世孫。公元1885年乙酉歲光緒十一年生,自幼聰明,但家境貧困,讀書不多。十六歲開始學徒,十七歲習商,刻苦自學,積累了許多文化知識社會經驗。經商四年,家境逐漸富裕,認為非學無以立身,非教無以立國,於是決心發憤讀書。光緒三十年1906年,考入長沙經正學堂第一班。第二年,考入中路師範學堂史地科。宣統元年1909年畢業後,即任平江縣中學堂英語、地理教員。第二年,由中路師範學堂監督譚延闓推薦到長沙創辦中路中學,定妙高峰為校址。民國三年1914年,改為妙高峰中學。民國四年1915年,受聘校長。他受聘為校長時,正值湯薌銘督湘,學校經費被削減四份之三,妙高峰中學被改私立。他慘澹經營,並取的其父方濟川解囊資助,使學校渡過難關。1925年向校友募捐建築南軒圖書館圖書館。1926年藏書17000冊,成為為省內圖書館之冠。民國十年1921年,他當選為湖南教育會長,仍兼妙高峰中學校長,。為了使教育事業經費有保證,曾發起組織湖南教育經費保管委員會,多次找省公署洽談,最後省公署確定劃分鹽款附加,作為各校的津貼,這是湖南教育費列入政府專款預算的開端。國民政府成立後,他又擔心教育經費落空,便上京爭取,終於獲得財政部批准,即從鹽稅附加中解決,並確定了教育經費的定額預算。他主持湖南教育會期間,非常關心師生成長,如陸續興建教育會坪(場)圖書館、博物館、幻燈場,並聘請名流學者到到各校講學,還聯絡、鄂、贛、皖四省當局舉辦華中運動會。後來,他當選為全國體育協會董事長。他一生致力於教育,不原做官,辛亥革命後,譚延闓要他去澧州任知事,他推辭未就。因而受到各界人士的尊敬。嗣後,凡有關文化、教育及公益事宜,都推他主持。歷任湘中汽車東路委員會常務委員、湖南考送留學生委員會委員、國家高等文官檢定委員會閱卷委員、國史顧問等職。迄至六旬,他辭去了任期三年的妙高峰中學校長,改任董事長。還兼任過家鄉平江二高校董會董事長。他擅長詩文,一直任教文學。抗日時期,曾出版《血潮》。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他因患腦溢血病才離職休養,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二月二十六日病逝於長沙。終年六十二歲。他的後裔居住長沙、婁底市等地都是教師世家,傳承祖志。資料來自《維夏中學百年校慶紀念冊》有增補
方鶴霞教授:中國的四大發明,享譽全球,但從印刷術中派生出來的“直接轉寫法”,卻鮮為人知。此法的發明者是平江縣仕南支石嶺族三十六世孫方鶴霞,他生於一八八九年九月。十九世紀初,作為農業國的中國,工業發展緩慢,造成發明國購買生產的教科書的反差局面,對此,方鶴霞先生苦心研究,用他留學日本時發明的尚未公開的化學藥劑,將書稿“搬”到石印板上,再行印刷,印出了與原文無異的產品,他將此發明命明為“直接轉寫法”。並在長沙、天津、蘇州等地開辦多家印刷社,幾乎囊括了國內的外文圖書翻印業務,分銷處遍布全國各地,價格低了進口書價十倍為國家節省了大量外匯,為促進已民族工業,發展教育事業立下汗馬功勞。“轉寫法”成了全國新聞熱線。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國家於危難時局,全國教育面臨困境,教科書供不應求,鶴霞先生的“直接轉寫法”發明和印書社的面市無疑是雪中送炭,功垂杏壇,曾聘為教育部編纂委員。歷史發展到電腦複印機問世,溯其源理,“轉寫法”與“複印”恰是美妙的異曲同工。方鶴霞先生於一九四六年與世長辭。資料來自方家祠堂。以下是平江網的記載方鳴皋(?~?) ,字鶴霞。長壽鎮人。留學日本,專攻印刷。1921年,應湖南工業專門學校之聘歸國。當時,各大學理工科教材,都用歐美原版書。進口書價昂貴,學生負擔很重。方鳴皋發明了“直接還原法”,只須圖書館購進一本原版書,他將書拆開,一頁頁覆蓋在塗上藥水的石版上直接翻印,清清楚楚,分毫不差。原版書裝訂後還給圖書館,也無任何損壞。翻印的書價不及進口書價十分之一。當北方教育考察團來到湖南工專參觀時,方鳴皋表演了一翻印技術,於是應聘到北洋大學。此後,他在天津、上海創設了北洋印書局、龍門印書局等。抗日戰爭時期,在湖南大學創設了鴻雪圖書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的乖在台灣繼續翻印歐美原版書籍。現僑居美國的學者,原台灣海洋學院院長李昌來(平江長慶鄉人)說:方鳴皋直接幫助了我國近60年來的大學生的學習,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是我國印刷界的偉人。
