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淮河,中國河流名。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老鴉叉,東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淮河下游水分三路。主流通過三河閘,出三河,經寶應湖、高郵湖在三江營入長江,是為入江水道,至此全長約1,000公里;另一路在洪澤湖東岸出高良澗閘,經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河入海水道在扁擔港入黃海,全長163.5公里;第三路在洪澤湖東北岸出二河閘,經淮沭河北上連雲港市,經臨洪口注入海州灣。2003年開通淮河入海水道,自二河閘下游,緊貼蘇北灌溉總渠北岸入海。
淮河可以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積3.06萬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公里,地面落差約6米,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平方公里。總落差200米。
淮河和秦嶺(陝西山脈)一起構成了中國的地理分界線,以北為北方,以南為南方。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年均等降水線大致沿淮河和秦嶺一線分布。 淮河支流眾多,流域面積大於1萬k㎡的一級支流有4條,大於2000k㎡的一級支流有16條,大於1000k㎡的一級支流有21條。淮河流域包括湖北、河南、安徽、江蘇、山東5省35個地(市),189個縣(市),1997年總人口為16043萬人,平均人口密度為594人/k㎡,是全國平均人口密度122人/k㎡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流域耕地面積18326萬畝,主要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薯類、大豆、棉花和油菜。淮河流域工業以煤炭、電力工業及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食品、輕紡工業為主。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頂山、徐州、兗州、棗莊等國家大型煤炭生產基地,1997年產煤量占全國產煤量的1/8。
歷史上的淮河是一條從雲梯關獨流入海的河流。沂河、沭河、泗河都是淮河的下游支流。
淮河入江
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是國家重點水利工程。
2011年12月9日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開工儀式在高郵市舉行。國家水利部部長陳雷、江蘇省省長李學勇出席儀式並講話,共同為工程開工建設剪彩。江蘇省委常委、副省長黃莉新主持儀式。江蘇省委常委、揚州市委書記王燕文出席儀式。水利部總工程師汪洪、水利部總規劃師周學文、江蘇省政府秘書長毛偉明,揚州市領導謝正義、洪錦華、紀春明,國家發改委、水利部有關司局負責同志,淮安市人民政府負責人,高郵市人民政府領導丁一、方桂林以及工程沿線縣(市)政府負責同志參加儀式。
淮河入海
淮河自古即是一條益河,少有泛濫決溢之災,史稱“淮流順軌,暢出雲梯,南北支川綱紀井然”。1194年黃河決口改道,以淮河的河道作為出海口直至1855年,橫跨了宋、元、明、清四朝,史稱“黃河奪淮”。此後黃河大致以山東大清河河道為入海口至今。但淮河也失去了入海口,因此經常發生洪澇災害。
淮河入海水道是擴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澤湖防洪標準,確保淮河下游地區2000萬人口、3000萬畝耕地防洪安全的戰略性骨幹工程。2006年10月,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全面建成。淮河入海水道位於江蘇省淮安市、鹽城市境內,經過清浦、楚州、阜寧、濱海4縣(區)。淮河入海水道與蘇北灌溉總渠平行,緊靠其北側,西起洪澤湖二河閘,東至濱海縣扁擔港注入黃海,全長163.5公里。工程分兩期實施,工程設計排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使洪澤湖防洪標準從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遠期(二期)工程設計排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洪澤湖防洪標準可進一步提高到300年一遇。淮河入海水道南北堤距750米,工程中間挖兩道偏泓,工程再將灘面全部挖成深泓。入海水道分別在楚州區境內與京杭大運河、在濱海縣境內與通榆河立體交叉。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成後,洪澤湖及淮河下游地區防洪標準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同時將蘇北灌溉總渠渠北地區1700多平方公里的排澇標準由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