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婁煩原是一個古老民族或部落的名稱,後來演變為地域概念,成為歷史上郡、縣、鄉的名稱。
西周至春秋時的樓煩國相當於今天北起呼和浩特市,南至雁北朔州一帶,後擴展壯大,其範圍大致包括北至現在的內蒙清水河一帶,西達陰山之南,南到山西靈石,東迄河北平樂縣,東南邊緣太原市區。
戰國時期,樓煩國為趙武靈王所破,歸屬趙國,樓煩這個地名就在這一帶以郡、州、縣、鎮一直延續至今。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把中國劃分36郡,後來擴展為46郡,就增設了樓煩郡。
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復置樓煩郡,統靜樂、臨泉、秀容(今忻州市)三縣,築樓煩城,其地址在今婁煩縣境舊婁煩鎮舊址(今汾河水庫淹沒區)。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設州,名為憲州。龍紀元年(公元889年)在憲州城又增設樓煩縣,成了州縣兩級所在地。唐初憲州轄樓煩、天池、玄池三處牧馬監,為唐北邊疆軍馬主要來源地,時有“婁煩駿馬甲天下”之謂。
五代北漢憲州與樓煩縣沿唐制。
北宋及金,樓煩改屬嵐州。
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樓煩縣改屬永寧州。明初廢縣為鎮,併入靜樂縣,設巡檢司,屬太原府。清延明制。
民國初年(公元1912年),廢府,改州為縣,並於各省設道,靜樂縣屬山西省雁門道。全縣劃為三個區,今婁煩縣大部分地區為原第二區,直到1940年1月“晉綏事變”前夕。
1940年1月7日,中共靜樂縣委在婁煩地區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此後,縣政府機關一直常駐於婁煩地區,所屬地域也大部分為今婁煩縣。
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11月晉綏邊區將原歸八專署管轄的靜樂縣改稱婁煩縣,同時劃歸三專署管轄,縣政府設在婁煩鎮。
1946年2月婁煩又歸靜樂縣,並屬六專署。1971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復建婁煩縣,屬呂梁地區。
1972年4月1日改屬太原市至今。縣人民政府駐地婁煩鎮。
地理
婁煩縣位於太原市西北的呂梁山區腹地,距太原市區97公里,為太原市的郊區縣。地理坐標:東經111°51′—112°02′,北緯37°51′—38°13′。東依古交市,西鄰方山縣,南毗交城縣,北與嵐縣連,東北與靜樂縣接壤。境域總面積為1276平方公里,境內西北部群山環繞,東北部丘陵起伏,山脊與毗鄰縣(市)成天然分界線,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海拔2708.9米,最低海拔1030米。
氣候
婁煩屬山多坡廣的黃土高原,有廣闊的土地資源,全縣總面積1289.85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8‰,約占全市總面積的18.3%。其中:耕地283.15平方公里,林地337.02平方公里,城鎮工礦占地28.73平方公里,其餘為牧草地、交通用地、水域及末利用土地。全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氣候乾旱、雨量較少、氣溫較低、風力一般、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等特徵。婁煩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條件較差,地形複雜、氣候多變,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落後,產業結構不甚合理。乾旱、霜凍、水土流失及農作物病蟲害等現象較多,“十年九旱”、“春凍早霜”是其主要特點 。
資源
婁煩縣水資源豐富。汾河位於縣城東部,縱貫南北,流經境內37公里。境內較大的河流還有:澗河、嵐州河、赤泥河、細米河、天池河、西川河、南川河。流域面積922.8平方公里。
婁煩境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的主要有:煤、鐵、大理石、矽、鋁釩土、石灰石、石墨、漢白玉、石英石、磷、石膏、雲母、水晶石、銅、金等。尤其煤、鐵、矽、大理石較為豐富。煤儲量達15億噸,以肥氣煤為主,另有焦煤、汽煤等品種,具有埋藏淺、易開採、煤質好等特點,發熱量均在8000大卡/克以上。主要分布在境內南北兩端,煤田面積65平方公里。鐵礦儲量在6億噸以上,主要分布在西部尖山、皇姑山一帶,含鐵品位均在45%以上,可露天開採,是太原市主要礦源之一。矽礦儲量為100萬噸,主要分布在米峪鎮鄉,矽的含量達98%。大理石儲量1億立方米,品種主要有米紅、灰蘭、黑色、白色四種。石灰石遍布全縣。
