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縣

臨縣

臨縣,位於黃河中游晉西黃土高原呂梁山西側,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東屏呂梁山連線方山,西臨黃河與陝西佳縣、吳堡縣隔河相望,北靠興縣,南接離石、柳林。縣域面積2979平方公里(2013年),全縣總人口65萬(2015年),轄23鄉鎮,是呂梁地區人口最多的縣。 2013年,臨縣生產總值完成40.12億元,增速1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7.42億元,增長15.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7億元,增長33.0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31元,增長10.7%。農民人均現金收入3488元,增長13.8%。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較快增長。 臨縣紅棗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之首,2012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中國紅棗產業龍頭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經濟林產業示範縣”等。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臨泉縣以縣北之臨泉水故名。又據光緒《山西通志》,臨縣以縣城東臨湫水(又名臨川河)為名。  

歷史沿革

臨縣 臨縣
臨縣夏屬冀州,周屬并州,春秋屬晉,戰國時屬趙國。

秦莊襄王二年(前248年),屬太原郡。

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臨水縣,屬西河郡。

王莽時期,臨水縣曾改監水縣。

東漢,復名臨水縣。  

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臨水縣併入離石縣,仍屬西河郡。東漢末,西河郡併入太原郡。  

三國初,仍屬太原郡。

魏黃初二年(221年),設定西河郡,仍屬西河郡。

兩晉時轄於離石,為匈奴占領。  

十六國時期,屬離石鎮。

南北朝時期,北周時置烏突郡、烏突縣。  

隋開皇元年(581年),廢郡,改烏突為太和

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臨縣屬離石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縣為臨泉縣,屬石州。  

宋仍稱臨泉縣、定胡縣,隸屬石州,屬河東路。

元符二年(1099年),改屬晉寧軍。

金天會元年(1123年),復名為臨水縣,廢晉寧軍,屬石州。

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改臨水為臨泉,屬太原郡。  

蒙古中統三年(1262年),臨泉縣升為臨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臨州降為縣,屬太原府。臨縣之稱由此而定,至今未變。

萬曆二十三年(1595),臨縣改屬汾州府。  

清因明制,縣屬汾州府,冀寧道。

民國廢除府州,縣直屬山西省轄,境內實行區所制,劃為東、南、西、北、中5個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臨縣解放,成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臨縣劃為10個區。同年10月,為抗日戰爭所需,將臨縣分為臨縣、臨南兩個縣,臨縣設7個區,臨南設5個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臨縣,臨南合併,仍稱臨縣。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屬興縣專署管轄。  

1952年劃歸榆次專署(後改晉中專署)。

1971年組建呂梁地區,劃歸呂梁地區。

1984年4—7月,改鄉(鎮)村制。臨縣設10個鎮,28個鄉。  

2002年撤鄉並鎮,全縣設13個鎮,10個鄉。

2004年7月,呂梁撤地設市,仍由呂梁市管轄至今。  

行政區劃

臨縣行政區劃 臨縣行政區劃

截止2013年,臨縣共轄1 0鄉:木瓜坪鄉、安業鄉、玉坪鄉、大禹鄉、車趕鄉、安家莊鄉、石白頭鄉、青涼寺鄉、雷家磧鄉、八堡鄉,13鎮:白文鎮、城莊鎮、臨泉鎮、三交鎮、湍水頭鎮、林家坪鎮、磧口鎮、招賢鎮、劉家會鎮、叢羅峪鎮、曲峪鎮、兔坂鎮、克虎鎮。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臨縣地處黃河中游山西西部,東屏呂梁山連線方山,西臨黃河與陝西佳縣、吳堡縣隔河相望,北靠興縣,南接離石、柳林。地理坐標為北緯37°35′52″一38°14′19″,東經100°39′40″一111°18′02″。  