方典康教授:字彌蓀,仕南慶嗣石嶺族。公元1901年辛丑歲光緒二十七年八月二十九日生,平江縣龍門鎮石里人。少年就讀“平江二高”。他十三歲時,就讀於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受進步思想影響,曾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民國六年1917年畢業後,考入國立武昌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專業。學習期間,參加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民國十年1921年夏,以第一名的優秀成績畢業於武大。回湘後,在衡陽湖南省立第五中學任叫教,一年後受長郡中學、省立一中之聘,到長沙任教。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春,受省政府教育廳的委派,回平江創辦“平江縣初級中學”並出任校長。第二年春回長沙,繼續在長郡、一中、妙高峰、周南、明憲、藝芳、廣益等中學任教,直到抗戰勝利。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秋,再次出任平江縣立中學校長,第二年秋,再回到長沙市,繼續任教各中學。長沙解放,他正在省立一中任教,積極支持地下黨和進步學生的革命活動,參加迎解支前工作,並任長沙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會員,參與長沙各中學的接管工作。1950年受省教育廳委派赴岳陽一中任教一期。鏇即受周世釗的邀請,復回長沙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1956年,省教育廳為了發展師範教育,又調他至長沙女師任教,直至1964年退休。1968年因心臟病去世。終年68歲。 方 先生從事《史記》研究很有成就。資料來自《維夏中學百年校慶紀念冊》有增補
方奎教授:方奎教授:號芑詔,長壽桂橋陽坪村人。於公元1987年丁酉歲光緒二十三年一月初八日生。公元1970年3月10日病逝於長沙市,享年73歲。他家境貧寒,七歲讀私塾,十一歲跟父兄種田。十八歲進縣立第二高小。民國六年1917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民國十一年1922年考入武昌師範大學(後改武昌大學)理化系。由於他就讀兩級師範不須繳納學雜食膳等費,並且利用暑假開辦補習班或任家庭教師,才得以完成學業。 1926年上期,武大畢業後至1929年,歷任湖南省立一師的理化教師,武昌中山大學(今武漢大學)物理系助教、湖南嶽郡聯立中學、宜昌湖北省立四中的理化教師。這時,中共正值困難時期,他先後接濟過中共地下黨員方信、包澤英等。民國十八年1929年後,他先後受聘於湖南省立一中、湖北黃崗省立六中、湖北漢陽兵工轉校(後遷南京,改南京兵工專校)、江西南昌省立一中。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一直受湖南省一中教物理。抗日戰爭時期,兼教務主任,當時教材奇缺,他編寫了《最新高中物理學》、《物理計算難題祥解》等書。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甘肅蘭州大學聘他為副教授,第二年貴州貴陽師範學校聘他為教授,1953年兼物理系主任。1958年退休後,參加了中國民主同盟組織各項活動,並編寫了不少科普讀物。1965年8月底,有黔遷回長沙市居住。他獻身教育事業。數十年如一日,治學十分嚴謹,講學強調效果,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比喻疊疊,深入淺出,使學生精神貫注,永誌不忘。他一生重視知識,常告戒子女:“有了知識,才算有真本領,知識是最寶貴最可靠的財產,而要有知識,就得刻苦學習,持之以恆。” 資料來自《維夏中學百年校慶紀念冊》