全縣牧坡廣闊,草源豐盛,品種繁多,據調查有4000餘種。中藥材藥用植物有24個科,400多種,主要有冬花、黨參、白芷、枸杞、板蘭根、甘草等。另外,馬家莊鄉楊灣村近年引種的西洋參已獲得成功,其品質可超過原產地。
行政區劃
婁煩縣地處呂梁山區,位於太原市區西北94公里處的汾河中上游,為太原市的郊區縣。東鄰古交市,南毗交城縣,西接方山縣,西北與嵐縣相銜,東北部與靜樂縣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1°31′—112°02′,北緯37°51′—38°13′。全縣轄8個鄉(鎮),即婁煩鎮、杜交曲鎮、靜游鎮、天池店鄉、馬家莊鄉、廟灣鄉、米峪鎮鄉、蓋家莊鄉。4個居委會,143個行政村,113720人。
環境
城市基礎建設步伐加快,城市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到2002年底縣城規劃區面積為4.7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為2.3平方公里。縣城主幹道有南大街、北大街、濱河路三條,總長9.2公里,道路兩旁架設了路燈,並鋪了彩磚,進行了美化,市容市貌明顯改觀。
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現有日供水量達6000噸的自來水廠1座,日處理污水2000噸的污水處理廠1座,集中供熱設施1處,供熱面積為96700平方米,有效地控制了縣城煙塵排放以及污水直排河道,污染省城水源地---汾河水庫。
居民生活條件得到改善。2002年縣城居民住宅總面積約276000平方米,其中:宿舍樓64幢,建築面積達192000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生活用燃氣普及率達到70%。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
歷史 地理 氣候 環境 資源 經濟 交通 行政區劃 旅遊 政治 文化 教育
經濟
婁煩縣緊緊抓住能源市場好轉的機遇,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和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引進外資充實壯大民營企業。同時通過最佳化創業環境,使全縣的民營企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先後發展了萬光煤焦集團公司、巨海焦化廠、利民焦化廠、新開元公司、長銘公司、華圓冶煉公司等一批經濟實力較強的企業。到“十五”期末,全縣民營企業達到762家,民營企業總產值達14億元,增加值達38510萬元。民營企業上交稅金15400萬元,占到了全縣財政總收入的58%,成為全縣經濟的重要支柱。
交通
建縣初,縣境內僅有幹線公路兩條,即太寧線和白會線,都未達到等級水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縣公路交通狀況有了明顯改善,全縣交通實現了“四大發展”和“兩個零的突破”,即主幹線二級路,縣鄉道三級路,鄉鎮通油路,村通機動車;
二級路零的突破,縣鄉道鋪油零的突破。全縣8個鄉鎮都通了油路, 73 個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基本形成了穿行縣城、環繞庫區、輻射各鄉、連線廠礦及村莊的公路交通運輸網路。特別是太克線公路改建通車,使婁煩通向省城交通更加方便。原來需要 3 小時的路程縮短為 2 小時。
旅遊
雲頂山雲頂山,地處呂梁山腹地,位於婁煩、交城、方山三縣交界處,主峰海拔2708米。因山勢險峻,山頂直插雲際,故名。
汾河水庫
汾河水庫建庫時間 1958年動工,1958年7月攔洪蓄水,1960年竣工.費時二年, 面積 2.770萬畝 深度 平均水深 6.50米,最大水深 19.00米 。
周洪山
原名周公山,位於縣城北部7.5公里處,海拔1767米。登臨山頂,能夠俯瞰周圍數縣之境貌。《永樂大典》載:“周洪山,石峽外,婁煩西。西北十里,有渥窪泉,漢武帝得神馬於渥窪水中。”山頂普淨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寺內有大雄寶殿、觀音殿、文殊殿、龍王廟等殿堂。山腰有明代高僧輝天和尚墓塔。每年端午節與農曆七月十五日,周洪山要舉辦傳統廟會。周洪山也是明末清初李述孔、李宗盛領導交山農民軍的主要根據地。
文化
婁煩縣的文化事業自建縣以來有了長足的發展,中央文化部開始對婁煩實行定點扶貧。婁煩緊緊抓住這一機遇,發揮傳統文化底蘊豐厚的優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創建文化隊伍,大力開展文化活動。建成縣文化綜合樓 1 幢(內設圖書館、文化館、文化市場稽查隊等)。發展馬家莊鄉等 5 個文化站,兌集溝、尹家窯 2 村級示範文化室、李建堂 1 個示範文化個體戶。建 成了高 君宇故居紀念館、米峪鎮戰鬥紀念碑等一批革命文物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順利跨入了省級文化先進縣的行列。