地形地貌

臨縣屬黃士丘陵溝壑區,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最高點海拔1923米,最低點海拔673.6米。根據地貌形態可分為東北部土石山區,面積148.67平方公里,海拔1350—1923米之間。中部大面積黃土丘陵溝壑區,面積為1933.3平方公里,海拔1000—1300米。西部黃河沿岸丘陵基岩裸露區,面積830.37平方公里,海拔673一1100米。湫水河兩岸山間河谷區,面積66.69平方公里。  

氣候

臨縣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少雨,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較為溫涼濕潤,冬季寒冷乾燥少雪。由於東北高而西南低、海拔相對高差1267米的地勢特徵,形成東北寒涼、西南熱暖的明顯氣候差異。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降雨較少,且時空分配極不平衡。  

日照:臨縣年平均大陽總輻射量為140.7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時數2807小時,日均7.7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63%,日照時數最多的6月為286.5小時,最少的12月為204.7小時。  

氣溫:臨縣年平均氣溫8.8℃,年平均氣溫介於6.5℃一11.3℃之間。東北部年平均氣溫6.5℃,西南部年平均氣溫11.3℃,南北相差4.8℃,呈自西南向東北遞減趨勢。全縣無霜期平均為160天左右,由東北向西南延長,相差30天左右。  

降水:臨縣年平均降水量為518.8毫米,從東北向西北、西南遞減,東北部白文地區年降水量為558.1毫米,西部兔坂地區年降水量為417.6毫米,西南部叢羅峪地區年降水量為454.4毫米,分別級差為140.5毫米、103.7毫米。在全年降水中,季節差異很大,春季占14.4%,夏季占58.2%,秋季占24.7%,冬季占2.7%。而7、8、9三個月總降水量323.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2.5%,為雨量集中期。

蒸發量:臨縣年平均蒸發量為2149.8毫米,是降水量的4倍,高於呂梁地區其他各縣。年內蒸發量的極大值出現在5、6、7三個月,月均367.5毫米,為同期降水量的6.5倍。  

水文

臨縣境內河流均屬黃河水系。全縣河流具有明顯的夏雨型和山地型河流特徵。清水流量小,洪水流量大,水量不穩定,變化頻率高;河道較短,坡陡彎急,沖刷嚴重,泥沙含量高,洪水利用率很低。境內水資源主要依靠大氣降水量。全縣水資源總量為1.2476億立方米∕年。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臨縣土壤面積3940695畝,占全縣總面積的88.2%。耕種土壤面積2318945畝,占土壤總面積的58.8%。耕地面積163萬畝。  

礦產資源

截止2006年底,臨縣己探明各類礦產17種,主要有煤炭、煤層氣、含鉀岩石、鐵、鋁釩土等。

煤炭:面積約2570平方公里,占臨縣縣總面積的86%,煤儲量311.75億噸。

煤層氣:探明儲量4000多億立方米。  

含鉀岩石:勘探預測可靠含鉀岩石儲量為10億噸,遠景儲量30億噸,正式完成C+D級儲量4.7447億噸,其中C級3.6億噸。  

鐵礦:均為沉積型、風化殘積型山西式鐵,主要分布在東部城莊、玉坪、湍水頭及南部招賢、林家坪一帶。已探明儲量573萬噸。  

鋁礬土:主要分布在湍水頭一帶,面積2.5平方公里,探明儲量1836萬噸。

石灰岩:主要分布在郝家岔一一龐龐塔一一棗窪一帶,儲量約為25億噸。  

花崗岩、大理石:共12個品種,主要分布在紫金山、架爾梁山、銀洞山,總儲量約2億立方米。  

水利資源

臨縣水資源總量為2.75億立方米/年,其中地表水1.983億立方米/年,占水資源總量的72.1%,地下水0.767億立方米/年,占水資源總量的27.9%。  

生物資源

臨縣已發現動物資源共224種,其中褐馬雞、金錢豹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老鷹、鵑、黑卷尾屬國家三級保護動物。  