方朗初教授:名昶、字冰清,清光緒十一年(1886)農曆十一月十三日生於長壽鎮桂橋的汀油村、系仕南支智嗣子清族三十七世孫。他幼年聰慧,過目成誦。曾就讀於長壽街仁壽堂新學私塾,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與方克剛等考入湖南優級師範學堂。清宣統元年(1909)畢業。後應聘鳳凰縣私立女子學校。他精竭慮,為湘西教育奠定基礎,伸得“湘西王”趁渠珍的器重。民國十九年(1930)任湖南教育廳督學。在職十餘年,為匡正湖南教育,他跋山滲水,親赴各地督導檢查,足跡遍及三湘四水。抗日戰爭爆發,他挾眷回平江定居,曾在余達美任縣長時,任縣政府主任秘書,同時當選縣議會副議長。他主持正義,嫉惡如仇。鄉人有冤屈的事找他,他無不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卻從不受報酬,清廉自守,兩袖清風。晚年,曾在岳郡聯中高中部任教語文,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校長李航寰曾作輓聯云:“殷勤善教乃良師,可憐心血消磨,案上墨痕猶點點;直諒多聞誠益友,詎料膏肓不起,雲中仙足竟匆匆”。他大半生從事教育工作,對湖南及桑梓的教育事業作出較大的貢獻,值得後人景仰。 他為人幽默風趣,文思敏捷,擅長詩歌、聯語、散文,事頗多。如他初任較時,年輕個子小,恐人不尊,仍蓄鬚以示老大。語文可授,《岳陽樓記》時,有學生問:“君山和以立在洞庭湖中?”他不加答話,於是在黑板寫道:“疑是崑崙山上石,天風吹落洞聽中”。抗戰期間,某部團長派副官請他代擬春聯。他問明來意後,及說:“枕戈待旦,放炮過年”。來人不解其意,問幾時來取聯語,他說:“不是告訴你了嗎?”接著,才將聯語解釋一通,打發他回去復命。其才思敏捷,令人嘆服。
方典成教授:號竟伯,字方山,仕南智嗣滔族三十五世孫。公元1923年癸亥歲民國 十二年二月初四日 生。湖南平江長壽富平村人。耕讀傳家,樂施好善,為湘東讚許;治事精勤,不畏艱難,系台灣名流。曾入平江二高及長沙妙高峰中學就讀,續入湖南大學習政經。1945年夏,放任美軍翻譯官,抗戰勝利後,遴選為桃源及平江縣乾訓所教育長,從事鄉保幹部及國小教育之訓練,迭蒙上峰嘉獎及地方推崇。1947年冬天奉令襄理邑政,併兼任縣中教導主任,繼又講學長沙妙高峰中學及安徽勵行中學等校。1948年任南京中央通訊兵學校秘書兼教官。1949年隨校遷台灣。1954年秋移鐸於台中宜寧中學,以身示教,深獲學校器重。越三載,應聘國立海洋學院任教,以講師兼辦教任務,對設科之爭取、學校之改制、校地之擴充,不遺餘力。先後任 教授之職十二年,今日航業界之中級幹部,多為其門生。在此期間,先後結業於行政幹部院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編著有《大學國文選》、《四書精解》、《中國憲法論》等著作。1966年秋,省府遴派其為宜蘭縣立頭城中學校長,任職兩年中,師生力爭上遊,學風為之丕振。因辦學有功,於1968年,調辦省立羅東高級工商職校,以創辦伊始,披荊棘斬棘,慘澹經營,十七年間,建校、改制、增科、煞費苦心,校地由三甲增為五甲,學生由三科三班增至七科五十二班,校舍由平房數間擴建成近百幢,而各科設備起全,體育館尤輪奐適用,為縣境最大場所,但所有建校費用,尚不足台幣三千萬元。其辦學之認真,管訓之嚴格,早已有口皆碑,譽為蘭陽子弟最嚮往之學府。曾三度被贗選為宜蘭縣教育會理事長,迄今猶任省教育理事,對地方教育,竭盡所能,建樹尤多。1985年接長省立羅東高級商校,精心掰劃,增班建館,充實設構,提振精神建設,加強“四育”並重,朝乾夕惕,以迄任滿。平時猶勤奮力學,且任教於空中大學等院校,一本其授業傳道精神,牧牧不倦,為作育青年而努力,並手撰《辦學經驗談》一書達十餘萬言。方氏平時辦學每日7時到校,近晚返家,以身示教,數十年如一日,不以清苦移其志,不以艱難怠其身,本“有教無類”及“愛心與耐心”,堅守崗位,辛勤耕耘,故歷年所獲勛獎達百餘次。四十年來受教育學生,何止千萬!於今桃李遍島,聲譽卓著望重士林。1988年9月教師節,台灣“行政院”俞國華院長頒贈“資深優良教師”紀念章,台灣“教育部”毛高文部長、台灣“省政府”主席邱創烯、“省教育廳長”陳倬民分别致贈“教澤深長”“積著教育”、“功著教育”銀質及木質勛匾各一方,1988年退休後,他仍風塵僕僕赴東南亞各國及日本、南韓、歐美諸國考察教育,並就文化教育與祖國統一大業疇劃奔走于海峽兩岸,人雖在台,但對教育他故鄉滿懷古稀人的深深眷戀。資料來自《維夏中學百年校慶紀念冊》
