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語族

漢語語族所包含的語言種類問題,在語言學界頗有爭議。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漢語語族只有漢語一種語言;另一種觀點認為漢語語族包括閩語、粵語、客語、吳語、贛語、官話、晉語等七種語言。

所屬語系

漢語族屬於漢藏語系,漢藏語系是用漢語和藏語的名稱概括與其有親屬關係的語言群。漢藏語系是語言學家按照譜系分類法劃分的一組語群,但是劃分的形式很多。這個語系至少包含漢語和藏緬語族,總計約400種語言,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越南寮國高棉緬甸泰國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等亞洲各地。按使用人數計算,是僅次於印歐語系的第二大語系。

上古漢語所屬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的區別與其相似比起來是非常渺小的,古漢語會少量出現主賓謂的語句,但是大都在疑問句中,古漢語是有複輔音的,漢語複輔音的消失不過才幾百年的時間,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一樣沒有時態的變化,沒有動詞和形容詞後綴的曲折變化,沒有複合從句的引導詞問題,是典型的單音節語,多聲調語和孤立語。
周人的語言肯定受到外來語言的影響,古羌語和現代漢語差別非常大,古羌語屬於多音節語,無聲調語,黏著語,古羌語的語法結構是屬於阿爾泰語系類型的,即使由古羌語演化來的現代藏語仍然屬於多音節語,無聲調語,黏著語,並且具有明顯的阿爾泰語系的結構類型
漢語和藏語之所以歸入到漢藏語系,不是因為語言結構相同,而是因為同源詞對應,而阿爾泰語系各語族之間本來就缺乏同源詞,阿爾泰語系的存在是以語言結構相似為前提的,如果按照阿爾泰語系存在的標準劃分,藏語就是典型的阿爾泰語,於是與藏語最接近的古羌語也是典型的阿爾泰語,因此就可以推出一個荒謬的結論:
漢族人的祖先是操阿爾泰語系的人
如果影響周人語言的是商族語,那么商族人的語言才是現代漢語的根源,單音節,多聲調,孤立語,與現代漢語相似的語法結構,這些種種現代漢語的特徵肯定不是從古羌語繼承過來,那么只有從商族語繼承過來
漢語是周人語言和商人語言的綜合體,漢語從周人的語言那裡繼承來了大量的古老的辭彙和同源詞,但是從商人的語言那裡繼承來了特殊的語言結構

所含語言

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內部一致性較強。在漢語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廣,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為四個次方言:
華北、東北方言,分布在津、京兩市,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還有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
西北方言,分布在山西、陝西、甘肅等省和青海、寧夏、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新疆漢族使用的方言也屬於西北方言。
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東南角鹹寧地區除外),廣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
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蘇長江以北地區、鎮江和鎮江以西九江以東的長江南岸沿江一帶。
北方方言的明顯特點包括:除了江淮官話、少部分西南官話保留入聲讀[-?]之外,大部分官話方言失落了全部中古入聲,中古漢語中的“-p,-t,-k,-m,-n,-ng”韻尾現在只剩下“-n,-ng”,但出現了大量兒化韻“-r”韻尾。原本連線“i,ü”韻母的“g,k,h”聲母已被顎音化成“j,q,x”聲母。官話話在失去清濁對立的過程中,沒有經過劇烈的聲調分化,但出現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輕聲。因此,官話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應產生的複合詞。上述現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較少見。

吳語

或稱吳方言:在中國江蘇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區使用。典型的吳語以蘇州話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贛語影響,浙江南部保留了較多古代百越話特徵,以至不能和作為典型吳語的太湖片吳語通話。使用人數大約為總人口的8.4%。這種方言的對清濁輔音的區分是一個很明顯的特點。但吳語保留了中古漢語的模糊入聲。

客家話

或稱客語:在中國南方的客家人和絕大多數畲族人中廣泛使用,包括廣東東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廣西東南部等地,以梅州話為代表。雖然是一種南方方言,但客家話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響中形成的。客家話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話的特點。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大約占總人口的5%。客家方言的特點是古代濁塞音、塞擦音不論平仄一律送氣。

