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風縣

團風縣

團風縣,隸屬於湖北省黃岡市,位於湖北省東部,地處大別山南翼,東臨巴河,西傍舉水、沙河,周邊與鄂州市、武漢市新洲區、黃岡市黃州區、浠水縣、羅田縣、麻城市相鄰,介於東經114°47′—115°14′,北緯30°35′—30°54′之間,東西橫寬44千米,南北縱長38千米,總面積833.11平方千米。 團風歷史悠久,始於唐代,至宋代形成集市。歷史上古鎮團風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曹操曾屯兵烏林,朱元璋曾在這裡戰敗陳友諒;素來商業繁盛,明、清年間商賈雲集,集市繁榮,是長江沿岸的商業重埠之一。團風孕育了黨的“一大代表”包惠僧,革命家林育英、林育南,現代地質科學巨人李四光,《資本論》中譯者王亞南,哲學家熊十力,文學家秦兆陽,思想家殷海光,書法家張荊野、軍事家林彪以及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醒龍等一大批名人名家。 截至2018年,團風縣下轄8個鎮、2個鄉、2個農場。 截至2017年末,團風縣總人口37.1286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1.7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9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2.7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2.0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6.6:61.7:21.7。

基本信息

歷史

•清代以前建置

團風縣 團風縣

團風在夏、商為荊州之域,周為弦子國,屬揚州。《春秋左傳》記載魯僖公五年(公元前655),“楚人滅弦,弦子奔黃”。戰國時,楚 王滅邾(鄒)“遷江夏,故江夏有邾城”(邾城即今黃州區堵城鎮禹王城)。

秦時,黃岡為邾邑,屬南郡。

漢時,南郡為江夏郡治,稱西陵縣,繼稱西陽縣、邾縣。

東漢建武二十三年,遷徙巴族人於鄂東、皖西南大別山區,因地近“五水”(巴水、希水(今浠水)、蘄水、赤亭水(今舉水)、西歸水(今倒水)),故稱“五水蠻”,又因其所隸州、郡名,亦稱“江夏蠻”與“西陽蠻”。

三國時,黃岡先屬魏,稱西陵、西陽縣。後歸吳,復稱邾縣,屬弋陽郡。

西晉時,黃岡仍稱西陽縣,東晉鹹康四年(338),置豫州,治邾城,後為後趙石虎將所陷,州廢。南朝劉宋改邾縣為南安,屬西陽郡。孝建初,以西陽隸屬郢州。泰始五年(469),改屬豫州,後又屬郢州。齊於南安立齊安郡,隸司州;西陽郡仍隸郢州,南安、西陵並為郡治。北魏、梁均沿齊治,東魏沿梁治。北齊天保元年(550),齊安郡立衡州。陳太建五年(573),地入陳,置定州,後改亭州;十年,地入北周,復建衡州。

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改衡州為黃州。開皇十八年(公元598),一分為二,改梁安為木蘭,改南安為黃岡。大業三年(607),改黃州為永安郡,黃岡縣屬永安郡。

唐代,武德三年(620),永安郡復改為黃州。天寶元年(742)改黃州為齊安郡。乾元元年(758)又改齊安郡為黃州。光啟元年(885),黃州州治、黃岡縣治東遷邾城。

五代時,黃岡縣隨黃州屬楊吳。吳天祚三年(937),屬南唐,顯德五年(958),屬後周。

宋代,縣仍屬黃州,隸屬南路,遷州、縣治於江濱。熙寧五年(1072)改隸淮南西路。團風之名自宋代開始出現。

明代,廢路設府,黃岡縣隸屬黃州府。清沿明制。

民國時期建置

明清以後,境內地域一直屬黃岡縣,歸黃州府。1912年,廢黃州府。1913年,設漢黃德道於黃州,後改名鄂東道。1914年6月復改為江漢道。1926年廢,直屬湖北省政府。1932年10月,屬湖北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專署駐黃安(今紅安)。1936年,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署治蘄州,1937年1月遷黃州。1940年元月屬湖北鄂東行署。1945年11月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

