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鷺

岩鷺

岩鷺(學名:Egretta sacra)俗名黑鷺,為鷺科白鷺屬的鳥類。分布於東南亞、澳大利亞、紐西蘭、台灣以及中國大陸的海南、廣東、福建、浙江等地,主要生活於岩壁海岸或小島上以及築巢於岩壁或樹上。

基本信息

物種特徵

岩鷺 岩鷺
岩鷺體長55-64厘米,有兩種色型——白色或炭灰色。灰色型較常見,體羽清一灰色並具短冠羽,近白色的頦在野外清楚可見。白色型與 牛背鷺的區別在體型較大,頭及頸狹窄。與其他鷺的區別為腿偏綠色且相對較短,嘴淺色,習性也不同。 

灰型全身呈灰色,頭部有羽冠,胸部與背部有細長的白色蓑羽。嘴為黃色,前端為暗褐色。亦有喉部白色的個體,以灰型居多。腳為暗綠色。嘴長85-93毫米,翼長274-315毫米,尾長93-121毫米。白型主要分布於南方地區,通體呈白色。 與白鷺相似。背部羽毛延伸至尾的基部,並不像其他白鷺那樣成蓑羽狀。嘴綠黃色,腳淡綠色。白型十分稀少。

生活習性

岩鷺 岩鷺

岩鷺是典型的海岸鳥類,而且是一種留鳥,主要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中的島嶼和沿海海岸一帶,尤其喜歡棲息在多岩礁的海島和海岸岩石上,只有非繁殖期才偶爾四處遊蕩。大多在白天活動,但以黃昏時分活動更為頻繁。

性情羞怯,孤獨好靜,不易接近,除了繁殖期外,常常單獨活動,多在沿海邊的岩礁上靜靜地覓食或者緩慢地走動,有時也佇立在較為隱蔽的水邊岩礁上,身體呈駝背狀,長時間站著不動。活動時通常極為小心謹慎,常常輕輕的、無聲無響地移動和覓食。有時也在低空中飛翔於岩礁與浪花之間,飛行時頸部也縮成“S”形,兩翅鼓動緩慢,從容不迫,不慌不忙。但當它受到威脅時,也能飛得相當快。

岩鷺主要以魚類、蝦、蟹、甲殼類、昆蟲和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為食。通常沿岸邊岩石慢步行走覓食。覓食時身蹲得很低,縮脖駝背,輕輕的、甚至有點偷偷摸摸地接近被獵物,然後乘其不備,突然襲擊。岩鷺還是一個很熟練的“小偷”,常常到成群繁殖的鷗類中間偷吃親鳥帶給雛鳥的魚類等食物。

繁殖方式

岩鷺每年4-6月繁殖,營巢于海島岩壁的縫隙或平台上,也在樹上或低矮的灌木上營巢。營巢時也成群,但並不象其他鷺類那樣密集,而是在海島的岩石上分散開來。它的巢也較為簡陋,通常由枯枝和草莖構成盤狀。每窩產卵2-5枚,卵的顏色為淡青色或淡綠色。

分布狀況

岩鷺 岩鷺
岩鷺分布於亞洲東部、 琉球群島、熱帶太平洋、印度洋、一直到大洋洲一帶,共分化為2個亞種,中國僅產指名亞種,分布於浙江、福建、台灣、廣東、香港、海南等地。

物種現狀

岩鷺的數量也很稀少,據1990年和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隆冬水鳥調查,1990年在中國僅見到3隻,其中1隻在台灣,1992年則僅在台灣見到10隻,此外還在東南亞見到24隻。

致危原因:環境污染與破壞,導致它們數量減少。

瀕危信息

岩鷺 岩鷺
CITES瀕危等級:未列入

生效年代:1997

IUCN瀕危等級:未列入 

生效年代:1996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

生效年代: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稀有

生效年代:1996

鸛形目百科

鸛形目(Ciconiiformes) 鳥綱的1目,為中型涉禽。頸和腳均長,腳適於步行;嘴形側扁而直;眼先裸出;脛的下部裸出;後趾發達,與前趾同在一平面上。棲於水邊或近水地方。覓吃小魚、蟲類及其他小型動物。在高樹或岩崖上營巢。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綱

更多鳥類百科,詳見微百科:中國鳥類百科 更多鳥類百科,詳見微百科:中國鳥類百科  
角赤頸鵜鶘(所有種)、鰹鳥(所有種)、海鸕鶿黑頸鸕鶿黃嘴白鷺岩鷺海南虎斑(開鳥)、小葦(開鳥)、彩鸛彩䴉白琵鷺黑臉琵鷺紅胸黑雁白額雁天鵝(所有種)、鴛鴦、其他鷹類隼科(所有種)、黑琴雞柳雷鳥岩雷鳥鐮翅鳥花尾榛雞雪雞(所有種)、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藍馬雞黑鷳白鷳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錦雞(所有種)、灰鶴沙丘鶴白枕鶴蓑羽鶴長腳秧雞姬田雞棕背田雞花田雞銅翅水雉小杓鷸小青腳鷸灰燕鴴小鷗黑浮鷗黃嘴河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黑腹沙雞綠鳩(所有種)、黑頦果鳩皇鳩(所有種)、斑尾林鴿鵑鳩(所有種)、鸚鵡科(所有種)、鴉鵑(所有種)、灰喉針尾雨燕鳳頭雨燕橙胸咬鵑藍耳翠鳥鸛嘴翠鳥黑胸蜂虎綠喉蜂虎犀鳥科白腹黑啄木鳥闊嘴鳥科(所有種)、八色鶇科(所有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