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鎮

高樓鎮

資中縣高樓鎮地貌屬坪狀高丘,屬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春早夏長,秋冬季短,年平均氣溫在17~一17.5~C之間。主產稻穀、小麥、玉米、甘薯、花生、油菜籽,畜禽以生豬為主,盛產柑橘、臍橙、板栗等,目前已建成兩個雪花梨基地。2011年,撤銷龍湖鎮、平陽坑鎮、高樓鄉、寧益鄉、楓嶺鄉、營前鄉、東岩鄉,合併設立高樓鎮。調整後,高樓鎮位於瑞安市西部,飛雲江中游兩岸,轄7個辦事處、140個行政村。

基本信息

內容部份

資中縣高樓鎮地貌屬坪狀高丘,屬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長,秋冬季短,年平均氣溫在17~一17.5~C之間。主產稻穀、小麥、玉米、甘薯、花生、油菜籽,畜禽以生豬為主,盛產柑橘臍橙板栗等,目前已建成兩個雪花梨基地。

主要企業

1998年國民生產總值10543萬元,工農業總產值6067萬元,人均純收入1159元。主要企業有白石廠、蜂窩煤廠、衛生紙廠等。

浙江省瑞安市高樓鎮

2011年,撤銷龍湖鎮、平陽坑鎮、高樓鄉、寧益鄉、楓嶺鄉、營前鄉、東岩鄉,合併設立高樓鎮。調整後,高樓鎮位於瑞安市西部,飛雲江中游兩岸,轄7個辦事處、14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西村村。230、330省道過境。景點有寨寮溪風景區、花岩國家森林公園和龜洞自然風景區。鵝尖山(高樓山)海拔764.3米。

行政區劃調整後,高樓鎮共轄7個辦事處、140個行政村、3個居民居民區,總面積275.7平方公里,建設用地12629畝,耕地面積8.125萬畝、園地面積1.04萬畝、林地面積27.3萬畝,農保率95%,總人口2.77萬戶、9.78萬人,其中華僑華人1.5萬人。2010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49億元、農業總產值1.9億元、工業總產值3.6億元、第三產業(旅遊業)總產值6億元,財政總收入15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198元。高樓鎮還屬於欠發達鄉鎮,經濟實力薄弱,城鎮基礎設施滯後,但高樓鎮還具有以下幾個優勢:①區位優勢明顯。高樓鎮地處瑞安、文成、平陽、青田四縣交匯處,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新、老56省道、57省道在境內縱橫交錯,規劃中的龍麗溫高速公路也將在我鎮開設出口,高樓鎮的發展潛力巨大。②生態環境良好。高樓鎮是浙江省生態鎮,全鎮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境內的花岩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更是達到了98%以上,是全國首個森林旅遊試驗示範區。③旅遊資源豐富。境內寨寮溪風景區總面積174.8平方公里,占瑞安市國土面積12.85%、旅遊資源總面積60%以上,有花岩、玉女谷等九大景區和近200處景點,平均每年吸引75多萬遊客前來休閒度假。④文化底蘊深厚。有東源木活字印刷術先後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澤宋代古村落、東村唐代摩崖石刻、上村雍正土樓等眾多歷史文化遺存散布在民間;歷史上陸游等人都曾遊歷高樓,留下詩篇。⑤特色農業突出。特別是楊梅產業已形成規模發展,共有種植面積11000畝,已成為高樓的一張金名片。

根據瑞安市“十二五”規劃要求,高樓鎮明確定位為“生態休閒旅遊鎮”建設,並提出了如下總體發展思路:以打造“秀美高樓、養生樂園”為目標,以城鄉統籌綜合改革為動力,以“六鎮聯創”為總載體,以“十大工程”建設為主抓手,堅持生態立鎮、旅遊強鎮、特色興鎮,努力將高樓建設成為一個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宜居宜游宜創業的新市鎮。

原龍湖鎮

位於瑞安市西南部,飛雲江中游南岸,地處山區丘陵地帶。北與高樓鄉隔江相望,東南與平陽縣交界,西南與文成縣接壤,西北與營前鄉為鄰,東北與平陽坑鎮毗連。面積33.3(溫州年鑑2009年為57.9)平方千米,人口1.84萬人(2008年末)。轄龍翔1個居民區,西村、石龍、朱山、湖石、白岩前、下龍、車頭崗、張坑、鐵爐坑、後坑、范山、坑底、龍一、孫山、嶼後、張基、岩頭咀、龍二、永安、順溪、上龍、樟岙2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西村村,距市區41千米。 【沿革】明嘉靖間屬嘉嶼鄉四十八都。1931年屬第四區(西區)江豐、江裕兩鄉;1935年屬高樓區豐裕鄉。1951年析置石龍、豐裕兩鄉,同年合併為石龍鄉。1958年為石龍管理區,l961年為石龍公社;1984年復稱石龍鄉。1987年撤鄉設鎮,改為龍湖鎮。1958年至1992年為高樓區區公所駐地。1997年,面積32.6平方千米,人口1.8萬,轄西村、湖石、石龍、朱山、白岩前、下龍、車頭崗、張坑、鐵爐坑、後坑、范山、龍一、坑底、孫山、嶼後、張基、岩頭嘴、龍二、永安、順溪、上龍、樟岙、嶼後茶場23個行政村和龍翔街居委會,鎮政府駐西村村。