傳統的民間藝術有旱船、籠燈、高蹺、威風鑼鼓、剪紙、麵塑、花燈、煙火、響工、秧歌等。婁煩縣於 1992 年成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下設文學、創作、繪畫、雕塑、影視藝術,民間文藝、書法、音樂、戲劇、舞蹈、道情、美術、攝影、集郵等協會。有一定影響的文學作品有:離休幹部李有奎著的《樹根造型與根藝品欣賞製作探索》;李國成編寫出版的《婁煩概覽》、《婁煩史話》以及其學術論文《孫悟空原型是婁煩人》等;李夢白編輯出版的《婁煩古今詩文集》;郭俊生編寫出版的《曲終人散》、《水滴石穿》;張貴桃編寫出版的《婁煩民歌俗話集》。
孫悟空故里
近年來,國內文化學界對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主人公孫悟空的“戶籍”問題一直爭論不休。相繼出現山東說、河南說、福建說、甘肅說、江蘇連雲港說和山西婁煩說等多種爭端。
山西學者孟繁仁、李國成與中國西遊記文化研究委員會會長李安綱教授等多位專家經過20多年的考察研究後認定稱,孫悟空老家為山西婁煩說的依據最多、文化內涵最豐富。
山西婁煩明代前稱樓煩,唐高祖李淵曾任樓煩郡太守,唐宋時樓煩為皇家的“御馬監”,史稱“樓煩駿馬甲天下”,與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當過的“弼馬溫”相吻合。
婁煩縣至今存有早在《西遊記》之前的明代弘治、正德年間就製成的西遊記寺鐘、碑石和花果山上始建於唐代猴王廟等文物實體。在婁煩花果山下有歷史悠久的大聖堂、道人溝、潘家莊蟠桃園等西遊記地名村莊,而且這裡的居民大多數都姓孫,還有孫悟空原型孫大廷的口碑傳說。
《西遊記》的思想資源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儒、釋、道三教,而婁煩自古以來三教文化很興盛,至今還有一座始建於南北朝三教合一的寺院“三教寺”。除此之外,明末清初大學者傅山曾闡述過孫行者的老家在山西婁煩的信息,清康熙縣誌更有“孫悟空婁煩人”的直接記載。
教育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婁煩的義務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等教育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教學規模逐年擴大。 2004 年底,全縣共有基礎教育學校 186 所 , 其中高中 1 所 , 職業高中 1 所 , 國中 10 所 , 國小 173 所,幼稚園 81 所。在校學生 20007 人。全縣在普及程度上,國小、國中入學率均達到了 99.8 %,中、國小流失率分別控制在 0.3% 和 3.7% 以內;初等義務教育和初級中等義務教育完成率分別達到了 98.5 %和 96.3 %;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了 100 %;縣城、農村 3 — 6 周歲幼兒入園率分別達到 91.2% 和 72.2% 。
師資隊伍建設有新的發展,中國小教師教育全面展開, 1700 多名教師積極參加繼續教育培訓。全縣高、國中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 68 %、 91 %,國小教師 34% 達大專學歷,國中教師 40% 達到本科學歷。中國小校長持證上崗率達到了 100% 。幼稚園園長培訓合格率達到 100% ,幼兒教師專業培訓合格率達到 51.3% 以上。
2004 年,全縣中、國小畢業合格率分別達到 94.1% 、 92.05% 以上,聯考一次達本科線人數 76 人。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的“安全網”、“穩定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支柱,直接關係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 1996 年婁煩縣正式頒發了《婁煩縣農村社會保障試行辦法》,成立了“婁煩縣農村社會保障委員會”。 2004 年全縣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率為 40% ,比上年提高 10 個百分點;登記失業率控制在 4% 以內;養老金的參保率、基金征繳率和社會化發放率分別達到 100% 、 35% 和 100% ;全縣失業保險的參保率達到 100% 。 549 名離退休人員全部按時足額領到了基本養老金。特別是全縣 4348 名低保對象全部納入了保障範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了應保盡保。
宗教