臨縣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穀子馬鈴薯大豆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油料、棉花蔬菜等;植物資源有78科382種,其中中草藥達177種,甘草、冬花、柴胡等20餘種藥材年產量均在1000公斤以上。臨縣經濟林面積75萬畝,其中紅棗林面積70萬畝,木材林面積24萬畝。  

人口民族

人口

2007年,臨縣總人口為595578人,其中農業人口550708人,占總人口的92.47%。非農業人口44870人,占總人口的7.53%。人口密度為199.1人/平方公里,是山西省第二人口大縣。臨縣有育齡婦女147703人,已婚育齡婦女112638人。  

民族

截止2007年,臨縣是一個漢族聚居的內陸地區,少數民族很少,居住的僅有回族藏族滿族、壯族四個少數民族的15位同胞,占臨縣總人口的0.00259%。都為女性,其中有滿族7人,回族5人,藏族2人,壯族1人。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06年,臨縣有24個鄉鎮中心校;中國小校986所(民辦學校53所),其中國小919所(複式國小698所,單人校262所,寄宿學校66所),中學67所(完全中學3所,高中2所,職中2所,單辦國中44所,八年制學校16所);中國小在校生數104862人,其中國小60554人,國中36302人,高中8006人;教職工總數6638人(公辦6093人,縣聘545人)其中國小4122人,國中2104人,高中412人。專任教師6110人,其中國小3744人,國中2002人,高中364人。  

城市建設

東嶽大街路規劃開發總面積15.02公頃,設計標準為城市道路主幹道Ⅲ級,道路起於218省道,終到南塔橋西橋頭,設計長度為677.653米,寬度為54米。道路採用瀝青混凝土路面。臨縣市民廣場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內設花園、噴泉、草坪、等一系列配套設施。  

醫療衛生

2009年,臨縣有人民醫院、合醫中心等10個縣直醫療衛生單位,23個鄉鎮衛生院,1所城區社區服務中心,14所鄉鎮社區衛生服務站和631所村衛生室。縣、鄉醫療衛生單位共有業務用房總面積5.5萬平方米,醫療器械總價值1000多萬元。有開放病床680張。在冊正式職工1628人,其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662人,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459人,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和執業護士資格988人。  

經濟

第一產業

種植業:2009年,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90872.88噸,比2008年增加26.8%,油料總產量達到11050.9噸,比2008年增加28%。

2010年,臨縣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0.25億元,增幅9.8%;農業總產值68750萬元,比2009年增長18.4%;農民人均純收入2050元,比2009年增長17.8%。

2015年紅棗栽植面積80多萬畝,產量3.6億斤,平均畝產約450斤。

畜牧業:2010年,臨縣大畜存欄2.06萬頭,比2009年下降5%,奶牛存欄1269頭,比2009年同期上升9%,出欄0.3260萬頭,比2009年同期下降9%。豬存欄11.98萬頭,比2009年同期上升4%,出欄21.92萬頭,比2009年同期上升1%。羊存欄18.92萬隻,與2009年同期基本持平,出欄8.23萬隻,比2009年同期上升1%。雞存欄187萬隻,比2009年同期上升1%,出欄109萬隻,與2009年同期持平。肉類總產1.8751噸,比2009年同期上升8%,奶類總產4406噸,比2009年同期上升4%。禽蛋產量22060噸,比2009年同期上升11%。農民人均純收入2050元,其中牧業收入420元。

林業:2010年,臨縣封山育林完成0.97萬畝,占下達任務的100%;三北防護林工程完成3.1萬畝,其中人工造林21000畝,封山育林任務10000畝,占下達任務的100%;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完成0.2萬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完成補植補造4.31萬畝,乾果經濟林1萬畝,均占下達任務的100%。

通道綠化完成太佳高速臨縣東段15千米,岢大線、三磧線通道主林帶補植補造100千米;新鋪開岢大線三交-湍水頭交通沿線綠化10000畝,太佳高速臨縣出口通道景點綠化1000畝;結合新農村建設,完成28個村莊綠化任務。結合科技攻關,完成省級科技示範工程1000畝。