原平陽坑鎮

位於瑞安市西南部。南界平陽縣,東北與馬嶼鎮、大南鄉相連,西北與高樓鄉為鄰。面積47.7平方千米,人口3.03萬人(2008年末)。轄永和、平江2個居民區,平陽坑、林泗洞、小淨水、塔石、風門、上河頭、塘岙、大降、徐山、篁坑、白象、底大坑、陳山頭、東源、南山、界後、晚垟頭、碎石、半嶺堂、黃岩、牛橋、坳口、馬前、龍潭、林宅、戈溪、嶺腳、下角、彭宅、施宅、上馬前、吳界山、灘腳、南翔、上岙、坑底角、江邊、大華、外垟灣、底垟灣、株樹坪、杭山4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平陽坑村,距市區32千米。 【沿革】明嘉靖時屬安紅鄉四十四都和廣化鄉四十七都。1931年屬第四區(西區)江華、江平、江文、江鳳4鄉;1935年屬平華、文鳳兩鄉;1946年屬高樓區文華鄉。1949年文華鄉析置永新、永和兩鄉,1955年兩鄉合併為永和鄉;1958年為永和管理區,1961年為永和公社。1952年至1966年為平陽坑區公所駐地。1984年復置永和鄉,1985年撤鄉設平陽坑鎮,1992年風翔鄉併入平陽坑鎮。1997年,面積51.9平方千米,人口3.1萬,轄搭石、坳口、塘岙、上河頭、小淨水、林泗洞、戈溪、林宅、江邊、嶺腳、龍台、吳介山、下角、坑底角、施宅、彭宅、馬前、上馬前、大華、朱樹平、杭山、底洋灣、外洋灣、上岙、南岙、灘腳、牛橋、豐門、白家、大降、大坑、界後、徐山、杭坑、平陽坑、陳山頭、南二、半嶺堂、碎石、黃岩、晚洋頭、東源4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平陽坑村。

原高樓鄉

位於瑞安市西部山區,飛雲江中游北岸、寨寮溪北岸。面積29.1平方千米,人口1.73萬人(2008年末)。轄高一、高二、高三、橫架、大京底、象垟、蠶場、社後、大京垟、大京山、東升、羅溪、下澤、象村、溪口、沙垟、大京、軟山、東村、上澤、樟垟21個行政村、1個茶場。鄉政府駐高一村,距市區40千米。 【沿革】1949年設高京鄉,1957年改高樓管理區。1961年改公社,1984年建鄉。1997年,面積為27.3平方千米,人口1.7萬,轄高一、高二、高三、蠶場、上村、大京、大京底、大京洋、大京山、樟洋、上洋、社後、沙洋、茶場、羅溪、橫架、東升、軟山、東村、上澤、下澤、溪口22個行政村。

原營前鄉

位於瑞安市西部山區,飛雲江中游,西臨文成和泰順縣。面積31.2平方千米,人口1.08萬人(2008年末)。轄營前、鐵山、官岩、地賴、趙山、小口、旺垟、文灣、黃岙、潘營、石溪、下山、大樹腳、雙垟、林山、洪地、地賴山1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營前村,距市區48千米。 【沿革】1931年設江榮鄉,1943年更名為營前鄉,1946年與東岩鄉合併稱營遠鄉,1949年與東岩鄉分離重稱營前鄉,而後又分成營前鄉和地賴鄉。1958年合併稱營前公社管理區。1984年改名營前鄉。1997年,面積31.2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趙山、地賴、地賴山、官岩、鐵山、小口、潘營、石溪、黃岙、雙洋、洪地、林山、營前、下山、大樹、旺洋、文灣17個行政村。2007年人口10712人。

原東岩鄉

位於瑞安市飛雲江上游西部山區。東連楓嶺、寧益兩鄉;南靠營前鄉;西北與文成縣接壤。面積41.1平方千米,人口0.89萬人(2008年末)。轄東坑、水碓坑、壽桃尖、梅山、白葉、大徐、民族、中心、斜山、杜垟、寨下、石馬、金垟、梅樹嶺、岩頭山、岩頭、馱庵、沉河田1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東坑村,距市區60千米。 【沿革】1962年建東岩公社,1983年設東岩鄉。1997年,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1萬,轄岩頭山、岩頭、金洋、石馬、梅樹嶺、寨下、馱庵、斜山、東坑、陳河田、杜洋、民族、中心、大徐、白葉、壽桃尖、梅山、水對坑18個行政村。

原寧益鄉

位於瑞安市西北部,飛雲江上游,以中低山丘為主。面積63.5平方千米,其中森林面積31平方千米。人口0.83萬人(2008年末)。轄下巨垟、大梅、紅頭巾、馬崗腳、徐垟、雙坑、南山一、南山二、墩頭、徐發、黃山11個行政村。鄉政府駐下巨垟村,距市區50千米。 【沿革】1951年建寧益鄉,1957年改公社,1987年建鄉。1997年,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0.8萬,轄雙坑、徐洋、紅頭巾、徐發、下巨洋、墩頭、南一、南二、鄉林場、馬崗腳、黃山、大梅12個行政村。

原楓嶺鄉

位於瑞安市西部,東連桂峰鄉,南接寧益鄉,西鄰東岩縣和文成縣,西北和青田縣接壤。面積29.8(一說35.3)平方千米,人口0.45萬人(2008年末)。轄9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大藏村。地處寨寮溪風景區內,有甘漈等名勝景點。 【沿革】1950年建楓嶺鄉府。1958年更名生產大隊,1959年改管理區。1961年建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34.5平方千米,人口0.6萬,轄大藏、壟頭、東龍、西龍、大竹坑、垟岙頭、垟岙、岙口、大垟坑9個行政村。2007年,總人口1347戶、4521人。

重慶鄉鎮(二)

主要是詳細介紹重慶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