閩語

或稱閩方言:在福建、海南、廣東東部、台灣、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還有其他海外的一些華人中使用。由於閩語的內部分歧比較大,通常分為閩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閩北話、閩東話(以福州話為代表)、莆仙方言和閩中方言。閩語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與中古漢語韻書存在直接對應的方言,其中以閩南語最具影響。但是,根據現有的語音學研究,閩語的音系相當接近上古漢語的音系。
閩南語(狹義的,即閩台片閩南話)共有“-m,-n,-ng,-p,-t,-k,-?”在入聲 [-p/-t/-k] 消失之前,先發生‘入聲弱化’,[-p/-t/-k] 全部變成-?。山西方言、吳方言、江淮方言仍保有這種弱化入聲)”七種輔音韻尾。閩南語是漢語中聲調較複雜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個聲調(不含輕聲),漳州音、廈門音、同安音、台灣音通常有七個聲調(不含輕聲)。同時,閩南語也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語,閩(南)台片的閩南語內部較為一致。廣義的閩南方言還包括海南話潮州話、浙南閩語等,使用閩南語的人口大約為總數的4.2%。

粵語

以廣州話為代表,在廣東廣西的部分地區、香港、澳門和海外華人中被使用。粵方言是漢語中聲調最複雜的方言之一,有九個聲調(桂南勾漏片有十個聲調)。同時也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粵語包含了p,t,k,m,n,ng六種輔音韻尾。粵語內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為總數的5%。但是粵語中沒有混合入聲,可以認為粵語中保留的古漢語成分要早於吳語,但晚於閩語。

湘語

或稱湘方言:在湖南使用。按是否保留濁聲母分類,可分為老湘和新湘兩類,其中濁聲母已基本清化的部分新湘語相對接近官話,但也有部分與官話差異較大的新湘語保留有部分全濁音及特有語音和辭彙。新老湘語分別以長沙話(新)及衡陽話(老)為代表,使用者約占總人口的5%。歷史上湖南地區受到北方文化的強烈影響,故湘語內部差異比較大。並且有多個時期古漢語語音特徵之重疊。

贛語

南昌話為代表,又稱贛方言,古稱傒語。屬漢藏語系漢語,主要用於江西大部、湖南東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數約為使用人口約5148萬(詳情見圖,早先3000萬的數據是不夠準確的),是漢語七大方言區之一。

其他

下面的幾種方言是否構成獨立的大方言區,現在尚有爭議:
晉語:在山西絕大部分以及陝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地區等地使用,以太原話為代表,有入聲韻-- [-?](這貌似問號的國際音標是緊喉音。在入聲 [-p/-t/-k] 消失之前,先發生‘入聲弱化’,[-p/-t/-k] 全部變成 [-?])。其白讀系統與官話截然不同。以前(及現在的不少語言學學者)將其歸於官話。
平話:在廣西的部分地區使用。傳統上將桂南平話歸於粵語,近年來有人主張將桂北平話當成孤立的土語存在。
徽語:在安徽南部及贛浙蘇部分毗鄰地區使用。以前(及現在的部分語言學學者)將其歸於吳語。

現代漢語特點

語音方面

(1)沒有複輔音
(2)元音占優勢
(3)有聲調

辭彙方面

(1)漢語語素以單音節為基本形式
(2)廣泛運用詞根複合法構成新詞
(3)雙音節詞占優勢

語法方面

(1)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
(2)詞、短語和句子的結構原則基本一致
(3)詞類和句法成分不是簡單的對應關係
(4)量詞十分豐富,有語氣詞

方言差異

語音方面

差別最大。例如:吳語音聲母分濁音、不送氣清音、送氣清音等三級;北方話和多數方言只有不送氣清音和送氣清音兩級。“特”“得”“忒”三字在上海讀音不同,在北京“特”和“忒”讀音不分。“在”和“再”在北京同音,在上海不同音。粵語有三種入聲,吳語中有一種入聲,北方話一般沒有入聲。廣州有九個聲調,北京話有四個聲調,有些地方只有三個聲調。大致越到東南聲調越多,越到西北聲調越少。

辭彙方面

差別也不小。例如,北京說“喝茶”,上海說“吃茶”,廣東說“飲茶”(意義也有差別)。國語說“丈夫、妻子”,北京話說“男人、媳婦兒”,蘇州話說“男人、女人”,梅州話說“老公、老婆”,廈門說“翁、嫩”。國語和北京話說“白天、晚上”,蘇州說“日裡、夜裡”,梅州說“日時、暗埔、晚黑”,廈門說“日時,暗冥、夜昏”。方言中許多詞語,通用漢字寫不出來。

語法方面

差別較小,但是並非沒有差別。例如北京說“你先走”(副詞在動詞之前),廣州說“你行先”(動詞在副詞之前),二者詞序不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