方力行博士 :1951年6月9日生於台北市、系仕南智嗣大屋場族三十八世孫、1947年至1982年榮獲台灣大學生物系學士,加州大學翌立地哥分校海洋生物碩士,博士,這、曾任中山大學海洋生物所副教授,教授兼主任,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籌備處主任,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理事長,行政院用續發展委員會會員,環抱署環境品質諮詢委員,專長海洋生態,河川生態,珊瑚學,取得系列學士榮譽。1987年以來,先後榮獲得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珊瑚之美、教育部大學專院優良教科書獎—珊瑚學、中國生物學會研究成就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國科會優等研究獎、國科會甲種研究獎、日本魚類會志顧問等榮譽。1996年以來先後在台灣省水產學會、亞洲水產學會十一個社團中任理事、監事。獲得籌建國立海洋生物館。公共工程品質優良獎。籌建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獲得2002年美國國家傑出工程獎首獎、先後任國科會、農委會、環保署、高雄市政府等審查委員、談詢委員、顧問等多種職務。
方光英(1886~1970)長壽人。曾任蘇州憲兵大隊長。南京特別自衛總隊隊長,1946年授少將軍銜,後去台灣。
方其壯(1910~ )長壽壙口村人。中央軍校14期畢業。歷任28師38團中校營長、上校團長,醴陵鐵煤廠廠長、“反共救國軍”副司令員。1949年去台灣,任“反共救國軍”大陸執行部湘東第五縱隊少將司令。
方震歐(1879~1921)長壽桂橋人。曾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軍,廣西國民軍右翼司令,陸軍少將。
方理明:(1905~1937)又名勝、長壽街人,早年參加農民運動,後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任湘鄂贛紅軍第十八師五使二團政委,1934年8月任紅六軍團第十八師政治部主任,10月任紅二軍團第四師政委,參加湘贛川黔革命根據地鬥爭,後負重傷修養,11月月參加長征。1937年春,在甘肅西部作戰時犧牲。(資料來自岳陽黨史志辦工室)
方福欽:(1897~1973)南橋鄉人。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軍排長、副連長、連長,團黨支書記等職。參加中央蘇區歷次“圍剿”戰鬥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營長,解放軍團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衡陽鐵路局柳州公安段段長、鐵路公安處大隊長、衡陽公安學校校長,廣州鐵路局監委副書記等職。(資料來自岳陽黨史志辦工室)
方成德(將軍)(1897—1973)字命安又名茗庵,平江長壽邵陽泗灣村斗壁里人,承字派,系仕南智嗣滔族三十六世孫。1921年考入湖南統計專科學校,畢業後任職於省建設廳.1923年調永興縣統計員期間,入湘軍隨方維夏第一軍任文書,1925年二月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後,參加國民革命北伐軍、歷任排、連、營長、中校副團。1937年參加抗日戰爭,在中原抗敵與血戰台兒莊等戰役中有功,,調任第七七戰區六十師少將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後任二十七師及騎兵第十師副師長、第九十一軍政治部主任和河西走廊陶峙岳兵團政治部主任兼新聞處長等職,1949年9月隨陶峙岳部組織西北起義,同年離隊回長沙從事手工業生涯,1969年受“文革”迫害,1972年2月十七日病逝油壙,1981年二月二十五日長沙市北區人民政府發文平反,恢復名譽,廣州軍區為方德重發《起義證書》。
方維夏(烈士)(1879-1935)號竹雅。湖南平江人。1898年夏考入湖南優級師範學校,畢業後任教。曾參加變法維新活動。1905年8月到日本,入東京農業大學學習,並參加同盟會。1910年畢業回國,在長沙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教過人民偉大領袖毛主席,後任湖南省教育會會長、湖南省署教育司司長等職,參加過倒袁(世凱)驅張(敬堯)運動。1920年8月在長沙參加毛澤東等發起的“俄羅斯研究會”,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後在平江聯絡李六如等創辦湖南文化書社平江分社。1922年7月代表湖南省教育會赴濟南參加籌備全國教育經費委員會會議,提出開發人才、提高中華民族文化科學知識水平的主張。