共和國成立後建置

1949年5月,團風全境解放,黃岡縣縣治設團風鎮。1954年大水,縣治毀壞,1955年10月遷黃州。1991年1月,黃岡縣撤縣建市、改稱黃州市。

1996年5月18日,黃岡市暨黃州區團風縣成立大會隆重舉行,團風縣正式誕生。

1995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黃岡地區和縣級黃州市,設立地級黃岡市。原黃州市分設黃州區、團風縣。團風縣轄原黃州市的團風、方高坪、淋山河、馬曹廟、上巴河、回龍山、總路嘴、但店8個鎮和王家坊、溢流河、磙子河、杜皮、賈廟5個鄉,縣政府駐團風鎮。1996年5月正式實施。

1996年,團風縣面積838.4平方千米,人口約36.3萬人。轄8個鎮、5個鄉:團風鎮、淋山河鎮、總路嘴鎮、但店鎮、上巴河鎮、馬曹廟鎮、回龍山鎮、方高坪鎮、磙子河鄉、杜皮鄉、賈廟鄉、溢流河鄉、王家坊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團風縣常住總人口375931人,其中:團風鎮68039人,淋山河鎮39934人,方高坪鎮27599人,回龍山鎮33324人,馬曹廟鎮23412人,上巴河鎮33217人,總路嘴鎮25976人,但店鎮25912人,溢流河鄉21457人,賈廟鄉21870人,杜皮鄉20157人,磙子河鄉20967人,王家坊鄉12411人,黃州監獄1656人。

團風縣 團風縣

2000年,撤銷王家坊鄉,併入團風鎮;撤銷磙子河鄉,併入淋山河鎮;撤銷溢流河鄉,併入但店鎮。調整後,全縣轄8個鎮、2個鄉。

2004年末,團風縣總人口38.01萬人,轄團風、方高坪、淋山河、回龍山、馬曹廟、上巴河、總路咀、但店8個鎮和賈廟、才坡2個鄉,共有7個居委會、286個村委會。2005年末,團風縣轄8個鎮、2個鄉,7個居委會、284個村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團風縣常住總人口338609人,其中:團風鎮71185人,淋山河鎮57183人,方高坪鎮22811人,回龍山鎮32134人,馬曹廟鎮19640人,上巴河鎮29827人,總路咀鎮24063人,但店鎮41226人,賈廟鄉19117人,杜皮鄉18816人,黃湖農場1137人,金鑼港農場1470人。

2014年,團風鎮、回龍山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團風縣轄8個鎮、2個鄉,共有7個居委會、284個村委會。

序號鄉鎮名稱面積序號鄉鎮名稱面積
01 團風鎮 103.23平方公里 02 淋山河鎮 116.55平方公里
03 方高坪鎮 46.97平方公里 04 回龍山鎮 65.12平方公里
05 馬曹廟鎮 52.04平方公里 06 上巴河鎮 61.44平方公里
07 總路嘴鎮 52.19平方公里 08 但店鎮 128.92平方公里
09 賈廟鄉 95.68平方公里 10 杜皮鄉 83.45平方公里
資料來源於官網

地理

位置

團風縣位於湖北省東部,大別山西向山脈之大崎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團風縣東臨巴河,西傍舉水、沙河,北倚大崎山,南濱長江,與鄂州市、武漢市新洲區、黃岡市黃州區、浠水縣、羅田縣、麻城市相鄰。全縣地處東經114°47'至115°14',北緯30°35'至30°54'之間。

地形

團風屬沿江平原湖區,部分為低丘崗地,海拔高程為19—36米,地勢平坦。團風縣地勢以大小崎山為脊樑,遞以中低山區、丘陵、平原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呈平行四邊形狀,北部低山丘陵地勢較高,南部平原地勢較低。

