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北京越劇藝術研究會成立於1987年,是經北京市社會團體管理辦公室核准註冊登記的社會團體。由郭漢城任會長,尹桂芳任名譽會長,袁雪芬任總顧問,丁苗芬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辦事機構有:辦公室、藝術研究室、宣傳編輯部、組織聯絡部、藝術演出部;分支機構:青年業餘越劇團、越海藝術團。(2001年6月,改由丁苗芬任會長,郭漢城任名譽會長。)
宗旨
北京越劇藝術研究會該會的宗旨是:開展各項越劇藝術活動,弘揚民族文化,促進越劇事業和社會進步,培養觀眾,發現人才,南花北移。北京越劇藝術研究會是由越劇專家及越劇愛好者組成的藝術性、娛樂性相結合的越劇藝術研究組織,它以專家為主體,同時吸收全國各地的廣大越劇愛好者,目前已有會員400多人。
歷史
上海市越劇愛好者協會成立於1987年9月20日。1987年初,上海市民眾藝術館為了加強對業餘越劇活動的組織輔導,探索改革開放時期輔導工作的新經驗,鞏固和壯大越劇愛好者隊伍,經越劇輔導幹部胡孔明等對基層越劇活動的調查研究,決定成立越劇愛好者協會。協會以發揚團結、改革、聯誼精神,並有計畫地組織開展各種輔導活動,使之發揮業餘與專業聯繫的橋樑、紐帶作用。經上海市文化局批准,於9月20日晚上在靜安區體育館舉行有2000人參加的越劇藝術家與愛好者的聯誼會上宣布協會成立。協會名譽會長為袁雪芬,會長紀廣山(市群藝館館長),副會長顏南海、邱士龍,秘書長何其美,副秘書長胡孔明,林良敏、徐萍、沈麗鈺等為理事。聘請尹桂芳、范瑞娟、徐玉蘭、傅全香、王文娟等23人為顧問。會員500餘人,來自本市大學和中學、市工人文化宮及部分區、縣文化館和工人俱樂部等越劇組織、團體和個人。協會旨在弘揚民族文化,為振興越劇、培養越劇新觀眾、促進越劇事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民眾基礎。協會自成立以來,舉辦了各種藝術沙龍,組織會員參加各種觀摩、劇評與藝術欣賞交流,舉辦了各種越劇流派藝術的交流演唱研討會。為提高會員表演水平,還多次舉辦培訓班,排演折子戲,數次選派骨幹參加越劇界的重大學術研討活動,為發展越劇事業獻計獻策。1990年,協會領導班子作了調整,由顏南海任常務副會長、代理會長,胡孔明任秘書長。會員已發展到1000餘人。協會還編印了一份反映協會活動情況、交流各種信息的《越劇愛好者簡訊》(鉛印)。1991年,上海越劇院三團之友聯誼會併入該協會。
榮譽
研究會立足首都、面向全國,多年來積極為晉京演出的越劇專業團體組織觀摩、研討、聯誼等活動,並發表評論文章;開辦《北國越劇報》(現改名為《南北越劇報》與寧波小百花越迷協會、杭州越劇藝術研究會、寧波大學越劇社聯合主辦,主任丁苗芬、劉建寬,主編王蓓莉,編審劉思維。),進行藝術交流;參加了“香港回歸”、“建國50周年大慶”等重大遊園文藝演出,為北京戲劇舞台上缺少越劇這個劇種填補了空白;組織與天津、寧波的戲友進行交流演出;成功地舉辦了1996年首屆全國業餘越劇卡拉OK演唱大賽,會員獲得大賽二等獎二名、三等獎二名;參加“中國民間越劇節折子戲”大賽,會員獲得金獎一名、銅獎二名;1999年組團赴滬演出,盛況空前。出於對北京業餘越劇活動的支持,老藝術家傅全香、徐玉蘭、金採風欣然收下王小紅、黃瑨、侯學軍、李揚為入門弟子。該會常年不懈堅持開展越劇活動,使北京的越劇業餘民眾活動蓬勃發展,通過練唱、排戲、演出,越友們在前進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全國越劇培訓機構
早期演出的小歌班男班藝人,大都是落地唱書藝人出身,後繼者採取個別拜師學藝的形式。1923年,為培養女子紹興文戲藝人,在浙江嵊縣開辦了第一個(女)科班。建國初期,女子越劇科班曾在滬盛開,但大多數規模較小,教學條件很差,而收費卻較高,成為少數不肖之徒的牟利工具,被同仁稱作“野雞”科班。建國後越劇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國家舉辦藝術學校,同時開辦各種培訓班與招徒隨團培養。 |