1924年在廣州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受黨派遣任湘軍第五軍秘書長,湘軍講武堂政治部主任兼政治教官,推動對舊軍隊的改造,培養了一批軍事骨幹。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五師黨代表,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二十軍第一師黨代表。1928年春被派赴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1年春回國,任閩西紅軍學校政治部主任,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帶領師生建校舍、制教具,編教材,創辦起新型的紅軍學校。同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他任中央政府總務廳廳長。1933年夏,調任湘贛省蘇維埃政府教育廳廳長兼裁判部部長,對發展蘇區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1934年紅軍主力長征後,任中共贛南特委宣傳部部長,領導地方武裝堅持游擊戰爭,率部轉戰贛粵湘地區,後在桂東東邊山區建立游擊根據地。1935年春,所部與湘贛軍區總指揮蔡會文率領的贛南遊擊支隊會師,合併為湘粵贛游擊支隊,成立中共湘粵贛特委,他任宣傳部部長。在國民黨軍進行軍事圍剿、經濟封鎖的極端困難條件下,堅持對敵鬥爭,1936年4月在桂東沙田的仙背山被叛徒殺害。
方 國(大校)(1907~1988)名繼蓀,1907年生於湖南省平江縣木金鄉保全村,承字派,系仕南智嗣肅族三十六世孫。1930年11月在江西修水縣參加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戰士、班長、排長、分隊長、紅軍學校特派員、師特派員、紅二方面軍保衛偵察科長等職。1934年隨紅軍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七一八團特派員、晉察冀軍區西挺進軍保衛科等職。解放戰爭時期:先後擔任張家口衛戌司令部衛生政治部委員、冀中軍區俘訓處處長、華北補訓兵團副政委、二縱隊後勤部政委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二十一兵團政治部保衛部部長,1953年部隊赴朝鮮,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1955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被授予方國同志,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和少將軍銜,以表彰他重大貢獻,1961年退休,期間先後擔任過武漢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協委員及武漢市洪山區人大帶表。方國公於公元1988年4月16日十三時十五分在湖北省人民醫院逝世享年八十有一。(以下資料來自:中共岳陽市委黨史志辦公室)方國:(1907-1988),平江縣木金鄉人,1930年參加紅五軍,1931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班長、排長、分對長、紅軍學校特派員,紅二方面軍保衛偵察科長、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七一八團特派員、晉察冀軍區西挺進軍保衛部部長、張家口衛戌師令部衛生部政委、冀中軍區俘訓處副處長、華北補訓兵團、三旅副政委、二縱隊後勤部政委、解放軍第二十一兵團政治部保衛部部長、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後,任孝感分軍區黃陂縣軍役局局長,曾受大校軍銜,1961年離職退休,享受正師職待遇,曾當選武漢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府委員。