第二產業

2009年,臨縣工業總產值(現價)累計完成111931.4萬元,比2008年同期119126.1萬元降低6%。工業增加值累計完成55965.30萬元,比2008年同期57927.3萬元降低8%。銷售收入累計完成126405.5萬元,比2008年同期152405.6萬元降低17%。臨縣完成稅收38478.78萬元,比2008年同期291339萬元增加32%。截止2010底,臨縣工業總產值累計完成2256405萬元,占計畫145000萬元的156%,占2009年同期的232.2%。完成23000萬元。工業增加值累計完成139584.1萬元。完成142000萬元。銷售收入累計完成215572.1萬元,完成220000萬元。實現利稅累計完成874491萬元,完成90000萬元。實現利潤累計完成548133萬元,完成60000萬元。

第三產業

2010年,臨縣商品購進額4150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6.8%,商品銷售額4250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8.1%,生產資料銷售額2650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9.2%,農村便民店建設24個,改造基層社2戶。 

臨縣2010年實現銷售2394萬元,比2009年淨增632萬元,增幅為35.88%,銷售收入2007萬元,比2009年淨增580萬元,是年度目標的129.81%,完成利潤95萬元,比2009年淨增78萬元,是2008年的558.82%,費用率年度目標為18.24%,實際完成15.4%,比2009年度目標下降2.8%。

交通

2013年,臨縣公路通車裡程為2923.989km,其中二級公路118.357km,三級公路160.894km,四級公路479.836km,等外公路2164.902km,公路網密度為26公里/百平方公里,臨縣23個鄉鎮中有22個鄉鎮通了油路,通達率為95%,全縣行政村通油率為41.5%,村村通客車率為71.5%。

文化民俗

道情:臨縣的一種地方戲曲劇種,它是集文學表演音樂、唱腔、歌舞、美術等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由音樂和劇目兩大部分組成。由五聲音階組成,輕快活潑開朗優美。  

嗩吶:臨縣大嗩吶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大西北黃土風味。是一筆可貴的文化遺產。

秧歌:臨縣秧歌是臨縣春節文化活動的主要傳統形式,流傳千年之久。  

名優特產

簡介圖片
臨縣莜麵由莜麥炒熟磨成粉而成。可捏角(包餡,一般為羊肉胡蘿蔔餡),可做栲栳,可搓魚魚,可用河撈床制莜麵河撈,佐料以辣椒、醋、蒜沫、香菜、花椒麵、柿子醬、羊肉打滷等為主。莜麵口味奇特,口感堅韌。  臨縣莜麵 臨縣莜麵
黃河鯰魚,體延長,前部平扁,後部側扁,灰黑色,無鱗。頭扁口大,有須兩對。肉味美,為一優良的食用魚類。鰾滋補,可入藥。  黃河鯰魚 黃河鯰魚
臨縣豆腐用大豆先去皮,水浸軟,再磨成豆漿,煮熟,加滷水,後空出水分,在木製容器內壓製成型。滑嫩適口,如再加辣子為佐料,口感更好。以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顏色純白,質地精細。  臨縣豆腐 臨縣豆腐
大燴菜分葷、素兩種,素燴菜以大白菜、南瓜、西葫蘆、豆角、土豆、胡蘿蔔、豆腐、粉條等為原料,肉燴菜加羊肉或豬肉。做法是先將鍋加熱,倒入少許油,放入鹽、大蔥、大蒜、香菜、大料(豬肉燴菜)、花椒(羊肉燴菜)等佐料,再將上述原料翻炒後加水燉熟為止。  臨縣大燴菜 臨縣大燴菜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 | 礦區 |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陽泉市城區 | 礦區 | 郊區 | 平定縣 | 盂縣
長治市城區 | 郊區 |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晉城市城區 |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忻州市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臨汾市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呂梁市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