1995年,為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成立了婁煩縣民族宗教事務辦公室。全縣現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 3 大宗教,信教民眾 625 人,其中:信天主教 515 人,基督教 56 人,佛教 54 人。
現佛事活動地只剩周洪山普淨寺 1 處。天主教現主要分布在米峪鎮鄉的柴廠村、米峪鎮村和馬家莊鄉潘家莊村、西會村等地。基督教主要活動地區有杜交曲鎮、天池店鄉、婁煩鎮等地。
著名人物
李懷仁(生卒不詳),字壽山,婁煩莊村人。約生活在清代道光、鹹豐、同治年間,自幼聰穎好學,赴忻州考取生員時,曾名列榜首。
姚士林(生卒不詳),姚羅村人。生於耕讀之家,自幼聰慧苦讀。清雍正甲辰年(1724)中舉,乾隆丙辰年(1736)考中進士,被朝遷派往江蘇新陽縣任知縣。
王希曾(1320—1399),字唯賢,號開一。希曾自幼聰慧,七歲入學,十四歲就學於壽陽縣王克己門下,與祁縣呂子成、平定葉兼山、榆次蘇洪九為同窗學友,熟讀經史,當時號稱東西南北王呂葉蘇四才子。明洪武二十年(1387),王希曾中舉,次年赴南京會方式,榜立第七名進士,後來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高君宇,“五四”愛國運動的領導人和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黨的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曾出席共產國際遠東第一次代表大會,受到列寧的接見。他還同蔡和森主編中共最早的機關刊物《嚮導》,並出任過孫中山的秘書。他還是山西黨團組織的創始人。1925年3月病逝於北京。
名優特產
莜麵麵食
麵粉潔白,含糖量少,是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的最佳食品。歷來譽滿三晉,名傳皇家國府,曾為貢品之一。莜麵不僅吃起來味美可口,而且含有多種營養成份,蛋白質占有很高比例,被專家鑑定為“糧中之王”。
呂梁山牌西洋參
呂梁山牌西洋參屬引進的婁煩土產,1998年通過國家中藥管理局人參製品及系列產品質量檢測,各項指標均符合規定。1999年獲世界華人重大科學技術成果證書,同年被中國農業博覽會山西組委會認定為山西名牌名品。2000年9月,由國家工商局商標局批准頒發中草藥類商標註冊證,商標名稱為“呂梁山牌西洋參”。
“晶樂”牌系列飲料
以婁煩無公害胡蘿蔔、西洋參及優質礦泉水為原料,生產“晶樂”牌胡蘿蔔飲料、“晶樂”牌純淨水等系列飲料。精選當地無公害胡蘿蔔新品種“八寸人參”,含胡蘿蔔汁30%,水果汁10%,分別有蘋果、葡萄、蜜桃、沙棘、桔子等六種風味。
雲頂山蜂蜜
雲頂山蜂蜜成份除單糖、雙糖、蔗糖外,礦物質含量在0.05%左右,包括鐵、銅、鉀、鈉、鎢、鎂、磷、矽、鋁、銘、鎳和鈷等,蛋白質含量0.8%左右,並含有人體必需的18種胺基酸及B族維生素、煙酸、泛酸、於酸、生物素等。
皇姑山的蘑菇
其中一種香菇,直徑約七八厘米,菇體肥大,香味遠散。遠望如朵朵雲彩,放著亮光,當地俗稱“雲盤”,另外還有頂土、百靈子等優良品種。它與羊肉搭配炒菜或做成湯是佳肴,而且是滋肺補氣治療咳嗽的良藥。該香菇曾在廣州交易會上被專家鑑定勝過佛教聖地五台山與東北長白山的蘑菇。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 | 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
太原市 | 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
大同市 | 城區 | 礦區 |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
陽泉市 | 城區 | 礦區 | 郊區 | 平定縣 | 盂縣 |
長治市 | 城區 | 郊區 |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
晉城市 | 城區 |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
朔州市 | 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
晉中市 | 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
運城市 | 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
忻州市 | 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
臨汾市 | 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
呂梁市 | 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