方正平(中將)(1909-1994)。長壽鎮馬嘶村人。承字派,系仕南智嗣滔族三十六世孫(五歲出繼官溪族)。1926年參加革命,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工農紅軍。歷任班長、排長、連長、連政治指導員、師特派員。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抗大一分校二科政委、大隊長、新四軍八團留守處政治部主任、挺進縱隊團政委、支隊政委、旅政委、軍分區政委、地委書記、師政委。解放戰爭時期,歷任縱隊參謀長、軍區副政委、野戰軍縱隊政委、軍分區司令員、58軍政委。解放後歷任兵團政治部主任、中南軍區海軍副政委、南海艦隊政委、軍委海軍副政委。1955年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是中共“十一大”“十二大”代表。1994年11逝世。
方強(中將):原名鰲軒,1912年2月13日生。緒字派,系仕南智嗣滔族三十七世孫長壽鎮人。出身工人家庭,從小在碼頭做過苦力。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工人糾察隊隊長、義勇隊區隊政治指導員。1930年參加紅五軍,歷任紅軍連、營、團、師政委、川東省蘇維埃政府秘書長兼內部長、軍政治部宣傳部長。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旅政治部主任、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長、總政治部常務委員會副主席、軍政學院教育長、中央軍委秘書廳秘書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合江軍分區司令員、政委、野戰軍師長、副軍長、軍長。解放後歷任中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軍委海軍副司令員、軍委國防工委秘書長、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第六機械工業部部長、國防工辦主任等職。1955年授中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是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七大”、“十大”、“十二大”、“十三大”代表,中顧委委員。
方正(少將):原名應生,字純清 1913年12月13日生平江縣長壽鎮,祖居黃土潭,後遷居邵陽三星村。緒字派,系仕南支智嗣滔族三十七世孫, 1929 年加入少先隊,翌年參加紅軍, 1930 年 9 月加入共青團,1913年 1932 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排長、區隊長,總政治部宣傳隊長,師政治部宣傳科長,軍政治部教育科長兼統戰科長,參加了長征。後任新四軍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旅參謀長、襄南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豫皖蘇軍區第五、第七軍分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豫東軍區淮陽軍分區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任解放軍軍事學院戰史教授會主任,濟南軍區副政委.因病於1997年4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方國安(少將):(1913— )原名報山又名國南,典字派,仕南支智嗣荻坪族傅房三十五世孫,行仁公次子,湖南平江邵陽福建村煙州坪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3軍團指導員、教導員、團政委。抗日戰爭,歷任115師343旅686團政治處主任,教導4旅10團政委。解放戰爭時期,先後擔任1縱1師政治部主任、1縱後勤部副政委、政委、1縱3師政委、38軍114師政委。建國後,擔任中南軍政大學第6分校政委、25步兵學 校政委、廣西軍區政治部主任、廣西軍區副政委、第二政委,廣東省軍區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方國南(少將):(1914—1998 )名雙全、原名衍康,衍字派,仕南支智嗣荻坪族三十八世孫,歡緒公第三子,湖南平江邵陽花園裡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紅軍,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 團3師9團連指導員、補充營教導員、團政委。