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藺交好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

基本信息

解釋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
“完璧歸趙”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鑑定,鑑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使辨別玉的專家來鑑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暴,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於“和氏璧”的珍貴。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秦國是強國,經常欺壓弱國。公元前283年,秦王派使者到趙國,說要用15座城換趙國珍藏的寶貝“和氏璧”。“和氏璧”是一塊極珍貴的玉。
趙王就派一個叫藺相如的人去秦國交涉這件事。臨行前,藺相如對趙王說:“秦國交出城,我就把璧留在秦國;秦國不交城,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帶回趙國。”
藺相如見到秦王后獻上和氏璧,秦王讓左右大臣傳看,大臣們都向秦王道賀。秦王得意洋洋,卻隻字不提換城的事。藺相如看出秦王根本不想換城,急中生智,上前對秦王說:“這玉雖然名貴,可也有點小毛病,很難看出,讓我來指給大王看看。”秦王信以為真,把璧遞給藺相如。藺相如拿到璧,向後退了幾步,靠著一根大柱子,瞪著雙眼,怒氣沖沖地說:“大王派人到趙國說情願以15座城換趙國的璧,可大王卻沒換城之意。如今璧在我手,大王若是逼我,我寧可把我的頭和這塊璧一起在柱子上碰碎!”說著,他真的做出要碰碎的樣子。秦王怕他真摔碎璧,忙道歉說:“先生別誤會,我哪能說了不算呢!”藺相如說:“大王如果誠意換璧,就應齋戒5天,再舉行一個接璧的隆重儀式,我才敢獻璧。”秦王只得答應了。
藺相如回到賓館,馬上派人化裝成商人將璧安全送回了趙國。
5天后,秦王召集大臣和各國使臣舉行了一個接璧儀式。藺相如從容地上前,對秦王說:“秦國一向不講信義,我怕受騙,早已派人把璧送回趙國了。”秦王大怒,藺相如又鎮靜地說:“大王,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只有以強欺弱,決沒有以弱欺強的道理。大王真心要璧,請先把15座城割讓給趙國,趙國決不敢不把璧交出來。”
這些話說得頭頭是道,秦王當著眾大臣和使臣的面只得收斂怒氣,假笑說:“對,我們不應為一塊璧傷了兩國的和氣。”讓藺相如回國了。
後來,秦王又耍花招,公元前279年,他請趙王到澠(miǎn)池(現河南澠池縣西)赴會,設下埋伏,想扣押趙王。又是藺相如勇敢機智地對付秦王,再次保全了趙國不受屈辱。
回朝後,趙王拜他為相國,地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
廉頗是位老將,很不服氣,他對手下人說:“我是趙國大將,立了多少汗馬功勞。藺相如有什麼了不起,倒爬到我上頭去了。哼,我要給他顏色看看!”這話傳到了藺相如的耳朵里。有一天,藺相如出門,看到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他就叫自己的車退到小巷裡,讓廉頗的車馬過去。藺相如手下的人責怪他太膽小怕事。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難道我會怕廉將軍嗎?我怕的是相國和將軍不和,秦國知道了,對趙國不利啊!所以我寧願容讓老將軍。”
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廉頗,廉頗聽了十分慚愧,他就裸著上身,背著荊條,跑到藺相如家裡請罪。見了藺相如,他跪下來說:“我是粗魯人,見識少,氣量窄,請您罵我打我吧。”
藺相如忙扶起廉頗,說:“您是趙國的老臣,是我的前輩,您能體諒我,我萬分感激,怎么還給我賠禮呢。我實在不敢當。”
兩人激動地流下眼淚。從此,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趙國出力。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將相和”的故事。
戰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是秦、齊、楚、燕、韓、趙、魏,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么能幹。就封他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么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裡,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么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裡啦!這么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伙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隻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一隻袖子,露著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
“完璧歸趙”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鑑定,鑑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使辨別玉的專家來鑑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暴,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於“和氏璧”的珍貴。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秦國是強國,經常欺壓弱國。公元前283年,秦王派使者到趙國,說要用15座城換趙國珍藏的寶貝“和氏璧”。“和氏璧”是一塊極珍貴的玉。
趙王就派一個叫藺相如的人去秦國交涉這件事。臨行前,藺相如對趙王說:“秦國交出城,我就把璧留在秦國;秦國不交城,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帶回趙國。”
藺相如見到秦王后獻上和氏璧,秦王讓左右大臣傳看,大臣們都向秦王道賀。秦王得意洋洋,卻隻字不提換城的事。藺相如看出秦王根本不想換城,急中生智,上前對秦王說:“這玉雖然名貴,可也有點小毛病,很難看出,讓我來指給大王看看。”秦王信以為真,把璧遞給藺相如。藺相如拿到璧,向後退了幾步,靠著一根大柱子,瞪著雙眼,怒氣沖沖地說:“大王派人到趙國說情願以15座城換趙國的璧,可大王卻沒換城之意。如今璧在我手,大王若是逼我,我寧可把我的頭和這塊璧一起在柱子上碰碎!”說著,他真的做出要碰碎的樣子。秦王怕他真摔碎璧,忙道歉說:“先生別誤會,我哪能說了不算呢!”藺相如說:“大王如果誠意換璧,就應齋戒5天,再舉行一個接璧的隆重儀式,我才敢獻璧。”秦王只得答應了。
藺相如回到賓館,馬上派人化裝成商人將璧安全送回了趙國。
5天后,秦王召集大臣和各國使臣舉行了一個接璧儀式。藺相如從容地上前,對秦王說:“秦國一向不講信義,我怕受騙,早已派人把璧送回趙國了。”秦王大怒,藺相如又鎮靜地說:“大王,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只有以強欺弱,決沒有以弱欺強的道理。大王真心要璧,請先把15座城割讓給趙國,趙國決不敢不把璧交出來。”
這些話說得頭頭是道,秦王當著眾大臣和使臣的面只得收斂怒氣,假笑說:“對,我們不應為一塊璧傷了兩國的和氣。”讓藺相如回國了。
後來,秦王又耍花招,公元前279年,他請趙王到澠(miǎn)池(現河南澠池縣西)赴會,設下埋伏,想扣押趙王。又是藺相如勇敢機智地對付秦王,再次保全了趙國不受屈辱。
回朝後,趙王拜他為相國,地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
廉頗是位老將,很不服氣,他對手下人說:“我是趙國大將,立了多少汗馬功勞。藺相如有什麼了不起,倒爬到我上頭去了。哼,我要給他顏色看看!”這話傳到了藺相如的耳朵里。有一天,藺相如出門,看到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他就叫自己的車退到小巷裡,讓廉頗的車馬過去。藺相如手下的人責怪他太膽小怕事。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難道我會怕廉將軍嗎?我怕的是相國和將軍不和,秦國知道了,對趙國不利啊!所以我寧願容讓老將軍。”
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廉頗,廉頗聽了十分慚愧,他就裸著上身,背著荊條,跑到藺相如家裡請罪。見了藺相如,他跪下來說:“我是粗魯人,見識少,氣量窄,請您罵我打我吧。”
藺相如忙扶起廉頗,說:“您是趙國的老臣,是我的前輩,您能體諒我,我萬分感激,怎么還給我賠禮呢。我實在不敢當。”
兩人激動地流下眼淚。從此,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趙國出力。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將相和”的故事。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評論

“完璧歸趙”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鑑定,鑑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使辨別玉的專家來鑑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暴,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於“和氏璧”的珍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