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3年,全縣有土地總面積25569畝,其中水田面積15608畝,旱地面積9961畝。全鎮有蘆葦13594畝,江灘面積23404畝。蔬菜面積1.2萬畝,其中蓮藕5000畝,南瓜2000畝,水產面積1.8萬畝,意楊基地面積5000畝。

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全縣已探明全縣有礦產資源35種,礦床點100多處,其中金、鐵、鉛、鎢等金屬礦藏達30多個種類,花崗石、大理石、白雲石儲量達23億立方米,黃砂靜態儲量10億噸,鐵砂儲量2000萬噸。

人口

2017年,團風縣總戶數130587戶,總人口371286人。在總人口中,按性別分:男性人口195893人,女性人口175393人,人口性別比為111.7:100;按戶口性質分,未落戶常住人口0人,城鎮人口52880人,鄉村人口318406人,鄉村勞動力資源總數18.78萬人。在總人口中,18周歲以下人口61267人,18至35周歲人口98673人,35至60周歲人口132178人,60周歲以上人口79168人。

全年出生人口4481人,死亡人口169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4‰。

經濟

綜述

2017年, 團風縣實現生產總值(GDP)101.7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93億元,同比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62.72億元,同比增長8.4%,其中,工業增加值23.86億元,同比增長8.8%;第三產業增加值22.06億元,同比增長7.9%。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0.0:55.6:24.4調整為16.6:61.7:21.7。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4%,比上年同期增長0.5個百分點。其中,食品102.1%,菸酒及用品105.6%,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99.5%,交通和通信99.7%,居住103.3%,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100.2%,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100.1%。商品零售價格指數100.2%,比上年同期上升0.2個百分點。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99.4%,比上年同期回落0.1個百分點。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6.35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其中,國有單位投資23.64億元,集體經濟1.14億元,個體私營經濟61.57億元。第一產業投資7.10億元,第二產業投資21.63億元,第三產業投資57.62億元。

全年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8.84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80億元,比上年增長14.5%。

全年財政總支出達到34.96億元,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4.34億元,教育支出4.27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19億元,醫療衛生支出2.87億元。

截至年底,全社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43.31億元,比年初增加14.52億元,增長11.3%。全社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74.57億元,比年初增加11.14億元,增長17.6%。

第一產業

2017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26.8億元,增長4.5%,其中農業產值11.66億元,林業產值0.96億元,畜牧業產值9.36億元,漁業產值4.17億元,農業服務業產值0.7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5%、3.2%、7.3%、40.7%和15.9%。全年糧食總產量11.89萬噸,同比增長0.8%,油料產量2.40萬噸,同比增長4.3%。雞存籠1303.36萬隻,同比增長7.8%;鴨存籠44.09萬隻,同比下降8.1%;豬存欄8.63萬頭,同比增長1.3%;牛存欄42636頭,同比下降13.3%;羊存欄36853隻,同比增長3.7%。
2017年,全年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1.15千公頃。農村化肥使用量(折純量)2.13萬噸,農村用電量19417萬千瓦小時。

第二產業

2017年,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23.86億元,同比增長8.8%,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為8.9%。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年主營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企業達到73家,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有馥雅食品、鴻路鋼構、中南鋼構、東坡糧油、團香農業、中慧牧業、高德防護用品、福鑫鋼構、潮流鋼構、華立染織、明豐米業、開源飼料、輝創重工、精誠鋼構等14家,鴻路鋼構年產值突破15億大關,達到15.99億元。

工業產銷銜接較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主營收入74.17億元,產品銷售率94.64%;全年實現利稅總額6.68億元,利潤總額5.46億元,虧損企業虧損額為2001萬元。

建築業發展穩步前進。全縣資質等級三級及以上建築企業共120家,從業人員7.08萬人,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達到430.85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達到3587萬平方米,當年房屋建築竣工面積2211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7年,團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99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4.19億元,比上年增長11.0%;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80億元,比上年增長9.8%。