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衛生部第2兵站醫院政委、總政治部直工部巡視團主任、總供給部政治部主任、冀中軍區第10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第9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陸軍中學政治部主任、抗大大隊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5軍分區副政委、四野補充2師政委。參加了進軍中南、衡寶戰役。建國後,任湖南軍區後勤部政委、粵北軍區副政委、廣州市公安總隊第二政委。1953年,中央軍委決定將第25步兵學校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體育學校,擔負培養全軍院校體育教員、部隊體育參謀人員、基層體育骨幹。1954年,方國南出任該校首任政委。1957年,該校被撤消,方國南升任湖南省軍區副政委。方國南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於一九九八年十一月逝世。
方南江(少將):衍字派, 系仕南支智嗣滔族三十八世孫(方正之長子)長壽鎮人,軍人家庭出身。高中畢業入伍,先後服役於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曾任大軍區組織部長,省武警總隊政治委員,武警部隊政治部副主任。少將警銜。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始發表小說,短篇小說《最後一個軍禮》(合作)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解放軍文藝獎,並改編為同名電影和電視劇。結集有《方南江中篇小說選》。
分支十二族編輯
滔族、
官溪族、
荻坪族、
鄭田族、
子清族、
石嶺族、
瑗族、
道石族、
肅族、
鑒金族、
大屋場族、
陽坪族。
本祠支派行編輯
本祠二十一世之前,沒有確定派名。明天啟元年辛酉族人、瓏平義川字石台等公修好尚書金身之後才擬編派名的。
(21-40世)萬禮義良仕、向必恭文學、孔儒宗訓典、承緒衍番昌。
(41-60世)克壯猷傳盛、連源夢紀祥、培才綿令望、餘慶景全光。
(61-80世)國泰天時順、勤能富裕長、親恩遺惠厚、忠孝振家邦。
祖訓編輯
宋禮刑二部尚書:從周公訓子格言:
儒生入世以誠實為高君子持身以慎重為貴大言不慚難逃識者鄙肆行無忌多遭學士之譏若是盪儉踰閑一定敗名喪節博奕好飲酒最可惡也便佞樂佚游亦可益哉不親君子而近小人甘為下賤之輩不習規矩而疏禮儀必是浪蕩之夫甚至彝倫攸睪天理淪亡行毀謫隨識破許多儕伍言悖忤及笑殺無限親朋年登二八枉服衣冠陋有百千不知羞愧祗見終日唔伊考究全無半點那知經年誦讀稽查盡屬虛文德之不修負師乎負己也過而不改欺父耶欺心已彼其之子聖賢之所必誅乃如人之大德之所不齒急宜猛省痛改前非收拾放心專求理學毋謔浪而自暴毋怠荒而自棄聲色動心之候所當嚴守甘脆腐腸之藥豈容過貪謹度以端士品節制以保身家立身立世攸往鹹宜成已成人其動不小還思謙以受益尤貴慮以下人以此持身大居正也從茲養性庶無負焉謹具格言勞放眉梢之上特書大戴穩著心胸之間見賢而思齊焉可愛謂足也皆古之道尚祁戒之
平江方氏家規:
方氏歷屆宗譜具刊有家教條規六條,系明天啟元年辛酉族人、瓏平義川字石台等公擬編。現將原條規在文字上作些修改並補充二條使之切時,便於施教。
公元一九九二年光源宗譜編輯同仁謹識。
一 重賦稅:國家財政本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大旨照章納稅是公民應盡義務,凡應納之稅自應按時完納,若一味拖欠,無論飲水思源有負國家保護,尤其偷稅漏稅頑抗實為法紀所不容,我族人須之各項賦稅按時完納,即免去不少麻煩。
二 守法紀:法律維護社會治安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之綱紀,為父兄者宜當逐條講明,為子弟者應尊守法紀,小如賭博、盜竊、逞凶拐騙,大如倡亂國家、犯上逆親殺人放火,律有明條法無漏網。與其犯刑律至違法網,莫如尊守紀法長享安樂做好良民百姓,才是孝子賢孫,切勿以身式法。
