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英(1913——1940),原名生芯,字心梅,臨縣彩家莊村人。從小家境貧苦,高小畢業後立志深造,在親友資助下到太原準備考學,但因經濟拮据,先在太原樓兒底“覺民書社”當夥計。這個書報社門面不大,卻因常賣進步書刊而顧客盈門。他在這裡開闊了眼界。翌年考入太原第一師範。在校學習中,結交進步同學,較早接觸到馬列主義,參加革命活動,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國23年(1934),含英的行動引起閻錫山特務機關的注意,雖經同學幫助,離開太原,但不幾天在汾陽以共產黨嫌疑被捕,解送太原山西陸軍監獄,民國25年西安事變後,經組織營救出獄,先後在犧盟會、決死隊工作。
民國26年(1937),含英受中共黨組織的派遣,回到臨縣組建戰地總動員委員會,並任動委會主任委員。是時,因局勢混亂,學校停辦,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參加動委會,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動委會在新軍教九團的配合下,收繳了潰兵武器,平息了潰兵擾亂,安定了臨縣的社會秩序。
離石失守,日軍進犯臨縣,八路軍、決死隊和縣游擊隊等人民武裝抗擊日軍,含英負責地方上的抗日工作。他作風民主,能聽取各種意見,對開明人士的正確意見,全力支持,深得各界人士的擁戴。他十分重視搞好軍發關係,千方百計為駐軍解決給養問題,在發動組織商界人士為八路軍一二O師解決萬套棉衣中,李含英堅決貫徹黨的抗日統戰政策,起了重要作用。同年,臨縣犧盟會和動委會在全縣農村發動了以“減租減息,合理負擔”,改善農民生活,批鬥壞村長,選出好村長為中心的農民運動,全縣迅速形成“有錢出錢,有糧出糧,有物出物”以及“父送子,妻送夫”的抗日局面。
民國27年,含英調綏遠大青山工作。初任動委會總務長,後被調到環境複雜的武川、固陽、薩拉齊聯合縣任縣委書記兼縣長。民國29年5、6月間,在敵人掃蕩中被俘。他在張家口獄中,面對敵人的殘酷折磨,堅貞不屈,並組織戰友開展絕食鬥爭,最後壯烈犧牲,時年2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