全年實現外貿出口總額1685萬美元,比上年的1427萬美元增長18.1%。實際利用外資46萬美元,比上年同期的450萬美元下降89.8%。

全年接待旅遊人數105萬人次,比上年增加10萬人次,增長10.5%。實現旅遊總收入7.2億元,增長20.0%。

房地產投資5.32億元,全年商品房銷售額8.16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26.03萬平方米,商品房待售面積8.65萬平方米。

社會

教育

2017年,團風縣擁有各類學校63所,其中普通中學18所,國小44所,職業中學1所,幼稚園46所。全縣本學年初在校學生數26855人,其中普通中學9865人,國小16240人,職業中學750人,幼稚園及學前班10072人。全縣共有專任教師2199人,其中普通中學1016人,職業中學48人,國小1135人。國小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9%,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100%。

科學技術

2017年,團風縣全年共有32家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共開展合作項目22項,解決了企業的技術難題16個,開發新產品9個,攻克技術難題16項,推廣套用科技成果11項。共組織申報市級科技進步獎2項,省智慧財產權示範企業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4家。完成發明專利申請68件。組織實施各級各類科技計畫4項,已獲得立項4項,其中省重大科技專項1項。

文化

2017年,團風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紮實推進。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充分發揮公益性文化單位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主導作用,相繼開通了“書香團風”數字圖書館入口網站、微信公眾號、移動數字圖書館,徵集了4TB的數字資源,瀏覽人次已達到22萬人次。館藏圖書和電子讀物增量3萬餘冊,投入30萬元對縣圖書館外牆和室內借閱室進行維修改造,並積極開展地方文獻及數字資源收集工作。持續加強基層農家書屋建設的指導力度,共建有27個流動圖書借閱點,輸送了流動圖書2萬餘冊。總投資110萬元的縣青年黃梅戲劇團舞台改造項目已投入使用。統籌整合180萬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用於全縣文體廣場建設獎補,共獎補50個行政村;投入52萬元完成了基層文化示範活動室的文化器材配送工作,惠及26個自然村;縣博物館積極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舉辦公益性展覽,接待觀眾2餘萬人次;縣圖書館積極開拓讀者外借服務提升,累計接待各類讀者借閱和參加活動民眾6萬人次;縣文化館組織民眾文化活動100餘場,有效推動了基層文化活動蓬勃開展;縣青年黃梅戲藝術團積極開展“攻堅脫貧·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惠民演出活動,共組織送戲下鄉惠民演出100餘場次。

非遺保護工作得到有效傳承。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名錄保護體系,收集整理民間非遺資料、記錄整理文字7萬餘字,攝像60餘小時,拍攝照片1500多張,匯總文字、音像資料35冊(盒)。組織開展了“全國文化遺產日”宣傳活動,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對我縣列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保護體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了系統的展示。成功舉辦了第二屆“非物質文化展演展示暨湖北大鼓培訓班”,來自全縣10個鄉鎮的50個項目、60個傳承人、200餘件作品參展,吸引了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愛好者前來觀看,進一步創新了宣傳形式,擴大了社會影響。

文物保護工作穩步向好。啟動實施了省保單位方本仁莊園的維修工作,完成了省保單位李四光故居、林育南故居的維修改造和展覽提升、回龍八斗灣共存社恢復重建工作、以及縣博物館庫房維修和安防技術達標工作。同時紮實開展了全縣文物安全狀況大排查工作,組織了專班對全縣境內文保單位的安防設施設備、隱患排查、安防人員到位等情況組織巡查,做到了巡查經常化、制度化。

體育

2017年,團風縣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農民體育健身設施調查工作,通過普查,摸清了全縣體育健身設施的數量、結構、分布和使用情況。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基本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今年共投入100萬元用於村級體育設施建設。總投資7400萬元、建築面積12.5畝的縣體育館(健身中心)主體建築工程已完工,即將於今年投入使用。