三 守和平:人以和為貴,凡事忍為高,訟必耗財結怨,忍耐萬事了,遇有不平儘可能投訴親鄰,請其秉公調理,吃些小虧也可結了,一經告官即便官司得勝費用必多,畢竟有何益處,忍得一時之氣免去百日之憂。
四 務正業:財為治命之源,勤乃立業之本,凡互農學各有本業,婦人孺子勿令嬉遊,苟能奮發勤勞便是,一家生氣若遊蕩好閒,父不戒子,妻不勸夫,將來事業拋荒,衣食不給,敗名喪節,勢所必然。凡我族人務其猛省。
五 崇儉約:須知財力有限,族人治家,無論婚喪祭葬賓客來往,禮不可失費用不可過奢,近來婚喪嫁娶必設盛宴,喪葬大擺排場,富者視之泛常,貧者亦為勉強,轉辦轉奢風俗便不可收拾,自謂榮耀豈知困難即在眼前。
六 隆教育:古今子孫有成必有賢明父兄,勤切訓導,加上從師受教,使之文明禮貌奮發有為,雖無富貴功名但也不愧賢良子弟,盡見不少家長一味姑息弱愛,使子弟嬌縱成性淪為無用之物也,有為省學費不願送讀,讓其愚昧是誰之過,總之無論有才與不俏喪失教育責在父兄。
七 節生育:計畫生育是國家基本國策,若求民族興旺,國家富強,必須實行計畫生育,優生優育,若不加節制任其自然生長,勢必造成人口增多,生活無所取資,其危害之深不言而喻,凡我族人必須實行計畫生育,切不可等閒視之。
八 尚廉潔:幹部乃為人民之公僕必須廉潔奉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切不可以權謀私,若凡收受賄賂,玩弄權謀,到頭來只有身敗名裂,甚至墮落入法網,為人類所不齒,非義之財是禍,昧心之事莫為,若能知此庶幾無愧。
方氏家戒:
(一)戒嬌橫放縱,遺棄父母,弱待親朋尊長,欺凌幼小。
(二)戒兄弟骨肉妄爭財產,逞凶鬥毆,汗訟法庭。
(三)戒弱愛子女,放任不教,縱容為非。
(四)戒奸盜詐欺,及一切喪風敗俗之行為。
(五)戒偷稅漏稅,抗稅不遵守國法。
(六)戒聚賭窩盜,損害他人利益。
(七)戒賣淫嫖娼,喪名敗節有辱祖先之事。
(八)戒閱讀散播,持強凌弱,或聚眾鬥毆,擾亂社會治安的刊物。
(九)戒依仗權勢,自逞其能,欺壓善良,武斷鄉曲。
(十)戒挑撥離間,播弄是非,破壞團結。
(十一)戒拋棄嬰兒,或抱養童媳,以即拐買婦女兒童等傷天害理的事。
(十二)戒乾澀他人婚姻自由,從中做梗。
(十三)戒弄虛做假,騙取他人錢財,損人利幾。
(十四)戒侵吞公款,隱瞞或私分公共財物,損公肥私。
(十五)戒洶酒吸毒,毀身喪德,貽父母子孫憂。
湖南平江方氏宗祠
平江方氏名人輩出,平江方氏宗祠位於距湖南平江縣城東北56公里的木金鄉保全村(店頭),始建於清朝康熙30年,公元1692年,重建於清康熙51年,公元1717年,距今已有311年。占地面積4587平方米,建築面積2865平方米。是平江方氏家族的信仰祭拜典儀、會議聯誼等活動的主要場所。宗祠內供奉牌位將近400塊,期間修建過4次,1945年由方克剛等主倡進行過一次大規模修復,其造型為典型的家廟建築群。增設“仕南國小”後改(金坪中心學),有開國將軍,中將:方強、方正平。少將:方正、方國南、方國安、方南江。曾經在湖南師範教書的方維夏烈士(人們敬愛的毛主席是他的學生)。民國時期走出的教授:方克剛、方授楚、方鶴霞、方典康、方翹楚、方朗初、方奎。現居台灣的:方典成教授、方力行博士。黃埔軍校畢業的:方成德將軍、方猷將軍(犧牲於江蘇遷宿布子席戰役)。
東莞方氏宗祠
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河田村,是東莞市最大的宗祠之一。該祠堂始建於明建文元年(1399年),清鹹豐五年(1855年)重建,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該建築物為五進,因此當地人也稱之為“五幢祠堂”。宗祠長67米,寬18.28米,占地面積1226平方米,宗祠內遺有很多古代文物。相傳河田的遠祖住在福建莆田,當時有方氏六兄弟名叫仁逸、仁岳、仁瑞、仁遜、仁載、仁遠,在唐昭宗乾宗,光化、天佑年間(894—904年)參加科舉考試,先後中了進士。1229年,方邦榮從莆田徙居河田,成為河田始祖。後人為了紀念仁逸六兄弟摘桂的功績,鐫刻了“六桂流芳”“文武科甲”的牌匾激勵後人。1993年被公布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7-2008年修繕,2008年11月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