衛生

2017年,團風縣衛生機構24個,其中醫院4個,衛生院12個,婦幼保健院(站)1個,疾病預防控治中心1個。衛生機構床位數1776張,其中醫院1286張,衛生院500張,每千人擁有病床數5.13張。衛生技術人員1388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575人,註冊護士740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01人,其中每千人擁有醫生1.66人。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93014人。

社會保障

2017年,團風縣社會城鎮企業職工養老、 醫療、 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28976人、16339人和7500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達到229917人。

人民生活

2017年,團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213元,比上年增加969元,增長9.46%。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到9656元,其中人均食品支出3756元,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405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536元,比上年增加1819元,同比增長8.01%;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達到16262元,其中人均食品支出6189元,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1903元。

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41.06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9.79平方米。

資源環境

2017年,團風縣實有耕地面積18.67千公頃。其中:水田16.13千公頃,旱地2.20千公頃。全縣森林覆蓋率32.03%。

全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11716.86萬元,生活污水處理率8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5%,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0.5%,工業煙塵排放達標率93.4%,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100%。

社會治安

2017年,團風縣全年刑事案件立案829起,較上年下降26.8%;交通事故發生數2965起,比上年增長0.5%,死亡人數15人,交通事故損失額900萬元;火災事故發生數114起,死亡人數0人,火災損失金額47.24萬元;工礦企業安全事故死亡人數3人。

郵電

2017年,團風縣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收入1.84億元,其中郵政業務總收入0.31億元,電信、移動、聯通業務總收入1.53億元。 固定電話用戶年末達到1.49萬戶,每百戶擁有固定電話11.42部;行動電話用戶年末達到21.70萬戶,每百戶擁有行動電話166.13部。

交通

2017年,團風縣公路通車裡程2473.07公里,其中等級公路2409.35公里。全社會貨物運輸量132.6萬噸,其中公路79萬噸;全社會客運總量551萬人,其中公路547萬人。全年客運周轉量為22128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為62182.8萬噸公里。

旅遊

•林家大塆

林家大灣 林家大灣

林家大塆,位於團風縣回龍山。回龍山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僅回龍山一地,就出了“地質之光”李四光、革命家林育南、林育英(張浩),軍事家林彪,文壇宿將殷鑑、秦兆陽等著名人物,誕生了鄂東最早的共產主義團體“共存社”。

•大崎山森林公園

大崎山森林公園位於團風縣北部山區,地處團風、羅田、麻城交界處,與武漢新州區、道觀河風景區毗鄰,公圓經營總面積2萬餘畝,林木蓄積5.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1.4%。

大崎山,矗立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素有鄂東泰山之譽。主峰龍王頂海拔1040.8米,山體呈東西走向,東南橫臥小崎山、禱雨山,西北聳立接天山。明代《黃州府志》說,大崎山“遠自麻城龜峰而來,蜿蜒盤伏,至些突然高舉,山勢絕懸,甲於一郡”,方圓有120平方公里。

•黃岡革命烈士陵園

團風縣 團風縣

黃岡烈士陵園位於鄂東,大別山南麓,杜皮鄉境內,距團風縣城47公里,距古城黃州51公里。距省城武漢82公里。陵園始建於1975年,1981年竣工對外開放,占地面積33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2036平方米,其中紀念建築物面積1604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200多萬元。1997年1月12日,經省政府批准升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特產

•團風射干

團風特產 團風特產

團風射干是一種草本植物,主要成份有野鳶尾苷、鳶尾苷黃酮。團風射干具有清熱解毒、祛痰利咽、活血消腫的藥用價值,對常見致病性真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它主要分布於團風縣賈廟、杜皮,但店三鄉鎮。國家質檢總局2011年第178號檔案,經審查合格,批准團風射干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賈廟野生茶油

賈廟野生茶油系以大崎山深處的野生茶籽為原料,精工榨取而成的食用油。

•溢流河魚面

魚面,俗稱捶魚,因其清新爽口,味道鮮美,成為人們喜愛的魚製品。新中國成立前,境內湖區漁民就能從事魚面生產,尤以淋山河、徐家樓、團風等地出產的魚面較著名。新中國成立後,縣水產部門曾組織生產,由商業部門收購,銷往武漢、黃石等地。1

•淋山河辣椒

淋山河辣椒主要產於淋山河謝河的趙方園新屋灣和劉家街一帶。

•上巴河蓮藕

上巴河的藕主產上巴河馬家坎一帶。

•黃岡曬煙

黃岡曬煙,是鄂東名優土特產品之一。民國四年(1915年)黃岡曬煙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民國十六年(1927年)在太平洋博覽會上榮獲“世界菸草佳品”獎。建國後,黃岡曬煙被輯入《中國農作物名產志》。

•荸薺

荸薺屬莎草科植物,是一種多年生淺水性宿根草本,以球莖作為食用。

荸薺原產於中國,國外有印度亦為重要起源地。荸薺在長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最廣,其中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廣東、廣西等省份栽培面積較大,尤其以廣西、廣東為最。團風荸薺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團風狗腳

團風狗腳是用白麵粉、糖稀、紅糖、麻油、五香和蘇打合面做成的狗腳形食品,貼放在爐內烘坑上烘烤而成。

人物

姓名 生卒 簡介
李四光 1889-1971.4.29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
林彪 1907—1971 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包惠僧 1894~1979 中共一大代表
熊十力 1885-1968 中國當代哲學之傑出人物
張浩 1897—1942 中國工人運動領袖
林育南 1898—1931 中國早期工人運動領導人之一
秦兆陽 1916— 《人民文學》小說組組長、《文藝報》執行編委、《人民文學》副主編。
殷海光 1919—1969 中國著名邏輯學家、哲學家。

湖北行政區劃

湖北是中國開發較早的省份之一,是長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

湖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市;全省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地級市自治州 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林區
武漢市江岸區 | 武昌區 | 江漢區 | 礄口區 | 漢陽區 | 青山區 | 洪山區 | 東西湖區 | 漢南區 | 蔡甸區 | 江夏區 | 黃陂區| 新洲區
黃石市黃石港區 | 西塞山區 | 下陸區 | 鐵山區 | 大冶市 | 陽新縣
十堰市張灣區 | 茅箭區 | 丹江口市 | 鄖縣 | 竹山縣 | 房縣 | 鄖西縣 | 竹谿縣 |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
荊州市沙市區 | 荊州區 | 洪湖市 | 石首市 | 松滋市 | 監利縣 | 公安縣 | 江陵縣
宜昌市西陵區 | 伍家崗區 | 點軍區 | 猇亭區 | 夷陵區 | 宜都市 | 當陽市 | 枝江市 | 秭歸縣 | 遠安縣 | 興山縣 |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襄樊市襄城區 | 樊城區 | 襄陽區 | 老河口市 | 棗陽市 | 宜城市 | 南漳縣 | 穀城縣 | 保康縣
鄂州市鄂城區 | 華容區 | 梁子湖區
荊門市東寶區 | 掇刀區 | 鍾祥市 | 京山縣 | 沙洋縣
孝感市 孝南區 | 應城市 | 安陸市| 漢川市 | 雲夢縣 | 大悟縣 | 孝昌縣
黃岡市黃州區 | 麻城市 | 武穴市 | 紅安縣 | 羅田縣 | 浠水縣 | 蘄春縣 | 黃梅縣 | 英山縣 | 團風縣
鹹寧市鹹安區 | 赤壁市 | 嘉魚縣 | 通山縣 | 崇陽縣 | 通城縣
隨州市曾都區 | 廣水市 | 隨縣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 | 利川市 | 建始縣 | 來鳳縣 | 巴東縣 | 鶴峯縣 | 宣恩縣 | 鹹豐縣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仙桃市 | 天門市 | 潛江市| 神農架林區
註:1:武漢市為副省級城市。
2: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